终结的炽天使女主角:神奇的文化现象(3)——河南人与客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41:16

神奇的文化现象(3)——河南人与客家人

(2010-09-29 20:01:34) 转载▼标签:

汤因比

河南人

宋体

中国八大古都

《历史研究》

文化

分类: 中国文化

在中国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及海外,居住着大量的客家人。在汉民族中,客家人是一支极为独特的民系。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引起中外人士的关注,对他的赞美之词也越来越多,如:“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系”。他们被西方学者认为天生具有大部分汉族人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敢冒险、好清洁、热爱自由、自信与自傲。”而河南人却被妖魔化了,说汉民族的典型劣根在他们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保守、愚昧……..”

这两种认为反差极大的人,祖上居然有着奇妙的联系。客家人的祖籍就是河南,这不能不令人惊奇不已。

河南在古代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中心地带,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中州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四个: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其他四个为:西安、北京、南京和杭州)。这里有创立了道教的一代宗师老子和庄子、神秘的古殷墟、气势恢宏的龙门石窟,

中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这么艰难,就是因为它的过去太光辉灿烂了。中国现存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源于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不协调:专制主义、愚民政策、暴力传统、奴才哲学、官本位……中国经历了数千年风雨冲刷,其本格局丝毫不变。在中国人看来,是中国文明生命力强大,与天咸休。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及其悲哀的。一种文明即使再辉煌、再成功,如果丧失了自我更新能力,也必然成为可怕的桎梏。西方人认为,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就已经进入僵化状态。用汤因比的话说,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汤因比:《历史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说,河南就是中国的缩影,河南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河南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影响最终的地区。说河南人保守、封建、重男轻女、门第观念重、好面子、自私、油滑,这难道不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劣根性吗?

人们常说河南人素质低。提起河南,人们最容易想起的词就是多灾多难。中国历史上的灾难次数雄踞世界第一。而根据科学家竺可祯先生的统计,河南是中国历史上灾害最重的省份。1946年的《河南社政月刊》说:“河南灾情种类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之长,均为全国冠”。历史上,黄河决口达1500次,其中在河南决口达900多次。中国历史上多战争,而河南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谓“逐鹿中原”就是在以河南为中心的这片土地上杀人放火。每路大军南征北战都要经过河南。每次改朝换代,河南人都要大批被杀戮,动不动就弄得“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因此,从宋代以后,河南又是历代人口输出地。每有灾荒战乱,都有大批人口从这里迁出逃亡。“大体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上层统治阶级,即所谓中原世族,这些人大都是有知识、有财富的大族,有治国用兵的能力;另一种是劳动人民中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其中相当部分为青壮年劳动力。”“能迁徙到外地的首先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或稍有资产的富家,留下来的自然是老弱妇孺居多。”

其实,不光是河南,整个中国北方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历代游牧民族的入侵和中原地区的战乱,造成了北方多次大规模的迁徙,使那些有知识,有财力或者有胆量、有魄力、身强力壮的人都走向了南方,使那些最“安土重迁”的保守者留了下来。所以唐宋战乱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由北方转向南方,造成南方的文化性格明敏精巧,而北方的文化性格比较保守迟钝。

几千年来,外来文化像注入湖中的活水一样,不断通过入侵和贸易给中原带来痛苦,也输入活力。但在中华文化湖泊里,活水的冲击力毕竟有限,涟漪消失以后,一切又恢复如初。中华文明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自我修正能力,对外来的异质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同化,使外来文化发生失真和变形。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后,洪秀全将它变成了“拜上帝教”,把广大教民变成为自己打江山的工具。法国人发明的增值税,被世人公认是设计最科学的税种。而聪明的中国人同样可以钻规则的漏洞,一些企业总是将进项税大于销项税,所以长期不纳税。最后国家税务部门不得不以销售额作为纳税依据强制缴税。在国外,商品直销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销售方式,可以减少中间商业环节的费用,使消费者受益,但在中国,有人就将它改造为传销,不知坑害了多少人。民主选举本来是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而在中国的村委会主任选举过程中,就发现许多人贿选拉票,其当选的真实目的不言自明。当然,与过去由上级指定任命相比,也还算是一个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