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入命》:个性化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9:43
摘  要: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但中国传统教育的“划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导致了个性化教育的重大缺失。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和完善物质条件是获得这一“通行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教育现代化;通行证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A

                                                What Type of Education Will Lead to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JIANG Hong-chi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all nation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Modernized education requires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which will be China’s “pass” to it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hina’s tradi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lacks an individualized character due to its “uniformity”,  “closedness” and “mechanical styles”. An effective way for China to modernize its education will be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improve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provide adequate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ass

 

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路径,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个性化教育包括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三是指教育的特色化;四是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个人。[1]综上所述,个性化教育,即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以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缺失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教育史、文化史,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应该多一份反思,少一份盲目;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迷惘。

众所周知,以儒家学派为主,以道家、佛家学派为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这一深刻的文化底蕴导致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中西教育的传统。请看下表:

类别

中国

西方

教育价值取向

调和社会和自我,重知识的应用价值、重教育的世俗性

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重知识的内在价值,重教育的宗教性

师生关系

强调教师权威

师生相互依赖

师道尊严

重教

重视儿童

个性独立

师生平等

重学

教学行为

教学形式刻板

压制情感的表达

教学形式灵活

体现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

通过上表可以得知: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教育传统,且各有优劣;究竟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中缺乏个性的张扬!正因为此,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先天不足,存在“划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的特点。

所谓“划一性”,指的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划一性”。首先看培养目标的划一性。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用多年来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对专业的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的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一般也作出统一规定而缺乏必需的多样性。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普遍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过去知识的再现,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下追求思维的一致性,让学生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忽视学生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第三,评价标准的单一性。考试分数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划一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就像工厂的批量生产一样,以同一模子铸造统一型号的“产品”,扼杀了众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所谓“封闭性”,是指学生被死死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了解国情,难以正确地了解和对待社会的阴暗面,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社会也不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封闭、保守、划一与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脱节,抑制了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毕业就意味着落后。”[2]

所谓“机械性”,指的是教育者总是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学生就好比是“机器”,教师好比是“工人”,教学成了“操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工人”如何按照固定程式操纵“机器”的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符合“工人”的意愿,否则就视为“废品”,要么重塑、要么丢弃。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其结果只能是缺乏特色、缺少个性,千人一面。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第一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定)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3]无怪乎非学校化思潮的发起人伊里奇认为:在现代社会制度下,学校成为服务性的工厂,教育成了训练,学校所要生产的商品(知识)是专家根据需要设计的,然后在教师的促销下(扮演广告的角色)使学生毫无选择地成为消费者。学校就像一座世俗化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教材就像圣经,学生则像迷途的羔羊。学校教学活动就在这样一种仪式化的规划中进行,学校已由一个使人解脱的场所变成受束缚之地。

 

二、国外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

和中国传统教育相反,西方国家一直就比较强调个性化教育。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诘难法(又称产婆术)到文艺复兴时期,均以重视个性培养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做中学”以及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都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创造性;现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奥苏贝尔提倡的有意义学习,也同样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它的个性化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替孩子作决定,因而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很注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肯定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反抗行为。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说。

日本也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1984年,日本政府为推进第二次教育改革,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临时教育审议会成立后提交的四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中,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重视个性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涵。文中有这样的表达:“此次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至今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端,即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尊重个人、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责任感的原则,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日本个性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管理制度的开放性。日本大学明文规定同类大学之间或不同类的大学之间实施学分互换制度,即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到其他学校听课,并把获得的学分算入本校学分。这种学分互换制度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

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度也值得借鉴。导师制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办学的核心环节,是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的主要形式。导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独立钻研和开拓创新。这和我国高校本科生只有在最后一年才指定论文导师的做法有很大的区别。

法国1989年开始初等教育改革,改革的方案打破了传统的以年级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分三个学习阶段进行教育。目前,法国的一些中学也在作类似的试验。这使中小学教育的体制变得灵活,富有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在地学习,学校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管理学籍,这就为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功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对初中、高中和大学预科三个阶段采用两年制、三年制并行的课程弹性制度,以满足学习在速度、能力和方向上有差异的学生的不同要示,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1988年,任原苏联国家教委主任的亚戈金,在全苏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指出:全部教养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中心和主要意义,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所谓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整体的转换运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4]关于人的素质现代化,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虽众说纷纭,但其中都包含了有关人的个性化方面的内容。

美国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中的两个方面就涉及个性。即现代人应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相信人对自然和社会具有改造控制能力;他不应受传统思想和习俗的束缚,特别在决定个人事务时,能高度地独立自主。

德国学者弗洛姆提出现代人的性格有十个要素。其中谈到:一是具有安全感、同一感和自信心;二是实实在在地、每时每刻地以人的方式去存在;三是在给予和分享中获得愉快,而不是从囤积财富和剥削别人中获得愉快;四是认识到唯有自己的人格及其人格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5]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成有信指出现代人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人的独立性及其个性自由方面的特征;二是开放性、创造性、开拓精神等方面的特征;三是具有科学知识、技术、理性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特征;四是效率、时间观念、自律、责任感和集体精神或群体意识方面的特征。[6]

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认为,到21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富创造性、更加成熟化、更有适应性、更具个性化。

陈晏清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认为,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现代人应具备的品格应包括:现代人具有较强的个人独立感或自我感,他不希望依赖别人,亦教育子女自立。他注重的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像传统人那样依赖于家族和缺乏自主意识。

上述各种关于现代人的素质的观点,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论述了人的现代素质,揭示了现代素质的丰富内涵。人的现代素质可以概括为百条千条,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人的素质现代化是与社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只有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第二,人的素质现代化又是一个自主性、能动性不断增强的过程。现代人具有个人自主的心态,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现代人还具有能动性的品格,敢于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第三,人的素质现代化还表现为它是开放型的。在现代社会,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正在出现。在这过程中,人的开放性品格得以塑造。

第四,教育在人的素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人的素质现代化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人的素质结构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正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塑造人的现代素质,正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由上可知,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人的素质现代化依赖于个性化的教育。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弥补传统教育的重大缺失,借鉴国外个性化教育的经验,大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有幸的是,个性化教育思想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基础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并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一措施给中国教育的个性化和民主化带来了生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的课程改革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个性发展”的目标,提倡课程的多样化,从而“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提出了“学生主体”“师生合作”的思想,“探究式学习”从而得以提倡。“主体教育”也成了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的大力开展,更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都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都重视教育的发展功能,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针对个性差异施教;都强调个体自身的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都注重教育的民主化等。但个性化教育比素质教育更深入人的本性,更切入教育的内核。个性化教育既强调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又强调了对之采取教育手段的“独特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个体素质的提高,其群体的素质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因此,说到底,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创新教育也是一种培养个性、弘扬个性的教育。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生长的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因为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因此,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还刚刚起步,实施个性化教育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那么,怎样获得这张“通行证”,使我们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呢?

 

四、我国可采用的有效途径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一系列相关联的教育要素。那么,在教育正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如何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育?除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外,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的实际,采用以下四条途径:

1. 更新教育观念

要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首先要辩证地去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鼓励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张扬与发展的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种种现实原因,人们对个性发展存在着一些偏见,担心由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出乱子。因此,须解除这种疑虑,认清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懂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怎样引导,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其三,认清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诱发人的创造力,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7]

2.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学校是否具备办学特色,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优化课程体系须做到: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对各课程之间重复、交*的内容进行归并,陈旧的内容删除。二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充实活动课,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三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选修课。四要加强课程的“校本开发”。目前,中小学已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把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针对各地差异和实际情况,课程管理体制重心必须下移,学校课程开发亟待解决。

3. 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体现个性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建立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探索最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质疑,以激活思维,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创设各种新颖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二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需要,如采用问题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探索世界,发现真理。三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合作者,应实施民主化教学,确保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8]

4. 完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完善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为此,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个性化教育需要一大批有个性的教师,“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因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教育过程,学生的个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教师的个性的痕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应建立起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二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把钱用在刀刃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先进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等。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9]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对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个性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总之,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们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和找出能使他们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在学校里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使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10]

 

参考文献:

[1]王义高. 当代宏观教育思潮之考察[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2).

[2] 吕型伟. 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8.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4] 王铁军. 教育现代化论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张焕文,苏攻编译. 现代人·现代化[M].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2—203.

[6] 成有信. 简论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和现代人[J]. 江西教育科研,1992,(1).

[7] 谢小燕. 个性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8] 杨德山. 综合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J]. 常熟高专学报,2000,(6).

[9] 阎德明. 现代学校管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1.

[10]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0—491.

 

蒋洪池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