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aonline3 wb卡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2:49:14
                 亲子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积极进取式,按照规划,有方法、有步骤,循序渐进“开发”孩子的智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一是消极辅导式,在孩子的成长岁月里,即时发现问题,引导孩子应用本身的智慧和独立思考能力,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作出最佳的选择以脱离困窘、改变自己、向善向上。    这两者其实一样重要。对于家长来说,就是一整套综合素质的教养手段;对于孩子,则是心灵成长和教养智能的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社会学上称为“难题解决”(Problem-solution)。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难题解决”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因而探索解决的办法——寻找答案,解决了难题,就提高了智慧。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做错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既是教养智能的成长,也是智慧的提升。    话是这么说,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不是容易的事。孩子能不能自己发现问题,关键在家长的引导,所以,当家长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有偏差的时候,就会判断错误,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于是解决问题也就成为无的放矢,白忙一阵而已。    举一个案例:    三岁半的玲玲每天自己一个人玩游戏,吃饭的时候,她也不坐下来好好吃。妈妈拿着小碗,又哄又说,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喂她一口,常常一顿饭吃上半个小时。妈妈实在累得不行,她想:“一定是我做的饭菜不好吃?”于是她向同事请教,还找来许多菜谱,每天改变饭菜的花样,费尽了心思,可是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女儿有时因为新奇,高兴地吃了,但还是要妈妈喂,边玩边吃。    这位妈妈是遇上难题了。但是,她判断女儿不好好吃饭是“因为饭菜不好吃,花样太单一”,以致解决问题的一番努力都不见功效。可以看出她其实并没有“发现问题”,既没发现,也就没“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孩子不吃饭或不能好好吃饭,虽有可能是饭菜不合口味,但真正的原因是教养问题。    在接受家长咨询时收集到的许多教养问题的案例,我发觉多数是家长没正确掌握到核心问题,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发现问题,既没发现,当然就没解决。由此看来,家长必须接受教育是肯定的。目前中国的大环境正处在转型期,传统家庭教育的经验虽然仍有参考价值,但他们对眼前已在发生的问题该如何应对,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获得专业的指导。那么谁来指导?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指导?    有家长说:“问题不是明摆着了吗?为什么还要去“发现”?”事实上,“明摆着”的并不是问题,而是“问题”造成的“结果”。比如说吧!孩子失踪、被拐卖、意外造成的伤残或死亡,这些都是发生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呢?你说家长保护不到位吗?不,家长都时时在保护着孩子呢!如果把“保护不到位”看成“问题”,那么解决办法就是加强保护了,怎样加强呢?让每个家长给孩子请个保镖,这显然行不通。抚养孩子不能像养一只宠物鸟,把他关在笼子里,每天提着出去遛弯儿?孩子不是宠物,他要长大,要找同伴游戏,要去上学,要到处遛跶。这样他就可能遇上危险,可能遇到骗子。所以,家长应该发现的问题是“孩子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我们的孩子必须拥有自我保护能力,必须知道避开危险,能够应对突发的事件,这样问题才能解决。那么,家长教育的目的是让家长学习一套功夫,然后去教导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在学校里直接教给孩子不就行了吗?肯定不是这样。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做蛋糕不同,做蛋糕需要的是技术,可以传授,有人教,学会了就可以派上用场。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是技术,它是个人的价值观、教育理念、知识和智慧、同理心、独立思考、沟通技巧等等思想与手段的交集运作的结果,这许多能力,都不是短暂的教育或学习可以奏效的。亲子教育关注的不只是孩子,更关注家长,特别是母亲。因为孩子的价值观和同理心,都是从婴幼儿开始,长时间的耳濡目染逐渐影响下积累形成的,而知识与智慧的增进,独立思考能力,都取决于家长提供的生活空间和引导方式,不先端正家长的思想言行,他们就没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所以,孩子不吃饭,或者吃饭时拖拖拉拉,妈妈端着碗追着喂,利诱威胁,直到孩子把饭吃完。这个问题绝对不是饭菜好不好吃,它反映了严重的教养问题,若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就发现不了问题,发现不了,当然也就解决不了。 外国的经验不能照搬有人主张把美国家长教育专家托马斯·戈登博士的“效能家长训练”直接引进。托马斯·戈登博士通过对父母的训练,使亲子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因而消除了亲子摩擦、发脾气和说谎的情况,让家庭之间更为温馨,父母就可以有效地教养出更有责任感的孩子。他的训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              在教育儿女的理念上,家长首先必须确立:“这是一项双赢的战争”。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重点在亲子的有效互动,无论结果如何,父母和子女都是赢家,没有输家。第二,              在教育儿女的手段上,家长必须“倾听”孩子的陈述,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做法和对事件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领会并接受他的感受,然后引导他面对难题,自己制定处理办法。第三,              在引导儿女解决难题的策略上,家长必须坚守一项原则:只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和可能后果供孩子参考,不加上个人的评价或做出建议,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自己作决定。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家长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保证家庭和谐,孩子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样,孩子即使犯了严重的过错,也会逐渐改变。但我认为,中国的家长即使学习并有效实施这样的教育,也不能解决家庭不和谐的问题。为什么呢?首先,中国家长的身上都戴着两个“枷锁”:第一、   私有意识:将孩子视为个人私产,于是占有欲逐渐形成过度关心与呵护,将养育孩子视为人生最大的、唯一的投资,急功近利,紧紧盯着孩子前进的脚步,因而忽视了时代的变迁和孩子个性及能力的发展。第二、   品牌意识:将孩子的成就视为彰显本身丰功伟绩或能力超群的标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将自己的意愿或追求的目标转移到孩子身上,替孩子决定一切,渐渐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这同时,和美国家庭相比,中国家庭缺少了一个共同价值——宗教信仰。这和宗教信仰好不好或重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美国大多数家庭都信仰基督教,孩子一出生就由牧师主持洗礼和命名,从小接受宗教传布的价值观,因此,家庭教育都在这一套价值系统下运作,解决亲子间的矛盾或冲突,需要的只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托马斯·戈登博士的家长教育是针对美国家庭设计的。一般美国家长还具备两个特点:①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以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信念作为家庭中亲子互动的基础,这是家庭的核心价值;② 父母亲在亲子互动上多采用引导,而非训导;在孩子处理难题时,只提供参考性建议,不强迫或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我们中国家长的问题就复杂得多,而这些因素严重干扰着家庭中的亲子互动:(1) 家长制的权威意识:传统家庭的家长制意识至今依然主宰着中国家庭的运作,民主、平等和公正价值依然不能成为家庭中亲子互动的主导思想。直到现在,许多家长依然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类《弟子规》的教条来要求孩子,他们并不知道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只有在古代资讯不流畅、经济发展滞后的社会可以立身,而在今日竞争激烈的民主社会,一个没有个性、无创新能力、无主见的人,即使温文尔雅,品德高尚,只会处处碰壁,于是逐渐形成内心自卑而愤世嫉俗。家长若不从自身寻找原因,从改变自身做起,任何教养技术都难于用上。(2)子女私有的产权意识: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美国的父母认为孩子是“上帝的恩赐”,养育子女是奉上帝的意旨,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因而尽心尽力只是在更好地完成人生责任。中国一般父母没有宗教信仰,即使有,人身之间的关系定位非常模糊,在生儿育女上费尽心血,因而有着要求子女反哺、感恩的心,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在“养儿防老”思想的驱使下,刻意强调“孝顺”、“感恩”,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夹杂着太多私心与主观愿望,让孩子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以致局限了教育的效果。(3) 对子女成才的期待值:中国家长将子女的发展与成就看作个人成败与未来名声的依存关系,对孩子过高的期待值,促成过度的关切,以致紧抓不放,将培育子女当作实现个人理想的战场。这样,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人生的发展方向。为了达到父母设定的指标,符合父母的期待,孩子自小就压抑自己的本性、隐藏自己的心思与愿望,不敢也不愿和父母交流,缺少互动,为未来的亲子冲突埋下一颗颗未爆弹。(4)急功近利的育儿手段:望子成龙、急功近利的思想,遏制着中国家长学习及接受新教育理念的能力;教育理念过时或错误,教育子女只要目的,忽视过程,这样即使学习并掌握了教养技术,实施起来也只是徒具形式,不会产生效果。家长们都坚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规律,但却不依照“自然规律”的发展条件,不给“瓜”或“豆”自然生长,一味拔苗助长,紧盯收割,结果制造的问题孩子,已经不是“教养技术”所能发挥功效了。(5)学习资源的缺乏:在美国,教育专家多数是儿童心理学家或神经学医生,他们通过长期的实验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临床经验,最后写成的亲子教育著作,都是实事求是,先引导家长发现自己的问题,再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这些专家,也经常在杂志、电视专题节目或社区家长座谈会上和家长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相比之下,中国虽然不缺乏亲子教育专家和著作,但多数大谈理论,而提出的主张,往往和商业利益捆绑,失去了可信度,对家长的帮助不大。所以,中国的家长教育的着重点应与美国不同。中国家长能不能做个“效能家长”,关键在于:第一、   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受自我,然后才能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做法是否可行;第二、   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接受孩子,然后才能思考孩子可能采取的做法是否可行;第三、   以正确可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来分析、判断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第四、   引导孩子以有效可行的策略和手段来处理问题,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但这四点并不是“药方”,只是一个家长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项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的思想依据,但要应用到位,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学习一套“基本功”。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这项“基本功”其实就是处事的5个步骤:
    (1)认识    认识事件的发生、经过的情况和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个认识过程必须不夹带价值判断,不搀和个人的偏见或爱恶等情感。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忽略了真相,影响了接下去几个步骤的顺畅运作。    (2)了解    了解造成这次事件的原因,包括触发事件的原始动机、孩子的想法和想达到的目的,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这个过程同样要求真求实,不能凭空猜想,不能依靠经验或偏见来个想当然。孩子作任何事情,都有个“动机”,找出“原始动机”,才能有的放矢,发挥教育效果。    (3)接受    接受既成的事实,一方面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所造成的影响、后果等的接受,不逃避、不找借口或狡辩;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想法和所造成的影响、后果等的接受,不回避、不护短。若不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否认或狡辩,那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解决问题”了。    (4)关怀    不掩盖事实、跳避责任,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孩子来说是关怀自己的成长,对家长来说就是关怀孩子的教育。家长引导孩子说出他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直接教孩子怎么做。如果觉得孩子的办法不够完善,可以引导他认识更多的选择,但无论如何,都别直接指示孩子如何做。只有让孩子自己决定做法,他才会对结果负责。    (5)爱护    “爱护”不是说爱孩子或袒护孩子,而是指向好的发展改变。在孩子方面,出于自尊自爱,珍惜自己的前途,所以努力改变自己,放弃错误的行为或思想;在家长方面,出于关爱孩子,督促孩子改变自己,给孩子鼓励加油。这样做,“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五个步骤,一般家长都很难做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主张家长必须接受教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