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飞车峰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52:38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素描

 

□朱永新

 

1999年,我读到《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讲到德鲁克父子去看望另一个管理学大师熊彼特。熊彼特当时已经在弥留之际,他就对德鲁克父子说:“我到了这样一个年龄、这样的状况,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熊彼特的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心灵的震撼,因为我多年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也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但是,很坦率地说,我并没有真正走进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所以,我就决定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我们的教育。2000年的时候,我出了一本小书,叫《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阐述了我的理想,或者说心目中好的学校是什么样,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好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好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这本书出版后受到教育界的广泛的好评。很多教师跟我讲,朱老师这本书点燃了我们在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也有老师看了这本书以后很困惑,说:“朱老师你讲得很好,我们看了以后很振奋很激动,但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不容乐观,我们只要一回到学校,沸腾的热血就冷却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戴着镣铐在跳舞。”我就在想,既然大家认为我这些理念是对,我的这些理想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为什么又那么困惑,为什么又无法去做呢?我一直认为,事实上在任何状况下,任何制度下,都是有空间的,都是可以探索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空间在什么地方,没有找到怎么样有效地行动,所以我在继续思考,我们这些好的理想和理念到底怎样去变成行动。

到2002年时候,我找到一个很好的契机,即教育在线网站的开通,由我的博士生李镇西主持。2002年6月18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通。这个网站很快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国教师最大的培训学院,一大批优秀老师在网络上成长起来,很多过去平凡的甚至平庸的教师被点燃理想后,快速地成长。但这还是不够的,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尽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所以到2002年9月以后,我在常州湖塘桥中心小学、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等几个校园里进行了静悄悄的试点;到2007年,全国共有430所实验学校21755个班级,63423名教师,1061886名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新教育实验学校,并拥有17个实验区。

众所周知,新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以及同一时期的欧美新教育运动。事实上,仍然冠以“新教育”之名的实验正是以杜威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实践为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个整体教育改革实验。如杜威的教育观点一样,新教育实验同样十分注重“行动”和“反思”,十分注重教育思想与理论对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实际效果,鼓励教师寻找途径行动起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促进社会的发展。

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继承于杜威和陶行知,新教育实验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考察新教育所强调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幸福”二字显然依照的是马斯洛人本心理学理论,指成长中的儿童需要在人的多个层面的“幸福——需要满足”中获得一种平衡: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甚至从某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多种需要之间作出明智的抉择。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二字,主要指的是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新教育实验认为,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便在智育中,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实验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这种幸福完整的教育,主要体现于新教育所倡导的师生、家校、亲子间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和“晨诵、午读、暮省”儿童生活方式中。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而称之为“六大行动”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则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从这些方法的命名可以看出,这与其说是一个学院派的“科学研究”,不如说是一线学校基于自身问题的实践本身。确实,用新教育实验者自己的话说,他们是一群承认事实的经验主义者,他们认为每一个理论词语,只有当它与教育实践中的现象相联系并产生效应时,才拥有真实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教育实验又强调不能排斥教育理论,实在论,理念论,建构主义,形式训练,存在主义与教育现象学……这些教育哲学中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它们在新教育一些具体的项目研究中被谨慎地使用。

实验几年以来,取得最丰硕的成果的是“营造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写随笔”这两个行动。我经常说:“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所以实验就将倡导、引领全民阅读当成了第一要务。

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但是在最初的几年,实验也仅仅反复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提倡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号召师生阅读起来,自2006年开始,“营造书香校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始将它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实验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正式启动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9月28号,孔子诞辰日,苏州市召开了以“阅读,让城市更美丽”为主题的首届读书节;所有实验学校举行了各自的阅读节,开展了“书香漂流”、“图书跳蚤市场”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在六大行动的基础上,新教育实验又相继开发了“新生命教育”、“新父母教育”、“新教师教育”、“新职业教育”等若干项目与课程,这些项目与课程有些因为不切实际而并能获得成功,目前新教育比较成熟的项目是一个名叫“三专项目”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针对学生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生活方式。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作为历次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新教育实验中的大多数实验者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其他地方的改进劳而无功。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只是拎着一桶数十年不变的死水,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的教育理想的。

所以,新教育实验,将它行动的起点放在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新教育实验这几年最大的成果,是涌现了一大批在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出版个人专著、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学术研讨、到各地交流与讲学,在新教育实验教师中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即便是在新教育实验内部,也一样存在着对“专业理论素养”的两种错误的极端理解——或者是“土法炼钢”,试图简单地从个体成功的经验中提取一套全面适用的模型与理论;或者是“术语专家”,试图通过书斋式阅读,以及简单地对外国教育理论的阅读,来构想出一套全新的改革方案。而真正理想的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既能够用合适的理论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实践,并在阅读时能够时刻把每一个“词语”与教育的实际相关联。可以这样说,在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教学研究上,新教育实验是努力尝试着走一条“专业主义”的道路的。

通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新教育实验认为,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它还认为,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这里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不是可以通过书面试卷测试的显性知识),而许多教师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短板”,因此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为此,新教育实验开始着手研制一张“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即用书目的形式,,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

新教育实验初期,教师们的随笔主要是抒情性质的,随意的,生活感悟式的。随着专业发展思考的深入,新教育实验正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表与出版,但这几年来实验老师发表与出版的数百册教育书籍以及更大数量的各种文章,却确实是新教育实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在教育在线论坛与博客,有数千教师在坚持着写教育随笔,开辟个人成长专帖。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

新教育实验倡导行动与反思,用笔反思是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教育实验教育叙事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式是“教育现象解释学”(又称现象学教育学),实验提倡悬置概念术语,回到生活本身,尽可能真实、清晰地呈现教育现象本身,进而实事求是地理解现象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信息,通过现象-解释的过程,提升教育研究者的对教育的理解力,进而影响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在要求全体实验者进行日常教育叙事的同时,新教育实验正研究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并日渐积累成一个“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这个教育案例库将从日常教育案例中依据若干主题来编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譬如像早恋问题、作弊问题、亲子交流问题、教育惩罚问题、学生竞争问题等,先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案例,再邀请相关问题的专家来对这些案例作出学理的和操作改进的分析。也就是说,一方面,依据问题的性质,分别邀请法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家庭问题的等专家来剖析案例背后的学理,另一方面,邀请富有教育经验的教育专家来对每个案例和每种问题提出既符合相关学理又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新教育实验相信,这个案例库的建立,将会让青年教师在处理各种教育问题时有案例可以参考,有学理可以查索,其价值与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在实验过程中,新教育实验认识到,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教师的反思往往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而要突破自身的“见障”,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对话,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这几年发展起来的比较有名的新教育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天津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的班主任学习小组、温州苍南新教育俱乐部、贵州凤冈新教育共同体,以及散布于各个地区、学校的大大小小的毛虫群落(儿童阅读研究小组)。而充分利用专业共同体进行日常的共同阅读、相互评议教育作品、相互听课议课,也是新教育实验最日常的研究方式,许多参与专业共同体研讨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正是通过这样的对话,才劈开了自己顽固的思维壁垒,突破了旧的思维框架。

不仅仅是普通教师,包括熟练教师、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都在这样的共同体中获得了充分的成长,一位来自河南焦作教科所的教研员在参与新教育为期一个月的下教室共同研讨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我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一直在反反复复问自己,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成长,我需要成长。没有任何一个阶段,能让我像此时此刻一样,对成长如此渴望。今天,很高兴的是,我终于把自己的坚硬的外壳打碎了,终于有了一个起点,终于可以起程了,虽然离目标很远,毕竟有了第一步。”而另一位脱产在新教育研究中心进修的骨干教师则在另一次活动后写道:“回到苏州,坐在研究中心办公室才发现,研讨当日忽视了日志叙事,许多细节已疏漏,许多感受在淡忘,这是多么遗憾呀!近段,我厌恶自己的肤浅文字,加上旅途辛苦,日志写作便不再坚持了,现在想一想有些懊悔!田野研究,新教育研究中心自觉的行动范式。此次齐鲁之行,再次发现其中的奥秘。蹲点学校的骨干与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共熬一锅石头汤,陶醉于美好事物的中心。”

如新教育实验自己所宣布的那样,被称为“三专项目”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围绕的核心是专业实践: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但是,甚至不同于急于出版各种校本课程教材的学校,新教育实验一直没有拿出一个冠名为“新教育”的课程及系统教材,对此新教育实验是这样解释的:新课程改革在学科课程及学科教学已经作了非常有效的探索,新教育实验强调教师基于自身学科的专业发展,则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促进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学科课程的改进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两个系统,它们是完整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双轨。因此,新教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拒斥新课程改革的自足系统,实验教师同时应该是新课程的积极探索者,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所以,我们鲜明地提出:以新教育促进新课程。

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新教育认为,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电视和网络让家长和专业教育者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可悲面目;应试教育剥夺了儿童的闲暇、游戏、个性,让他们过早地学会争斗、计算、幸灾乐祸。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新教育实验还力图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所以实验在摸索了几年之后,在一定的争议声中,提出了“晨诵、午读、暮省”这一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

新教育实验追问:在儿童生命的黎明,应该让他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背诵英文单词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而所谓晨诵,其实并不一定局限于“晨”这个时间上,这只是根据这个课程的特点采取了一种形象化的说法而已。一位实验教师(山东临淄常丽华)在她的一份实验总结中写道:

“在每个孩子生日那天,他会得到一首独属于他的生日诗。在生命的黎明,我们全班同学用最甜柔的声音,为他唱出最甜柔的歌曲。这是送给边涣之的: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美丽的边焕之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勇敢的边焕之啊。

……

“每个孩子的生日诗,我会精心选择,一定是适合这个孩子的,一定是暗含了他的将来的。孩子们很喜欢,家长也很喜欢,因为这首生日诗之后,每个孩子也都会为过生日的孩子写一首生日诗。家长们就把孩子们的生日诗打印成册,这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印记。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幸福的孩子们啊,三(三)班的孩子们啊。我和这些孩子,从一年级走到了三年级。三年的时间,因为日不间断的阅读,我们拥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和我的朋友看云一起给孩子编写‘背本’,编写了三本儿童诗,和现在背的《唐绝句飞鸟集》。在生命的黎明,我们开始晨诵——那些优美的诗歌,在音乐声中,在师生一遍又一遍的吟诵中,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幸福生活。而当孩子们开始阅读一本本美妙的童书,开始呼吸文字的芬芳,一个个故事又醒了过来,童年的岁月也因此变得丰富而美丽。二年级一年,我和孩子们共读了近100本书,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图画书。三年级一年,我们共读的童话和儿童小说到了60多本。当然,不是共读的书越多越好,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这个年龄段最应该读到的书。”

常丽华老师上文中所提到的“一年我和孩子们共读了近100本书”,指的就是新教育实验的“午读”,它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与学校相渗透但目标不直接指向学科教学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自2002年开始,在倡导阅读过程中一些问题就一直挡在新教育实验教师面前:有哪些优秀读物可以提供给孩子们,能确保这些书籍是通过更广泛地筛选,是最优秀与最适宜的吗?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实际上,永远不存在抽象的儿童,一个小学生,永远有他特定年龄、性格、性别、经验、兴趣与独特的智能),他能够读什么书?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

该项目研究认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就应该是符合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的。毛虫与蝴蝶项目依据研究,在低年级(1至3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读写绘”这一为这个年龄儿童量身定做的实验项目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来自苏州工业园区娄葑二小的顾舟群老师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案例:

任教一年级的老师遇到了一个入学测试时一句话也没说,一道题也没完成,测试成绩是零分的叫烨的女孩,同班的孩子们告诉老师:“她不会说话的,在幼儿园里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烨第一次在校吃饭竟然吃了一个多小时,第一次做作业,抄写一排拼音a整整用了一节课,算出3-2等于几要花半节课,一个月后的第一次语文测试足足十几分钟一个字也不写……

开始开展“读写绘”实验时,老师根本没注意她,也不存任何希望,只是一次次地把美丽的绘本和生动的故事带给孩子们。直到某一天,烨上交了她的第一幅作品,从图片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她完全听懂了故事。她妈妈在作品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骑着三轮车接女儿回家的时候,女儿不但开口主动和我说话了,还有头有脑的给我讲了《小熊的哈欠》的故事……”

半年过去了,她的改变越来越大,作业速度也越来越快,她不但能和孩子们交流,还能主动上台表演讲故事;不但能自己吃饭,还能主动帮老师做事,测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一个多学期下来,她竟然能熟练地背出上百首儿歌。在2007年4月老师的爱人因车祸去世的日子里,烨的妈妈比任何人都着急,一次次打电话询问情况,又一次次发来短信希望老师振作。她说烨烨不能没有老师,因为她不希望烨烨和她哥哥一样——烨还有一个哥哥,和她一样的入学测试成绩。可是六年过去了,她哥哥还是一句话也不说,毕业测试成绩还是零分,现在休学在家。

实验在中年级(3至4年级)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而加大文字阅读;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在高年级,则主张共读方面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

在成都某私立学校任教的陈美丽老师,在事业处于高原期的时刻,苦苦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成绩更好一些而且可以持续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多一点灵性与活力而不只是冷冰冰的分数分数分数……后来,她怀着这两个朴素的愿望,开始了童书阅读,毛虫之旅。

一年之后,通过师生、亲子、家校间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那些私立学校里出了高价十分苛刻与挑剔的家长,本以为用二万多元一年的代价把孩子甩在学校就万事大吉的家长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开始拿起丢了很久的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谈论书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个话题,——甚至拿起丢了很久的笔,和孩子一起写读后感,和孩子一起写随笔,并将他们的文章发在教师的博客上。他们开始走近孩子,理解孩子,能有意识地利用书籍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最初那一群曾经让教师痛苦的学生,如学校校长在老师博客上留言的那样:“不管是走进五.九班的教室还是寝室,心里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宁静。这种宁静是孩子们送给我的。五.九班的孩子爱读书也会读书。那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书籍滋养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把读书当作了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这几个故事都表达了新教育实验那个源于杜威但又作了改进的核心观点:共同生活——源于共同阅读共同写作的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提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所以,新教育实验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实验开展以来,通过共读,发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改善了无数亲子、师生、家校关系,让大家真正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新教育实验是将共读传统的恢复,视作了改良基础教育、构筑和谐社会与文化大国的突破口。

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项目还认为:教育是唤醒,也是给予。实验者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同时他们还认为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在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特质,以及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以二十余个人类文化母题和核心文明价值,来作为挑选共读的童书与故事的“关键词”的。可以说,尤其是共读中的每一本童书,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完美地体现了一个或若干个核心文明价值。儿童阶梯阅读研究,就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合的童书;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时刻,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一本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他们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像、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在实验初期,学生的随笔带有明显的作文倾向,实验教师是以作文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随笔,而没有将之视为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实验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地引导学生把随笔与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并提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利用师生共写随笔引领儿童走向自主与成熟。而学生随笔,也逐渐地丰富为心灵独白(保密日记)、相互倾诉(共写日记)、观察日记、班级共议日记、童话文学创造等多种形式。而在低段儿童,这种写作则是与父母联合,并与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构筑理想课堂

如前所述,新教育实验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来提高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而改善师生关系,形成生活共同体,扩充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智力背景又从各个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在实验的推进中,新教育实验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研究方法。新教育实验提出“构筑理想课堂”,他们解释为: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分 “有效课堂研究”、“对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 三个层次进行研究,虽然新教育实验团队中拥有窦桂梅、薛法根、徐斌、韩军等大量达到了较高课堂层次的优秀教师,但实验对课堂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有效课堂研究”层面。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共同生活,因此实验者大多立场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而强调“人类的知识本身充满着魅力,教学应该呈现此种魅力”,每一位任课教师理应成为所任教学科(及此一知识领域)的虔诚的传教士。事实上,新教育实验并没有独创出一个自己的课堂理论体系,甚至是一个响亮的词语,它的课堂研究事实上是将各种现有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综合运用与检测。一方面,实验将各种理论视为“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且检验;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对理论武器的自觉运用,让实验教师逐渐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一方面,这个课堂研究不承认除了各学科的结构化知识和活生生的儿童之外还存在着任何先验的教学真理,他们对诸如“生成”、“多元解读”、“主体性”、“少讲多练”都提出了合理的质疑,除了一个简洁的课堂教学框架,他们没有提出任何新颖的概念;另一方面,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马克斯·范梅南、佐藤学、小威廉姆·多尔、孔子……这些教育理论家的话语作为一种有益的参考而在最日常的课堂教学评议中频频地出现。

新教育有效课堂研究提出了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三个“每一个”,即:学校里的日常教学研究不应该是为了上好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竞赛课而进行的,而应该是为了提升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为每一个教师都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他所教的学生;不应该是为了赛课作准备而开展,而应该是为了改进每一堂课的质量而进行教研——包括识字课、计算课、复习课、试卷讲解课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到几个课堂上有精彩发言的学生,而应该关注、检测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研究中,新教育有效课堂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框架最简表达式:

教学板块

要素

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理解并表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理解并表述教材及单元要求

前测并表述学生对此知识或主题的原有认知

对目标的评估

表述时的清晰、明确、单纯

教学内容上的准确性

三维目标(目标三维)的分解与整合

是否具有平衡性与可变性

教学策略

策略要点

教学资源选择,适度整合进具体教学

设计具体教学环节(流程)

单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清单设计

对策略的评估

是否将主要时间集中于重要目标的达成上

是否有冗余的环节

是否巧妙、机智、有效激发学生

具有可变性及变式,以及课堂上的实际应变

教学管理

量化内容

学生参与度及练习面、练习量

课堂纪律控制

学习小组管理及个别学生辅导

教学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激情)

质性内容

课堂节奏及流畅性、清晰性和丰富性

课堂互动、对话的有效、平等、安全、指导性

学生情绪及求知欲

教学评估

课堂随机评估

对学生发言等学习行为的即时反馈

对学生情绪、学习态度的即时评价

作业设计

与目标的吻合度

是否能发现或构成认知冲突形成真正的学习

准确性,平衡性,多样性

可检测性,及是否便于快速检测

在课堂上及时评估,学生即时获得反馈

学习目标

学生何时知晓目标并影响其学习行为

学生是否能依据此目标评估自己的学习质量

新教育有效课堂研究自称自己是力求寻找到一条学校教学研究的“最简道路”,力求找到课堂的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简单而深入、透彻。为了实现上面所述的“每一个”,依据有效课堂框架促进有效教学,新教育团队采取了许多独特的听课、评课方式,诸如:录像集体评议,记录课堂上某单个学生的全部学习行为,记录并删除任课教师所有课堂语言上的无效语言、低效语言……

这种求是的教研态度赢得了基层实验学校的欢迎,几乎每一次由新教育研究中心主持的日常教学研究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一位山东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在参与一周的活动下写道:“他们的到来,使我改变了对专家的认识:我印象中的专家,大多是理论的研究者,听报告无比精彩,到现实很是无奈。他们却不同,他们不仅有前瞻的教育理念,而且有深厚的教学功底;不仅做报告,而且进课堂现身说法,既有宏观上的指导,也有微观上的指导,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涉及到孩子阅读的所有领域。把高深的理论明晰为可操作的方法,低年级绘本课的上法,高年级整本书的阅读,低中高年级课文的解读、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都通过以身示范、交流研讨,渗入老师的心灵深处,使老师们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把老师们的眼睛擦亮了。”

 

从2003起,新教育实验还逐步超越了传统教育课题的范畴,向外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公益活动。新教育实验在一些基金会的协作下,开展了各种人道的、专业的教育公益活动。因此《南风窗》杂志曾这样描述:“新教育实验有望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从2003年开始,新教育实验每年开展了西部支教活动,对四川、云南、重庆、贵州、陕西、宁夏、湖南、内蒙古等省市进行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而现在,它又开始开发“教育种子计划”(为农村优秀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免费培训与咨询)、“农村移动图书馆”(将数千册经过研究的优质教育图书投放到某个可靠的义工那儿供周围教师、学生借阅)、“城市移动图书馆”(用图书车的形式把好书带向社区免费供市民和儿童阅读)等公益项目。

对于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教育实验和一支有着远大抱负的理想主义团队而言,新教育实验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显然还远不是终点,我相信,再给三五年,实验将真正开始成熟。(本文是新教育共同体的集体智慧,特别感谢干国祥\魏智渊\朱寅年等人的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导、苏州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