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恐怖兑换列表:玛欣德尊者《阿比达摩讲要3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0:53:57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三十三讲 玛欣德尊者2009.05.26讲于江西佛学院
               心的十四种作用,5种定律,与心路过程有关的6个6
         (本文是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完成的,不能保证
           完全没有错漏,未经玛欣德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到昨天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心的各种分类。心依照界来分,可以分为四类:即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
    欲界心有五十四种;色界心有十五种;无色界心有十二种;加起来共八十一种,称为世间心。
    这些世间心是一切的有心识的众生都能够生起的,也就是说除了无想有情的梵天没有心识之外,其他的一切生存界有生命的都能够生起的,包括佛陀、漏尽的弟子、有学圣者,包括凡夫乃至一些蜎飞蠕动、虫、蚁、爬虫等都能够生起的,这类心称为世间心。
    这些世间心当中,如果是对于佛陀和漏尽的弟子来说,他们的造业心已经不可能生起了,能生起的只是唯作心和果报心;对凡夫、有学圣者来说可以生起的是善的心、不善的心、果报心和两种很基本的唯作心。
    心又依照其本质可以分为四类:即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在这些心当中它们又执行不同的作用。所有的心都是一种究竟法,因为一切的心都只有一个特相即识知所缘(能够认知对象)。所有的心都有一种作用即作为诸心所的前导,但这些心它又可以执行个别不同的作用,因此八十九种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种心依它们的作用可以分为十四种,即心的十四种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心的十四种作用。
    首先,某一类的心它可以执行结生的作用。结生这是中文的意译,不是直译。意译就是我们说到的投生的心,一个生命最初诞生的心称为结生心。结生心(巴利patisandhi),patisandhi是一个组合词,为pati+sandhi,pati的意思是逆向的、反向的,再+sandhi,sandhi是连接或连结,即将今生与前世连接起来的这种心。
    为什么称为反向连结呢?因为心流总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依照时间的顺序前前的心灭去、后后的心生起,前前的心灭去、后后的心生起,但这一种心它执行特别的作用,这种心在生起的时候表示一个生命的开始、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种新生命的诞生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这一种心叫作结生心,在一个生命当中,它宣告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在它之前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前一世的死心、死亡的心。
    结生心作为一种果报心,它是由前世的业带来的,这种心所缘取的目标和前一世(那个众生)在临终的时候,我们用A先生跟B先生来比喻。
    今生这一个生命称为B先生,那么前一世称为A先生。那B先生的结生心就宣告着B先生诞生了,那这B先生这个诞生的心所取的目标和A先生在临死的时候的临死速行心所取的目标(所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同样的。为什么A先生在临死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临终的现象呢?因为业、业的成熟。由于A先生所造作的某一种业在他临死的时候即将成熟,这种即将成熟的业就以某一种的影像或者称为业,或者业相,或者趣相而呈现出来。A先生的临死速行作为这种业成熟的管道而带来下世的结生。这个我们在讲到离心路过程的时候还会更详细地讲。
    那当A先生的临死速行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死心,宣告着A先生的生命终结。这一个死心一灭去立刻就生起了B先生的结生心,这个结生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和前世B先生的临死速行的心流是同样一个心流。所以反向连结就是说今世B先生的这一生的开始和前世的终结是有联系的,只不过从物质现象上来看,看到好像只是纯粹这一堆色法开始生起,宣告一个生命的开始,但是从生命流来说它是没有中断的。
    在投生那一刹那所产生的心称为结生心。一个生命,在一期生命当中只需要诞生一次,不用诞生两次,所以结生心只生起一次,哪怕有一类的动物称为两生者,哪一类的动物称为两生者呢?知道么?就是出生两次的?有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哪一种是两生者?卵生。例如一只鸟,它从刚开始有生命的时候(称为结生),那之后再从卵壳里面再出来又是一生,这称为两生者。即使是卵生有情的结生还是在母体里面发生的,结生的发生并不是在出生那一刹那。
    我们要知道,有些中国人的观念认为:出生那一刹那是属于一个生命的开始,例如有些鬼神小说讲到,可能和一些鬼有什么情缘,然后他说我现在要投胎了,第二天就发现某一村里面的一个孕妇就生了一个孩子,其实这是中国的传说。真正的结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卵子受精那一刹那,卵子受精那一刹那就宣告着一个新的生命体了,惟有受精的卵才开始细胞分裂,从那一刻开始,就宣告着一个生命的开始。这是从生理学或者遗传学来说的,但从佛教来说,结生就是一旦一个新的生命开始,宣告着名法和色法同时生起,色法就是卵子受精,名法就是结生心的开始。结生心,这种心开始执著,这个受精卵是生命了,从此就宣告着一个生命开始了名色流了。由于一个生命诞生只需要一次,所以这种心在一期生命里面只生起一次,不用生起第二次。
    在八十九种心当中,有十九种心可以作为结生心。
    这十九种心在无因心里有两种心:即两种推度心。不善果报的推度心,使一个众生投生为恶趣;善果报的推度心,使一个众生投生为先天性有残缺的、有缺陷的人或者很低等的一类天神。这两种是无因心;
    还有八种是欲界的果报心,这八种的欲界果报心可以使一个的众生投生到欲界的人或者天;
    还有五种色界的果报心,可以使一个众生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
    还有四种是无色界的果报心,可以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无色界梵天。
    所以两种加上八种,再加上五种,再加上四种,一共十九种,这十九种心可以执行结生的作用。
    还有另外一种心称为有分心(巴利bhavanga),bhava翻译成有,这是从巴利里面的直译,古代也翻译成有,意思就是生命或者存在,生命的存在。在讲到十二缘起的时候,爱缘取,取缘什么?取缘有,就是这里讲到的bhava,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这里的bhava往往指生命,例如不受后有,就是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生命,以后的轮回。那bhavanga是由bhava+anga,anga直接翻译成支或分。我们讲到的禅支(jhananga),或者觉支、七觉支(sambojjhanga),就讲到了anga,或者八支圣道(atthangika ariyamagga),或者讲到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atthanga-samannagata uposatha sila),这里的anga是指成分、因素、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的因素,称为有分,也就是说它是生命、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
    有分的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一直到死亡之间生命流不会中断。在一个生命开始的那一刹那称为结生,结生心一灭去之后紧跟着生起的就是有分心。结生心和有分心同样都是一类的心,都是属于果报心。如果一个人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的无行心的话,那么有分心也是属于这种心,它们都是属于同一类的心,不过执行不同的作用。例如结生心执行的是结生的作用(使生命开始),它的作用就是把今生和前世连接起来;而有分心,也是属于这种心,但是它的作用是使生命不会中断。在没有心路过程发生的时候,有分心即会在每一刹那当中生灭。
    有分心最明显给我们体验是在熟睡没有梦的时候,这是很明显的有分心。一旦一个人在看、听、嗅、尝、触、想的时候,有分心就中断、灭去了。即使在我们平时很清醒的时候,有分心都生灭了无数次,它会在心路过程和心路过程之间很快的生灭,一旦有了心路过程那么有分心就灭去。当一个目标撞击到根门和有分的时候,有分就会波动两下,然后有分就断了,之后就生起了心路过程,这心路过程就可以执行看、听、嗅、尝、触等等作用,等一个心路过程一旦灭去之后,心流又落入了有分。
    我们不能将有分理解成是一种永恒的心,它容易给人理解为是“我”或者生命的主体,这是错误的理解。
    根据佛陀的教法,根本是不存在“我”的,由于我们的名色法就有如河流一样不断地生灭、不断地生灭,但在生灭当中,灭去之后还会继续再生,只要业还在运作、只要果报还在运作,过去所造的业就不断地发生作用,发生作用是以果报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分心是一种果报心,只要一个人的业还在产生效用,果报心就会不断地生起。有分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有分心之所以不断生灭是由于它能够维持名流(名法)不会中断,它的作用只是这样而已。有分心并不能够认知现在的所缘,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有分心不能认知。
    能够认知的是能看的眼门心路过程,有眼门心路过程生起就没有有分心生起(有分心就灭去了)。一旦心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人很累了睡着了,由于他太累了连梦都没有,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心呀?是不是他的心完全中断呢?不是。是不是他的生命在熟睡的时候完全中断了呢?不是。这种不活跃的心,在那个时候连想都不会想,称为有分心。有分心不断、不断地生灭,它的作用就是使生命流不会中断,所以才称为生命的因素。它能够维持生命不断,并不是心的主体或者生命的主体,如果认为是这样的话,那又是一种邪见了,因为认为“心是我的”。
    有分心也是生灭的,再例如:大家现在在这里听课,在听课的时候就没有有分心生起。由于我们现在处于欲界心,欲界的心路过程总是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的,在两个心路过程之间所生起的心就是有分心。例如:我们把有分心比作是以前拍摄的胶卷,一个心路过程它能够认知现在的所缘或者说能够回忆过去、能够计划未来、能够想一些名相、一些概念,这些都称为心路过程,就是活跃的心。但是在活跃的心之间还是有不活跃的心,就像胶卷一样,在胶卷里面我们会看到胶卷是一格一格的,是不是?一格一格的。我们要冲洗相片是从那个已经感光了的、曝光了的片里面去洗相,但是在两个胶卷之间还会有什么?还会有一个空白的,是不是?就类似这样。有分心的生起并不是那么短,它往往是无数个。在心路过程里,它最多能够生起十四个心识刹那,但是有分心可以生起无数次的,即使连佛陀的有分心最短也要生起四到五个,这是有分心。
    还有另外一种是死心(cuti)。死心是一生当中最后的心,一旦一个人的死心生起,就宣告着他那一期的生命已经完全终结了,所以它执行的是死亡的作用。
    结生、有分和死心这三种心属于离心路过程(vithimutta)。离心路过程心是属于不活跃的心。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并不能认知现在的目标,只能够缘取前一世的目标。因为所有的心都会有目标,都会有所缘,这种离心路过程心就包括结生、有分和死心,它们认知的目标并不是现在的,而是前一世临死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业,或者业相,或者趣相,所以它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般所说的无意识或者潜意识,但根据佛陀的教法并没有无意识的,只不过一些心理学把它安立的名叫做潜意识。
    这三种心都是属于同一样的心,在一期生命里它们都是属于同一类的心。如果一个人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心的话,那么他的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属于这种心;如果他的结生心是属于舍俱智不相应心的话,那么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属于这同一类的心。同一类的心并不是说同一个心,因为心不断地生灭、生灭,只不过灭去后还是生起同一类的心。
    这三种都是果报心,它们本身并不会造业,只是果报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投生为人,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一个人能够投生为动物,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不善业带来的果报,所以这三种心都是果报心。
    心在离心路过程里面有这三种作用,我们下面再看其他的十一种心,它们是发生在清醒的心。这个是不活跃的心,下面讲到的心路过程心是属于活跃的心。
    心还能够执行看、听、嗅、尝、触这五种作用,这五种作用分别是善果报和不善果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执行的作用。这五种作用只发生在五门心路过程,而且也只是相应的根识所执行的。例如眼识只执行看的作用、耳识只是执行听的作用,而不是其他的。因此有两种心执行看的作用,即不善果报的眼识和善果报的眼识。
    在八十九种心当中,只有两种心是执行听的作用,即不善果报的耳识和善果报的耳识。这五种作用,一共十种心都是果报心。
    当一个所缘撞击到相应的根门和有分,例如:当一个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因为在撞击的时候也许还是属于有分、有分流,然后当声音一撞到有分,有分就波动两下,然后生起一个转向心,把心流开始拉向这个声音,于是心流开始活跃了,然后生起了一个耳识,耳识执行的是听,于是就知道:哦,这是声音。听的作用就是这么样产生的。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都是属于最基本的心,它们只能够执行很简单的看、听、嗅、尝、触的作用。但是眼识、耳识它们并不能够分辨这个是金色、黄色,因为它们是最基本的心,能够知道这是金色、黄色等等,是以后的心路过程,也就是速行心的作用了。
    还有一种心是转向心,转向心是指当一个所缘撞击到有分的时候,有分是属于不活跃的心,一旦撞击了之后就生起了一个转向心,使心流拉向对象。就好像本来是一湖水、很宁静的水,突然丢了一个石头,然后一旦丢了石头才会起涟漪,是不是?水面才会波动。同样的有分心一直生灭,它是不活跃的心,突然有一个声音撞击,首先生起了一个心就是把心流从不活跃的状态拉到活跃的状态,这种心就起着转向的作用,然后等这个转向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一个看,或者听的作用。就犹如当我们在睡觉,突然听到“叮”引擎声,准备起床了,或者说听到钟声准备起床了,当钟声把我们从睡梦当中吵醒或者唤醒,那这时首先应该有一种心把心流拉到这个声音,然后听到这样的声音,所以这种作用就称为转向,就是把心流从不活跃的状态拉到活跃的状态。
    转向心属于唯作心,在八十九种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种心当中只有两种心属于转向心:即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是五门转向心;在意门心路过程里面是意门转向心。
    当一个心路过程生起了转向之后,接着是看、或者听、或者嗅、或者尝、或者触,当这些根识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一个领受心,领受心是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执行领受对象的作用。当领受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推度心,推度心就是推度对象的作用,我们在这里只是知道它的作用就可以了。等推度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一个确定心,确定心就是确定对象是什么样的作用。
    这里讲到的领受心和推度心都是果报心,如果看的所缘是不可爱的,那么它是不善的果报;如果看的所缘是可爱,或者极可爱的所缘,那么领受心和推度心是属于善果报的心。而确定心,确定心是属于唯作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这种心执行着确定对象的作用,但是在意门转向心里面,这种确定心执行的是意门转向的作用。因此意门转向心和确定心是属于同一类的心(十八种无因心当中的意门转向心),只不过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这种意门转向心能执行确定的作用。
    第十三种作用是速行。速行(巴利javana),它的意思是快速地跑,也就是快速地跑向所缘以认知它。在心路过程里面,这是确定心之后的心识作用。
    一般的速行都是由一系列同一类的心所执行。例如:在五门转向心和在意门转向心里面,一般的情况都是有七个连续的生起。如果是在禅那心当中,或者在入果定的时候,这种速行心可以生起无数次。负责造业的心就是这种心,我们刚才讲到的结生、有分和死心都是果报心,而执行看、听、嗅、尝、触的还是什么心?果报心。那执行转向的是什么心?唯作心。执行领受、推度的是什么心?也是果报心。执行确定的是什么心?是唯作心。
    速行心就是执行造业的,速行有两类的速行或者说有三类的速行。对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速行要么是善的,要么是不善的。对于有学圣者来说,速行心还可以是果报心,为什么?知道么?因为入果定。对于阿拉汉圣者来说,速行心可以有两种心,哪两种呢?在平时的状态生起的是唯作心,如果是入果定的时候,生起的是阿拉汉的果报心,这些都是速行。如果一个人他是凡夫或有学圣者,只要他没有入果定,这种速行心不是善,就是不善的。
    还有最后一种作用是彼所缘(tadarammana)。tadarammana的意思就是取它的所缘。tada就是它,arammana是所缘、目标。这里讲到的彼所缘是继续取速行心的目标为目标,或者继续取速行心的目标为所缘,所以称彼所缘。这里的彼是指速行心,这一种彼所缘是紧跟着在速行心之后生起的,而且一生起是生起两个,不过并不是一切时这种彼所缘心都会生起,惟有在欲界的心路过程里面这种彼所缘才会生起。而且惟有当目标是很清晰的,例如:在五门心路过程里面,当所缘是极大所缘或者在意门心路过程里面,目标是清晰所缘,那这种彼所缘才会生起。同时,惟有取究竟法为目标的时候,彼所缘才会生起,如果是取概念的话,彼所缘仍然不会生起。同时,当一个人在修到高级观智的时候,我们叫做balava vipassananana,就是强力的观智的时候,彼所缘仍然不会生起。即使取的是究竟法,即使目标是很清晰,但是在高级观智彼所缘仍然不会生起。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取的是色界的目标,例如:当他专注似相,那么彼所缘不会生起。即使一个人在近行定的时候彼所缘也不会生起。因此惟有在欲界心路过程里面取清晰的欲界目标,彼所缘才会生起,如果目标并不清晰,那么彼所缘仍然不会生起。
    彼所缘的心仍然属于果报心。在八十九种心当中,有十一种心可以是彼所缘的,即八种欲界的果报心和三种推度心(一种不善的果报推度心和两种善果报推度心)。如果一个人在体验到极可爱所缘的时候,那么彼所缘是悦俱的;如果体验到可爱所缘的时候,彼所缘是舍俱的,这是善果报;如果体验到不可爱的所缘,那么彼所缘是舍俱的,不过它是属于不善果报的。
    我们讲到了心一共有这十四种作用,这十四种作用又可以把它再进行简化。我们可以把这些都简化成十种作用:即结生、有分、死心,然后我们把看、听、嗅、尝、触这些都可以总结为一种作用,就是能够认知对象的作用,我们把它简称为五识。然后这四种再加上转向、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和彼所缘,所以心可以分为十四种作用,又可以把它简化成十种作用。
    讲完了心的十四种作用,那么接着我们就准备来讲心路过程了。在讲心路过程的时候,我们先来讲一讲这个世间的规律。世间的规律一共可以分为五种,我们称为五种定律(pancavidha niyama),niyama的意思就是规律、定律、定法、不可改变的法则称为定律。定律一共有五种。哪五种呢?
    第一是时节定律(utuniyama)。什么是时节定律呢?也就是自然界或者物质界的自然法则。例如:在温带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会有日出日落,这些都是属于utuniyama;或者在常压之下,就是气压正常的话,当我们把水烧到沸点,它会变成汽体化,如果烧到一百度。如果水在常压的情况下把温度降到零度,它会结晶变成固体,这些都是属于时节的规律。在某一个纬度的地区,到了一定的季节,那些花会不约而同地开,是不是?它们不用相约定的,我们在什么时候开花,到了那个时候,这里的花开了、那里的花就开了,是不是?这些就称为时节的定律。
    时节的定律也就是自然的法则,例如:现在很多物理的现象、化学的现象,包括光学、力学、电学等等的现象,只是它是非生命的,这些都属于时节定律所包括。也包括我们说到的世间,这个世间必定会有形成,有形成它就会存在,存在必定会破坏,破坏最后会毁灭。所以一切世间只要有存在的,有物质现象的,它必定是(符合)这种法则,这种法则称为时节的法则,所有这些没有生命的这些,都称为时节生色,是不是?物质现象或者我们说的自然的规律,都是属于这种时节的定律。
    第二是种子的定律(bijaniyama)。种子的规律就是一般我们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我们种了相应的一种种子之后,它会长出相应的植物、相应的成果,并不会我们种了瓜突然长出一棵苹果树出来,或者说我们种了梨树突然长出一棵菠萝树出来,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是同类的。也包括了我们说到的遗传学,遗传学也是属于这类的。例如,我们的样子在某一种程度上跟我们的父母有某一类的相似,或者说父母有某一类的病我们有时候也会有,这还是属于胚胎学、遗传学也是属于这一类,就是如果是物质现象方面它还是属于种子定律所涵盖。
    第三种定律是业的定律(kammaniyama)。业的定律就是当我们造了某一种业之后,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会带来相应的果报。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造了善业,只要因缘成熟必定会带来善的果报,如果一个人造了不善的业在因缘成熟之下,必定会带来不善的果报。不可能一个人造了善业,当这种善业成熟的时候会使他倒霉,使他祸不单行,不可能!它们都是同类相应的法则;同样的,一个人作恶多端,那他并不会因为他作恶多端这种业成熟,而使他能够飞黄腾达、能够呼风唤雨,而只能够使他倒霉、使他遭到恶报。业的定律也是单独运行的,它并不是由诸佛、菩萨、上帝、鬼神等等所支配的,它都是自己,它是一种规律,就好像春、夏、秋、冬这些是单独运行的,并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转移的。这称为业的定律。
    还有第四种是心的定律(cittaniyama)。cittaniyama就是心的法则,例如:当五门转向一生起之后,那么紧跟着生起的是相应的根识。在眼门心路过程里面,五门转向心一灭去之后立刻生起的是眼识,眼识一生起之后立刻灭去,灭去之后立刻生起的是领受,领受灭去之后立刻生起的是推度,推度灭去之后一定生起的是确定,确定灭去之后生起的是速行,这些都是法则来的。
    又例如:当一个人的巴拉密成熟之后,在行舍智或者当他即将要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他的心的法则必定是一个意门转向,如果他是利根者的话,那么接着生起的是近行、随顺、种姓,然后道心、果心;如果是钝根的话,那么意门转向生起之后,接着就是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道心和果心。如果利根的话,果心生起三个,如果钝根的话果心生起两个,然后就落入有分。这也是心的法则、心的定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证到圣道、圣果,之前的必定是观智,即使只是通过听闻佛陀说法而证得的,由于他过去生,在过去佛的时候曾经修行过,乃至到行舍智的阶段,今生他投生可以只是透过听闻佛陀或者佛陀的弟子说法而证得圣道、圣果。但他不可能只是通过听闻、他听闻的同时会依照佛陀讲的去观照,那时就是观智,由于过去生的行舍智的力量使今生很快他的观智达到行舍智,然后道心、果心生起,我们感到好像这个人只是在座中就已经生法眼,就已经证果位,其实还是属于心的定法,也就是说圣道心和圣果心必定紧接着在观智之后生起,这些都是心的定律。
    第五种是法的定律(dhammaniyama)。法的定律主要体现在诸佛出世的法则。例如:菩萨入胎必定会大地震;当菩萨一出世,也会有大地的震动;菩萨的最后第二生必定是投生在tusita天(兜率天);菩萨的最后一生入胎,必定他最后要成正觉,要成就无上正自觉;然后当一位佛陀一旦出现在这个世间,他必定会先不想说法,然后梵天人来邀请,之后佛陀决定说法;当佛陀说法之后必定会建立僧团;然后每一位佛陀必定也会入般涅槃;入般涅槃之后到了若干的时候这位佛陀的法必定会灭去。
    而且同样的犹如佛陀说过,如果世间没有老、病、死这三种苦的话,那么一切佛陀、诸佛如来不会出现于世间。惟有世间有老、病、死这些现象,诸佛才会出现这世间。这些都是属于法的定则。
    例如:佛陀出世必然会转法轮,而佛陀在舍去生命的时候,必定大地会震动;当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都是一切的佛陀的定法,就是这样。所以当我们去看佛陀的传记的时候,发现过去佛和现在佛几乎都是差不多一样的,他们不同只是寿命不同、身量不同、他们的光不同、他们的父母的名字不同、他们出家的交通工具不同。例如我们的Gotama佛陀出世,他是骑着白马,骑着马去;还有他们在成道的时候,金刚座上面的树不同。例如:我们的Gotama佛陀(释迦牟尼佛)是在Assattha树,也就是现在的菩提树下;而据说未来的弥勒佛将会在龙华树下而成佛;而且每一位佛陀他的种姓不同,例如:我们的佛陀是属于剎帝利,而过去的Kassapa佛是属于婆罗门;这些种姓不同,但是他们的传记都差不多,都是出生,然后就出家,一切佛陀必定现出家相的,不会在家的;出家之后成道、成道之后转法轮、转法轮之后入般涅槃,这是一切佛陀他的传记,我们称为法的定则。
    因此我们说到的规律,说到的定则有这五种规律,这五种规律平时给人研究得最多的应该是属于第一种时节的定律,这也是属于最粗的定律,最粗显、最明显的定律,一般的世间法都有的;种子的定律就包括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然后业的定律已经涉及到比较高级的,一些宗教方面才会涉及到。例如:在比较高等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就已经涉及到这个;而心的定律就很少人涉及到了,例如:心的运作等等,这些几乎在除了我们佛陀的教导之外,其他的宗教都几乎没有涉及到心的定律;而法的定律,即使现在还是有佛法的时期,这种定律现在没有出现了,这个只是佛陀出世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而已。
    接下来将要讨论的是心的定律,在学习心的定律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讲心路过程,心路过程的意思就是心的运作规律。我们之前零零碎碎的讲心的不同种类,但到底心是怎么运作的呢?接下来就准备学习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是透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来认知周围的这些环境,用“阿毗达摩”的话来说,心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识知所缘。
    讲到心路过程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六个六,其实就是六组六法。第一是六识,这六识大家应该很清楚了,是哪六识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都是属于名法,称为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
    还有六种依处,六种依处是什么?眼依处、耳依处、鼻依处、舌依处、身依处和心所依处,这些都是什么?都是色法。那六识和六依处的关系是什么?六识必须得依这六依处而生起,眼识必定依眼依处而生起,眼依处是什么?是眼净色,耳依处是耳净色等等,依次这样。而意识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依处是色法,所以这六种依处分别是六种识生起的物质基础,或者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好像它们的家,它们依这些而住的。这是不恰当的比喻,要不然有的人又会想,那肯定会有个心存在了。
    还有六门,这里讲到的依处是指心识生起的物质基础,而六门是指心透过这些门而认知外在所缘的管道。所以依处是指物质基础,而门是指管道。一共有六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还有意门。眼、耳、鼻、舌、身这五门称为五门,它们是属于色法,而意门,有的人说是有分,有的人说是有分波动。这些意门能够导致意门心路过程生起,说它是有分也好,有分波动也好,甚至说它是意门转向也好,都好,没有了意门就不可能会有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那这是六门,这些都很好记。
    我们再看另外的六是六门心路过程,这六门心路过程和我们刚才讲到的六门也是相应的。也就是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还有意门心路过程,眼、耳、鼻、舌、身这五门心路过程我们称为五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是单独的。要知道眼门心路过程和眼识是不同的,眼识是执行看的作用,当眼识灭去之后还会有领受、推度、确定,然后有速行,然后两个彼所缘有可能会生起,这些都是属于眼门心路过程。眼门心路过程所取的目标必定是颜色,耳门取的是声音等等这些一对一的,所以我们说能够认知对象的其实就是由这些心路过程来执行。
    在这六门心路过程里面,眼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一个所缘即颜色、耳门只取一个目标即声音、鼻门只取一个目标即气味、舌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即味道、身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即触,然后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什么?任何的目标,任何的所缘。
    然后我们再看六所缘(六种目标),依目标来分,可以分为六种:即颜色所缘、声音所缘、气味所缘、味道所缘、触所缘,我们把它简化成色、声、香、味、触,还有法所缘。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所缘称为五所缘,这都是属于色法,而法所缘就很复杂了。
    法所缘一共可以分为六种。哪六种呢?
    第一是净色有五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这五种净色;
    还有微细色,哪些是微细色呢?除了五种净色眼、耳、鼻、舌、身,还有颜色、声音、香(气味)、味道、触所缘(触所缘可分为什么?地、火、风)一共十二种,除了这十二种粗色之外的其它十六种。例如:水界、女性根、男性根、心所依处、食素、命根色、空界、身表、语表、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老性、色相续、色无常性这十六种都称为微细色,这些是意门所识知的所缘。
    我们说的水界,在究竟法里面的水界并不是我们身体的所缘,而是意门的所缘,但是地、火、风是身门的所缘;还有心(八十九种心)和五十二种心所;还有涅槃以及概念,这些都是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
    对应的来说,那么眼门心路过程看的是颜色、耳门心路过程听的是声音、鼻门心路过程嗅的是气味、舌门心路过程尝的是味道、身门心路过程触的是地、火、风三界。而意门心路过程,对应于法所缘来说是这六种。
    我想问一问大家或者考考大家:意门心路过程是不是对应法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是不是只识知这六种法所缘?意门心路过程还可以认知其它所缘吗?可以还是不可以?可以吗?请说一下可以吗?我们举个例子,眼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什么目标?颜色。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识知颜色么?可以吗?我们闭上眼睛想着一块颜色可以吗?耳门心路过程识知的目标是什么?声音。那当我们心里面回忆过去所说过的话,可以吗?所以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识知一切所缘、一切的目标,没有任何的目标不能被意门心路过程认知的,是不是?所以不要搞混淆了!
    我们现在讲了六个六:六识、六种依处、六种门、六种心路过程、六种法所缘,要讲多一个六,就是属于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我们留在明天来讲,明天就进入讲心路过程的论题。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作回向:
   
    Idam me puttam, asavakkhayavaham hotu.
    Idam me putt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ttabhagam sabbasattan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ttabhagam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盘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 Sadhu!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