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笼里的人放手图片: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精选简答题及答案(二)—特岗教师考试—考试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4:52:46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精选简答题(二)

1、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教育目的;
(2)学生年龄特征;
(3)学科的特性;
(4)教学的时空条件。

5、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6、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
(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7、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8、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9、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10、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2、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
(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13、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1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5、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16、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17、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8、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9、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20、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21、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
(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22、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3)严格要求。

23、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及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24、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25、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6、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27、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28、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9、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30、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3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32、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33、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4、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35、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36、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37、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38、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9、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0、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