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魔兽万圣节找糖罐:茅于轼:中国人都向往特权 所以会有很多骗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3:25:43
茅于轼:中国人都向往特权 所以会有很多骗子 时间:2010/11/09 出处:华商报
  “廉租房可以不建厕所”,“为穷人办事,为富人说话”,“18亿亩土地红线完全没有必要”,“经济适用房是富人搭了穷人的便车”……近年来,茅于轼的每次发言,都会激起强烈的争议,有些人,甚至“逢茅必骂”。

10月27日,82岁的茅于轼来到西北政法大学,以一个经济学家的智慧再次感染了古城年轻的学子们。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耄耋之年的经济学家。

“我不怕骂”

再过3个月,茅于轼就82岁了。

虽已是耄耋高龄,这位著名经济学家仍不辞舟车劳顿,以老迈之躯奔走中国。他有强烈的紧迫感,只想更多地言说。而他独立思考所成的观点,在他看来虽不过说出了“常识”,却往往惊世骇俗,不仅官方不喜欢,大众往往也报以谩骂。

还好,理性的声音并未完全淹没于情绪化的谩骂中。他说,如今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邮件,其中有十多封,都是来信和他探讨问题的。也有反对者,曾写下6万字的长文,来反驳他的观点。

于温和的茅于轼而言,欣慰的是,经过这么多年,愿意理性而真诚地探讨问题的人毕竟在增加。而在缺乏理性对话平台的现实中,网络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十分重视自己的博客,每天的工作之一,是自己打字,写下或长或短的博文。

多说“自己知道的真话”

10月27日晚,在西北政法大学的阶梯教室里,茅于轼再次以一个经济学家的智慧,颠覆学生们以往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

“并不是劳动创造财富,而是交换创造财富。”“不存在等价交换。道理很简单。如果是等价的,人们为什么要交换?”在这场名为“财富是怎么创造和分配的”讲座中,他娓娓而谈。

“过去我们都是以国为本,现在应该是以人为本,教育也一样。在过去,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其实也就是培养工具。事实上,教育的目的是人,教育应该是教会你如何享受人生,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于他而言,时日紧迫,而真理就以“常识”的面目停留在那里。他的心愿只是,多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真话”。

长风衣,深蓝色围巾,这位老南京的名门之后(父亲茅以新是建筑专家,伯父茅以升是桥梁专家),看上去依然风度儒雅,目光宁静。

“他呀,年轻时没现在帅!如今老了,牙掉了,反而帅了。我说他呀,现在牙掉了,没有把门的了,啥都敢说了。”夫人赵燕玲在一旁说。

“那么多人骂我,主要是因为我说了为穷人办事,为富人说话。”

2007年,茅于轼痛感为穷人说话的人多,但为他们办事的人却极少。而另外一些人痛骂着富人,却在积极为富人办事。

“为穷人说话,不管说对说错,都占据着道义上的制高点,总之是高尚的。但不幸的是,许多这样的人,却没有为穷人办事,而是积极地去为富人办事。”他说。为此,他写下那篇招致许多谩骂的文章《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为富人做事是有酬劳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富人做事。结果是许多人为富人做事,为穷人说话;很少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这样一个社会是很不正常的,是容易出问题的。所以我要反其道而行之。”他写道:“一个社会,只有保护了富人,才能保护穷人,鼓励穷人去变成富人。”

但“为富人说话”还是刺痛了许多人,为他招来了非常恶毒的谩骂,还有人骂他是为利益集团代言。

“为穷人做事”

他没有时间去反驳,他要腾出时间来为穷人做事。1993年,他自筹资金,在山西开办小额贷款项目。一开始,是这个村庄有几个他资助的孩子,后来是村里的老师写信给他,诉说农村贷款的不易。他由此萌生了办一个“穷人的银行”的心愿。

他开设在山西永济的这个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分两部分,农民贷款用于求学、看病的,没有利息,按时归还即可。而用于生产、外出打工的,则要付利息。多年下来,运作良好,借款的农民都很讲信用,几乎没有坏账。

然而,在金融业由国家垄断的中国,小额贷款一开始就被冠以非法的帽子。茅于轼就一直顶着非法的帽子在坚持。一直到2006年,尤努斯因小额贷款获诺贝尔奖,小额贷款作为“穷人的银行”,在中国的处境才有所好转。

除了小额贷款,他还开办富平保姆学校。不料后来因为学校的保姆照看孩子,惹上官司。对方告上了法庭。本来可以申请破产,他不愿意。最终,东挪西凑,赔偿了54万元。在晚年时“为穷人办事”惹来这么多麻烦,也始料未及。

他一直是个温和的行动者。2000年,他的书《给你爱的人以自由》,被禁止出版。他不愠不火,语气平和,发了个声明,质疑禁书。所有灰色的东西,都见不得阳光。后来,他打赢了官司,出版社赔偿了两万元。

从最早在开火车时思考怎样烧煤能使火车跑得更快,到择优分配原理,到今天不断地言说。在不断的争议中,茅于轼显示了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也显示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现实和不断的思考。“经济学家是什么样的人?”有人问他。他回答,是靠经济学吃饭的人。再补充一句,这个世界有经济学家,就是为了保护自由的市场。

去除特权才有人权

记:你昨天关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阐述,学生反响很热烈。

茅:是啊,他们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可能第一次听人这样说吧。事实上,教育就是教育个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懂得享受人生,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养成一个健全健康的人。

记:最近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李刚事件,引发很多人对“官二代”的质疑。你说过“没有特权,才有人权”,可怎样才能去除特权?

茅:首先,你要能看到特权。有时,我们生活在其中,糊里糊涂地习惯了。没有平等思想,就看不出特权。只有看到,才能知道怎么去克服。往往是没点破,大家就看不到。比如特权车,大家天天都看见,很习惯了。

记:另一方面,没有特权的人也向往特权。

茅:在中国是这样,人人都向往特权。我们从古以来就不平等,如今农民还是二等公民。所以中国会有很多骗子,说自己有什么关系,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在美国,没这样的事。美国有骗子,但不会用特权来骗。

记:所以您说消灭特权,才能保障人权。

茅:是,人权是空的,特权是实的。真正去除了特权,才能有人权。

记:政治体制改革其实也是要去除特权。

茅:真正去除特权,要引进西方文化。从鸦片战争到现在100多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渊源于西方。否则,我们还是秦始皇那一套。秦始皇不需要人民代表大会,慈禧太后也不需要。事实上,中国的进步是学习的结果。真正隔绝起来,中国不会有进步。如果有,也会很慢。

事实上,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取消特权。要唤起民众,让老百姓懂得自己,也懂得西方,看到差别。中国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许多时候不能说真话。一个不说真话的社会怎么会好呢?

记:您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学家发言,这么多年,感到坚持说真话艰难吗?

茅:当然难。首先你要知道事实是什么,我知道的事实比年轻人知道得多些。也要有个客观的判断,怎么来回顾发生的事?

记: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愈来愈淡定?

茅:很多想法,我70岁没有,到80岁才有。比如昨天提到的保护耕地的问题。到上个礼拜我才想通。张维迎写了本书《市场的逻辑》,说经济学家的用场是保护市场。我和他的观点一样。18亿亩红线就是一个计划思想,但说清楚,很不容易。

还有“以人为本”,也是最近几年才愈加清楚。社会科学就这样,有时候说不清楚,就是混沌的,朦朦胧胧的感觉。你想等价交换是什么?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戳破,但很多人会信。等价干吗交换?交换是为了双方求利益,奥妙是双方得利益。很多人想不通这一点,所以现在经济学解释,是双方发挥了比较优势。

拿经济学来说,就是资源配置。不是劳动。我们曾经劳动得那么苦,还穷得要死。现在减少了劳动,还吃得那么好。

记:是不是从这个意义上您说经济学家的作用是保护市场?

茅:是。所以张维迎有句话,很多得诺贝尔奖的人还没有懂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