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栏目剧演员张耀伊:第八本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58:21

第八本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身为女人,优雅是一种恒久的时尚,而优雅的女人并不一定要天生丽质、沉鱼落雁。三毛和张爱玲都不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丽,但她们都有绝对的魅力。她们用文字将她们的美别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流露出修养、智慧和善良。女人的魅力产生于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态度,产生于花开花落时的那种境界。无尽的内涵在从容不迫的一颦一笑中最具风韵。有艺术修养的女人像茶,品尝过后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芳香。在艺术熏陶下的女人又像一口井,她的魅力是越挖越多的,不是别人“一目了然”的,她会留给别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在艺术陶冶下养成一种自然气质后,这位女性一定显得成熟、温柔又善解人意,无须太多的言语就能与你进行心灵的交流,达成心灵的默契。

    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但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而出自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之手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无疑是一本为广大女性读者指点艺术迷津的杰作。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其中还蕴含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宝贵精神和风格,不仅分析了一些世界美术名作,同时触及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等学问,它对女性读者增强美学修养、提高人文素质都大有教益。

    

    

    

    艺术史著作中一部难得的佳作

    有利于女性读者增强美学修养的艺术杰作

    

    大名鼎鼎的傅雷,不但是我国第一流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也是第一流的西方艺术史专家、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鉴赏家。1934年,26岁的傅雷由法国游学归来后,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讲西方美术史,《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便是那时的作品。这本书不但在当时是空前的,即使在60多年后的今天,其文字的优美、议论的精到、见识的明达、赏析的深刻,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匹敌者。

    这本书共有20讲,主要讲述了16位美术大家和他们的鸿篇佳构,其中着重讲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鼎足而立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三人各有各的面目与精神:达·芬奇的深,米开朗琪罗的大,拉斐尔的明媚,在文艺上各自汇成一支巨流,实现着文艺复兴那个光华璀璨的时代之精神;综合起来就造成了完满宏富、源远流长的近代欧洲文化。

    书中作品涵括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间或议论美术家的人品学问,以表现艺人的操守与修养;时而涉及时代与环境,以阐明艺术产生的因缘;同时兼顾理念分析与历史叙述,以培植习艺术者的研究精神,讲解艺术风格和作家情性,融文学与哲学、社会与时代于一体,生动洗练,引人入胜。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目前是国内被阅读最广的美术史著作——虽然它并不是系统、严密地观照西方美术,虽然它没有大量列举各派与作品,而仅仅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加以评述,但一经傅雷先生的生花妙笔,寂静的西方美术史被描绘得委曲精微,娓娓动听,往往三言两语,却发人深省。如果要向西方的文化、艺术有所借鉴,立足于理解是最重要的——本书正是体现了傅雷先生这一艺术观点。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薄薄的一册,却影响深远,实为艺术史著作中一部难得的佳作。

    

    

    

    

    愚固知画家不必为史家,犹史家之不必为画家;然史之名画家固无一非稔知艺术源流与技术精义者,此其作品之所以必不失其时代意识,所以在历史上必为承前启后之关键也。

    ——傅 雷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雷先生

    1931年,傅雷先生由法国回国,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与法文课。《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原是当时在上海美专讲课时讲稿中一部分,有些曾在当时上海美专的几位教师编辑的《艺术旬刊》上发表过,傅雷先生与倪贻德先生是这本刊物的编辑。《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稿,就是在当时讲稿的基础上,对世界美术名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完成于1934年6月。

    傅雷先生17岁时,就开始写小说。1928年初到法国巴黎,一方面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一方面到卢浮美术史学校听课,那时他就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他译了梅里美的《嘉尔曼》、丹纳所著《艺术哲学》,写了画家《塞尚》一文,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诗篇,并译《贝多芬传》。回国后与刘海粟先生合编《世界名画集》。傅雷先生深受罗曼·罗兰的影响,热爱音乐。这些生活经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一个26岁的青年,能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作品,同时接触到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等等。对青年读者来说,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是很有教益的。对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来说,有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例如美术史究竟如何编写等等。

    在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讲到的美术家并不多,只有乔托、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莱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尔尼尼、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普桑、格勒兹、雷诺兹、庚斯勃罗,在第二十讲浪漫派风景画家一讲中,主要分析的是卢梭和杜佩雷的作品。附带提到了华托、弗拉戈纳尔、达维特、康斯特布尔等人,那只是几笔带过。

    在论乔托一讲中,提到了现代美术史家贝伦森曾经说过:“绘画之有热情的流露,生活的自白,与神明的皈依者,自乔托始。”傅雷先生在这一讲的结束语中说:“实在,这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就是文艺复兴绘画所共有的精神。那么,乔托之被视为文艺复兴之先驱与翡冷翠画派的始祖,无论从精神言或形式言,都是精当不过的评语了。”

    在论多那太罗的一讲中,著者着重指出多那太罗和传统决绝,而在自然中去探索,并在作品中表现内心生活性格,这样他们就在艺术表现上为后来者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论波提切利之妩媚一讲中,著者认为波提切利的作品在形式上是妩媚的,但精神上却蒙着一层惘然的哀愁。同时又指出这种妩媚的美感是属于感觉的,像音乐靠了旋律来刺激我们的听官一样。

    在论莱奥纳多·达·芬奇一讲中,着重分析了作品《瑶公特》(即《蒙娜丽莎》)与《最后之晚餐》。在论达·芬奇的第二讲中,着重提出了“人品与学问”。著者在这一讲中,最后的一句话中是:“这样,15世纪的清明的理智、美的爱好、温婉的心情,由莱奥纳多·达·芬奇达到登峰造极的表现。”这一讲的论述,对于经过“十年动乱”的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达·芬奇要艺术成为人间热情的惟一的表白。”我们对此总不能一无所感罢!

    关于米开朗琪罗,著者分为上、中、下三讲来加以评述。第一讲是讲西斯廷礼拜堂。第二讲是讲圣洛伦佐教堂与梅迪契墓。第三讲是讲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墓与摩西像。从这几讲可以看出教皇是如何对待艺术家的。

    ……

    傅雷先生与我是在巴黎时相识的,差不多同时期回到上海,他写这本书时只有26岁,时间过得真快,49年过去了,我今为这本书写前言,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

    随着《傅雷家书》、《与傅聪谈音乐》与《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出版,傅雷的艺术鉴赏家的另一面,也连同他的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湛见解,犹如终于抹掉上面久蒙的尘土的水晶,闪现在我们眼前。(庞薰琴)

  

  

  

    傅雷:一个文化人的肖像

    傅雷是一本书,是一本蕴含着热情、直爽、好学、才华的人生悲剧的书。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是文学翻译家,他的译作达34部之多,其中多是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500余万言,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伟构。他的译笔“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

    傅雷是美术批评家。1927年他自费赴法国留学,主攻西方艺术史,24岁就译出了《罗丹艺术论》这样不朽的名著。26岁的傅雷在“上海美专”讲课时,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这样的大作,他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等等,其知识之渊博,议论之宏富,即使在今天,也足令美术史家效法。

    傅雷是音乐鉴赏家,早在20岁的时候,他就受罗曼·罗兰的影响,热爱音乐。在《傅雷家书》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傅雷对音乐史上众多大师的精彩评论;在《贝多芬传》里,人们看到傅雷如何用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

    傅雷是艺术理论家。他译丹纳的《艺术哲学》,尤其是为儿子抄录《希腊的雕塑》并加笺注,可窥其理论修养之高深。许多学者公认《傅雷家书》乃艺术学徒最好的修养读物,其中在《音乐笔记》部分,人们陡然认识到最飘逸的古典之美的精神内涵。傅雷致罗新璋论翻译的信札,表现出非常深刻的译学观点。

    傅雷又是散文家。他的《法行通信》计有15篇,每篇通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对亲友、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今天人们很难想像,这些优秀的游记会出自一个19岁的游子之手。更不用说《傅雷家书》中的语言、境界、思想、逻辑、艺术修养等等,是一切优秀散文所共同追求的。

    在我们的生活领域里,傅雷几乎是一个没有类比的独立个案,他文弱的外表下埋藏着火山,向他周边的人们施放着光彩,也附加着灾难。从他有名的家教方式,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矛盾在他身上不可思议地存在。而对于整个的人生,他却是最不矛盾、最一致地遵守了自己的本原想法,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朋友,包括死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