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公司变更名称:微型小说情节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2:33:27
  微型小说情节技巧特指小说作者在设置作品情节时熟练地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手法和技能。
  各种不同的小说体制都有能显示本文体优势的情节类型。譬如长篇小说有"网状式情节"(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橘瓣式情节"(如刘心武的《钟鼓楼》)……短篇小说有"双线交叉式情节"(如鲁迅的《药》),有"拉抽屉式情节"(如王安亿的《雨,沙沙沙》)……这些情节类型都需要一套熟练而完整的技巧才能进行创作的操作。
  1.递升反转与释悬曲转递升反转这是从情节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微型小说的大变化、大反差的一种情节技巧。我们先来分析许行的《钱包》(见《作家》1990年第7期)的情节结构。作品一共有五个细节单元:
  A.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亚洲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
  B.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 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
  C.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
  D.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那撞他的人绕着树跑,企图用灵巧的身躯摆脱他,而他也绕着树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
  E.他捡起钱包回到自己的住处。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王保民评论说:"《钱包》是典型的小小说写法。构思巧妙,故事性强,然而,当你读完后可曾想到,打工人的酸甜苦辣,这也正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不仅仅写故事,要有内涵,有人物,这里恐怕对初学小小说的人有所帮助。"(见《小小说选刊》1990年第10期)王保民指出这是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实际上是说这篇作品的构想方式和结构技巧是微型小说特有的。拆开这篇作品的结构,我们发现它的情节是这样运行的:
  "A、钱包被偷 B、追 C、猛追 D、绕树追 E、追回的钱包才发现不是自己的。
  从这个简化的情节运行的轨迹中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精巧构思有这样一个特点:作品以一个道具(钱包)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单一事件,然后抓住这个单一事件中的一个情节元素(追回钱包),向上做了一系列的延伸发展(追,猛追,绕树追)。"追回钱包"的单一事件经过这一步比一步猛烈的行动描写才达到情节高潮,于是,当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追回的钱包原来不是他的,而是对方的,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情节开端与情节结尾恰恰是"A"与"-A"的反差矛盾,作品的意外结局便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递升反转。
  本来,反转技巧在其他小说文体中都可以使用,但是在微型小说中使用反转就比在其他文体中要用得更讲究、更精致。因为微型小说的构思目的是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追求题材信息的大变化和开头结尾的大反差。所以,这种"递升反转"技巧就努力在反转前把递升段的艺术蓄势做足;一个事件元素在情节运行中不是一般的重复发展,而是向上做更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直至反转前的艺术铺垫做足了再来下跌陡转。递升的作用正在于使后面的反转来得更加出人意料,形成的跌宕幅度更大。因为递升得越高,离情节结尾既定的目标差距就越远,故而对作品最后的突然反转,读者全然缺乏思想准备。因此,这样来处理反转,作品的题材信息变化就不是一般的"A——-A"的反差,而变成了"A——A n——-A"的大变化、大反差。篇幅越短,变化和反差越大,那么它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就越强。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把"反转"设置得如此精致,有力地体现了这种文体构思的精巧和结构的精美。
  释悬曲转毫无疑问,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在结构中可以大量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而在微型小说中同样也可以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但是微型小说在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时却有它自己相当独特的规律。在大量的微型小说现象中,我们发现了有一种这样的特殊样式:在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悬念法和误会法被叠加起来使用。作品的总体构思框架是误会法,是两个人物在一个场面的单一事件里互相之间发生了误会。由这个误会先形成了一个作品的悬念,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悬念被不断得到强化。当作品在最后消释这个悬念时,读者才在瞬间顿悟,原来这是两件绝不相关的事发生了错位的连接,作品的意外结局就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释悬曲转。
  我们来赏析白小易的一篇作品《夜空的幽默》(见《温情脉脉》第23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这篇作品共有四个细节单元:(1)作家A在旅馆平台纳凉和观赏夜色时,发现了一个神态微妙的漂亮姑娘也在他身边。(2)作家 A调动丰富的想象,对姑娘的来历做了种种猜测。(3)作家A感觉到这个漂亮姑娘在悄悄地向他接近,她多情的眼光以及她欲言又止的神态,使作家的内心涌起了许多微妙的情感。(4)作家A决定送给这姑娘几分勇气,他首先问:"你一直在等我吗?"姑娘说:"是的。"姑娘接着又说:"我是顶层的服务员,我要等最后一名旅客离开平台就锁上平台的门。"这一刹那,作家A的一切美好的想象与微妙的情感全都云消雾散了。
  分析这篇作品的情节框架,我们发现,作家A的思想意识有着一条他自己的轨道,而漂亮姑娘的思想和行为则是另一条运行的路线,两人在月夜的平台上发生了一次错位的对接。自作多情的作家A误以为漂亮姑娘等他关门的一切行为均是对他有意,而另一条漂亮妨娘的情节发展真相全被叙述人"遮掩"去了,读者跟随着作家A的思绪产生了期待心理:作家 A与这个漂亮姑娘将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们最终有个什么结局呢?直到最后作品的悬念才彻底翻了底——姑娘的行为、神态与作家A的猜测、多情完全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2.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的艺术内涵如果说,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是通过强调变化的"质"来构成艺术反差的话,那么,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则是通过增加变化的"量"来构成艺术反差。
  在微型小说短小的篇幅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多层次的艺术变化,有意识地在有限的艺术时空中让情节完成两次以上的反转或曲转,这正是微型小说在小篇幅中追求大变化、大反差规律的体现,微型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正产生在这种小巧、精致的艺术结构中。
  在"多重反转"里,作品的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同样要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变化,然而,这个矛盾变化就不仅是"A——-A",而是"A——-A————A————-A"。这就是说,作品的矛盾变化不仅是一重,而是二重以上,它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让情节发生一正一反一正一反这样多重的反转变化。
  在"波状曲转"里,作品的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同样也是要构成"A"与"B"的差异曲转变化。然而,这个差异曲转变化也不仅仅是一重"A——B",而是"A——B——C——D"这样二重以上的变化。波状曲转的情节发展就不像多重反转那样是一正一反一正一反的顺逆交错的运行轨迹,而是从A开始,一遍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发生上下左右的波状运行轨迹。如果用图来表示这两种结构技巧,那就再清楚不过了(被状曲转)多重反转与被状曲转的实例分析我们来对比赏析两篇微型小说佳作。
  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见叶茅编着《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第97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有四个情节发展的艺术层次:
  A.马莱德夫人突然获悉她丈夫在铁路事故中遇难。
  B.马莱德夫人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欲绝的神情,相反却还有一种挣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的喜悦。
  C马莱德夫人的丈夫布伦特雷·马莱德先生突然回来了,原来关于他遇难的死讯是失实的。
  D.马莱德夫人那短暂的喜悦刹那间化为乌有,她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心脏病突发猝死。
  这篇作品以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相当有深度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里美国社会夫妇关系的危机,塑造了一个极力想摆脱家庭、丈夫的束缚,向往独立人格而最终为一刹那的自由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的妇女形象。这样的人物刻划和这样的现实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和入木三分的。这篇作品的情节运行轨迹刚好是从"A"和"-A",到"——A",到"——-A",连续转了三个相反的弯。马莱德夫人的丈夫车祸遇难,这是情节的突起,丈夫去世,妻子不但不悲伤,反而感到高兴和喜悦,这是第一次反转;谁知她的丈夫并没有死,他又风尘仆仆地提着旅行包和雨伞回来了,这是情节的再次反转;这个时候的马莱德夫人并不因为丈夫的生还而高兴,相反,她因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心理反差而引发了心脏病。作家紧紧抓住该悲则喜、该喜则悲这样几次大的情感反转,让故事情节一正一反一正一反地连续发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吃一惊后,又吃一惊,接着又吃一惊,这样的情节连续三次反转,造成了不是一般化的反转效果,而是相当强烈、效果相当突出的审美"速率刺激“现在我们来赏析白小易的作品《真假难辩》,(见《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8期)男女主人公在电话里互相真真假假的辩白把这个在一个场面里形成的单一事件弄得波澜起伏、趣味横生。两个年轻人机智的小聪明在这种绕有风趣的对话中被突出地展现了。他先说自己是10点到的,已经到了好一会儿了(A);当她说从8点半开始就给你打电话了,他立即戳穿对方的谎言说,自己8点整就到了(B);当她说刚才我撒谎是为了逗出你的真话时,他立即改口说自己实际上是10点到的,是他反过来考验她是否真找过他(C);当她说她不是5分钟挂一次,而至少是挂了六七次电话时,他反过来说她经不起考验,他确实是8点到;经过一番发誓后她才说,我是和你开玩笑的,我从来没给你挂过电话,谁知,他这才讲出真相:他也是刚到的。这篇作品的情节绕来绕去,确实令我们难以把握它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这样来对情节做个简化处理:
  A.他说自己是10点到的。
  B.他改口说8点钟就到了。
  C.他又说实际上是10点钟到的。
  D.他还是说确实是8点钟左右到的。
  E.他最后说自己实际上是刚到的。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这篇作品的情节是以男主人公辩明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到这里的"为基点,连续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地转了四个弯。如果男主人公是围绕"到"还是"没到"这一点来展开情节,那么情节内容的绝对值才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样式。但这篇作品的情节发展单元,不是辩白"男主人公到没到",而是辩白他是"10点到",或是"8点到",这从情节单元内容的绝对值看,第二至第五个细节单元都不是"-A",而是另一项"B"、"C"、"D"了。可见,这篇作品的情节链是"A——B——C——D"的差异曲转样式。因此,情节的一正一反一顺一逆的矛盾反转和情节的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差异曲转就是我们区别这两种结构技巧的关健之处。
  这篇作品在一个千多宇的篇幅里,让单一的事件连续做了四次波浪似的曲转,确实把这种"波状曲转"的情节技巧弄到了极致的地步。如果我们说采取这样"对话"的框架来使复杂事件用"单一事件"的形式来表达远不足以典型地印证此种情节技巧,我们还可以分析一篇国外的微型小说珍品。
  美国作家阿瑟·戈登的《幸福的玫瑰》(见韶泉编《中外微型爱情小说》第22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能更简洁明了地例证这种情节技巧。这篇作品的单一事件——"寻找谁是送花人"是在三个场面里完成的:(1)凯洛琳被潘尼曼抛弃后,精神陷入崩溃状态。这时每周的周末吉米就代人给她送去一朵玫瑰,这朵象征着幸福的玫瑰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这个送花人是谁呢?叙述人不知道,作品人物也不知道。(2)不久,送花人吉米从花店老板的文件夹中查清,送花的是潘尼曼。(3)许多年过后,吉米从花店老板的口中才真正搞清楚,送花人不是潘尼皇,而是潘尼曼的妻子克丽丝汀·潘尼曼。从表面上看,她是凯洛琳的情敌,是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夺走了凯洛琳的未婚夫。但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同情心,她"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自己"。所以,她想以这几十朵凝结着自己深情的祝福的玫瑰花来表达自己的爱心,挽救一颗受伤的心灵。从整篇作品来看,情节是从吉米寻找送花人开始的,最初以为送花人是潘尼曼,最后才知道送花人是克丽丝汀·潘尼曼。这里情节从"A"到"B"到"C"连续曲转了两次,真正是做到了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构成一篇可读性相当强的艺术品。
  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的艺术要求在设置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的情节结构时,作者主观的"艺术遮掩"仍在不露痕迹地起着作用。对于作者来说,他是完全知道情节的最终结局,但是他在叙述过程中,却有意遮掩了故事的真相。譬如在《一小时的故事》里,作者有意让马莱德夫人的丈夫的真实情况放在最后交待;在《幸福的玫瑰》里,作者也有意隐去故事结局,通过叙述人吉米的眼睛,造成潘尼曼是送花人的错觉。作者的这种主观"艺术遮掩"在创造这种"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的故事情节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作者通过"艺术遮掩",去掉那些与"单一事件"的主干情节无关的内容,使故事的发展线索单纯化为"单一事件"的一条线索。其次,作者又通过"艺术遮掩",有意造成某种错觉,使情节的发展按照作者设计的方向运行。本来,"单一事件"在发展过程中有多种运行的方向,但是,作者通过主观的"艺术遮掩"有意让情节的发展不朝读者预计和猜测的方向发展,这样情节无论是反转还是曲转,它的每一次转折的方向便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可见,这两种情节技巧,都是凝结着作者主观创造精神的艺术产物。
  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最容易给读者造成"既出意外,又入情理"的审美效果。由于它反转或曲转的量比较大,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往往会形成"连续性吃惊"的情形。这些正是微型小说独特的情节趣味。本来,矛盾反转和差异曲转现象在任何小说文体中都可以出现,但是它在微型小说里出现时,就有了其他文体无法达到的优势——它的反转和曲转是在短短一千来字的篇幅中实现的。篇幅越短,艺术的变化量和反差量越大,那么它对读者的"速率刺激"也就越强。"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的情节技巧,主要是通过强化艺术变化和反差的质来实现"速率刺激"。而"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则是通过增加艺术变化和反差的量来实现"速率刺激"。艺术变化的质量和数量都在这种规律中显示出特有的魅力。
  散文写作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这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又如刘半农所说, 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还如一些人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 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 "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 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 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 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 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 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 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 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 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算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书中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记人散文模式【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 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慨感小说小小说不少人想写小说,但找不对路子,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 还有一些人动辄万把字,但一篇也发表不出去。学习微型小说对创作来说是一条"终南捷径"。阿?托尔斯泰(苏)说:"小小说,这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这种作用出自于微型小说自身。 微型小说优越简便,篇幅短,费时少,易掌握,可多写,发表园地多。较快地发表一篇千字小说,对初学者的鼓舞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初学者避免步入只是想用鸿篇巨制来一鸣惊人的歧途,以此为起点,再向目标挺进。
  微型小说,应当说是一种新型文体。 我国文坛八十年代兴起微型小说。一是读者多。读者面广,各阶层都有。二是作者多。业余作者遍及全国,着名作家也大都试作,如王蒙、丛维熙、冯骥才等。三是园地多。各级各类报纸刊物大都发表微型小说,各种征文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四是文学理论界开展了讨论,同时引起国外文学界的关注。微型小说兴起的原因首先是时代需要。 现代化建设加快了生活节奏,读者要求阅读短文,这就出现相应的文学形式。其次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短篇小说越写越长,作为对"长"的针砭,出现开拓新文学领域的"微型小说热"。 微型小说终于成为文学理论及写作理论开始涉及的新型文学体裁。不过,微型小说在古代已有雏形。如《战国策》中的一些片断,如魏晋志人小品和明清笔记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共490多篇,最长的4千多字,500字以下140多篇。但其艺术价值却使蒲松龄与曹雪芹、施耐庵等一起彪炳史册。我国二三十年代曾经明确提倡。外国微型小说发展很快。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中就有一些微型小说。美国作家欧?享利的微型小说名气较大。日本作家星?新一写了一千多篇,被称为"一分钟小说大师"。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都大量发表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风行世界,方兴未艾。
  微型小说生命力旺盛,命名杂出,需要确定名称。常见的有超短篇小说、极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 微信息小说等,有的在逻辑上仍属短篇小说,有的只是强调阅读时间,有的不规范。目前通行的是小小说和微型小说。但小小说名称过于通俗,而微型小说名称却与长、中、短篇小说配称,有利于文学体裁名称的标准化。
  微型小说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场面的描写, 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和要求如下:
  一) 以微知着,以近知远。明显特点是"小",字数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但要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 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类无穷。
  二) 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微型小说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①吸收新闻长处,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适合报纸选载。②吸收影视特长, 在同一时间结构起一组生活画面。如《!-?》,写在深夜城市中,A司机恶作剧地长时间按喇叭,B将军被惊醒,C作家打断思路,D病孩被折磨……③吸收寓言特长,结尾道出哲理。如《杰克和水手》。 ④吸收小品特长,具有较强的讽刺性。⑤吸收散文特长,多采用第一人称, 淡化情节,体现一种思想寄托和艺术追求。如《永远的蝴蝶》。 微型小说还吸收了诗歌、论文、神话、科幻故事等特长,是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广阔天地。
  三) 取材精确,镜头小说。 短篇小说写横断面如《孔乙己》,尽管只有二千来字,但写出了一个社会横断面,除代表旧时代乡村知识分子阶层的孔乙己外,还有丁举人、酒店老板、 学徒和看客等各阶层人物,孔乙己坎坷的命运也得到反映。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 如《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场面,三个人物。镜头在微型小说中的组成有三种。一是生活一镜头,即一个场面。二是组合镜头,以一个场面为背景,接连叠印多个局部镜头。 三是"闪回"镜头,用眼前场面带出以前的镜头。 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 写特殊点,重情绪化。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 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①一般来说应刻划出鲜明性格,具体方法是写性格的闪光点。 一是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如《瞎说》,抓住一个教师胆小逢迎这一点。此人见人就笑,"文革"后更善于重复别人的话并连称"对对"。 在一次报告会上,劳模对他谦称"我那是瞎说",他应声附和:"对对, 瞎说,瞎说!"引起人们惊诧,他也惊出一身冷汗。二是勾勒轮廓,重在神似。即白描手法,以叙代描,写人物内在和外在的主要特点。三是显微放大,夸而不诬。抓住人物特殊点进行夸张,甚至涂上荒诞色彩,只要对准生活的焦点和本质都是可以的。 如王蒙的《雄辩证》,医生说"请坐",病人却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嘛",如是等等。对"文革"中盛行的强辞夺理、 咄咄逼人的"病症"进行了艺术的夸张。 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的死》也是这样。②注重情绪化描写。这是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趋向, 反映了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影响。不重视性格刻划的传统写法,避免明晰性。人物往往只用"他"、"她"等代词称呼, 写出来也是缥缈的影子,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情绪气氛笼罩全篇, 有意识地作深层意识的剖析和细微感觉的刻划,产生一种朦胧而又深刻的意境。如《永远的蝴蝶》,没有描写事件过程,反复地写怀恋之情,刻划细微感觉和幻觉,蕴含着生死、爱情的永恒哲理意味。情绪心态要尽量带有普遍性。如《那团云雾》, "他"游黄山买了高价茶叶便败了游兴,即使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低下也无法快乐,只有在看到同伴也吃了亏时才莫名欢悦,峰顶那团云雾都不见了。 这种情绪心态概括了人们惯熟而又可笑的"阿Q精神",揭示出人类的劣根性。
  对待微型小说的特点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 争取在理论指导下站在较高起点上进行实践,二要灵活运用,甚至不去联系,让它们在潜意识中随时起到作用。还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发扬精华,受到感应,并力求创新,突出己意。上述特点, 特别是"博采众长"中已经具备了微型小说的一些结构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种模式,仅供参考。
  模式如下:
  【开头】要使人"一见钟情"。方式有三种:
  ▲造成悬念,引起兴趣。如《那团云雾》,开头就写不知怎的没了游兴,连山顶上也罩上一团云雾。
  ▲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往往开头就是人物对话。
  ▲含蓄蕴藉,曲径通幽。往往描写景物, 烘托铺垫并有照应和伏笔。
  【中间】结构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曲折生致式。
  ①单线曲折,一波三折。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因穷困而自杀的过程:弄回毒鱼, 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出外,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②双线交叉,内在联系。一人两事,或两人一事;可以是两条明线,也可一明一暗,互为陪衬。如《小星的暑假日记》, 父亲编造假材料,儿子编写假日记。父亲打骂儿子后,再要写材料时只好苦笑。
  ③反复回环,同中见异。如《奇妙的循环不等式》,车上只有一个空位,售票员不让老太太坐,却让"首长"坐。 司机上车后赶开"首长"请经理坐,经理的丈母娘正是老太太。 又如《他们都是瞎子》,写一对青年热恋、结婚、离婚时都看见一对瞎子相搀相扶。
  ④前后对比,双峰对峙。 如《变化》写一个业余作者先后发表两篇稿件后,单位领导不同的态度。
  ⑤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前者,"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后者相反。这样,产生了情节发展的意外性,加强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重旨复意式。微型小说应以小暗示大,达到意义的升华;要讲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读者想象。主要采用:①象征。用具体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只起结构作用, 不是象在诗歌中着力描写的中心形象那样。如《枪口》, 写一官复原职的领导用别人送的枪打下猎物时,得知走后门的"枪口"也对准了他。 ②双关。如《向不通》, 写大学生向不通十年勤恳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③比喻。如《"炮"炸宴席》, 写小孙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捣乱, 又在爷爷不满新经理四十来岁年纪轻时放"炮":"你不是十八岁就当县长!爸爸三十出头就当厂长了! "④省略。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空白。如《落果》,老门卫退休后门口枣树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写信给厂长:"连几十张馋嘴都管不住,还管厂。"接着省略了厂长感奋、整顿厂风的情节, 而写第二年老师傅收到一包红枣。
  ▲采用其它文体和艺术体裁的特长。
  【结尾】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 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 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 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 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议论文: 辅导选题最好使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周围环境及小问题。选择熟悉的同学、家庭、学校和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专业课内容,可以认真调查某些人的特性或者某月媒体状况、某商店工厂详情。西方大学生写作的毕业论文,大多是进行一些调查后的研究报告。连西方学者也对妇女胳膊抱孩子的习惯和心脏影响这一"小"课题进行调查统计和研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的书面文件。对于大专生来说,能写在观测性上具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就完成了任务。
  二是论点模糊。看来看去,找不到中心论点句。这是心病,丧心病狂,梦游噫语。常常看到的是一种模糊认识状态。正确的做法是,中心论点句不但要明确,而且要在开头、中间(论证这个句子)和结尾重复强调。
  三是文体不明。与以上病症相联,整篇文章都写成说明文,常常从教材(说明文体裁)中剪辑而来,一般从头说起,由性质到类型再到作用。就是没有一点自己的判断论点。这是性别不明的病。
  四是结构太差。几乎没有论文基本型的意识,更不用说层次和段落的规范构成。这是骨胳伤残。
  四病医方,笔者认定:认真编写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