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作文四年级上册:各种心理学流派解释焦虑产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9:42:01


各种心理学流派解释焦虑产生 



        焦虑作为一种负性情绪状态,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神经症的关键,所以历来被心理学家关注。不同的心理流派站在各自的角度,对焦虑的产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内心冲突的产物。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的人格有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以追求享乐为原则行事,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而超我是以道德原则来行事的。作为现实的我“自我”,一方面要处理好现实的关系,同时又要协调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仆人在伺候三个苛刻的主人,而当这三个主人 (本我、超我、现实)的要求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常常使夹在中间的自我感到苦不堪言。超我的严格与执著是难以满足的,不论本我或外界给自我出了多大的难题,超我都要求自我按原则行事,否则它就会惩罚自我,让自我产生自罪感。而本我的任性更难驾驭,它的强大与冲动性,给自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就这样,自我受本我的推动,受超我的苛求,受外界的挫折,举步维艰。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损害,自我努力调解本我和现实以及超我的关系,力求使本我能以社会所认可、超我所允许的方式获得满足。这其中的艰辛,怎不让自我充满令人不安的焦灼感?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成因观。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学习中得来的。一种刺激或情境引起焦虑和恐惧体验后,日后类似刺激或情境出现时将再次激起焦虑和恐惧反应,伴随相应的生理、生化改变。例如,“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按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个体的任何习惯,不论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习惯,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焦虑也一样。人不仅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焦虑,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社会学习)而学会焦虑。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如一个人在山上遇见老虎,感到恐惧,但在动物园见到笼中之虎,则不会害怕。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焦虑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发生的中介,同身体或心理社会危险有关的认知评价能自动地激活人的 “焦虑程序”。如果人们对危险作出过度估计,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焦虑反应。对焦虑时心身症状的错误理解、警觉过度、重复检查、回避行为、应对失败又能加强危险的认知评价,加剧焦虑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总之,认知心理治疗师认为一个人所以会对某件事产生过度焦虑,是由于他的认知障碍 ——即对事件做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故不是事件引起焦虑,而是人对事件的消极解释或者看法引起了焦虑。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缺乏关爱导致的,过度或病态的焦虑情绪,一定与幼时缺乏关爱有关。
人本主义治疗观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提出,一个人在其成长中,如果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指导,他就能产生自我和谐的积极的“自我关注”,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就能较为健康地发展。而那些自幼得不到积极关注或只得到“有条件”积极关注(即只有当孩子不论对错完全服从父母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的孩子,渐渐就会产生自我不和谐,即对自己产生怀疑,并用别人的价值观来评判自我,会变得自卑、胆怯,如果在日后的生活中仍然不顺利并遇到什么事件,就会使他的自我不和谐加剧,使他感受威胁、焦虑、混乱和不适应,严重的,就会发展为过度的或病态的焦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马斯洛,则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角度谈病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成因。马斯洛假设,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它们按照不同层次排列成一个等级,在这个等级层次中,强度与等级恰成反比:层次越低,强度越大,层次越高,强度超弱。一般说来,人是递次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种:

       ①生理需要:指人对食物、水、空气、睡眠和性的需要等。它们的满足对于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它们是所有需要中最强有力的。
       ②安全需要:指人对秩序、常规、安全、稳定以及确定性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即归属于某个群体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
       ④尊严的需要: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种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把人的前4种需要总称作缺失性需要,而自我实现需要则是成长需要或者说存在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而人的缺失性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疾病。人因前4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焦虑是正常的。但正常与不正常本是一个连续谱,如果一个人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其正常焦虑就有可能过度并进而转化为病态焦虑。 

       人的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能实现健康人格,但如果成长需要受挫,则会使人处于“超病理状态”即一种无形的不适状态,使人感觉无聊、消沉、绝望、坐立不安、烦躁,但却又无法指出使自己不适的具体原因,在此“超病理状态”中,焦虑是其最典型的症状。
 


         当心:焦虑症缠绕中年人

  广州市高女士在一家外企担任高层管理者,是一位让人羡慕的白领,不仅工作好、待遇高,而且还有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一直以来都是周围朋友和邻居羡慕的对象。两个月前,她的睡眠突然出现了一些异常,经常辗转反侧,深夜到两三点也无法入睡。一问原因才知道是工作压力太大导致心神不宁、焦虑不安,她为了能正常睡觉,便开始服用一些镇静药品辅助睡眠。但服药一段时间后,睡眠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高女士的这个细微生活变化并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她却离奇跳楼身亡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遗嘱,高女士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她的突然死亡因此成了家里的一个“疑案”。心理专家对高女士生前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后,发现该女士离奇跳楼是焦虑症所致,睡眠问题只是焦虑症的前期征兆。 

  生活环境的急剧改变,长期激烈的竞争、超负荷工作导致现代人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中遇到的挫折等都会带来不尽的烦恼。身处在社会竞争漩涡中心的中年人,他们面对着在单位是否受重用、人际关系怎样协调好等问题,为了让老婆孩子生活条件好一点,为了在工作能够有所建树,不惜舍身拼命,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调整心态和情绪,极容易因压力过大导致精神萎靡不振,不知不觉患上焦虑症。 

  据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北京办公室主任绪秀敏介绍,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病。其主要症状是,病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焦虑和担心,这些担心和焦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按照现代心理学的划分,焦虑症属于中度心理不健康的范畴。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患焦虑症的人数不断上升。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3%―5%,近年来,我国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也逐渐上升到2%―3%,造成焦虑症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工作调整,落差过大 

  39岁的赵某在某企业重要部门任副主任,事业可谓一帆风顺。近期,单位进行领导班子调整,部门空出一个正主任位置,赵某打听得知自己和另一副主任可能是升职人选。为了能够顺利升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每天加班,早出晚归。可结果出来,他竞选失败,被调至后勤部门。虽然级别没降,但后勤部门无足轻重,与以前的部门相差千里。赵某整天郁郁寡欢,心里老是有疙瘩,遇到原部门的同事,他或掉头走开或不理不睬;见到新部门同事在一起低声说话,他又怀疑别人议论自己。半个月下来,他情绪大起大伏,烦躁不安,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而且出现头晕目眩、体力不支等症状。妻子带他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焦虑症而住院治疗。 

  政绩考核,压力太大 

  36岁的李某是一家空调公司的销售业务代表。为了提高销售量,上月底,公司开始采用末位淘汰制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李某私下给自己做过好几次评估。他知道,由于最近市场难做,自己已经有好几个月未完成销售任务了,如果全年考核在倒数3名之内,只能走人。但是回到家,见到刚生了儿子的妻子,还得强装笑脸,干家务、逗儿子玩。夜深人静的时候,单位考核的事又会压在心头。渐渐地,李某出现头痛、失眠、全身无力等症状。前两天,他因焦虑症住院治疗了。 

  疑神疑鬼 

  有一名44岁的家庭主妇,6年前丈夫眼见别人做生意都暴富,于是辞掉工作下海经商,哪知道商海险恶,不光没赚到钱反而把积蓄赔光了,两个小孩又在上学,经济非常紧张,她又总是怀疑丈夫有外遇,整天提心吊胆,逐渐出现了睡眠障碍,噩梦不断,头痛、头昏、头胀,平时坐立不安,紧张恐惧,但自己又无法控制;老是不由自主地到丈夫工作地点去,看到丈夫和别的女性讲话,她就会产生怀疑。最后,她实在无法忍受,到医院治疗,被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其实焦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反应,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意外、挫折,因此,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面对不同的事情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情绪反应。如做手术前病人惴惴不安,考试临近前学生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通过适当焦虑,人们萌生出逃避或摆脱这种不良环境的主观意愿,更加积极主动地改善眼前不利的处境。随着处境的变化,产生的症状自然会慢慢消失,情绪趋于稳定,这就不能算病。但当焦虑日渐严重,持续延长而影响人的平日作息时,焦虑就会演变为焦虑症。若因为一些小事引发精神紧张导致失眠、惊悸、胃痛等生理疾患,就应求助于精神干预治疗。对此,市民在遇见一些突发情况后,除了进行自身调节外,还应该在适当时候到医院进行检查,避免因为病情加剧影响到身体健康。同时,家人发现亲属有一些异常生活方式时,应引起重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危机干预---焦虑 

    自我治疗:现在台湾流行一种叫”新出发“自我生活疗法。

     1.从营养方面,尽量多吃一些新鲜的食物;
 
  2.多运动,这都可以减轻焦虑;
 
  3.多喝水;
 
  4.有充足的阳光的曝晒;
 
  5.在生活上节制自己;
 
  6.新鲜的空气,最好不要太碰烟,有的人是说利用抽烟来缓和脾气,但是事实上是引鸩止渴;
 
  7.多多休息;
 
  8.相互信任。

   心理治疗:对大部分的焦虑症有效,尢其对畏惧症及恐惧症特别有效。例如19世纪西方”神经症“学者夏尔科对患者进行100个小时的病灶谈话分析,并将其治愈。

   药物治疗:治疗焦虑症最常用的药物为苯二氮卓类,其中以安定最为常用。安定具有起效快、利于睡眠、安全等优点,常规量为每日5~30mg。但它也有如困乏、嗜睡、震颤、视物模糊和反常的易激惹等副作用,而且对改善植物神经功能效果不显着。

   谷维素和维生素B1均属神经营养药。前者具有调整间脑机能,激活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的视丘下部和边缘系统,改善植物神经失调及内发泌平衡障碍的功效;后者参与机体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正常机能。两者常规量均为日30mg~60mg,分为三次口服。

   研究表明,安定、谷维素和维生素B1三种药联合应用治疗焦虑症,即可改善失眠、焦虑,又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效果更为显着。而且能使安定在小剂量(每日7.5mg)的情况下获得满意疗效,这样,安定的副作用会明显减少。

   通常焦虑症在经过心理医师鉴别诊断后,施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行为治疗,4~6周左右即可得到相当显着的疗效;但若长期忽略身体与心理的不适,亦可能使焦虑症状恶化,而出现躁郁症、情感性疾患、或其它精神症状。总之,当你有以上焦虑症状时,最好先寻求心理科医生的专业协助,千万不要耽误了最佳就医时间。

  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一般而言,焦虑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如爷爷渴望心爱的孙子考上大学,孙子目前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在考试前爷爷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

   其二,神经过敏性焦虑。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性反应,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而引起的。

   其三,道德性焦虑。即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有的老年人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如自己本来是被周围人认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在电车上看到歹徒围攻售票员时,由于自己势单力薄,害怕受到伤害而故意视而不见,回来后,感到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深感内疚,继而坐立不安,不断自责。

  焦虑心理如果达到较严重的程度,就成了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中心症状,呈急性发作形式或慢性持续状态,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

  焦虑症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大类: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灼、紧张、惊恐、激动或有一种不舒适感觉,由此而产生牵连观念,妄想和幻觉,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病程一般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

  慢性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其焦虑程度也时有波动。老年慢性焦虑症一般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生闷气、发脾气等。

  焦虑症和神经衰弱的区别是,焦虑症和神经衰弱均属神经症的范畴,其发病均与精神因素有关,均可有焦虑症状,故有时容易混淆。但也有不同之点可供鉴别:焦虑症的焦虑症状突出,且呈发作性,无明显原因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易兴奋而衰竭不明显;神经衰弱主要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缺乏耐性,易于疲劳,虽常有紧张焦虑情绪,但并不明显,呈非发作性,易兴奋、易衰竭性较突出。焦虑症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明显,如心悸、气促、胸闷、喉部堵塞感、口干、出汗、颜面潮红或脸色苍白或尿频、尿急等,且常有运动性紧张,如肌肉紧张、颤抖、搓手顿足、坐立不安等,而神经衰弱则上述表现不突出。




         放轻松,浮上来

   会游泳的人都懂得这样一个常识:一旦溺水了,最好的自救方法不是拼命挣扎,也不是大声呼救,而是尽量心无杂念,什么都不要想,全身放松。只要放轻松,就能浮上来。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往往不是死于溺水,而是死于自己过于旺盛的求生欲望。越是在困境中,焦躁而强烈的欲望就越会成为你的负担,它会拉着你一步步向深水处走去。

   几米是最近几年大受欢迎的漫画家,他的漫画诙谐有趣,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然而就是这个人,十多年前的画风却和现在大相径庭。那时,几米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虽然奋斗了若干年,却始终找不到成功的机会,只能靠给杂志画些插图来维持生活。贫穷的生活、卑微的身份、窘迫的经济环境,这一切都深深刺痛了几米的心。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几米开始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靠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彻底改变不如意的生活。

  他太想成功了,太想得到丰厚的财富、体面的生活了,就像溺水的人太想脱离险境、抓牢生命一样。然而,老天跟他开了个玩笑。过度劳累的几米还没有看见自己的成功就先病倒了——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经历了生死之变,体验到人世无常的几米突然醒悟了。出院之后他仍旧画漫画,给杂志画插图,然而他的漫画风格却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次,他不是为金钱、荣誉、地位去创作,而是卸下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用平和的心境去画自己、画身边的生活、画他眼中的世界。纯净美好的思绪,从几米的画笔下缓缓流出。

  几米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被自己沉甸甸的求生欲望拉进水底,而是尽量忘记眼前的困境,身心放松地顺其自然。只要放轻松,就能浮上来,几米浮上来了。生活就是这样,太在乎赢了,往往输得就越惨;太在乎得了,失去的就越多;太期盼财富了,离贫穷却越来越近;太想求生了,反而越容易被死神召唤。命运是一个势利的女神,她对向她顶礼膜拜的人不屑一顾,反而对那些毫不在乎她的人格外垂青。
 
          敏感神经衰弱

   现在很多人都会由于压力太大而产生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这可能就是敏感神经衰弱的前奏。这类患者可能一会过度兴奋可是过不了多久又会毫无征兆的感觉身体疲劳。常常把患者弄得筋疲力尽,对工作和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专家认为,这都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带的枷锁。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在机体各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具有相当高的耐受性,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引起神经衰弱或衰竭。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虽然产生了疲劳,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后就可以恢复,但是,强烈紧张状态的神经活动,一旦超越耐受极限,就可能产生敏感神经衰弱。

  敏感神经衰弱患者的敏感主要表现包括首先是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外界小小的刺激即可引起患者强烈的感觉,他们怕声、怕光、怕冷、怕热。一点声音,一点嘈杂,光线稍微强一些,也会引起患者的烦躁和不安。天气稍冷一点,就得添衣服,略为热一点,马上脱衣服,穿多了不行,穿少了也不行。有的对疼痛也很敏感,因而怕验血,怕打针。

  神经衰弱患者的敏感主要还表现对内环境的不正常反应。本来是正常的心跳,患者也感觉心慌,认为自己已患了心脏病;本来是腹主动脉的搏动,自己也感觉是肠子在跳动,或认为是虫子在蠕动。在安静时或临睡前常容易发生耳鸣,觉得耳内有如暗鸣,如流水,如风吹,如机器轰鸣以及各种难以形容的声音。

  此外还常感到腰酸背痛或周身作痛。今天这里痛,明天那里痛。有的患者还有手脚麻木感、烧灼感或不自主的震颤或肌肉一阵阵跳动。有的患者还可有胸闷不适、呼吸急促的感觉,尤其在情绪激动时更明显。上述表现均属主观自我感觉,虽经医生详细全面检查,却并无客观异常发现。

  敏感神经衰弱患者只有摆正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困难,不要过度紧张、焦虑。边的亲戚朋友也要从多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并对他们产生的成绩表示鼓励。当发现患者有什么不对劲,应该尽快带患者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