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k的英文过去式:康菲漏油事件打了谁的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7:55:36

康菲漏油事件打了谁的脸?

  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已逾半年,损失惨重的渔民屡屡起诉但均索赔无果。近日,当事方康菲石油公司公开称没有证据显示渤海溢油导致环境污染的言论又一次激怒了我们,虽然很快其表示否认此说法,但康菲中国摇摆不定的拖延态度和底气十足的自信却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究竟康菲何以如此“无耻”?这和中方对此事的处理态度不无关系。

1康菲漏油事件回放

  发生溢油事故的蓬莱19-3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田,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美国康菲石油中国公司在渤海海域合作勘探发现的油田,年产量约占渤海原油产量的1/5。康菲公司拥有49%的权益,中海油拥有51%的权益,康菲是作业方。

  据中海油方面的信息,溢油事故包含连续两次平台事故:6月4日,由康菲中国任作业者的蓬莱19-3油田B平台附近的海床出现原油渗漏;6月17日,该油田C平台一口在钻井发生小型井涌,导致溢油发生。

  6月4日当天,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中国报告后立即责成其进行排查。但此后B、C平台附近海域仍持续有油花溢出。7月13日,国家海洋局决定停止蓬莱19-3油田B、C平台的油气生产作业活动,要求康菲中国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彻底排查并切断溢油源,彻底消除再次发生溢油的风险。

  7月20日、29日,国家海洋局先后两次责成康菲中国于8月31日前完成B平台附近溢油源封堵、清理完毕C平台泄漏的海底油污,并组织力量对已漂至岸滩的溢油进行回收清理。

  8月31日当天,康菲中国向国家海洋局提交了一份厚达上千页的报告。

  9月2日,经七部委组成的溢油事故联合调查组一致审议通过,国家海洋局认定康菲公司在8月31日前没有完成“两个彻底”--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并责令蓬莱19-3油田全油田“三停”,即(停止回注、停止钻井、停止油气生产作业)。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将代表国家对康菲公司提出生态索赔。

  截至9月中旬,溢油事故累计造成5500多平方公里海水污染,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1月,国家海洋局将其定性为“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责任事故”。

2索赔之难

  海洋局的索赔计划

  7月5日,国家海洋局称,因为渤海溢油事件,责任主体康菲石油面临最高20万元的行政执法处罚以及生态索赔。此语引起社会舆论大哗。诸多评论以为惩罚过轻。此后,国家海洋局积极筹备生态索赔。

  “我们的计划是在国庆节之前完成取证后,就对康菲中国发起诉讼。不过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能不能按时完成还很难说,是否能在国庆节前发起诉讼还不能完全确定,因为还有一些取证的工作目前还在进行。”海洋局北海分局人士称,现在80%左右的海洋生态索赔相关证据已经取证完成,“不过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的相关部门对证据的收取和要求,与我们还有一些认识不一致的地方,正在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后再次提交给我们。”对此,相关律师表示:“9月29日,起诉康菲中国的事可能就会定下来,现在没什么可透露的。”然而,据了解,至今关于海洋局的索赔进程,尚无相关报道。

  康菲石油渤海湾溢油事故已经发生半年,对中国的环境和渔民造成巨大的伤害,与国家海洋局的索赔计划相比,民间对康菲的诉讼,无论是公益诉讼还是民事诉讼,中国各级法院尚未受理任何一桩索赔诉讼。受损渔民和律师,多方奔走半年,却一直无果,这不禁让中国人感到心寒。

  河北乐亭渔民民事诉讼被驳回

  河北省乐亭县的水产养殖损失大概在70%左右,其扇贝养殖户代表,在8月31日前往天津海事法院起诉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索赔3.3亿元,海事法院给出了不予立案的理由:新闻报道不足以证明康菲公司与我们存在损害和被损害的关系,损失统计表是养殖户自己计算的,同样没有证明力。按照法院的说法,如果要立案,还需要鉴定报告,还要有国家海洋局出具的带有公章的证明等。

  无果的山东烟台集体诉讼

  在河北乐亭渔民提起民事诉讼被驳回之后,11月18日,山东烟台30名受损养殖户提出集体诉讼,将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损失2000多万元。但直到11月30日,此案受理的最后期限,青岛海事法院未给此案代理律师贾方义任何回复。“法院既没有立案,也没有说不立案,就这样拖着。”贾方义近日表示,不仅是这起民事诉讼,之前针对溢油事故的公益诉讼,法院方面也没有给出是否立案的信息。

  107位渔民诉康菲索赔4.9亿

  12月13日,河北乐亭的渔民代表107位渔民向天津海事法院,递交了要求渤海湾溢油事故的责任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赔偿经济损失4.9亿余元的诉状,这是继稍早前30位山东渔民发起首例渤海湾溢油事故民事诉讼后的第二起诉讼。据了解,除上述这些已通过法律维权的渔民外,辽宁、山东、河北以及天津沿岸的渔民今年都因渤海湾溢油事故遭受了损失,一旦法院立案,他们将作为共同受害人加入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收到起诉状后,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渔民起诉康菲之路被封堵

  12月2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举行的环境公益诉讼中美研讨会上,与会部分学者和法律人士讨论了一种新的可能方案:到美国起诉康菲石油。建议的背后凸显现实的无奈: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众多海鲜养殖户和渔民,遭受可能达10亿元以上油污损失,可是赔偿却遥遥无期。目前国内起诉的最大障碍就是法院的“沉默”。烟台扇贝养殖户贺业称,法院不予答复的做法似乎让人看不到希望。“取证、上诉,我们做了这么多努力,连个答复都没得到,实在令人失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表示,法院方面迟迟不肯立案,根本原因在于溢油事件涉及全国多个地区的众多渔民,又涉及众多政府部门,法院方面可能希望通盘考虑。

3康菲中国拖拉傲慢的处理态度

  根据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在石油开采生产作业中,溢油事故的责任由作业方来承担。接到报告后,北海分局随即督促康菲中国开展自查。但康菲中国随后处理此事的态度,引来各方不满。

  6月17日,该油田C平台发生小型井底事故,当日,国家海洋局紧急约见康菲中国及中海油负责人。7月1日,康菲中国和中海油先后称渗漏点已得到控制,油膜回收基本完成。但直至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召开时,“溢油风险点仍未彻底查清,溢油隐患仍未彻底排除”。

  7月3日,中海油称漏油只污染了200平方米海面,这一说法随即遭到国家海洋局的反驳--后者7月5日称污染面积为840平方公里。

  7月6日,康菲称没有原油到达海岸。7月19日,国家海洋局就公布辽宁和河北两浴场发现油污颗粒。8月1日,康菲又称两个浴场发现的油污与此次事故无关。

  7月15日,康菲称溢油总量约1500桶,但到了8月12日,又披露实际总量已达3200多桶。

  8月20日,国家海洋局称康菲发现9处新漏油点,旋即被康菲否认,认为这9处不是新漏油点。而到了22日,康菲又承认的确存在10处渗漏点。

  9月6日,国务院会议报告称统计的污染面积“至少5500平方公里,其中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累计约870平方公里”。

  9月6日,康菲首次提出设立渤海湾基金,当时康菲称:“该基金的设立旨在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承担公司应尽的责任并有益于渤海湾的整体环境。” 这种说法被外界解读为生态环境基金。康菲石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穆怀礼当时表示:“康菲石油公司对于该事件的发生深表歉意,以及因此对中国的人民和环境产生的影响表示道歉。”

  9月19日,康菲公司宣布,该公司董事会批准设立第二项基金,用于“为渤海湾蓬莱19-3油田事件造成的任何损害提供公平合理的赔偿”。康菲公司还将与其合作方中海油或其他有关方面合作,以专门响应中国渤海湾环境问题。可见,此项基金为赔偿基金。

  但截至目前赔偿基金规模以及如何运作等重要细节康菲并未披露。在涉及基金方面,康菲石油仅表示将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及该油田合作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配合。

  12月16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康菲石油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其采访时表态称,康菲石油在对蓬莱19-3号油田钻井平台周围的水质进行了检测,还在海岸沿线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没有证据显示今年6月发生的漏油事故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随后,有媒体针对上述内容向康菲石油求证,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确认,表示在与《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交流时的确发表了该言论。

  12月19日,康菲石油工作人员则对此进行了否认,称此前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发表的“没有污染”言论在翻译过程中存在歧义。

  “我们没有说过没有污染。康菲石油和第三方专家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目前结果显示溢油对环境造成的持续性影响非常小。”康菲石油称。

  但康菲石油的摇摆态度还是引起了诸多争议,曾受邀参加康菲石油小规模交流会的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直接指出,渤海是半封闭的内海,平均水深仅为20多米,溢油对渤海环境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危害。而且,溢油造成的油基泥浆至今还未完全清理干净,对环境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他说,康菲公司对公众隐瞒不报在先,屡屡误导陈述在后,同时一再试图回避承担其造成的生态损害和养殖等经济利益损失,其公信力已经丧失。

  “康菲公司与我们会面时还表示,要对受到漏油损害的利益方做出赔偿,并为改善渤海环境作贡献,如今怎么做出前后不一致的表述呢?”马军说。

4赔偿诚意再遭质疑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透露,康菲石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抗辩准备,虽然迄今为止对其聘请的法律团队及鉴定机构尚不知情,但作为一家跨国石油巨头,康菲石油为此做出的准备也可想而知。

  “依据目前的情况推断,康菲石油在幕后无疑搜集了大量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对国家海洋局对事故的定性也不会接受。”上述法律界人士说。

  此前,国家海洋局公布的调查结论指出,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蓬莱19-3油田生产作业过程中违反总体开发方案,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失,明显出现事故征兆后、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此导致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责任事故”。而漏油事故已导致3345桶原油及钻探泥浆泄漏进入附近海域。

  上述法律界人士分析,由于鉴定机构的取证结论对案件走向十分关键,康菲石油为此搜集的有利证据也势必会将这场维权之争引向漫长的拉锯战。

  此前,国家海洋局政府信息公开答复书中曾明确指出,蓬莱19-3油田溢出的油污已经在河北省乐亭县养殖区周边登陆。而农业部办公厅的答复函也排除了由已知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水产品大量死亡,确认了赤潮、石油污染等原因可能导致了水产品的滞长和死亡。

  “污染很严重也很明显,而康菲自己说没有污染,这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是在狡辩。此外,可以看出,康菲越来越没有想真正解决生态破坏、赔偿等问题的积极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代理渔民索赔诉讼、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京慰说。

5谁造就了康菲的“无耻”?

  面对康菲公司摇摆不定的拖拉态度和前后矛盾的说辞,有评论认为,康菲的“无耻”和中国政府对于此次漏油事件的态度有关。

  康菲在中国渤海湾的溢油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致使沿海渔民损失惨重,这原本是一个不可辩驳的常识。漏油事故发生后,康菲石油先是瞒报整整一个月,然后又是对封堵漏油工作消极应对,反而派出大队人马搜寻对自己有利的各种证据;道歉也是姗姗来迟而且毫无诚意,现在又出尔反尔不断食言,简直就是一个无赖的形象。问题是,康菲似乎大有资本在中国耍无赖,不仅因为它的合作伙伴是中海油,更因为中国的执法部门从未对漏油事件真正重视。一方面,最高20万元的罚款迟迟不见结果;另一方面,与跨国公司斗法的一直只是一个市级单位,也就是国土部下属的国家海洋局下属的北海分局。

  康菲在中国的无耻再次证明,不可改造的是贪婪人性,可以改造的唯有制度。因此,问题不在于康菲有多么无耻,而在于我们的执法部门纵容无耻。除了网民不断出离愤怒,手握权力与职责的执法者,始终都是淡定无比,既不学习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处理先例,也不学习巴西坎波斯湾漏油事故从严从快处理的后来榜样。

  继漏油事故发生仅13天就处以5000万雷亚尔(约合2750万美元)罚金之后,巴西坎波斯联邦检察院在漏油事故一个月时,巴西联邦检察官表示,雪佛龙公司位于里约热内卢海岸油田的石油泄露造成环境影响,要求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中止在巴西的石油钻井作业,并将寻求106亿美元的赔偿。

  不妨来对比这两个类似事件,中海油、康菲的泄露事故发生在今年7月,雪佛龙漏油发生在11月;中海油、康菲的渤海漏油的泄漏量约为3400桶,雪佛龙的巴西漏油量3000桶;中国至今被媒体曝光的官方赔偿为数亿元人民币,巴西的赔偿额达106亿美元。

  无论从处理力度、还是处理速度上,国内相关部门都要远远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而这次巴西坎波斯湾泄漏的原油并没有蔓延到沿海岸边,污染面积不大,也没有接到海洋动物死亡的报告。相比巴西迅速而严厉的惩罚,康菲石油真该庆幸自己没有在巴西发生漏油事故,否则哪有机会像在中国这样将无耻进行到底呢?

  如果这康菲公司是在大西洋开发海洋油气田,出了漏油事故,那将会怎么样?恰好有个对比案例:壳牌石油公司在大西洋的北海油田,也发生了漏油事故,但不到两周就在8月19日宣布成功关闭阀门,事态基本得以控制。比康菲公司更牛的壳牌公司都只好乖乖的,盖因环境制度所决定。你说,若是在英国,康菲还能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与样子么?

  中方至今除了认定中海油、康菲渤海漏油是一起责任事故外,对于其最终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权威报告迟迟没有出台。

  单靠一起责任事故的认定,显然对受损方的维权很难提供实质性帮助。在污染影响程度认定上久拖不决,恰恰折射出长期以来在海洋环境污染事故中,监管层长期缺位。

  发生在海底的原油或者天然气泄露事故,无论从排查泄漏点和封堵难度,都要远远高于发生在陆地上的泄露事故。而且,一旦海洋环境受到污染,修复难度也远高于陆上。但大部分发生在中国的海洋泄露事故,往往都被一句 “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所带过。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并没有权威机构去及时认定。

  中海油、康菲渤海漏油事件至今已近半年,从早期的“捂盖子”,到不得不披露,再到对善后处理的久拖不决,康菲的底气似乎变得越来越足,而事故的相关责任方中海油同样未对此表明表态。

  时至今日,再去指责康菲的出尔反尔,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对中国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认定。目前,海上能源开采和海上能源通道建设如火如荼,相关监管制度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免重蹈覆辙。

  其实,在中国亦不乏重罚的案例。比如,最近出了“天价羊毛衫案”,一个农民卖了400件假名牌羊毛衫,赚了1万多元钱,就被法院重罚2150万元。如果也按照这个力度来重罚康菲石油,它还敢这样无耻吗?公众实在不明白,难道那么大的漏油事故,给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居然不及一个农民卖400件假名牌羊毛衫?康菲的拖拉态度本质上是打向中国的一记响亮耳光,执法者该感到疼了。

6环保部:政府不作为是环境顽疾主要根源

  “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日前表示。

  潘岳认为,现行环保法在规范政府环境行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缺乏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法律体系中缺乏调整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

  “政府在环保方面不作为、干预执法及决策失误是造成环境顽疾久治不愈的主要根源。从震惊全国的 沱江水污染事件 和 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 ,到由于政府不作为导致的甘肃血铅超标和湖南岳阳砷超标等环境事件,使我们看到环境违法事件背后,大都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潘岳说,一些地方政府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政绩观指导下,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成为环境违法行为的保护伞和挡箭牌。许多地方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看似责任在企业,实际根源在政府。

  潘岳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法律缺失,政府环保责任成为一纸空文。他说,眼下,国内现行各单项环境资源法律多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主要调整对象,而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规定非常有限。

  《规划》指出,我国环保社会监督的法律机制不健全。现行环保法律关于公民环境权益、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纠纷调解处理等规定尚不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监督以及自身环境权益维护缺乏程序和渠道,公众的环境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据环境保护部环监局官员李铮介绍,近年来,我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每年都在10万起左右,但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并不多。

  “1998年到2002年这5年,中国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了387起,有25起被追究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2003年到2007年我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90多起,被追究违法犯罪的仅12起。”这是北京大学环境法学教授汪劲的统计数据。

  环境犯罪游离于刑事处罚之外的现实始终存在。究其原因,《规划》认为,“对环保违法惩罚力度弱。整体而言,现行环保立法关于环境违法行为法律后果的规定,行政处罚普遍偏轻,民事赔偿范围过窄,刑事制裁乏力。”《规划》说,较低的环境违法成本,难以对违法行为起到有效的惩罚和威慑作用。

  尽管我国的环境立法很多,但是,《规划》仍然认为,至少还存在包括土壤环境保护、核安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电磁辐射、光污染、重金属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十个方面的空白,还没有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如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区域限批等,缺少实施性法规。一些国际环境条约签署后,缺乏国内配套立法。

7结语

  康菲漏油事件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单纯依靠现有的行政、司法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新型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行政、司法和公众参与机制的互动,加强公众对行政和司法的监督,才能使该事件得到公正解决。康菲中国奈何不得的勇气和底气并不因其本身有多强大,实在是“批量产出”的法律法规太软弱。美国在处理BP漏油事件的做法,无疑为我国海洋监管部门和司法诉讼提供了样本,英国石油为漏油事件付出惨重代价。当时,由于奥巴马政府的坚持,BP对漏油事件损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赔偿:一方面向墨西哥湾灾民赔偿1亿美元,另一方面接受美国政府200亿美元的处罚。同时,还创建了一笔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对于此事的处理,我们期盼着国家借鉴美国政府处罚BP漏油事件的做法,必须对康菲公司处以重罚,快速而严厉的惩罚严惩,杀鸡儆猴,以此警示众多在中国开采海上油气田的外国公司,以及大型垄断国企,给民众、给环境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