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该晒 多谢:改变,是为了使生活更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1:52
真正美好的传统,
会为生命带来感动、喜悦与丰富的生命经验。
但若传统让人痛苦,要人必须牺牲而得以成就,那么,也许是改变的时候了……
搬回国内这一年半来,听着人们谈论国内教育现场的种种时,不免会听到有人义正词严的说:「我们以前还不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一句那么理所当然的话,其实正一语道破了我们教育和教改的局限与困境。
当有人问我,孩子回到国内受教育,遇到的最大冲击为何?我想最大的冲击莫过于看到我们的中学,仍用着和三十年前极为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量考试,来进行教学与评量。而孩子们,也就在这股挥之不去的「传统」浪涛下,载浮载沉……
这样世代传接下来的「传统」模式,对一部分人来说,或许毋需改变,而孩子也似乎无可避免的要学着接受。但这样的「传统」,果真颠扑不破吗?
其实,「传统」对我而言,应该是一种美好的、能经得起时间岁月考验的事物,如同一篇隽永的文章、一首扣人心旋的诗词、一幅出神入化的字画、一首触动人心的音乐、一个古雅优美的庆俗祭典……等。
美好的传统
在事隔三十年后,看到孩子在学校读朱自清的「背影」、琦君的「下雨天真好」,这些历久弥新的文字所能传达给人的无限温暖、感触,对我来说,真是教育里最足以世代相传的美好「传统」。
然而我们学校在教导一些美好文化时所用的方式,诸如仍要全校学生抽签站上升旗台进行默背,不会的学生就留在升旗台上罚站;或一天中就要「充分利用」早自习与下课后,进行至少两、三科的考试……‥等,这种责罚威吓式的教学、漫天飞舞的测验和作业,对我而言,就真不是仍需代代持守的「传统」文化了。
它们就如同中国妇女曾经痛不欲生的裹小脚文化,绝非无法改变、一定要坚持的「传统」。因为,一项真正美好的传统,应该是为人们带来感动与喜悦,能使你我生活更加美好的生命经验。
如果「传统」会使人们痛苦与难过,会要人们必须牺牲而得以成就,会让孩子陷入单一、陈腐的价值观,那这些行之久远的坚持,绝对需要深思、探究与改变。
所以当某些社会贤达夸夸其谈说:「我们以前还不是都这样……亚洲国家都这样啊……中国的孩子念书念得更辛苦、竞争更大……不这样,哪会有竞争力?……」
这些有着深层社会结构与某种言之成理价值观的「定论」,时常就这样阻碍了人们去深入思辨「改变」的必要性,也无法进一步了解教育多元化之后,其所能为我们的孩子和国家社会创造出来的竞争力,与优质教育的附加价值,究竟何在?
为了更好而改变
七月,来到上海世博园区的瑞典馆场,被数张瑞典述说着自己短视、急功近利的过往历史影像给震慑住了。虽然我清楚明了北欧各国现今的国家竞争力,以及一再被全球评比为优质国度的环境,都是历经冗长而艰辛的奋斗、改变,才得来的成果。但瑞典馆内一幅幅在二十世纪肆意砍伐森林、过度污染海水、港湾内垃圾漫天飞舞的景象,却是历历在目的生命印记,也是瑞典人面对过往自私的真诚忏悔录。
但选择面对问题,进行改变而逐渐成功脱胎换骨,使北欧成为全球最先进的环保国度,也再次给予我们一堂既中肯又动人的省思:「改变,不过是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
每当我在分享跨文化的人文或教育观点时,不时也会听到:「别人可以做到,是国情与民族性不同……」;的确,国情与性格本就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历经冲击与改变的过程,却或多或少有着极为相近的轨迹。因此,与其一味的以国情不同,所以无法改变现状为由,倒不如真诚的面对问题,进一步去深思、了解我们古往今来曾经拥有什么样的人文与教育精神,以及为何我们现在需要改变?改变的方向与方式何在?
如果「传统」使人痛苦,
让孩子陷入单一、陈腐的价值观,
那这些行之久远的坚持,
绝对需要深思、探究与改变。
芬兰,孔夫子之国!
二○○九年初,在我离开芬兰前,芬兰全国最大报︽赫尔辛基日报︾对我做了篇专访。当时许多芬兰朋友来电说,报导写得真好,凸显出我对人事物的关怀、情感,更让我成了芬兰人眼中的一号人物。当时,那篇几近全版报导的标题,竟是:「芬兰,孔夫子之国!」
原来,当我在述说北欧教育与文化观点时,北欧人却以我们最为熟悉、最乐于自我标榜的先圣先贤来下标题。芬兰教育成功的经验,其实正是借重我们千百年来所拥抱的至圣先师的教育精神,与我们曾经拥有,如今却似已束之高阁的人文价值。
世博会的瑞典馆提醒了人们,北欧曾因产业的发展而大肆破坏环境,但如今却转变成为全球永续经营、节能绿化的最佳楷模。而北欧更同样在教育体制和观念上做过巨大的转型,芬兰在七○年代实行了教改,将受教权回归全民、将教育内容的良窳回归全体教师,不仅打破能力分班,更重塑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尊严,将教育资源广为扩及到每位最需要的孩子。这绝对是芬兰拥有今日成就的最重要关键,使它一再被世界评比为先进之国;最新一期的美国《新闻周刊》更将芬兰列举为:「全球最佳国度」。
这一切,来自回归基本的人文关怀,回归到教育的最核心价值,彰显出我们写在国内各处教育现场的孔夫子理念。
此外,北欧更以合作取代竞争,以更宽广的培育理念取代了我们仍在谨守的「精英」制教育,芬兰从七○年代的教改至今,不到半世纪,却已从极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进展到全国均衡化的优质学校机制,不仅成功的缩小城乡各级学校间的落差,更使它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及最优质的国度。
这正是站上了人文高度之后的教育思维,所能带给人民、社会与国家的最大贡献。在新的世纪,我们或许都该重新去思索:「为何要教改」?「一纲多本」的原始意义何在?「多元评量」的真正落实处在哪里?第一线教师到底需要什么能力和素质?优质化高中的未来与优点是什么?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分配,最应该重视的族群为何?
思索、面对,是「改变」的第一步;而改变,不过是希望你我孩子的未来生活更加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