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被骗了怎么办:针灸医学秉于临床:疗效优势科学研究是其未来的保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04:50
针灸医学秉于临床:疗效优势科学研究是其未来的保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2-03 16:04:00 ]    作者:方剑乔    编辑:studa20

【关键词】  疗效—优势—科学研究是针灸医学未来的保证

         1.针灸的疗效是决定针灸明天的首要条件。追溯针灸的起源,尽管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针灸著作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的为经络,但古时采用砭石治病、用艾灸防病治病已足以说明针灸医学起源于临床及其良好的疗效。纵观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名家之见,本人认为针灸医学的前景取决于“疗效—优势—科学”的三位一体,针灸的疗效是决定其明天的首要条件。虽然说,我们针灸业内都认可针灸的有效性,但针灸疗效是否被广泛认同、针灸疗效能否进一步提高,尚值得探讨和努力。由于针灸疗法的独特性和历史性,针灸临床疗效一直难以严格按现代医学的标准(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验证,针灸疗效如何能被针灸界、科学界和民间三方面普遍认同,目前尚无最科学和简便的方法。有专家认为,针灸疗效应该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说明其疗效,另有专家认为,针灸犹如内科与外科的结合,既可以按照内科疗效的循证医学方法进行观察,也如外科疗效难以设立对照和盲法来研究。因此,如何建立起适合于观察针灸疗法的科学方法迫在眉捷。本人认为,鉴于目前的临床实际,应该有区别地建立针灸疗效的评估方法。也就是说,应根据针灸效应的好坏、不同的病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疗法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譬如,虽然说针灸能够治疗数百种疾病,但针灸对某些病种特有效,对某些病种显效,对某些病种有效。对特有效或显效的病种可采用对针灸单一疗法效应的观察,但对许多有效病种进行单一针灸疗法效应的观察,其依从性存在问题。对常规门诊病种,如肩周炎的治疗,可以进行单一针灸疗法效应的观察,但对常规住院病种,如中风后遗症早期(尤其是在大医院),要观察针灸疗法对其的治疗效应,不建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对这样的病种,我们只能观察针灸与药物的叠加效应。再如安慰对照问题,像电针疗法和水针疗法的疗效观察,我们或许可以采用假电针和安慰注射液治疗作对照,但更多的毫针针刺效应观察,尚无公认的安慰对照方法(至少本人尚不认可目前国外建议的假针灸安慰对照方法)。因此,我们应该有目的、分步骤地建立起针灸疗法不同的疗效评价体系。至于针灸疗效的提高更是一个大问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西医药的治疗效应越来越好,中医药包括针灸的疗效则没有大的突破。就针灸而言,临床疗效研究重视疑难病多,研究常见病、多发病少;重视针法多、研究灸法少;重视针灸配方多、研究针灸手法少。从而造成针灸治疗疑难病的疗效没有大突破,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没有大提高;各种针法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灸法用得越来越少;针灸处方配穴变得“雾里看花”,多种经典针灸手法变得“垂死挣扎”。因此,要全面提高针灸的疗效,应从整体上着手、从临床实际着手,不能为了所谓的科学研究而牺牲提高疗效的希望。
   
  2.有特色无优势没有其生命力。我们谈到针灸的优势往往是它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等。适应症广和疗效明显自然是针灸的两大疗效优势,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今患者看病的模式是寻找最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每一个临床科室必须要有最擅长的治疗病种(换句话说,优于其他科室的治疗方法)。我们反思一下,尽管我们认为针灸对一百种左右的疾病治疗效果良好,治疗痛证、退行性病症、脑源性疾病等疗效显著,但是整个医学界至少在中国都认可吗?老百姓都知晓吗?根据本人的所见所闻,不尽然,许多来针灸科就诊的患者,往往先去西医内科、再去骨科、神经内科、中医科,最后才来针灸科或推拿科。最近一段时间,从政府层面到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都在关注和研究针灸的适宜病种和所谓的疾病谱,但迄今仍没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数据证实针灸的最佳适宜病种(现今的结果多用文献整理或问卷方式获得)。我不否认针灸治疗的广谱性有助于保持其生命力,就像甘草、维生素C那样会永远使用下去,而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相对缺医少药的国度,“万应针”在城市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作为很好的补充,在农村则更可治病救人。然而,我们针灸医学愿意就充当这样的角色吗?本人认为,在目前医疗行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情况下(就连普通外科都难以有立足之地),病人看病喜欢“对号入座”,针灸医学发展迫在眉睫的是,应该解决它的最适宜病种问题。近十年来成立起来的康复科已经“抢”走了我们许多中风后遗症的病人,时兴的针刀疗法又“夺”走了我们许多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如果我们不从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正找到应该首先属于我们针灸治疗的病症,如果我们自己还分不清“可治”、“能治”、“治得好”等不同的临床意义,如果我们还不化大力气进行舆论和科普宣传针灸的疗效及其优势,我们的针灸临床将会很危险,只会沦落到与理疗科同样的地位。本人之见,近期内我们应把颈肩腰腿痛作为针灸门诊的优势病种,中风后遗症作为针灸病房的优势病种来认真地进行观察研究和宣传,不宜推出太多的针灸优势病种。当然,要弘扬针灸的优势,除了疗效,就是副作用少。最近看到一位名叫William Osler的英国医学博士在报纸上发表的一句话:“The person who takes medicine must recover twice,once from the disease and once from the medicine”,充分反映出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针灸作为“绿色疗法”,尽管中国针灸学会已经全面倡导针灸疗法的标准化并开始相应的培训,但我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针灸临床的问题是“全面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并作为行业最基本的规范。
   
  3.针灸前景保证的第三要素是针灸的科学研究。相比于中医的其它学科,针灸的科学研究工作走在了前面。许多基础研究有利于针灸临床验证和提高疗效,如针麻镇痛原理的研究使世人确信针灸镇痛的效应、并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医生科学止痛,针灸调节脑功能障碍的研究推动了针灸对多种脑源性疾病的治疗。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的脱节,基础研究更多的是经络腧穴方面的研究、针灸治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等,对针灸临床提高疗效关系较小,从而造成多数针灸临床医生对现有的基础研究结果不屑一顾。在目前有限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的现实下,本人认为我们的基础研究应切实围绕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科研项目主管部门也应认识到这一点,应重点资助科学验证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项目,以达到针灸的科学研究促进针灸临床的“事半功倍”之目的。
   
  至于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有关“真假针灸”、“真假穴位”对照研究的问题,争议颇多,或一概否定、或一概采纳,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国内外均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本在于应该按照不同的病种需要来设立。譬如说,局部疼痛如肩周炎的治疗,选用肩髃为观察穴位,那旁开多少寸是非穴位呢?疼痛或压痛点本身就可作为阿是穴,从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看也不会有大的差别,就用不着真假穴位进行对照了,要对照的可能是远道穴位;对许多内脏疾病的治疗,经穴与非经穴的效应区别可能比较大,此时采用非经穴(甚或非穴)作对照就可能更有意义;再譬如,对许多心因性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假针灸对照才能说明针灸的疗效。此外,目前国内外临床或实验研究中普通存在重穴位轻手法(刺激)的误区,从而得出假穴位刺激有效的证据。其实从国外发表的论文或报道看,他们的针灸治疗一般不讲究(手法)刺激,他们所观察的病种多为关节软组织的疼痛,以致有时确实难以区分针刺与非针刺、穴位与非穴位的效应差别,从而得出“以点概面”的错误结论。我个人始终认为,影响针灸效应的关键要素是刺激并非穴位,换句话说,只要有合适的针灸刺激(也就不一定在规定的穴位点上),肯定能获得一定的效应,结合正确的定位和效应特异的穴位,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疗效而已。本人认为:所谓穴位,是指在机体某一些相对固定的位置,经过适当的(内外)刺激,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治疗效应。针灸效应的本源应该在于刺激,这在临床或实验研究中必须始终重视。

  李维衡(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关于针灸临床研究有关问题的思考
   
  1.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针灸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综观成名的中医针灸大家无一不对中医经典著作有深刻的理解、功底深厚,在临床实践中,加深理解,创造出自己的独到经验,因此,我建议针灸文献研究工作者,能为针灸临床研究工作者提供经典著作中被遗失、被忽略、被误解而在指导临床实践又有重要价值的命题,而重点从事临床工作的同道反过来再认真研读几本经典著作,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确立深入进行临床研究的命题;
   
  2.不断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研究的主要目标。针灸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针灸防治疾病是有效的且极少副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民所认同,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还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也还有人对针灸疗效持怀疑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对现状进行冷静分析,寻找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并加以认真解决是针灸临床研究面临的另一重大课题。因此,我建议:以针灸治疗优势病种为切入点,组织有关专家对优势病种的检测诊断,疗效制定标准、观察时限等。制定统一规范,治疗方法与手段可八仙过海,建立网上或学术交流平台,一个个疾病,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最后通过学会向社会公布;
   
  3.挖掘民间有效的独特经验,有组织的进行临床观察整理与研究,是针灸临床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中医的很多经验来源于民间,其道理很难解释,但却是有效,我认为有效必然有理,正规医疗单位加以系统观察、整理研究,确实安全有效就可推广应用。当然,不同针具的事宜病种研究、不同刺法适宜病种研究也都应该成为针灸临床研究的范畴加以重视。严  洁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临床研究中有关假针灸对照的几点思考
   
  自2001年一个由针灸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专家组,对针刺临床设计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起草了一份《针灸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的标准》(STRICTA)以来,引起了国内针灸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根据其针刺对照临床试验规范的6个条目即:针刺治疗的合理性,针刺的细节,治疗方案,辅助干预措施,实施针刺治疗者的资历以及对照干预的类型等,对针刺临床研究中的设计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力求与“国际标准”接轨。本人于今年7月底前往成都参加了中德国际学术交流会,这是个小型的研讨会,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的专家们,有就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安慰针对照进行了学术报告。有些观点令我思考,现仅就假针刺组的设置提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供讨论:
   
  1.科学地评估针灸的临床疗效,是针灸走向世界,且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必经之路,而临床中的对照试验则是评价临床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近些年来逐步被国内针灸界所重视。所谓“假针刺”或“安慰针”归纳起来不外五大类即:(1)非经穴点深刺。(2)非穴位浅刺。(3)非病症相关穴针刺。(4)表皮套迭式钝头针刺(含简单的表皮刺激)。(5)模拟表皮电刺激等。
   
  2.综合上述五大类对照法,有如下问题值得思考。(1)非经穴深刺多为穴旁刺,难排出非穴深刺的相对作用;(2)浅刺,本为传统刺法之一,它通过皮部、络脉发挥作用。也是目前临床治法中的一大流派。故作为对正常的普通针刺的对照,难以避免其产生的针刺效应。(3)表皮刺(套管、牙签、钝头针)均对表皮产生一定的刺激或应激反应,特别是钝头针,它与古代九针中的员针,鍉针难以区别,只是刺激量的大小而已。(4)刻意为了临床观察中的对照设置的齐同,往往忽视了针灸起效中的关键即得气与手法,故大大消减了所谓真针刺的临床效果。(5)模拟表皮电刺激虽然与电针刺激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难以排除受试者的自我感觉误差。(6)针刺与中药的对照不能牵强,针刺对照不同于安慰药那么简单。针刺的起效因素复杂难以模仿。(7)不能单纯用上述对照法所得出的结果去评估针灸的作用,这样将有碍于或限制针灸的发展,不可将复杂的因素简单化。合理的针灸对照设计宜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情况去摸索完善。

  李忠仁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研究的前景与对策
   
  1.针灸临床研究面临严峻挑战及新的机遇。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疾病谱与医学模式都在改变,回归自然的思潮、医疗保健、预防未病观念在更新和提高,医药费用膨胀,医疗改革等,都迫使以简便、价廉、无副作用及以调节平衡为主的针灸疗法,尽可能用现代科学方法迅速完善、充实自已,并且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针灸学在融入世界主流医学中,发挥更大作用。两千年前已形成的较完整针灸理论体系及临床经验,已为我们针灸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资本及财富。但新世纪到来,仍然会给针灸学术界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自然也赋予了针灸临床应用及研究新的历史使命,这既是时代需要,也是自身医学模式飞跃发展的必然途径,针灸临床研究已呈现出一片光明的前景。
   
  2.深化规范针灸临床诊疗行业标准是时代的任务。由于历史原因,针灸学术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进展相当缓慢。要使针灸学术飞跃进步,并使中医针灸学理论有新的突破或创新,同时又便于世界各国医学工作者学习与交流,首先我们认为临床针灸必须应该有一个比较完整、统一、规范的行业质量控制及诊疗评价标准,这样才便于医学工作者规范操作,也才能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用最先进实验技术、手段,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临床与动物实验方面去重复、研究,也才能呈现出它们真实本质与规律,使许多宝贵理论和经验于世界医学舞台上重放异彩。目前可喜的是,根据循证医学的评价原则与方法,国内已有越来越多针灸临床工作者已制定了许多不同疾病统一的针灸临证指南,并启动了网络及质量控制平台的研究方法,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出现。
   
  3.为针灸溶入世界主流医学创造时代同步的机遇。随着新世纪生命科学和现代先进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概念、理论和技术成果已渗入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呈现出多学科、大开放特征,传统学科界线正在消失。这既是科学前进动力,又是不断产生新学科源泉。针灸学临床新技术的研究思维、策略、观点、方法等,同样会受到多极医学世界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与时代相合拍,端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应将为种思路溶入到世界医学发展潮流中去检验、去拼搏、去发展。
   
  4.加强时代疾病谱的早期针灸临床诊疗学的研究。随着时代进步、老年化的来临,加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临床针灸研究重点应该有所侧重,应加强对痛症、精神、神经、心理、心脑疾病(包括血管疾病)、老年病、抑郁症、、骨及各种代谢疾病(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及保健等方面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投入,从前瞻角度省视,这些疾病将成为时代优势病种,其高发病率、流行率将会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也正是我们发挥针灸特长,施展才能、技能、发挥最大疗效潜力的最佳良机。
   
  5.腧穴配伍特异规律研究及器具革新也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课题。腧穴是组成经络并赋予生命动力的活性点,该点极可能蕴藏着调节人体整体结构的部分成分和未知的功能,一旦当人们以极小的物理或机械动能刺激该点时,就能激发出整体极大的固有调节潜能,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因此,腧穴特异性及配伍,对临床取得高质量的疗效有十分重大意义。这也是临床研究的不可缺少的重点课题。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针灸技术、方式、方法和器具革新也势在必然。无损伤、无不适(并非无感觉)而又能达到针灸标准刺激量的针灸方法、器具及微刺系统针灸等应运而生。探索针灸诊疗技术的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和无创伤化的方向发展,也是目前针灸临床新技术研究发展重要一环。
   
  6.重视针灸禁忌、定性、定量及研究方法学等对疗效有影响的课题研究。还有一些重要问题也是值得我们临床中不断地去思索、去阐明。例如:饥饱劳怒酒,孕妇、经期、婴儿的禁刺、禁灸问题,针灸实验研究定性、定量、随机、可比、对照、重复、双盲、假针灸等问题,循证医学、软科学、信息化、腧穴可视化等研究方法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探索的新课题。

  梁繁荣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针灸研究的模式、方法与特点
   
  1.针灸研究模式—基于临床问题,多学科结合研究,再回归临床的研究模式。无论古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如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临床服务,旨在说明针灸能在临床做什么,有什么规律以及为什么。因此,针灸研究总的模式应该是“基于临床问题,多学科结合研究,再回归临床的研究模式”。即以临床为中心,从临床中发现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研究,获得研究结果后再回归临床进行验证,以提高临床疗效,创新针灸理论的研究模式。
   
  一项全面、深入的针灸研究,应采用针对某一临床问题,用文献临床实验等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再回归临床以指导临床实践,如此既能继承针灸古老的理论体系,又可借鉴现代科学知识和多种技术手段,在传承针灸理论特色和优势的过程中,实现针灸学的创新发展。
   
  2.针灸研究方法—传统与现代方法相结合,注重多学科交叉与渗透。针灸研究方法丰富多彩,尤其强调传统与现代方法相结合,注重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与渗透。我们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既采用了传统的方法(文献研究、临床研究等),又充分应用了现代多种前沿技术,如系统生物学技术、脑功能成像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如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血浆代谢图谱的影响,从全局的角度去揭示针灸的体液调节机理,初步结果显示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物质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对糖类及脂类小分子物质代谢影响较大。
   
  3.针灸研究特点-从整体、功能切入,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针灸研究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针灸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使针灸学的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其表现不仅在于临床效果的提高、治疗病种的扩大,更表现为研究层次的深入。针灸科学研究一般需遵循以下特点。(1)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重视从整体、功能切入进行研究;(2)坚持基础与临床紧密衔接,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3)重视古代文化对针灸的影响,发挥针灸学的原创优势。

  余曙光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从验证疗效到提高疗效
   
  1.明确各种针灸方法适应范围。针灸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由于每种治疗方法适应范围有较大的交叉重复,所以临床上对各种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尚无定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选择治疗方法的随意性。因而,有必要进行适应范围的重新确认,按“最宜”“适宜”“可用”等级别划分各种疗法的适应证,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促进针灸临床实践的规范化。
   
  2.制定针灸科单病种病症结合诊疗方案。单病种针灸诊疗方案的制定是促进针灸临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针灸科单病种诊疗方案的制定应当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做到病症结合,穴—术—证对应。前期我们已经开展的一系列针灸临床优化方案、标准化方案的随机对照研究,为针灸单病种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部分研究证据。但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当广泛收集、合理评价已有的研究证据,进一步完善部分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证侯的规范等等。
   
  3.开展穴位配伍规律的研究。合理的穴位配伍是实现针灸疗效的关键环节,开展穴位配伍规律的研究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穴位配伍规律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针灸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探寻其中蕴含的选穴组方规律;二是通过规范的临床研究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疗效验证;三是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研究手段探讨经典针灸穴位配伍的作用机制;四是将取得的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4.开展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的研究。在理论上,针灸、推拿、中药一脉相承;在临床上,三者各有优势、各具特色。针灸医生更多的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推拿、康复理疗等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以针药配合为例,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合理的针药配合作用远非二者单独运用的效应可比拟,也不是二者效能的简单累积,而是呈一定程度的对数放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加大对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的研究力度。该研究可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综合疗法的适应范围,即确认哪些疾病适于综合疗法,适用于哪种综合疗法;其次,要研究综合疗法疗效的影响因素,寻找最佳配合方式。如果只是盲目地放在一起应用,其疗效无法实现,卫生经济学也无法体现;最后则是要清楚地阐述多种疗法协同增效的作用机理。

  孙忠人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  走出针灸临床研究举步维艰困境
   
  针灸学科是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针灸的现代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果。但目前针灸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不容忽视。
   
  1.针灸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与国际“针灸研究热”形成强烈反差,国内针灸临床科室萎缩、专业研究机构少、研究经费不足,针灸临床研究举步维艰。在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因为针灸收费低廉、多数中医院、中医科、针灸科难以生存,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针灸科,甚至中医科。现在,能够开展针灸临床研究的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及地市级以上三甲中医院,而此类医院多数亦仅设立了针灸门诊,而没有针灸病房。由于政府对于针灸学(专)科发展扶持不足,即便是专业研究机构也普遍存在研究经费少、研究人员大量流失的窘境。(2)针灸临床研究“西化”,缺乏中医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家法律保障,使得现在的中医院住院病人很难单一应用针灸疗法为病人治疗,故在目前的针灸临床研究中也多采用针灸与中药或西药复合治疗、或针灸与康复等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方法,而缺少单一采用针灸为干预手段的对照研究。二、未能体会针灸内涵,研究思路脱离中医理论,仅治“人体之病”而非治“患病之人”。即机械仿照现代医学,立足于病人的单一症状、体征的改善,而忽视了中医治病的灵魂—以病人为中心之患病肌体本身,发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应重在治本,治病求因。三、`疗效判定采用现代医学评价手段的多,而独立采用具有中医理论特色,反映证型、证候特点的整体量化评价的少。(3)研究内容—重视疑难病多,而研究常见、多发病少;研究针法多,而研究灸法少;研究针灸配方多,研究手法少。研究方向受各级各类项目指南影响大,临床研究多跟着项目指南跑,临床研究多集中在中风、肿瘤等疑难病症方面,而忽视常见病、多发病等针灸治疗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4)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方法不规范,缺少能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施治的,具有说服力的大样本、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研究。(5)临床个例疗效观察多、高水平规范临床单一针灸治疗对照研究少、创新性突破性临床研究成果少、临床推广转化率低。
   
  2.研究对策。(1)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扶持针灸学科发展。(2)突出中医特色、完善《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全面提升针灸临床研究水平。(3)灵活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深入开展针灸治疗有效病证的临床研究。(4)继续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继承针灸名老中医、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5)有计划培养优秀中青年临床针灸专家。

  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如何尽快使针灸学从经验上升到规律
   
  针灸在近百年内发生的变化远比之前几千年中的变化多得多,也大得多。而对于中国而言,变化主要集中在建国以来的60年。如果要在这60年的历史巨变中选出一个影响力最大的事件的话,可能不同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如果以对针灸学发展产生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来评的话,那无疑是统编针灸学教材的诞生,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针灸学发展的方向。
   
  我断续用10年时间研究现代针灸学教材发展的历程,先后召开多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以生动而典型的实例,高度评价了1961年第1版针灸学统编教材《针灸学讲义》,特别是其前身1957年《针灸学》的学术价值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正面影响。而今天我想指出的是教材对针灸学发展的负面影响,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其致命伤的话,那就是:照搬中药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的针灸诊疗理论与针灸临床实践是两张皮——病因、病机、治法诸环节的分析头头是道,而落实到最后的关键环节选穴处方时却格格不入,或者强行合方药之“辙”,也不能押针灸之“韵”——有经验的针灸医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跑调”。不久前,国内一家著名医学出版社在推出一套面向海外的英文版中医教材时,甚至提出针灸的病因、病机、诊断等治疗理论都与中医方药相同,因此针灸治疗学的内容就直接并入中医内、外、妇、儿科治疗之下,不必专列一册。对于这个结局恐怕连当年直接从中医内科移植针灸诊疗框架的先辈们也始料不及。
   
  那么针灸与方药究竟能不能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下运行呢?例如痹证,按中医内科的诊疗框架,病因:风、寒、湿、热;证型:最简单的分型也不下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型;对应的治法:祛风通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清热通络;虽然分析得丝丝入扣,但对针灸而言最后还是根据肩、肘、腕、脊背、髀、股、膝、踝等不同的病变部位选穴处方,半个世纪不变,两套教材如一!这里顺便提一句,虽然按中医方药诊疗模式被改造了半个世纪,针灸最大的两个病症——痹证和中风,却依然没有就范,这实在不是针灸“顽固不化”,而是经数千年进化的针灸“基因”不会莫名其妙地突变。腧穴中没有专属祛风的穴、散寒的穴、除湿的穴、清热的穴……如果一定要将中医方药的“辨证分型”模式作为针灸诊疗标志或法则的话,那么至少针灸的一半“灸法”(包括时下流行的热敏灸),以及针法中的头皮针、耳针、腕踝针、有效点、浮针、平衡针……这些疗效显著,广泛应用的疗法,乃至于60年前的主流针灸都将被关在“针灸”门外了!
   
  建国60年来,针灸在进步,针灸学在踏步,针灸学的理论远远滞后于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那么如何尽快使针灸学从经验的层面上升到规律的层面,并最终达到科学理论的高度?除了现行的主渠道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安全而有效的路径?此类问题均值得探讨。刘炜宏(《中国针灸》杂志主编):突出疗效优势——我国针灸临床研究的目的
   
  传统医学发展到21世纪,似乎面临着一个转折:是努力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证明自己的科学、合理,进而得到当代人们的承认?还是继续保持朴素、自然的特性,以特殊的疗效去赢得当代人的青睐?现代流行一句口号,叫做“与国际接轨”,这是我们提高国力、扩大影响的极好方法。但是,是否事事都可以“与国际接轨”,值得画个问号。就拿我们中医、中药来说,“与国际接轨”,“轨”在哪里呢?是否国外医学的“轨”就适合我们去“接”呢?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研究至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十几年的应用我们看到,这种胶柱鼓瑟的方法并不适合我们。国内、国外的针灸临床研究有两个最基本的不同:一是对疗效的验证。针灸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其疗效早已经过千百亿人的临床验证,肯定针灸疗效已不成问题。而国外不同,这种在他们看来很新奇的疗法,一定要按照他们的方法去验证,得出的结论他们才相信。于是引出了第二个不同,如何去验证。按照国外的思维,这种验证一定是与“不针刺”作对照,但是为了消除“不针刺”和“针刺”之间的安慰效应,就设计了“假针刺”。国外的“假针刺”有三种:不刺入皮肤、浅刺入皮肤、在经穴以外的部位针刺。在我们看来,除了“不刺入皮肤”还称得上是假针刺,其余都不是假针刺,都可以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这在临床中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因此,造成了国外临床研究结果与我国临床实际的差异(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如针刺方法等)。如果这样验证下去,其结果只能是对针灸的发展不利。那么,我们怎么办?
   
  我们只有坚持我们自已的原则!疗效验证可以去做,但不是为了单纯地肯定针灸有效,而是为了突出针灸的疗效。我们临床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围绕着如何证明针灸疗效的优势,因此,我们拿来作为对照的参照物应该不是什么“假针灸”,而是现代医学公认的好疗法和药物。这样我们就摆脱了“何谓假针刺”的纠缠,直奔主题去证明针灸所具有的疗效优势。在这个原则下,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的问题,诸如盲法、随机、评价标准等就容易解决了。在研究中,我们还要注意保持针灸疗法的特色,例如辨证、辨经取穴的特色,操作手法的特色,这样才能保证将针灸的疗效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要站在更高层次上进行针灸临床研究,这样才能主导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针灸医学的“轨”应该由国外向我们接,因为在针灸疗效上我们最有发言权,切不可让国外牵着鼻子走,而失去我们的特色。失去了特色,就失去了生机。

  赵百孝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发掘层次论治方法,完善针灸论治体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有机体。阴阳、表里、营卫、脏腑、以及皮、脉、肉、筋、骨等无不贯穿着层次的理念。
   
  与方药治疗相比,针灸在治疗中对疾病的层次的精确把握具有绝对的优势。《内经》是针灸学早期集大成的经典,内容十分丰富。后世在《内经》针灸理论的发掘整理方面,多以经络理论作为重点,对其层次论治的理论体系认识不够,导致对《内经》中许多内容无法全面理解,影响了针灸学术的继承和临床疗效的发挥。
   
  其实,《内经》中除了纵向的经络体系之外,还存着较为系统的层次论治体系。在层次体系中,阴阳、表里是粗放笼统的层次概念,后世方药医家将其发展为“八纲”的内容。除了这些笼统的的层次概念外,《内经》中还有较为精确的层次系统。仔细研读《内经》,不难发现“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是《内经》时期针灸主要论治体系,而且已经相当系统和完善,涉及疾病的诊断、定位,针具的选择,刺灸方法的确定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此时期针灸疗法丰富多彩的理论基础。
   
  在生理基础方面,《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描述了“皮脉肉筋骨”的重要性。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很多疾病都按“皮脉肉筋骨”来分类诊断,如《素问·痿论》中的痿有皮痿、脉痿、肉痿、筋痿、骨痿之分;《素问·痹论》中的痹有皮痹、脉痹、肉痹、筋痹、骨痹之分。在治疗原则方面《素问·调经论》则有更明确的论述:“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说明针灸治疗时不仅要要以经络为依据,同时要考虑不同的组织层次而有针对性治疗。在针具的选择方面,《灵枢·官针》指出:“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输。”《素问·针解》的记载就更为系统:“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说明《内经》强调不同层次的疾病,应选用九针中相应的针具。在刺法方面:《灵枢》中多篇论述了治疗不同层次病变的刺法。如《灵枢·官针》所载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中,多为针对不同层次病变的刺法。尤其是“五刺”则明确指出是用来治疗皮、脉、肉、筋、骨五个层次的病证,即半刺取皮气、豹文刺取经络之血、合谷刺取肌痹、关刺取筋痹、输刺取骨痹。实际上,“五刺”是治疗“皮脉肉筋骨”不同层次病证的刺法原则。
   
  《内经》时期,九针并用,针灸论治体系十分庞大,针灸疗法也活泼多样。在理论指导方面,既重视以经脉为代表的纵向联系,又重视以“皮脉肉筋骨”为代表的表里层次定位。《内经》以后,随着方药兴盛及痛苦较少的毫针占统治地位之后,九针疗法渐渐被遗弃或流落民间。而目前针灸临床往往也只注重十二经脉辨证方法,忽视层次论治,导致临床只重视疾病的纵向经脉归属,而对疾病在经脉或腧穴的表里层次定位则未能顾及,其结果使针灸施术者在操作时对针具和疗法的选择,针刺深浅判断心无了了,这就很难设想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只有将经络理论与“皮脉肉筋骨”层次理论有机地结合,才真正反映了人体立体的、动态的功能和结构体系,也使经络辨证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虽然“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体系内容还需进一步发掘和丰富,但对层次论治的理念的重申,是冲破长期以来禁锢针灸论治发展思维壁垒的重要武器。

  吴焕淦教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973”灸法专项首席科学家):有关灸法的传承与创新
   
  艾灸,作为与汤药、针刺并列的三大中医药疗法之一,如今已呈现出萎缩趋势。灸法在临床上的逐步萎缩必然有其产生原因,只有全面研究古代医籍有关艾灸疗法的记载,明确艾灸治疗的病种,在继承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对灸法的疗效机制和影响灸法取效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阐释艾灸疗法的物质基础,才能为灸法的临床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推动灸法的创新与应用。
   
  1.灸法的传承与创新:(1)挖掘和保护灸法的特色和优势。对于那些确实有特色和优势的灸法,可以对其进行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并且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上的资助,促进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2)深化灸法临床规范化研究,拓宽灸法适应病种,改变灸法应用危机。以艾灸有效的相关性疾病为载体,通过临床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从临床角度阐释“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科学内涵,科学阐发灸法的继承与创新,改变针灸临床现存“国内重针轻灸、或只针不灸”的局面。(3)深化艾灸作用机理研究,创新灸法理论。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系统的研究,积极汲取当代科技的精华,将先进的现代实验技术与方法应用到灸法的机理研究中,揭示其作用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4)加强灸效关键因素的研究,提高灸疗效果,推广灸法应用。影响灸量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①灸火势大小,②施灸时间的长短,③灸距的大小,④施灸频度,等。通过灸量的研究,既能使灸的使用更科学又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以便在国际范围内推广灸法。5)开展深化艾灸效应及其物质基础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通过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既能筛选出灸法的优势病症,使灸法的应用规范化,又能探讨灸法作用的物质基础。
   
  2.思考与展望:在研究古代灸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当前灸法在临床中应用的状况,分析灸法临床逐步萎缩的原因,客观评价灸法当前在医疗界应处的地位,定位灸法的优势病种,发挥灸法的预防保健作用。(1)开展隔药灸、化脓灸、天灸等不同的艾灸方法,治疗相关病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阐释艾灸的疗效机制,挖掘各种临床有效的灸疗方法,推动灸法临床与基础研究,拓展治疗病种,充分发挥艾灸疗法的特色和优势,改变“重针轻灸、或只针不灸”的临床格局。(2)研究艾灸疗法的有效病症,注重艾灸取效的关键因素研究:灸材、灸量、作用方式、腧穴优化,艾燃烧时产生特殊能谱,以及经穴配伍的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在继承基础上,科学阐发灸法的治病机理,并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3)以针灸临床有效病症为载体,阐释不同穴位、不同配穴方法、不同艾灸疗法,以及穴位同灸术间交互作用的探讨和不同因素优化组合的规律。(4)从艾灸治疗有效病症出发,进行艾灸物质基础研究。

  沈雪勇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走向科学——针灸临床研究的首要任务
   
  1.针灸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是针灸的生命,是针灸在当今高度科学、高度文明的社会中赖以生存和不被取缔的资本。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针灸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针灸治疗手段,不断创新,不断提高针灸对常见病、疑难病和重大疾病的疗效,这是针灸的立足之本。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与针灸的科学性看上去并无直接的关系,但这是针灸科学性研究的前提。我们提供的针灸对某种病症的治疗必须是有效的,否则谈不上对其疗效的科学验证及对其机理的阐释。所以,针灸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是针灸临床科学性研究的第一步。
   
  2.针灸临床疗效的科学验证。有了上面针灸临床研究第一步的基础,即可开展针灸临床疗效的科学验证。我们假定针灸对某一病症的治疗是有效的,但这只是日常临床疗效的一般的、初步的观察。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对其疗效的确切性、科学性加以验证。我们可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等先进、严格的循证医学等方法开展针灸临床疗效的科学验证。
   
  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者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针灸临床试验。这方面的工作国内有不少争议。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我们中医的东西为何要用西医验证。笔者以为,一味地搬用西医的高新观察指标来评价针灸疗效并不足取,而现代医学的一些临床设计和评估等临床研究方法还是适用于针灸临床研究的。有不少研究者对假/安慰(sham/placebo)针灸视否定观点,认为针灸不是药,不需用假/安慰针灸对照;针灸应和外科手术一样,手术治疗需要设假手术对照吗?其实,药物的疗效是一种生物效应,药物的生物效应很难与安慰引起的生物效应区分,所以要设安慰对照。手术的疗效是通过切除病灶直接取得的,不是生物效应,所以不需设安慰对照。但针灸疗效并非通过针灸施术直接取得,针灸疗效绝大多数也是一种生物效应,针灸刺激穴位后会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反应,这是针灸疗效的生物效应基础。既然针灸疗效是一种生物效应,那安慰对照还是有必要的。
  
  3.针灸临床疗效的机理阐释。如果针灸临床疗效的科学性被验证了,这当然是一大进展,但这不是突破,不是最终目的。针灸临床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用现代科学语言将其疗效机理阐释清楚。如能将针灸疗效机理阐释清楚,针灸疗效的科学验证工作是可以省去的,因为机理阐释清楚了,其科学性也就被证明了,我们无需再去验证它的科学性。可见,疗效的机理阐释比科学性验证更重要,但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对针灸疗效机理的完全阐释难度很大,所以在现阶段,针灸临床疗效的科学验证和机理研究应并驾齐驱。

  郭义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临床科研思路探讨
   
  针灸临床科研一般是指以疾病防治为中心开展的研究,它的重点是观察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治疗规律,提高临床疗效。从大的方面来说,针灸临床研究遵循着一定的方针,有着一定的原则或思路。概括起来可归结为16字,即“验证疗效,寻找规律,阐明机理,指导临床”。
   
  1.验证疗效(或肯定疗效)。验证疗效是针灸临床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能肯定疗效,后面的研究就无从谈起。在疗效未被充分肯定的情况下,就开展机理探讨和规律探讨的临床科研工作是盲目的。
   
  从针灸临床研究来说,验证疗效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往往没有大家公认的疗法作为对照,切不可以一人之见或一篇报道作为对照的标准。如何进行肯定疗效、验证疗效的工作,可从证治体系的确立和疗效评价体系的确立入手。

  2.寻找规律。在肯定疗效后,就要寻找影响疗效的因素及其规律,希冀提高临床疗效。作为针灸的临床研究,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量效关系:包括针刺的手法、刺激的参数等。(2)时效关系:包括疾病时段与疗效之关系、施术时间长短与疗效之关系、施术时间间歇与疗效之关系等(包括子午流注等)。(3)穴位及其配方:寻找治疗疾病穴位配方的“黄金搭档”。(4)施术工具:不同的针具(如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电针及激光针等)的治疗效果是否一致,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5)综合治疗:如针药结合、针灸结合。在效果上不应理解为刺灸穴位与药物作用机械的相加,应努力寻找其中的规律。针药结合治疗的关键是寻求结合的内在规律,期求的结果是1+1>2。
   
  3.阐明机理。以中医经穴与脏腑络属关系为线索,采用“抓两头、看中间”的思路可能会对针刺原理及经络的物质基础有所深化或突破。如关于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针灸的发展。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之一,就是证实了针刺可引起深部组织神经感受器或神经束发放的传入冲动,在中枢水平激发痛觉调控系统,通过它们的活动,使痛觉性质减弱,使我们对针灸作用的途径及针刺原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而,针灸治疗疾病是否存在一个适用于多数疾病的作用环节、一个总的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4.指导临床。临床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所得成果来指导临床,是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临床科研一定要具备临床意义,为此在最初的科研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杜元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针灸病谱相关问题的思考
   
  针灸的适应症是什么?我们采用包括基于文献的针灸病谱研究、基于专家问卷调查的针灸优势病种研究、基于临床流调的针灸病种研究、基于文献和专家论证的针灸优势作用研究等。从针灸病谱研究结果引发的思考为:
   
  1.针灸治疗疾病的主要系统是什么?从本次病谱的初步研究结果看,针灸病谱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眼和附器、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这与目前针灸临床的情况是相符的,这也是针灸作用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针灸治病包括了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两种情况。从病谱的分析看,凡是针灸能够直接作用到的部位,治疗效果就优越,如肌肉软组织病、皮肤病、呼吸系统的鼻、咽病,眼病,消化系统的胃肠病,泌尿系统的膀胱功能障碍及妇科腹部病症等,针灸的局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把这种量效关系称为“针灸效应局部优先特点”,这是针灸非特异性作用的普遍规律,即针灸对局部神经、肌肉、血管的刺激,最终改善局部的血循环、细胞代谢。
   
  2.针灸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针刺的作用是一种机械性刺激,作用的实质是依靠激发促进人体自身的调整机能和自我康复能力来实现疾病的转归,因此,它本身治病不是外源性物质的直接作用,这是它与药物治病的本质区别,同时针灸没有药物的毒性作用正是其优点所在。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的两个方面,针刺的作用实质也决定了它的作用峰值(最大效能)是有限的,不可能跨越人体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的极限值,这就是针灸作用的“效能有限性”特点,如针麻中的镇痛不全等。深刻理解针灸的这种特点,有利于我们认真的思考针灸适宜病症,针灸“效能有限性”既是它的特点,又是针灸治病的局限性所在。
   
  这启示我们,针灸的作用强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针灸不可跨越的鸿沟是人体自身调节机能和自我康复能力,药物却又独立的一面,如抗生素直接杀死细菌就不依靠人体的自我调整机能和自我康复能力。针刺的作用实质是刺激触发的机体调节反应,不是外源性物质的直接输入和补充,针刺不会使体内产生新物质,而只是对内源性固有物质的合成、释放、代谢等的调节。
   
  3.针灸的量效关系如何指导临床选穴?针灸治病的本质是刺激穴位,针灸的刺激强度决定了反应的大小,因为局部刺激所形成的反应要比通过神经或经络远道反射(往往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对病变部位的调节强度要大(就是县官不如现管)。但这并不是否定针灸的远端效应和整体调节作用,只是说当病变部位针灸可直接刺激到时和针灸的远端效应、整体调节结合起来,其效果要比仅仅靠远端效应的调节效果好。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部位配穴三原则:局部临近、远端。是否可以说:凡是能用局部、临近和远端进行配穴治疗的病症针灸效果就好?我认为可以成立。局部选穴就是直达病所。当然我所提到的局部选穴是实质意义的选穴,针灸能直接接触到的。或者针刺刺激神经能直接反应到的地方,如刺激腰骶部可通过盆丛神经直接反应直接放电感到泌尿生殖区。针刺治疗胸部内脏病的效果远远差于腹部肠胃病,为什么?胸腔针不能进入,而肠胃针刺可从腹部触及到,刺激量-效规律决定的。远端效应的发挥必须依靠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因此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精神行为障碍疾病也是必然的特点。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刺治疗躯体神经性疾病比植物神经系统的疾病效果好,而相对而言感觉神经疾病比运动系统疾病效果好,为什么?因为感觉神经是首先直接接受针刺刺激。运动神经性疾病,如果不直接神经干,要取得疗效比较困难。当然,感觉神经的信号通过中枢的整合对运动神经会作出一些指令性反应,但这种效果远不及直接刺激神经干,为什么?因为通过中枢整合后对运动神经的调整强调远远不及直接刺激,量效关系使然!
   
  谈到这里我们就容易理解,针刺对植物神经系统相关性疾病的疗效要差于躯体神经的疗效。因为植物神经系统纤维细(当然要除了唯一一个大的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分布深在,针刺对其功能调节往往要经过中枢的调整。
   
  4.如何划分针灸等级病谱?既然对不同疾病、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分型疗效具有差别,那么我们有必要按照针灸治疗具体疾病的效能,将针灸治疗疾病谱分为等级。所谓“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就是根据针灸自身治疗的效能,将针灸治疗的病症划分为针灸独立治疗、针灸主治疗、针灸辅助治疗病谱3个等级。
   
  I级病谱:系指可以独立采用针灸治疗并可获得治愈或临床治愈或临床控制的疾病,针灸能使本类疾病得到本质性治疗,治疗具有实质性意义,即针灸的作用性质和作用量足以对疾病发病环节进行良性干预或消除,如周围性面瘫、癔病等。即针灸对本类疾病能发挥完全治疗作用,可称为针灸“完全治疗”病谱或“独立针灸治疗病谱”。II级病谱:系指以针灸治疗为主,对其主要症状和体征能产生明显的治疗作用的疾病,针灸可发挥主治疗作用,但难以达到疾病的完全性治疗作用,或称为针灸“部分治疗”病谱或“针灸主治疗病谱”,针灸治疗可使本类疾病整体好转,但有配合其他疗法的必要性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临床共识。Ⅲ级病谱:系指针灸治疗处于从属和辅助地位的疾病,必须以其他治疗作为基础;或某些疾病目前尚不清楚病因,病情顽固,而目前处于综合性治疗探索性阶段,针灸可缓解部分症状,但仅能作为综合治疗中的一种方法,难以发挥主导性治疗作用;或病情凶险,后果严重危急生命的疾病,可称为针灸“辅助或协同治疗”病谱。

  胡  玲(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学院院长):针灸临床研究的思考
   
  1.针灸临床适应症的选择。我们认为,针灸临床的应用和研究,首先要明确针灸的优势病种以及针灸的作用特点。针灸作用既不是针对病源,也不是直接作用于患病器官本身,而是作为一种非特异刺激施加于体表的某些部位,从而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机能,以改变患病器官或组织的生理、病理机能状态使之恢复常度。它是一种建立在整体反应和自我稳定(平衡)调节基础上的自然疗法。我们要区别针灸治疗(acupuncture treatment,AT)或针灸辅助治疗(acupunctureaided treatment,AAT)。应当重点研究单独采用针灸就可以获得良好疗效的病证,也不放弃针灸能起重要辅助作用的病证。就目前国内多数针灸医院、针灸科室而言,痛证、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妇科病证等较为多见,应当成为针灸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然而,不可忽略的是针灸对于机体双向调节以及社会人群心理因素的影响。约有70%以上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常年的精神不振、易疲劳、失眠等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作为双向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针灸疗法,显然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就针灸临床研究的优势病种而言,不仅要考虑到常见的中风、面瘫、月经不调等疾病,更要考虑到亚健康状态。
   
  2.穴位、刺灸方法的选择。我们认为应依据中医理论,做到“选穴精炼”、“配穴合理”。同时,要考虑地域、气候的特点,不推荐全国“一方”,但要尽量做到“全国一主方”,针对不同地域选择少量的适应“配穴”进行研究。目前国内也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针具、灸具、特殊疗法器械,总而言之,都是为了达到“最佳”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为目的的。古人有“一针二灸三汤药”的治疗程序。因此,我们认为,刺灸方法在临床上十分重要,针灸临床研究没必要将“刺”和“灸”孤立开来单独研究,这样既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也得不到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临床研究成果。或针或灸,或针灸结合,只要符合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特点,达到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就有研究的价值。
   
  3.针灸临床研究的规范化问题。长期以来,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都是以现代科学、西方医学的研究模式开展起来的,恰恰如此,忽略了我们自己的特色。中医存在发展了三千多年,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发展历程也一波三折,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是不会被时代所淘汰的。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循证医学,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和热捧。然而,就“循证医学”本身而言,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针灸临床研究过程中,既要强调循证医学研究,又要注意保留针灸医学自身特色,积累经验,逐渐建立和完善符合针灸医学临床特色的研究方法评估体系,提高针灸医学地位,发展针灸医学。
   
  4.建立客观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经验告诉我们,针灸疗效的获得同时受到诸如针灸时机、针灸工具、选穴配伍、刺灸手法、针灸与其他疗法的并用以及机体功能状态等多因素的影响。针灸临床研究差不多都是对这些因素及其不同水平的研究。但是将上述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即多因素研究的却很少。很显然,将其他影响疗效的因素人为地控制而只考察其中一二个有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这种目前应用最多的单因素设计法已很难解决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性及全面性等问题。有学者提出,选用正交试验设计(简称正交法),可以对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受多因素及因素多水平影响的疗效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常小荣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1.辨证论治与RCT。辨证论治是中医针灸临床治病的特点。在“病”和“证”这二者之间,中医更重视对“证”的把握。准确的辨证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辨证准确,治法恰当,则取效是必然的,这是中医的特色。但是这就与RCT的要求相矛盾。RCT要求必须要有明确的权威的诊断标准。中、西医在诊断上的各有侧重带来一个问题:针灸临床试验中的诊断标准究竟该如何选择与取舍,或者说现在广泛采用的西医诊断标准是否能体现针灸的特色?而由西医的诊断标准制定出来的一病一方的针灸方案,它的疗效是否是针灸真正的疗效?针对目前这种中、西医诊断尚无法统一的情况,有学者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即“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前者强调所有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种矛盾认识基于西医理论,而治疗却依据中医理论观念,后者虽既强调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西医),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医),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认识的起点不一致,可能无法有交叉结合点,这种研究模式结论事实上并没有客观划定这种治疗方案自身的适用边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色,但事实上并不能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2.针灸的操作过程与RCT。随机对照试验(RCT)是1995年WHO颁布的《针灸临床研究规范》推荐的“金标准”方案。但是结合针灸临床实践,RCT中有两个要求是针灸很难达到的:盲法与对照。盲法的意义在于为了克服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研究结果的偏倚。为了最大程度不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双盲法是最佳的。针灸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医者的手法操作,因此试验中对医生的盲法是无法实现的。对照的目的在于鉴别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确认处理因素的真实效应。
   
  在针灸临床研究中,较常用的对照主要有空白针灸对照(两组除治疗组有针灸治疗外其他干预措施完全一致);安慰针灸对照(针尖仅挂在皮肤表面而不继续深入。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