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love英文歌词范唱:除去与人和好的心理障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0:17

 文/单渭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的不断发达,地球已经成了一个“村落”。但与此相背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并未因此缩短,甚至有增无减。然而,今天身处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基督徒而言,“与人和好”既是一个“与神和好”之后属灵生命的必然流露,也是一个基督徒要保持“与神和好”这一神秘团契的必然要求。

 根据有关权威资料的调查统计,人际关系不良、社交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占到了正常心理咨询中近50%的比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人格缺陷等方面的因素外,更多是由于无法调整好自己的社交心理,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冲突、矛盾。《箴言》说: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影响和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和和隔膜的首要因素不是外部事物的冲突,而在于人内心中的障碍。

 一、猜疑是人际紧张的祸根

古代有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有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像一个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那把斧子,再观察邻居时,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像个君子而非小偷。这就是著名的“郑人失斧”的故事。面对同一个人为何这位丢斧者会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正是猜疑的结果。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 越画越粗,越画越圆。“郑人失斧”和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猜疑是一种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单凭主观想象和推测为结论的不健康心理活动,它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又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忙没时间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窄的心胸使他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评价,也就无法找到正确的生活判断。存这样心理的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他特别留意外界对自己的说长道短,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他要琢磨半天,想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 

 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就必定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疑、怀疑,自寻烦恼。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见风是雨”不作冷静分析,甚至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与人理论。结果找错了对象,信错了蜚语,弄得自己十分尴尬被动。

 猜疑是旧生命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圣经人物中的希律王,企图杀掉还在襁褓中的小耶稣,正是他的猜疑心理在作怪。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所以保罗说:“爱是……凡事相信!”这里包括对人的信任!这一点是人际关系取得和谐的重要前提。

 二、偏见是人际破坏的毒瘤 

当腓力遇见耶稣后,向拿但业介绍耶稣时,拿但业的反应令人意外。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5-46)事实上,他根本没见过耶稣,也不了解耶稣,但他对拿撒勒人的偏见却根深蒂固。直到自己亲自遇见耶稣后偏见才消失,并且真情对主告白:“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约1:47-49)

 见,本来是一种意见、见解、见识、见闻,并非不好;但是见解一旦成为“断见”、“偏见”、“成见”,甚至成为对“邪见”的执着,那就非常的不该了。偏见的形成常是肇因于无知的误解或真相的长期“扭曲”。因此,要保守我们的心思与眼光的纯正,才能避免偏见的产生。“偏见”常常为我们戴上有色眼镜,以片面的表面现象来类推,作为全面评核的依据。

 人们在判断别人时常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简单地概分为“好的”或“不好的”两部分。当那一个人因某件事甚至是因某些人的看法带给另一个人的印象是“好人”时,后者就自然会把前者的言行举止尽量从“好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反之,如果一个人是被归之于“不好的”的印象类别中时,那么,尽管那人还是很努力,但人们还是会把一切不好的看法和理解加在他的身上。这也就是许多时候我们看到,某人“先进”了一次,从此就很难“落后”,某人偷过一次东西,就永远被当作作贼的原因所在。

 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人、看事,永远看不到事实真相。曾有人说:“偏见比无知更远离真理”,也有人说:“偏见是无知的孩子。”我想两者都有道理。中文字的“偏”,即“人”与“扁”的组合,这在告诉我们,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把“人”看“扁”了,也看“偏”了! 而偏见累积而成的定型看法,即先入为主、固执己见就是“成见”。

 彼得曾吩咐:“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如果,我们的神不偏待人,我们也当学习这样的处世智能。雅各书指出:“惟独从上头来的智能,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雅3:17)。而保罗在论到信徒处世为人的生活时则说:“我在神和基督耶稣并蒙拣选的天使面前嘱咐你、要遵守这些话、不可存成见、行事也不可有偏心。”(提前5:21)这些教导均是论到人际和谐的金玉良言,我们不可不读。

 三、发怒是人际和好的大敌

发怒,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却是人际和谐之大忌。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说:“愤怒起于愚昧,终于悔恨。”人常在怒气冲天时所做的决定,往往会在怒气消除后,后悔不已。因心怀不平时,心思会在冲动的情况下,容易被情绪所扭曲。“愤怒,是片刻的疯狂!但疯狂之后所需付出的代价非同小可!”正如人们常说的:“脾气来了,福气就走了”。

 常常生气的人不可能有真正友谊,这是必然的。“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箴22:24)这是人生经验之谈。动辄怒气冲天的人,与他在一起还有何快乐可言?人与人之间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建立起来的友谊,很可能因为一次不当的发怒而被中止,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因此,当你真的觉得“怒不可竭”时,还是要记得“怒不可发”啊!好生气的人必是一个易冲动的人,他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发怒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伤害”每每在我们周围发生,因为我们会忘记“当止住怒气,离弃愤怒”的教导(诗37:8),没注意到“愤怒”和“怒气”如“狂澜”一样极具破坏性(箴27:4),一不小心,它就能将亲情、友情、爱情毁于一旦。有人甚至说:“发怒、怀恨就寝者,是与魔鬼共榻。” 

 发怒的人最大的理由是认为自己有“理”。但“理直”未必一定要“气壮!”一位神仆提出三项建议:1、理直气“和”:“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15:1))“愚妄人怒气全发;智能人忍气含怒。”(箴29:11)这两节经文可以让人学习克制怒火,并且了解到理直气“和”比理直气“壮”更为重要。2、理直气“短”:“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此乃在告诉我们,若发怒过久,将容易使得魔鬼入侵心灵,造成身、心、灵的损伤。因为“神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5)3、理直气“慢”:“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各1:19-20)主观意识强烈,乱下判断的人,常会是易于动怒和容易误会他人的人。“怒”是“心”上之“奴”,当怒上心头时,人已经是情绪之奴,却盛怒时说话行事,很易事后懊悔,故当记住“先调整心情再处理事情!”圣经说:“当止住怒气,离弃愤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诗篇37:8)斯言诚哉!

 有经验的同工提议,当我们情绪沸腾,心情快要被奴隶时,祷告是一帖相当好的良方。因为你与神面晤,能校正你的情绪,宁静你的心灵,也能从根本上使你的人际关系正常化!

 四、埋怨是人际和谐的噪音

怨言都是圣经所禁止的。请注意保罗将“淫乱、拜偶像”跟“发怨言”的鉴戒放在一起来警告(林前10∶6-10),可见其危害之大、性质之严重。遇事觉得不公平或深感委屈,是发怨言的重要因由。使徒行传六章记录了一件事,就是那些讲希腊话的犹太人埋怨讲希伯来话的犹太人,说他们在供给的事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认为这样太不公平了,于是埋怨就开始了。耶稣曾经也讲到一个葡萄园的故事,里面一位早上就上班工作的人也埋怨主人“工资分配不公”,因为比他晚上班的人拿了与他一样的工资。另外,圣经人物马大也是因为觉得与妹子在服事主的工作上“劳动分配不公”而“思虑烦忧”。

 今日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因为觉得种种“不公平”现象,而自己心怀不平。身处社会中,我们不常听见许多在劳动、工资、地位、待遇等事上的各种怨言吗?在教会中你也不难发现类似的种种埋怨。怨言往往是从极少数的人,甚至一个人开始抱怨,然后怨言就像瘟疫一样的传染开了。表面看起来越是“合理”的怨言,其传染度就越高。发怨言总是包含对人的不满,或者企图是为了叫人对目前难处和损失负责任,而这一定会引起争议,甚至争吵。有人设法追究责任,有人则设法推卸责任,有人为自己申辩,又有人感到是非纷纭,设法置身事外。这样,本来一个和谐的团契就可能会变得人心惶惶,而彼此相爱、合而为一、同心合意这些场景将日渐远我们而去。

 “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腓2∶14)。这是保罗按他的经验和智慧,并按圣灵的感动教导当时的门徒的话,当然也教导我们。不论使徒时代或现今,常发怨言的人,多半是只看消极一面的人。但无论个人或教会,如果多看消极的一面,绝不会有造就和建立,反而会使自己逐渐灰心丧志,又影响其他的人跟他一样的灰心丧志。

 以色列人的怨言,不单危害了自己,也使神的仆人摩西左右为难,心力憔悴,以至影响大局。摩西不能进迦南,主要是自己内在生命还有欠缺,但客观环境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在因素。如走旷野的时间太长、难处太多、同工太弱等,其中百姓怨言太多最为突出,使这位“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众人”的人似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以至怒击磐石!这里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今日教会中若常有怨言,不仅影响同工进取,也伤害和睦关系。

 五、计较是人际纷争的根源

计较就是计算与比较。计,即是算帐,会算帐的人算大帐,小数点以后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生活毕竟不是科研,无须肚子里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太过精确。否则事无俱细,算来计去,劳心伤神,自寻烦恼。比如,圣经说:“爱是不计算人的恶!”(林前13∶4)人际关系之所以恶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太会计算,斤斤计较的不可能会有真朋友,心的容量与朋友的数量成正比。

 较,就是比较,人活在人群里难免会比较,那就看你比什么?会不会比?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反映的就是不会比或不当比的事实。对许多人而言,生命宛如一场竞赛;从出生后,父母就拿儿女与他人比:比身高体重、比聪明美貌、比高大挺帅。上学后,换个名堂比:比成绩名次、比文凭才华、比排行名校。出校门就业后,另一波比较又开始了:薪资谁高、头衔谁多、豪宅谁大、汽车谁酷……比来比去,愈比心理愈不平衡、愈不健康。到了暮色年华,夕阳西下,还比什么呢?噢!人们还是有办法继续“比”:比岁数、比健康、比皮肤松紧、比虚龄实龄……最后,还比什么呢?比谁的墓碑豪华,比谁的墓园壮观,比送殡人数多寡……这是“比”的世界,可是有人在“比”中崛起,有人却在“比”中堕落!

 保罗说:“上帝爱你们,拣选了你们作他的子民。所以,你们要有怜悯、慈爱、谦逊、温柔和忍耐的心。有纠纷的时候要互相宽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别人。在这一切之上,要加上爱,因为爱是联系一切德行的关键。”(现代中文译本:西3∶12-14)这里“有纠纷的时候要互相宽容,彼此饶恕”必须有一种不计算不计较的心态。

 在一个教会当中,同工之间也会出现“千千与万万”式的矛盾。其实,传道人由于恩赐、分工、机会、条件等不同,在某个阶段之内,工作果效也会有一些差别,享受待遇也会有所不同。信徒即或有些偏爱与谬赞,被推崇的传道人要冷静,被冷落的传道人,却万不可当真计较。但我们现在一些在教会中身居要职的人,一旦染上了扫罗式的权位惊恐症,就会很快地疯狂而堕落。同工,甚至义工,作了任何一点工作成绩,他都觉得威胁到自己的威望、脸面和权位。这是一种权术腐败!

 我们痛心地看到有些人年岁不大,却已经走上了扫罗王的道路,听到“千千与万万”的议论,就昏乱狂暴,杀心顿起。他拿着权柄的钥匙,自己不学习,也不让别人学习;自己传不出信息,也压制别人传出;自己不想服事群众,也不让别人多做工作……因为,他不为群羊的饱暖安危而焦急,却为自己的权位而担忧,神经过敏,利令智昏。他把那一点权位当作溺水垂危之人所抓住的一把稻草,为之拼命不已。有个别教会负责人,赤裸裸地把教会当作教店来经营;把自己当老板,把同工当伙计,把信徒当过往的听客,把圣经当装饰品!如果同工有一点功劳、成绩,我们就坐立不安,心烦意乱,想方设法要冷淡他、贬低他、压制他、诋毁他……我们当自省,这是堕落的紧急警报!在妒忌别人的“万万”之后,很可能自己的“千千”也朽烂殆尽了!

 六、论断是人际相处的大忌

圣经新约中提到“不要论断”至少出现24次之多,足见其重要。保罗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台前……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罗14∶10-13)。“论断”确是“绊脚跌人之物”,当年罗马教会信徒曾为食物和守日等问题产生了彼此论断,结果使教会产生了分裂,也损害了教会合一的见证。更甚的是一些信徒因此而跌倒了,有的人离开了教会,游离于教会和肢体生活之外。因此,保罗在这里提及要过好团契生活,停止攻击,再也不要彼此论断,大家都存敬畏神的心,勒住舌头,不去论断别人。

 我们彼此论断的结果会令主伤心,使圣灵担忧,也会给团契生活带来拦阻和破坏。在今日教会里,少数人总是喜欢背后议论、埋怨、论断,而且“传染”速度快得惊人,一些并无事实根据的传闻以“传销”方式在传播,对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流言的对象不会是一般刚来教会的会众,因为这些人一般不为大家所知,因此那些流言流不太开。流言、闲话、怨言的一般对象是传道人和教会中作领袖的义工等比较“公众的人物”。传播流言者还有一种逻辑,说“为什么不说张三,不说李四,而偏偏说你呢?”这种逻辑在文化大革命中盛行一时,但并没有随黑暗的文革逝去而被埋葬,因而成为传言者“心安理得”的理论根据。

 耶稣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太7∶1)所谓“论断”原文含有审判的意思。所谓论断人,首先是指对弟兄姐妹的思想动机,作不好的,甚至恶意的断言。论断的话是我们更容易轻忽不以为罪的,常常两三个人聚在一处,把别人的事拿来作我们谈话的资料:某人好,某人不好;某人的善行可钦,某人的劣迹可恨。一个人在论断人的时候,他的心理不外乎下列的两种:一是对于他所论断的人怀有嫉妒怨恨报复等等的恶念,至少也是有憎恶的思想;二是对于他所论断的人本没有什么好恶,不过随便以别人作自己谈话的资料,信口开河,图唇舌上的一时快意而已。前者是有意损人而损人,后者是无意损人而损人;两种心理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果却同是使被论断的人受到别人的轻视厌弃,使听见的人心中发生一种不良的印象,就是那论断人的人自己,也必定爱心日渐减少,恼恨与憎恶的意念日渐增加。说论断人的话既损害别人,又损害自己,我们何苦作这种一举三失的事呢?

 让我们除去猜疑、偏见、血气、埋怨、计较、论断的陋习,在与神和好的前提下尽力与人和好。这是神的心意,也是人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