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博上单怎么打剑姬:蒋介石日记辛辣坦白 骂部属为何样样不如共产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3:27:25



蒋介石日记在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公开,上方为蒋日记原件,下方是档案馆以日记制成的微缩胶片。胡佛研究所并将影本开放阅览。资料图片
东南网12月1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故“总统”蒋介石日记从30多岁混迹上海,写到晚年健康恶化为止。从内容可以发现,蒋写日记时相当坦白,例如1919年提到自己“淫欲难制”、“邪僻又起”。
蒋介石日记也写到,曾因被欢场女子拒绝,感慨“介眉覆信拒绝要求,大失所望,青楼之无情亡义不知害死多少英雄矣。”当年11月7日下午,日记只简单记述:购书、逐色。
从日记中可发现蒋介石爱读书,即使在重庆大轰炸时期,仍然保持读书习惯;他喜欢宋、元、明三代理学家的思想,也读法国与俄国的革命史、俾斯麦与墨索里尼等强人领袖的传记。
蒋介石会请专家向他讲解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但对于唱反调人士,也毫不掩饰厌恶,甚至包括周至柔、陈诚等重要部属,都曾在日记里被他点名斥责,他还曾感慨,“为什么国民党的干部样样不如共产党”?
研究民国史的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指出,从日记可发现,蒋对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弊病知之甚详,他在日记中对党和政府的批评,也比任何人还更严厉、尖锐。
杨天石认为,蒋看到自己治下党、政、军的腐败,也希望能够改变,但国民政府在大陆后期的“制度性腐朽与制度性无力”,使蒋最终徒劳无功。直到退守台湾后才通过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实现整顿,包括他一直“想得到做不到”的土地改革,也因国民政府从外迁来,权力并非来自台湾地主阶级,才能强力推动。

蒋介石日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在10月9日写上“雪耻 人定胜天”标题,“对日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国家人格之存亡”的心境,且指出“不能不与倭寇决一死战”。
何时公开蒋介石日记?“中研院”:等蒋家授权
东南网12月1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中研院”近史所原本在本周将公开“蒋介石日记”,但是蒋家内部对于继承权的争议未解决。近史所表示,蒋家内部对于由近史所出版蒋介石日记有共识,但近史所不愿介入蒋家纷争,如未获所有继承人授权,日记将不会公开。
近史所所长黄克武表示,两蒋日记保管权的争议,从蒋方智怡将日记送交胡佛研究所保管后都一直存在。蒋介石日记传给蒋经国,蒋经国传给蒋孝勇,蒋孝勇死后由蒋方智怡保管,但是根据法规,每一个蒋家后代都有共同继承权。
蒋介石日记是20世纪大陆与台湾的重要史料,能够澄清不少历史事件,黄克武指出,近史所站在学术专业立场,当然努力争取日记出版。他透露,是蒋方智怡主动找近史所出版蒋介石日记;而蒋友梅也通过律师表达希望由“中研院”出版的意愿。所以蒋家对出版蒋介石日记有共识,对日记由“中研院”出版也有共识。
不过黄克武表示,近史所无意介入蒋家内部纷争,目前已拟好授权书,等蒋家所有继承人都签字同意后,才会公布日记。
至于原本周四、周五,由中正文教基金会、“中研院”近史所,以及政大历史系共同举办的“蒋介石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照常举行,但会中不公开发表蒋介石日记。
   杨天石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长期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文化史。著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杨天石近代史文存》等。推荐图书:《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
杨天石解密蒋介石:日记中关于“好色”的不少
蒋介石日记流转始末
日前传出消息:经蒋家后人同意,备受史学界和新闻界关注的蒋介石日记明年将陆续出版。许多研究者相信,这将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提供新的视角
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直到1972年卧病不起才中断,除去其间丢失的四年,保存下来的共有53年的日记,几乎一天不落。著名历史学者杨天石说:“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导人中,没有人有这么长的日记,这是罕见而了不起的现象。”
如何辗转到海外
1975年蒋介石去世,日记由儿子蒋经国保留,1988年蒋经国病逝前,将其父日记连同自己的日记一并交给其三子蒋孝勇。1996年,蒋孝勇故去,日记转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直至2004年底才被送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
研究院工作人员发现日记的损伤已特别严重。一位蒋家后人说:“蒋介石日记从头至尾都是用毛笔书写,温度一高墨汁就会融化,所以很多地方日记都几乎粘在一起。”研究院大概花了近300万美元,超过两年的时间,才把“两蒋”日记处理好。
据悉,即将出版的蒋介石日记将以时间为脉络,每一年的内容为一本,大致分为55本。“明年将先出版的是1949年以后的四五卷,以后每年会有一批,最终55本都将陆续出版。”
2006年开始,胡佛研究院在其档案室里已经解密了蒋介石日记,前提是前来查阅者只可手抄,不可拍照或复印。
“可是后来我们却发现,有些学者抄错了,也有的抄对了但引用时脱离事实,这样造成了史料的混乱。”蒋家后人宋曹琍璇说,为了向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让读者可以接触“原始”的材料,蒋家后人最终同意出版蒋介石日记。
不过,作为蒋介石日记的总“把关人”,宋曹琍璇在少数几处涉及隐私的地方贴上了条子,以示延后开放,来保护个人和家族隐私。“但是贴的地方是极少数,一般是在涉及到个人隐私、财务、健康方面,或者是有些地方涉及到有些人物,其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孙仍身居要位,避免使他们难堪,才贴条子。”宋曹琍璇说,在蒋介石早期日记中牵涉他个人隐私之处较多,所以贴条子之处颇多。
“根据一般档案馆的惯例,日记中‘贴条子’的地方在日记公开之后的25年,也会全部被公开。”宋曹琍璇说。
“大陆第一人”
历史学家杨天石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读到蒋介石日记的学者,他回忆说:“日记原件存放得极为严密,一般人不得靠近,档案馆馆长和另一位负责的馆藏人员各持一把钥匙,两个人一起才能打开库门,而即使进入档案库,哪怕是蒋家后人也不能接触原件,只能提取复制件。”
杨天石看到的就是蒋介石日记的缩微胶卷影印件。按照规定,杨天石不得对日记进行翻拍,只能使用阅览室提供的纸和笔进行摘录。
杨天石称,蒋的日记可说是他的反省录,“读蒋介石的日记,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他主要是写给自己看而并非为了将来备忘或者出版,其中记录了他许多真情实感。蒋介石早年每天静坐,反省自己干了什么坏事,有什么坏念头,晚上就在日记上写下来。蒋介石好色,有一次逛街时对面走来一个女孩,蒋一看,哟,这个女孩挺漂亮,心里动了一下。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见艳心动,记大过一次’。在认识宋美龄之前,蒋日记里这样的内容,是很多的。”
“曾有记者要我用几个字概括蒋介石的一生,我做不到,但我能总结他5大毛病:好色、暴躁、多疑、孤僻、自恋。”
作为研究蒋介石多年的学者,杨天石也常常在看日记时感到很惊讶,“我说出来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蒋介石在日记里写,曾经想把国民党改名为中国劳动国民党,入党人员须是农民或革命军人;他还写道准备用3年时间培养10万干部,每个干部必须下乡3年;军队要给农民种地。还有更让人不能相信的,他写知识分子要和工农相结合,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这些不是他在骗人,因为他没有发布,只是记录在日记里了。”
杨天石发现,蒋介石一直对国民党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也想改造。国民党军队上层腐败,士兵生活困难,蒋介石日记中记录,他在重庆看到国民党的士兵,穿得比乞丐还破,羞愤到几乎要自杀。蒋介石曾决心向共产党一样实行土改,并在日记中拟定了数个方案,他也曾一度在全国推行二五减租,但只有他的老家浙江省在激烈的势力博弈中施行了一段时间,但最终悄无声息地叫停了。
杨天石坦言他研究的目标是:“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恢复其本来面目,正确评述其功过是非,给以准确的历史定位。”可他也承认,尽管日记解密,但要达成这个目的并不容易。(中新网 鲁迪)
 杨天石:《蒋介石日记》里记录的秘密
继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对外开放之后,《蒋介石日记》将公开出版。蒋介石的日记一记就是五十七年,而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先生研究《蒋介石日记》也超过了二十年。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读到《蒋介石日记》的学者,杨先生最近刚刚出版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他对,通过蒋介石的日记可以全面地看到蒋的内心世界,还有许多在档案或报纸中不可能记载的政治秘密,“研究近现代史不看蒋的日记是很大的损失,但是看完之后满盘皆信也是会上当的”。
蒋家此前一直对《蒋介石日记》的公布与出版讳莫如深,近几年日记却逐步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开放,据说最早今年年底还要全部在台湾出版。您怎么看待蒋家这种态度的变化,他们是如何考虑的?
杨天石:蒋介石生前并没有出版日记的计划,他去世后日记交由蒋经国保管,蒋经国去世后又交给他的儿子蒋孝勇保管,蒋孝勇去世之后则由他的妻子蒋方智怡保管,在最初也并未想过公之于众,更完全没有出版的计划。后经过动员,从保存资料的角度,同意寄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档案馆,时间为五十年,之后要回到中国。在这之后,又经过反复的说服和论证,蒋方智怡同意分批提供给公众来阅览,依旧没有出版的计划,并且对提供阅览提出了严格的条件。蒋家原来不知道这批材料公布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开始时非常谨慎,但开放后他们发现材料的开放不仅无损于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形象,反而起到了改善的作用。读者的反应出乎蒋家的预料,所以他们觉得也许出版对于读者和研究者都会带来方便。
就出版计划来说,蒋家开始也很谨慎,蒋介石的日记记了五十多年,而蒋家原先的计划是每年仅出版五年的日记,全出完要十多年。而现在的计划是今年年底出版1945年到1954年这十年的日记,并在今后的三年之内全部出齐。而这仅仅只是计划,能不能顺利进行现在也不敢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您阅读与研究《蒋介石日记》的时间已经超过二十年了,当《蒋介石日记》在美国开放后,您又多次赴美,是什么让您对《蒋介石日记》保持如此长的兴趣?
杨天石:第一,我最初读的蒋介石日记是通过《蒋介石日记类抄》,这是一个摘抄本,时间有限,只从1918年到1926年,另外是1931年,时间较短,又不完整。但是从摘抄本里,我已经感到这对于研究中国的近代史有重要的价值。举例来说,1926年广东发生“中山舰事件”的时候,蒋介石曾经说过,许多秘密现在不能讲,如果你们想了解的话要在我死后看我的日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看到的蒋的日记摘抄本,里面恰巧有关于该事件的记载,我曾经根据这个日记和其他的资料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山舰事件之谜》,得到了学术界很高的评价。胡乔木同志说是上乘之作、世界水平之作,还当面告诉我说,“你的研究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这样走下去!”从那以后,我根据大陆保存的蒋的日记类抄写了一些文章,后来又去台湾阅读了那里保存的由蒋的同乡编的另几个摘抄本《困勉记》、《省克记》等。这些都有很高的价值,但也仅到1942年为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2006年日记在美国开放后我会很积极地去看。首先我认为日记本身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帮我们了解很多政坛内部的重要机密,有很多事在公开的场合是见不到的,而日记中却保存了一些内部的幕后的机密。此外,日记能够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内心世界,这同样是在公开场合看不到的。除了其自身的史料价值是我所关心的之外,我也关心自己之前所从事的研究。我曾利用蒋介石日记的类抄和摘抄本写了一本书《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我当然关心摘抄本是否准确和全面,如果存在很大的误差的话,那么我之前的研究都会落空。所以我非常希望见到日记没有经过改动的原始面貌,来验证我之前的研究是否站得住脚,所以开放当天我第一个走进了档案馆。目的就是这两点,首先是日记自身的重要史料价值,其次则是验证自己之前的研究是否站得住脚。
开放第一年我看了两个月,从1918年到1931年的都看完了,看完之后我感到放心了,之前的研究都站得住,那些摘抄本摘得不错,该摘的都摘了,摘抄者没有做重要的改动。同时也发现了许多新的历史的奥秘,所以当然会继续看下去,这也和我这些年的研究任务有关,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国民党的历史,所以蒋介石生前的日记肯定要看完,我连续去了四年就是为了把蒋的日记全部看完。如果没下这样的功夫,我很难对蒋有全面的了解。通过他的日记可以全面的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思想发展,当然也有许多在档案或报纸中不可能记载的政治秘密。
您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日记》时,这对您既有的价值观造成不小的冲击吧?
杨天石:我原先对蒋介石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陈伯达出的那本《人民公敌蒋介石》,认为他是人民公敌,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而在看过他的日记后,我有了三句话,多年来我也一贯秉承这样的讲法,在近现代历史上蒋介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既有大功又有大过。这就是我读过他的日记和其他大量档案、文献后新的认识,这与之前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以传统史学的观点来看,《蒋介石日记》对蒋的形象提出了什么新的观察视角?
杨天石:这个问题太大了,可以写一本很长的书。举例来说,现在通过蒋介石的日记和相关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是比较坚决的。如果我们拘泥于某些既有的观念,拒绝承认蒋在抗战中的表现,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内战时期的情绪”呢?
可以说,卢沟桥之前,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基调是妥协退让,但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到1945年这八年的抗战,蒋介石的抗日可以说,第一是坚决的,第二是坚持到底的。
仅就日记中的蒋介石来说,您觉得蒋介石是个怎样的人?
杨天石:刚才是从政治上对于蒋介石做出了一个鉴定,那么从思想性格上来讲我也可以说几点。第一,这个人的优点是坚毅有恒,日记能够记五十七年,基本上不间断,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很坚毅,有恒心。不像我们很多写日记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他性格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毅有恒。而他的缺点嘛,第一是好色,第二是暴躁,第三是多疑,第四是孤僻,第五是自恋。优点除了刚才讲的坚毅有恒之外,他还经常自我反省,日记就像是每天的反省记录,每周有本周反省录,每个月有本月反省录,每一年有本年反省录。这基本上也是几十年不间断的,所以我说他的思想性格上有许多毛病,但又经年不断地反省。
听您这样说,蒋介石在日记中的形象多像一个儒生老夫子啊,有这么多“三省吾身”、修身慎独和阳明心学这样的东西。在您看来,他的这套传统中国文化的东西对他最后政治生涯的成败有何种影响?
杨天石:蒋介石的思想实际上是三种成分并存,第一个就是你说的儒家思想,他经常反省自己,这就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进行自身修养的基本要求。另外他又是基督徒,同样要求自我修身,在主的面前忏悔。最后就是三民主义。蒋的思想成分主要就是这三部分,这样的思想使得蒋介石在道德上、人格上很注意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刚才讲了,蒋介石好色,他早年生活相当荒唐,当然当时的革命党很多都是这样的,这是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的生活态度。他的早年可以说是上海洋场的一个花花公子,但是他又不断地进行着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因为他有一个想法,要做中华民国的模范,要做古往今来的第一圣贤豪杰,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这对于他克服身上的某些毛病是有好处的。所以虽然他早年好色,但在1927年之后这个毛病已经克服得比较好了。另外他对自己的个人生活要求严格,不喝茶,仅仅在晚年喝一点酒,生活也并不奢侈、腐化。尽管国民党很腐败,贪污的情况严重,但蒋介石本人没什么问题,而且他对于自己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
这只需要举两个例子就能看出来。抗战胜利后,大批的国民党大员到了长江下游,到了上海、南京,抢夺所谓的胜利果实,“五子登科”嘛,抢房子、车子、票子、条子(金条)、女子。蒋纬国也乘机在上海抢了一所房子,蒋介石知道之后认为他败坏家风,命令其即刻退回。到了台湾之后,蒋纬国偷偷地做了一段时间生意,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什么不光彩的地方,但是作为高级官员的子女就很不合适了。所以蒋介石得知以后,让蒋经国严厉惩治,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高干子弟)经商。他还有个孙子叫蒋孝文,是他很喜欢的一个,结婚的时候借了一辆敞篷吉普车去日月潭兜风,蒋介石知道之后立刻命令追回,不允许他的孙子坐着车到处兜风。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他对于自己和子女都比较严格。
日记中的蒋介石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蒋介石的真实形象呢?存不存在自我吹捧、报喜不报忧的情况?
杨天石:对于他的日记我的看法是真实性比较大,他的日记不是那种为了做秀,为了宣扬自己而写的。有的人在写日记的时候就很明确要出版要公布,要为自己的形象服务。而蒋的日记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自己用的,至少他在生前并未想过出版,利用日记来为自己涂脂抹粉。但是也有些事情他是不记的。比如1927年清共的“四一二政变”,蒋在日记中就只字未提。部分原因我想和他之前已经离开上海去了南京,而且主要的执行者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有关,但是我相信此次政变绝对是得到了蒋介石同意的,是他授意的,并在之前商量过,但是这所有的过程他在日记中只字未提。我想这是他考虑到记了之后会影响他的形象,所以他绝对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记。
再如,最近有些读者提到杨虎城之死,他是1949年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在白公馆杀害的。我相信杀他的指示肯定和蒋有关系,没有蒋的授意,特务是绝对不敢动手的。但是在日记中也找不到他下令的相关记载。也有些事情他记了,但是我觉得他对自己有美化,比如1938年汪精卫逃到河内,国民党的特务在河内行刺汪精卫,结果走错了房间杀死了他的秘书,这件事没有蒋的授意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他的日记中却记载着“刺汪未中,不幸之幸”。这非常奇怪,杀死一个叛国贼,应该是件好事情,但是在他笔下却成了“不幸之幸”。这里显然就是对于自己的一种美化了。因为汪毕竟是党国元老,蒋最初也是想劝他去欧洲休养,并不想置他于死地。但是汪精卫坚持叛国,蒋介石就只好叫特务把他干掉。但始终觉得在道义上说不过去,所以又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好像杀汪精卫不是出于他的授意,是想通过这样的写法表现自己的仁至义尽。
历史学家必须保持清醒。历史学家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研究一个人久了就会被他牵着鼻子走。所以我在研究蒋介石的日记过程中,一直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否真实可靠,还是有所隐瞒;另外就是要研究他的观点、他的判断是否正确。因为他写日记是他的个人感受,有对有错,我去研究,我就要分析和批判他,而不是他牵着我走,我不能上他的当。
我知道有些学者是不屑看蒋介石日记的,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在我看来,研究近现代史不看蒋的日记是很大的损失,但是看完之后满盘皆信也是会上当的。所以我始终保持着这份警惕,不让自己被蒋介石的日记牵着鼻子走。(东北网)
蒋介石日记:“料定”毛泽东不能成事
中新网电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一档节目邀请历史学家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杨天石说,蒋介石曾“料定”毛泽东这个人不能成事,终究不会逃出自己的“一握”。
以下为该期节目部分内容实录。
解说:在近年的民国历史研究中,对2006年以来陆续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的解读,堪称史学界的流行话语,也正是因为这一神秘面纱的徐徐揭开,“蒋介石”再度引发关注。而在海内外近代史学界,杨天石对日记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继《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之后,他的新著《蒋介石日记解读2》也在日前问世。
许戈辉:这次出版这个《蒋介石日记解读》的第二集的话,也还是有一些敏感的是吧?
杨天石:还好,应该说我这里边,我不能说完全没有敏感的问题,这个说老实话,我是写的时候,我是做了很周到的考虑,就是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什么话只能讲到一定的程度,不能超过这个范围之外,这个我心里很有数。我这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讲国际外交,对于德国他也是支持德国内部的推翻希特勒的运动,不瞒你说这件事情以前从来不知道,从来没有人讲过这件事情,所以也就是说蒋介石还是做到了对于敌人他是坚决抵抗。
解说:其实在解读日记之前,杨天石与“蒋介石”结缘还得追溯到30多年前。当年作为中学语文老师的他,参加了近代史所的“民国史研究”工作,并参加了《中华民国史》第一编的写作,也就在那时,他与“蒋介石”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杨天石:当时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着文革期间发现的一批蒋的档案。这批档案是上一个世纪30年代,蒋介石交给他的老师,后来成为他的秘书叫毛思诚,毛思诚把这批东西,他的后人藏在家里面,而且把它砌在墙里边,1949年以后了嘛,就把它藏下来了。文革期间红小兵抄家,这批红小兵我想大概抄家抄得很有经验,那就发现这个墙有点怪,所以他们就把墙砸破了,砸破以后就发现了这一批材料,包括蒋的日记,蒋的来往函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