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铃木摩托车跑车:陪孩子玩,你行吗?//小学生玩什么?//玩是大事,家长千万别搞错//解读儿童玩具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3:31:12
陪孩子玩,你行吗? //小学生玩什么?// 玩是大事,家长千万别搞错 //解读儿童玩具密码



日期: 作者: 来源:文汇报

  • 陪孩子玩,你行吗?

      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才有大智慧。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

      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拉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对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样玩具或材料,只要他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和反复摆弄,就意味着对他来说还有挑战性。

      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儿童游戏在象征性阶段正是想象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孩子“玩耍”需要的最好契机。

      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游戏,而更喜欢创造新的游戏,拓展游戏的空间。

      【试试看】一年级小朋友可以玩“推小车游戏”——孩子双手支撑在地上,交替向前行进,父母拎起孩子的双脚,就像在推双轮车。这样“头朝下”的游戏能够促进大脑前庭发育,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年级可以玩“游龙跑”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让孩子手牵着长绳跑步,既能练习孩子的合作能力,又能练习手脑协调能力。

      和孩子玩的学问——

      神情专注。别以为孩子好糊弄,如果家长不专注,孩子很快就能察觉;

      态度平等。家长应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临下地指责孩子。如果家长不耐烦地说“你真笨”、“教不会”,孩子也许以后再也不愿和家长玩这个游戏了;

      开展比赛。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孩子的特点,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比赛时家长要不露声色地落后一点,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对于太好胜的孩子,家长要在游戏过程中锻炼孩子对失败、挫折的承受力。如果孩子耍赖不讲理,家长要在游戏前和孩子约法三章;

      度身定制。在选择和开展游戏时,家长还应针对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游戏。比如孩子总是粗心,家长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可让他在角色游戏中当配角,比如在医院游戏中当病人,以游戏规则来限制他的行为。

    Play with your child, you do?


    Date: the author: source: wen wei Po

  • Play with your child, you do?

    With the children play with parents have great wisdom.Switzerland the famous children's development psychologists through years of observation piaget, found that children's game has three stages:

    Practice habits game, after the child is born in the two years appear, this kind of game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of all kinds of action of the repeat again.For example: the home again just high building blocks re-evaluated, would pull the car go back and forth and enthusiastic.Mom and dad to know is: 2 years old or so children speaking, a kind of any activities, any toys or material, as long as he was still in his repeated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tinkering with, it means for him and challenging.

    The symbolic game, imitative game, appeared in the kindergarten period or pre-school phase, have the m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bility is to learn to use different symbol.Children often imitate adult activities, such as "play" "small hospital" "store shopping", etc, dress up the role of imagination.Mom and dad to know is: children's games in the symbolic imagination phase is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stage, it is education requirements internalizes the children "play" the best opportunity to.

    Rules of the game, from the age of six or seven children began to appear, on behalf of the bud of consciousness of rules.Mom and dad to know is: with the child the growth of the age, the child has already will choose to play companion, change the way to play (choose to play time, change the space and environment, play the methods play consultation agreement), they are no longer limited to those inherent game, and more like to create a new game, expand the space of the game.

    【 try 】 a grade children can play "push the car game"-the children hands support on the ground, alternate travel forward, parents picked up the child's feet, just like in the push the car.Such "upside down" of the game can promote the brain vestibular development, help to improve the attention.The senior and junior can play "slender run" games-for team unit, let the child, hand in the following running, already can practice the child's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can exercise hand brain coordination.

    And children play with knowledge--

    Facial expression focus.Don't think the child paste lane, if parents don't focus, the child soon can perceive;

    Attitude is equal.Parents should be with friends identity, and equal attitude and children play together, don't talked down accused child.If parents impatiently say: "you're stupid", "teaching not", the child may later any further not let and parents play this game;

    In game.Fast and need is unwilling to lag behi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the lack of confidence for children, parents should match further behind a mask, increase the child's sense of accomplishment;For too competitive children, the parents should be in the process of game for children to exercise the strength of the failure, frustration.If the children play to depend on not reasonable, the parents should be in the game before children and allowed;

    Customized.In choosing and carry out the game, parents should also for childr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selection of games.Such as children always careless, parents can and children play "find different";For everywhere the self-centered children, can let him in the role in supporting game when, for example, in the game when the patient in the hospital, with game rules to limit his behavior.

     

    小学生玩什么?


    日期: 作者: 来源:文汇报小学生玩什么?

      分类的游戏。这是创造力学者威尔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类物品,例如小汽车、汤勺、铁币、回形针等,让孩子根据特征加以分类,还可以鼓励学生重复分类。也可以提供符号、颜色、食品、数字、形状、人物、字词等材料,让学生能依特性分类;

      猜谜游戏:也可以用比手划脚的方式让孩子猜谜;

      扮演的游戏:比如让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励孩子用想象力扮演所喜欢的角色。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线索,比如给他一架飞机,假象他在空中飞行中遇到什么;给他一部金刚,让他跟金刚对话;给他一些医疗器械的玩具,让他扮演医生给病人看病;

      想象的游戏:想象的世界里,孩子的思考更自由奔放;我们可以用“未来世界的交通工具或者城市”等等想象的话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接龙游戏:许多游戏可以用接龙的方式玩,如“文字接龙”、绘画接龙,一个主题大家接力画;数字接龙,故事接龙;动物接龙;

      字词游戏:让孩子说出同韵、音、部首、声调、笔画的字词,字头或尾相同的字词、用图画写字、提供一些字词,让孩子自由联想,或者说出那些字词可以替代;

      手指游戏:现在学校教很多手指歌,网上也可以搜索到不少,如“手语歌”、“甩手”、“捏泥巴”、“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能动动脑,动动手,也可以用儿歌配合手指的动作,一边念儿歌,一边运动手指;

      藏物游戏:跟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把物品藏在家中一角,让他来找,图案中找藏着的物品,带孩子去郊外,玩大地寻宝的活动,或者在报纸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形容词或者物品;

      绘画的游戏:其实孩子绘画的兴趣会持续很长时间。让孩子画画表达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感受、情绪。可以用不同的材料,画在布上、纸上、木板上……让孩子体会自由创作的喜悦;

      组合的游戏:许多发明都是在原来的物品上增加一些功能,比如笔加指示棒,变成指示笔,可以让孩子观察哪些物品是组合的,然后再让他们思考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组合后会更好用;可以用图片或字词组和成故事,再有如七巧板、积木的组合图形、空瓶罐、石头的组合都可以;

      观察的游戏:让孩子观察自然的变化,比如树苗的成长、甘薯发芽,了解造物的奥妙,由观察影子的变化学习科学概念;由观察人类的表情而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甚至参观各类展览、表演、户外郊游等都是;

      知觉的游戏:知觉是一种将通过感官所获得的资料,再经过分析与解释的心理体验过程,包括通过眼睛、鼻子、舌头、身体等感觉作用,让孩子分辨不同形状的物体、用触摸猜东西、用舌头尝各种味道、玩配对游戏、辨认方向及方位,观赏及指认有背景的图片……

    玩是大事,家长千万别搞错


    日期: 作者: 来源:文汇报

  • 玩是大事,家长千万别搞错

      梅琳达·温娜

      过去10年间,孩子的玩耍时间越来越短——为了上一所好大学,孩子们不得不从幼儿园开始就牺牲游戏时间。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把孩子的玩耍时间变成学习时间,也许孩子们会因此付出代价。因为玩耍被自然赋予了太多的涵义——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缓解焦虑,甚至提高智商。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正在剥夺孩子变得更聪明更能干的机会。

      瞎玩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做作业还是玩耍?在这两个选项中,大多数父母会选择前者。但家长们想不到,只有毫无规则限制的玩,也就是大人眼中的瞎玩,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创建了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的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从上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42年中,调查了6000多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发现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尤其是“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

      自由玩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不可能把一张纸片在手上把玩、折捏半小时或者1小时以上;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也不可能在短短1小时内一会儿变身坐诊的医生,一会儿变身拎着公文包上班的家庭“顶梁柱”,很有可能他还会变身小狗、大象或者是一头怪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

      儿童究竟如何从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中获益?在玩耍中,孩子逐渐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无法接受的。比如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女孩总要求扮演仙女、公主等正面角色,那很快就会失去玩伴。如果孩子们想继续玩下去,就会知道必须退让一步来满足别人的要求。当然,如果要开心地玩下去,他们还需要一定的交流技巧。

      不能尽情玩耍就会阻碍社交能力的提高,这一说法已经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的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曾针对贫困儿童和成绩较差的儿童进行一项研究。科学家发现,以自由玩耍为主导内容的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数据显示,到二三岁时,曾就读于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中,超过1/3的人都犯过重罪,而曾在玩耍型幼儿园学习的孩子,只有不到1/10的人犯过重罪。此外,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成年后,只有不到7%的人有过被停职的经历,而教导型幼儿园的孔子长大后,1/4以上的人都被停过职。

      打闹越多解决问题能力越强

      研究显示,玩耍对儿童的情绪健康也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观察74名三四岁儿童第一天去幼儿园上学时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焦虑程度。这些孩子分为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将他们随机分成四组。一半孩子会进入一个装满玩具的房间,他们可以独自或与同伴一起玩耍15分钟;其余的孩子只能单独或与同伴坐在一张小桌前,听老师讲15分钟故事。

      随后,研究人员又重新评估孩子们的焦虑程度。此前被认为是焦虑型的孩子,玩了15分钟玩具后,焦虑情绪的缓解程度是听故事的孩子的两倍。有趣的是,相比那些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孩子,独自玩耍的小孩的情绪更为平静。研究人员推测,孩子独自一人时,很容易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玩耍方式,这可以使他们产生更多幻想,利于他们应对当前困境。

      研究显示,玩耍还有出人意料的作用: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早在30多年前,《发育心理学》就曾经发表过一项经典研究:90名尚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分成三组。第一组小朋友可以从一叠纸巾、一个螺丝刀、一块木板、一堆纸夹等常见物品中,挑选4种来自由玩耍;第二组小朋友要求他们模仿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使用这些物品;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这些日常物品,他们坐在桌前,随机画自己想画的东西。10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小朋友们说出其中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结果显示,自由玩耍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的、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的3倍,这说明玩耍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同样有效果的还有嬉戏打闹。科学家早就发现,打闹越多的小学男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测试中表现得越好。测验中,研究人员给孩子们看一些图片,其中5张图片的内容是一个孩子试图从同伴手里拿到玩具,另外5张是讲一个孩子试图躲避母亲的训斥。研究人员要求参与测试的孩子针对每张图片,尽可能多地说出解决方案。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的成绩。结果显示,经常玩耍的孩子得分更高。

      玩耍为什么会使孩子更优秀

      研究人员相信,玩耍能训练孩子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认为,“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他还认为,从根本上说,玩耍能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他们遇到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将更具竞争优势。

      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玩耍,结果会怎样?虽然没人知道答案,但很多心理学家对此表示担忧。由于玩耍具有一定的风险——玩耍中的动物警觉性较差,容易遭到捕食者袭击,因此玩耍行为很可能赋予了动物某种生存优势,它才会不断进化并延续下来。事实上,玩耍具有悠久的进化史。新皮层是与高阶思维有关的脑区,去除了这一脑区的大鼠仍能正常玩耍,这说明玩耍的动机来自于脑干。而早在哺乳动物进化出现之前,脑干就已经存在。这意味着与玩耍相关的主要神经回路位于非常古老的脑区,而且还通过遗传,在动物中代代相传。

    解读儿童玩具密码


    日期: 作者: 来源:文汇报

  • 解读儿童玩具密码

      郭宗莉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通过玩具表现他们的生存方式。”好的玩具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智慧,还会使孩子的身心在摆弄玩具过程中得以健康发展。但玩具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没有合适的玩法,那么玩具越多,也许坏处就越多。

       “喜新厌旧”的起点

      家长在孩子玩玩具的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两点“忽视”:一是忽视玩具的不同功能及其对孩子成长的价值;二是忽视(有时甚至是无视)孩子玩玩具时的心理需要。这两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行为:

      1.同时给孩子玩好几件玩具。一下子面对过多的玩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无法专心致志地玩玩具,往往拿起这个玩具,又盯着那个玩具,对每个玩具都“浅尝辄止”。很容易养成不爱惜玩具的坏习惯。

      2.从来不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或者了解孩子在玩时的感受。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玩玩具时的活动顺序依次为:观察、动手和发明。家长如能主动关注孩子玩玩具的过程,不仅能使孩子乐于表现自己的“能干”而玩得愈发投入,而且家长的重视还会使玩具在孩子眼中变得更加“贵重”。

      3.反复地指责或是过度地夸大孩子对玩具随意丢弃的“不爱惜”行为。尤其是在没有认真观察孩子与玩具互动过程的情况下,一味责怪孩子,反而会降低孩子继续玩的愿望,甚至造成“负强化”的心理暗示。

      如果孩子总是对玩具“喜新厌旧”,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沉住气,从自身找原因。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对玩具的态度取决于他的内驱力——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要使孩子玩得专注,玩出智慧,家长就必须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玩具。

      家长首先要读懂孩子的需要。

      孩子在各年龄段思维发展特点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活动需要,也反映了孩子对玩具喜好的倾向性和玩玩具的方式。因而提供给孩子的玩具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并符合他们的基本需求和乐趣,否则孩子就不会玩,更发挥不了玩具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玩具也很重要。

      好的玩具并不以价格的高低为标准,而是以能够激活孩子创造力的程度来衡量。那些糟糕的玩具大多会使孩子玩后索然无味。心理学家曾指出:“大部分电子玩具都限制创造力……这类玩具使孩子趋于被动。”而好的玩具则能让孩子久玩久“新”,玩出各种花样。因此,家长在给孩子选购新玩具前,不妨自己先玩一把,了解清楚这些玩具的特性和玩法后再考虑购买。

      玩具世界里的加法原则

      妈妈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曾经把一只毽子、一根橡皮筋玩出了多少花样?玩具是玩出来的,需要玩的人不断地对玩具再“开发”。但是年龄小的孩子在这方面能力有限,需要和家长“共同开发”。

      组合玩具的“阶段性开发”。家长先研究玩具的组合部件,选择一部分让孩子玩,等过一阶段孩子不玩时,再变魔术般地出示另一部分玩具。这会使孩子喜出望外,并对玩具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将整幅拼图分割成若干独立的完整图形(可按画面内容分割、也可按拼图的方位分割),分步让孩子拼,然后再一组组拼接。熟练后,以相反的步骤进行拼接,孩子仍会乐此不疲。

      废旧玩具的“拓展性开发”。为废旧玩具添加一些辅助材料,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赋予玩具新的功能和玩法。

      例如,在2岁左右孩子通常玩的智力宝盒上附加条形硬卡纸,在纸上印画几何积木的形状,并按一定规则排列(或形状间隔或颜色间隔)。于是,孩子自然会从宝盒中数出几何块,在硬卡纸上玩起排列游戏。也可将宝盒盖与盒体分开,将盖子固定在离地面60公分高度处,与地上的盒体对应。方便孩子将几何块从盖字上的几何图形孔内塞进,当听到“吧哒吧哒”的坠落声时,孩子会欣喜非常,不断重复蹲下、拾起。使孩子产生关注坠落过程的探究行为。

      让玩玩具过程主题化或情境化。根据孩子想象模仿和自我表现的需要,父母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将玩具分类。一是可以和孩子一起确定玩具主题,如“奥特曼之家”、“汽车拉力赛”等,给孩子划定一个范围,提供一些物品,让孩子自己动手布置。二是可以将收拾整理玩具的过程情境化,如家长设置“玩具城”“停车场”“芭比公寓”,将孩子整理玩具的过程纳入到玩的情景之中,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年龄段 思维发展特点 生理、心理需要 偏好玩具2~3岁 直觉动作思维 喜欢反复和尝试新的动作变化 球、玩具车和其他可以拖、推转动的玩具4~5岁 直观形象思维 想象、模拟及认同、交流的心理需求 娃娃、动物和模拟玩具(餐具、炊具汽车等)5~6岁 逻辑思维萌芽 探究、求成的心理需求 拼图、棋类和拆装玩具类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