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d晨曦:【人民日报】占领高科技领域制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5:28
他,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态隐形传输,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为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奠定重要基础;他,带领研究团队短短几年里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先后取得6个“世界首次”……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他眼中,占领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是科技人才始终不渝的使命。
“‘红’与‘专’是一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特质”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此后,他先后赴维也纳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29岁时就凭其有关实现未知量子态的远程输送的研究成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著名的《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潘建伟说,“1958年中科大创立之初,首任校长郭沫若就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写进科大的校训。‘红’与‘专’是一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特质。”
所谓“红”,即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炽热的爱国热情、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去承担科技报国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爱国科学家,为祖国作贡献是最幸福的事。”潘建伟说。而“专”则指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包括了浓厚的科学兴趣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对学科领域发展动向较深刻的洞察力、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较高的知识素养、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成熟而独特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正确的研究方法,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等5个专业素质,这些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
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是科大人秉承的传统。从2001年开始,在国外发展势头甚好的潘建伟就计划着在国内建设世界级研究中心。同年,他被选为“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并获得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的支持,在中科大组建了实验室。到了2009年7月,当自己小组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队伍时,潘建伟带领着他的团队正式回归,在中科大成立了量子工程中心。英国著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这样评价他:“潘和他的同事改变了这些,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发掘‘潜力股’”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潘建伟认为发掘“潜力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第一步,而其成功取决于发掘者。因此,他建议:“发展中的中国应成为科学大师和一流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因为只有处在科研最前沿的一流科学家才会独具选拔高水平人才种子的慧眼,必须认真听取他们关于人才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考虑他们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推荐。”2009年,他以中科院“百人计划”等方式,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壮大了中科大的研究力量。
潘建伟团队成员都是30多岁的青年学者,在团队里,潘建伟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同事陈增兵教授说,潘建伟很有激情,很会鼓励大家愉快地工作。作为一位领军人才,他的眼光独到,具有前瞻性。
“我从来不限制他们,关键是激发并培养他们对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些学生都要送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从事一项事业,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潘建伟了解国际量子通信的研究动向,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国外最领先的研究小组学习,为团队研究奠定人才基础。“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当具有国际化视野,能敏锐地跟踪和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与国际同行之间积极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为使科研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自由发挥、竞争精神受到充分激励,潘建伟大力提倡创造一个人文氛围与科学氛围相得益彰的大环境:既要大力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又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培育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全民素质,形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精神沃土。“只有在这样人文氛围与科学氛围相得益彰的大环境中,科研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竞争精神才会受到充分的激励和自由的发挥。”
“让黄金年龄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国家科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今年刚41岁的潘建伟,早在29岁时就已经因其科技成就在量子信息科学界赫赫有名。他坦言,研究表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取得重大成果呈现年龄集中的特点,往往在黄金年龄时期创新思维活跃,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据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龄为40.16岁,理论工作获奖者中35岁左右取得成果的最多,实验工作获奖者45岁左右最多。
因此,潘建伟建议,“为了使有限的科技投入实现成效最大化,应使正处于黄金年龄的人才对科技资源分配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使他们成为国家科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如今,潘建伟的实验室正聚集了一支由30岁左右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同时应当注意,这些处于黄金年龄的科技人才往往同时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所以,要用好人才得提供优良的生活待遇,这样才能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潜心学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潘建伟看来,搞科研就像炒菜,要有各种好原料:有电子学的人,有控制激光的人……而在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中,各具专长和特点的科技人才之间必定会有充分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这样才能使知识储存量加速增长、科学思想快速形成、科研水平快速提高。
“我们的成长有交叉点。如果是一个人,很难做好,但合作就会容易很多。”他常对团队的成员说:“你们不能永远作为助手,一定要成长起来,独当一面。”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提高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和使用好这些人才就能占领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潘建伟说。
(原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08月15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