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绘画作品图片大全: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增强地区凝聚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52:56
先进文化是蕴藏于思想、哲学、艺术、制度和器物之中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有利于人群、团队、民族乃至国家形成充实、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报告全面规划了今后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针政策,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化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任务,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西城区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面积31.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9.3万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1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52.2亿元。今年1-4月份,区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9.8亿元,完成财政收入年度预算159.5亿元的37.49%。
西城区的区位特征决定了首要任务是不断强化首都意识、首善意识、首创意识,确保首先做到政治忠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第一位。政策确定后,领导干部就成为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努力在机关文化建设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西城区坚持“文化兴区”战略,不断推进机关文化建设。以强化“三首”意识为重点,加强领导干部思想理论建设;以文明机关达标评比为推手,提升文明机关建设水平;以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组织关爱行动为载体,营建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持续不断的机关文化建设,把先进文化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追求,把观念形态的文化转变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强大力量。
一、机关文化建设是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西城区自觉地将机关文化建设作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充分发挥机关文化建设树立共同愿景、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作用。
1.机关文化建设是构筑共同价值观的主要方式。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组织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先进文化深入到机关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组织精神与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打造,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教育与熏陶中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认知与思维习惯,进而形成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2.机关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坚持以文化为载体,形成管理方法和制度,使之成为组织内部的行为规范,提高管理效能,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坚持引导各级机关组织开展各具特色、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不断挖掘组织内部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健康、祥和、温磬的文化氛围。
3.机关文化建设是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使各级组织及其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们具有高尚的文明情愫、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真诚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极大地丰富了机关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推进机关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西城区把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兴区”战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抓机制建设着手,不断深化开展文明机关达标活动、突出活动载体作用,不断加强人文关怀与和谐机关文化建设、创新学习方法,不断构建单位与个人的共同愿景等,以此推进机关文化建设。
1.健全完善机制,不断深化开展文明机关达标活动。西城区文明机关达标活动自2000年初正式在区直机关所属各单位开展。10年来根据机关形势任务的变化,文明机关达标活动也经历不断深化的过程。2000年,针对机关工作环境比较乱,一些人员随地吐痰,说话不文明,服务态度较差,办公室内部物品摆放无序等现象,为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树立文明形象,以完成机关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机关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形成健全规范的工作秩序、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使机关成为群众满意、社会认可、领导肯定的文明机关,依据《北京市西城区文明城区建设规划》,制定了《西城区文明机关达标活动方案》,明确了机关达标标准,以规范机关建设。2002年区文明机关达标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下发了“关于调整西城区文明机关达标活动方案有关内容的通知”,在“工作作风”一项增加“首问负责制”;在“办事效率”一项增加“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在“工作纪律”一项增加“公民道德规范”内容。2003年根据文明机关达标活动已形成大家的共识,制度化、规划化基本形成的实际,对文明机关达标方案进行了修改,充实完善了有关内容。2008年,在2003年《活动方案》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工作纪律、工作环境五项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型机关建设、服务型机关建设、效能型机关建设、和谐型机关建设、节约型机关建设,使其内容更加完善,涵盖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
目前有68个单位、5700多名职工参加了这项活动,基本涵盖了全区的党政机关。2005年,为统一和规范机关的文明建设,经区委常委会决定,区教育局、卫生局、公安分局和交通支队四个单位的机关参加文明机关达标的活动,并统一进行考核。文明机关达标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有一些单位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称号、部级和北京市的精神文明单位的称号,为西城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促进作用。
10年来,随着机关文明机关达标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各单位对开展文明机关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各项规章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活动载体不断创新,顺畅了工作秩序、提高了思想素质、优美了工作环境、增强了单位凝聚力,激发了机关内部活力、促进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机关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促进了机关的全面建设。
文明机关达标活动的主要做法: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区文明机关达标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区成立了由区分管机关建设的区领导、区委办、区组织部主要领导为组长,区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为副组长,区纪委、区委办、区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局、区人大、区政府办、区政协分管领导为组员的文明机关达标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研究工作方案等,各单位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各单位党政领导重视,亲自挂帅亲自抓,把开展“文明机关达标活动”作为完成全区各项任务的动力、基础和前提,把文明机关达标纳入党委、支部的议事日程、作为单位评选先进、考评干部政绩的依据。
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工作细则以及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编发了《文明机关达标活动手册》近7000册,发至每一个干部、职工。
以检查评比,表彰先进促进活动的开展。每年安排一次全面检查,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所有参评单位进行检查,有时也组织各单位的互查。按照学习型机关建设、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工作纪律、工作环境、制度建设、精神面貌、廉洁节俭等内容制成考核测评表,向区领导、街道、企事业单位、机关各单位发放,同时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监察员等各方面代表进行明察暗访。每3年进行一次总结表彰,评出标兵单位、达标单位、不达标单位。在考评方法上,采取平时考核、定期考核和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依据区文明机关达标活动方案,文明机关达标活动领导小组每年的检查评比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带队,采取听、看、问、查、访的形式,对参评单位逐一进行了检查、打分,并将检查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汇总和分析,进行综合评定,根据平时考核检查和测评打分及加分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抓好结合,促进活动的开展。坚持文明机关达标活动与政风、行风建设相结合;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相结合;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年相结合。在开展文明机关达标活动中,为了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机关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监督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2003年开始,邀请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学社、台盟等八个民主党派成员和部分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对机关工委和政法委提供的具有行政审批权、执法权、具有社会和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明察和暗访。暗访的内容主要是依法行政的情况、认真履职的情况、办事效率的高低、服务态度的优劣、政务是否公开、办公环境的好坏。注重机制创新,努力形成文明机关达标评比长效机制。
目前,各单位把机关文化建设和文明达标活动纳入日常重点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党组织和科室各负其责、机关人人参与的运行机制。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在机关文化建设、干部队伍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修订和完善本单位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各项工作流程更加细化和精准。许多单位制定了检查、考核等管理办法,把文明机关达标活动和年终检查考核奖励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广大机关干部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形成了人心齐、争上进、创佳绩的良好氛围。紧紧抓住“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条主线,通过举办文明礼仪知识讲座、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印制公务员文明礼仪规范读本、组织机关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持久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机关整体的文明素质,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勇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蔚然成风,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群体和个人。
2.注重人文关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力推动廉政文化的建设,把反对腐败、廉洁从政的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机关工作人员旁听法院庭审、参观反腐警示教育,开办法制专栏和书法展示,建设廉政走廊和有特色的廉政餐厅,举办廉政警句搜集,配发《廉政日志》和廉政教育小册子,把廉洁从政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机关工作的各个角落。
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结合单位工作特点,积极开展“五月的鲜花”、“月末大舞台”、“机关讲坛”、“六艺大比拼”等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了机关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情操、培育了健康向上的情趣,进一步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创造活力、凝聚了发展合力。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爱心”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恒在,则人文的氛围、人性的光泽、人本的社会生活恒在。西城区把“从日常生活做起,体现组织之爱”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协调园林局,在办公区域及办公室培养绿色植物、开僻休闲活动场所等,为每名干部职工设置生日卡、订送生日鲜花,从点滴入手培养“大爱”之心,使爱心成为构建和谐文化、塑造机关文化的基石。
【案例一】
用培养弘扬统计文化提升统计工作品质
——西城统计局队机关文化建设概览
西城特色的政府统计工作采取“三级五制”的管理体系,其中“三级”即区、街道和社区,“五制”为西城区统计局、西城区经济社会调查队、街道统计所、社区服务站和社区调查队。“三级五制”的管理体制起源于200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的出台,在文件的指导下,2006年11月首先完成了街道统计科的“撤科建所”,7个街道统计所挂牌成立;2007年10月,西城区经济社会调查队成立,实现了当前局队融合的办公模式;同年,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又组建了松散型和半公益性的街道社区调查队;2009年,以西城区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为契机,将统计调查工作写入《西城区关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开创了全市首个将统计调查工作正式纳入社区服务站管理职责的先河。
在现有的体制下,以局、队、所为核心的在职人员共154人,其中局、队98人,统计所56人,人员平均年龄35.9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36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17人,较高的知识水平为局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统计文化建设情况:在西城统计队伍的发展中,统计文化一直以来是凝聚队伍的制胜法宝,得到局队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全体干部的一致认同。近几年来,局队领导班子始终将统计文化建设作为全年重点工作之一,不断就如何使统计文化在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以及不断促进统计文化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以此引领各项重要工作的成功开展。
刚刚过去的2009年,局队上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全年我们不仅高标准地完成了经普工作,获得了国务院经普办颁发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还充分发挥统计监测作用,出色地完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为区域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重大任务,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此外,在国庆安保等各项保障任务中,局队发挥人员特长合理安排,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多重压力下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西城统计文化无不在发挥着潜在的巨大力量。概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诚信理念保障务实求真:西城统计十六字精神为“求真务实、科学创新、忠诚统计、服务于民”。“求真务实”作为统计工作的基本精神,对应了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而诚信统计则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内在保障。局队以此为切入点,一方面培养统计人员诚信统计的意识,另一方面建立诚信统计评估机制,将“求真务实”的诚信统计精神落到实处。
在诚信统计意识的培养方面,对内局队围绕“行风政风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统计荣辱观,通过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学习、举行青年统计工作者诚信宣誓、唱响《赤诚襟怀——统计执法者之歌》等多种形式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通过执行数据质量首问责任制、严肃工作纪律等加以制度约束,通过建立科学的数据审核、数据评估机制加以技术约束。对外,以统计法为依托加强诚信统计宣传力度,严谨细致地做好报表培训和指标的解释咨询工作,加大力度做好统计从业资格的认定、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通过多项举措,我们将诚信统计的意识内化到统计人员思想认识之中,树立起统计队伍良好的行业风气和职业道德。
在诚信统计体系的建立方面,不断深入开展诚信统计单位评估工作,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到2009年底,全区凭借高质量统计工作获得“诚信统计单位”殊荣的优秀企业增加至7家。这些诚信企业如同星星之火,将依法统计的理念传送到更多的企业当中,带动了全区企业上报数据质量的提高。而社会各界也通过诚信统计的窗口增加了对统计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使西城统计的社会形象得到了全面提升,在全区营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统计氛围。
(二)追求远大理想享受快乐统计:“愿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统计工作受益诚信统计,愿所有统计人员领悟统计责任享受快乐统计”,这是西城统计秉承的愿景,也是全部西城统计人的美好理想。
理想是快乐的源泉,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局队从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角度出发,立足“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队伍建设,以优秀的组织文化引导干部对理想的追求,激发工作热情。
一是抓科学理论学习。结合上级部署及队伍思想素质的实际情况,局队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工作。以2009年为例,我们创新形式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全会等科学理论学习,通过读理论文章、看教育视频、走访新农村、开展民主座谈、进行调研整改等一系列步骤提高干部思想素质,培养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结合干部需求,局队坚持每年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为干部提供学习培训机会。2009年,先后组织学习西城区情讲座、统计中级职称培训、网络开发技术应用、SPSS统计软件培训、邀请国家统计局姚景源总经济师讲经济形势等,使局队干部不断拓宽眼界,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局队秉承“人才兴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干部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继三名干部学成回国后,局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赴美国深造;同时采取“以干代训”、协助承担专项工作等方式加强干部的对外交流学习,展示干部才能;举办新入局人员培训,组织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提升能力培训,开展“读一本好书” 局长荐书寄语活动等,从各方面提升干部素质。局队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坚定了干部的理想信念,使整个队伍能够在愉悦中形成“干与学”的良性互动,建立起保障和促进统计事业科学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三)植根服务理念催生责任意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是否能出色地履行职责、承担社会责任是衡量一个部门建设成果的关键。局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忠诚统计、服务于民”作为精神引领,始终强调责任意识的培养,打造了一支勇挑重担、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2009年,局队上下凝聚力量经受考验,出色完成多项重要任务,充分体现了统计队伍高度的责任心。
一是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服务区域建设。在全区上下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局队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迅速做出反映。首先,围绕“保增长”,做好统计监测工作。建立月度数据监测分析体系、加大重点领域的跟踪监测、密切关注驻区单位变动情况,通过预警专报的形式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其次,围绕“保民生”,开展统计专项调查。仅2009年开展的劳动力、医疗、教育等涉及民生的专项调查就多达30余项;此外还定期监测居民收入、消费变化情况;加强民生数据解读力度,发挥统计监测职能。第三,围绕“保稳定”,做好统计数据的发布工作。加大调研力度,2009年撰写调查报告和统计分析60篇、统计调查资料122期、区委区政府领导专报20篇;撰写各类信息893则,编制《西城区情》、《统计年鉴》、《珍藏奥运》、《纵横西城改革开放三十年》等统计资料为区领导和两会代表等提供数据服务146万笔。二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服务国庆。在国庆六十周年活动中,全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克服困难、无私奉献,从局队领导到一般干部共120人次参加了国庆疏散、安保、集体舞、开幕式演练及国庆当天正式活动,参与率达90%以上。国庆结束后,局队适时开展了“祖国,我为你祝福”为主题的总结表彰文艺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干部爱国、爱局、爱岗的热情和完成政治任务的光荣使命感,营造出奋发向上的政治氛围。三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服务公众。局队在工作上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寻求突破,强化统计部门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提出“大服务”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服务领导和职能部门为服务全社会、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变数据服务为决策咨询服务,从而充分发挥统计数据作用,拓宽统计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建立起能够有效满足政府、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需求的统计服务平台。以此为导向,局队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一方面做好数据咨询服务,2009年共受理各类查询129人次,对外提供数据31.1万笔,是2008年的10倍;另一方面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在西城统计信息网定期公开月度、季度、年度数据及相关的文字资料,便于公众浏览查询;此外还加强了行政权利的公开透明度,严格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及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工作时限和工作程序,网上公示办事规定及流程,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明确的办事指南。
(四)创新活动形式凝聚统计人心:统计文化促进统计工作开展,统计工作中除了潜移默化的统计文化外,也需要创新载体开展活动,活跃工作氛围。我局队继承发扬良好的传统,充分发挥党工团组织力量,不断创新并丰富文化活动,以凝聚统计干部向心力。以2009年为例,我们从三个主线出发开展各项活动:一是突出教育主题开展活动。局队先后开展了“寻烈士足迹,展青年风采”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建团87周年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参观白洋淀抗战纪念馆、观看爱国影片《建国大业》、读《致加西亚的信》等多项以爱国爱党、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干部思想的正确引导。
二是突出人文关怀开展活动。通过打造机关文化走廊为局队干部创造温馨和谐的办公环境;通过统计局春晚、元宵节晚会等激发干部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干部归属感;节假日,领导干部走访慰问新老同志,以关怀行动温暖人心;七一期间组织捐款支援困难地区;党团代表赴密云石塘路村送小家电下乡扶贫助困。通过被关怀和关怀别人,营造了统计队伍温暖真诚的精神家园。三是突出提升素质开展活动。通过参加国庆活动、编印《廉政日志》等提升了统计队伍的政治素质;通过开展“做健康快乐统计人”系列健身活动、组建篮球队、太极队、参加市区运动会等促使干部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成立摄影小组、开展“能源再生从我做起”废旧电池回收活动、 “节俭生活,理性消费”个人理财记账活动、周五爬楼日等活动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干部生活品质。
3.构建共同愿景、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近年来,我们注重理念创新,以构建共同的愿景为目标,积极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西城区商务局把“勤学敬业、团结奉献、严谨务实、高效创新”作为机关精神,提出“提高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重点产业能级,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与吸引力,构建国内知名商业中心”共同愿景。西城区药监局以“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为宗旨、强化“勤政、廉政、服务、高效”精神,打造“人本、和谐、学习、发展”文化氛围,推动“开拓创新、争创一流”愿景的实现。
各单位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情转化到全心全意干工作、谋发展、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上来,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实效,在创建“服务型机关”方面下功夫,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上加大力度。各机关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突出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突出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认真研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的新问题,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以亲民爱民、为民利民的优良作风和服务人民、造福于民的工作实绩取信于民。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项、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以自身过硬的素质、良好的形象、创新的工作方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上级机关服务,为基层服务。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全员参与,坚持整体推进、分类实施,把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和实施“三区”战略、建设高水平的文明城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许多单位成立了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和计划,机关干部广泛参与、全员接受教育、终身学习的氛围逐步形成,中心组学习、党校教育、干部1+X学习方式、各种类型的培训、成人学历教育、职称考核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育逐步相互沟通和衔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机关干部的学习过程,把建设和谐文化、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更新知识放在突出位置。涌现出西城区药监局、西城区商务局等一批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先进单位。
【案例二】
机关文化建设:促进共同愿景形成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西城分局自2002年初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以来,提炼和形成了“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的分局宗旨、“勤政、廉政、服务、高效”的分局精神、“人本、和谐、学习、发展”的分局文化等理念,提出了“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分局愿景。这个愿景成为西城药监分局机关文化的灵魂,改善着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把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目标紧密结合,成为团队共同的奋斗目标,也为这个基层药品监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一)共同愿景的演化促进组织文化的形成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中说:“愿景是你想要创造的用现在时态来描绘的未来图像,就好象发生在眼前一样。” 西城药监分局在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中,根据机关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及时提炼和总结组织成员共同期望的愿景,形成和丰富了独具特色的机关(组织)文化。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西城分局成立于2001年9月,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人员少、尤其是有药品监管经验的人员少和监管任务繁重等矛盾。分局采取集体学习、外出参加培训人员回来后授课等方式,提高组织成员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学习能力。2002年初,分局提出了“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的工作方针和“打基础,抓队伍”的工作思路,引进国外“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和建设廉洁、高效、依法办事的基层药监队伍,就成了分局每一个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形成了最初的共同愿景。2003年,在“学习型组织”专家的倡导下,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人本、和谐、学习、发展”的分局文化,具有自身特点的组织文化初步形成。
2004年12月1日,西城药监分局通过西城区学习型机关的评估验收,成为全市首家通过区级验收的学习型机关。在评估过程中,专家对分局在创建学习型机关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能进一步丰富组织文化的内涵,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2005年初,分局发动大家围绕分局文化提建议,谈看法,并设立专门小组对大家的意见收集、分析、归纳,最后形成了“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的分局宗旨、“勤政、廉政、服务、高效”的分局精神、“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分局愿景、“人本、和谐、学习、发展”的分局文化、“人本、开放、宽容、激励”的分局人才观;营造了“六个人人”的和谐氛围(即:人人都是机关的主人、人人都是需要关怀的人、人人都是可以依靠的人、人人都是应该发展的人、人人都是希望超越的人、人人都是能够创新的人)。分局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引入VI设计,提炼汇集了分局精神文化的标识“五心合一”,用心创造和谐。“五心合一”指的是服务社会、确保用药安全的责任心, 求真务实、勤政廉政的恒心,适应变革、终身学习的信心,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爱心,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决心。
2005年末,北京市学习型组织专家视导组成员蒋小雄教授对分局的组织文化建设给与高度评价:从提出“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到现在的“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组织愿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围绕这个愿景形成的机关文化得到了扩充和提升,学习型机关建设也从过去的“形似、神似”到现在的“势似”。
(二)共同愿景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的价值观、信仰、实践、惯性和习惯等,是组织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帮助机关塑造组织的行为模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每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随时间而演变的价值观、信条、仪式、实践的体系或模式,这些共有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和对周围世界的反应。而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想要创造的用现在时态来描绘的未来图像”,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西城药监分局在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坚持什么样的行政理念,建设一支什么样的队伍。由此,“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和通过“打基础,抓队伍”建设一支廉洁、高效、依法行政的基层药监队伍,就成为团队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当时形成的组织文化的核心。这些共同的愿景和后来的“人本、和谐、学习、发展”,成为最初的组织文化框架。
2005年初,西城药监分局对机关文化建设进行提炼和扩充,主要在两方面实现了升华和飞跃:(1)坚持人本文化建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以人为本”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想,更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之一。分局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倡导“四个关心”深化组织发展与成员成长的运行机制,用组织创建发展的方法解决人员思想问题和组织发展问题。一是“事业关心”。将个人成长与分局发展结合,以人本、宽容、激励、开放的人才观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药监人才。组织全局人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每个人都自发地将个人的规划与分局发展紧密相连,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分局领导将每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分局的愿景结合起来,建立起人才快速成长与分局不断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策略。二是“学习关心”。分局不断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学习管理体系,为每个人提供展示知识、交流思想、自由沟通的平台。构建了“1+x”的学习方式,即分局干部外出学习返回后,撰写授课提纲,编写考试试题,将外出所学知识传授给大家,每名干部既是学生也是老师;要求每个人将外出学习内容挂在网上,做到一人培训、全员共享,初步建立起知识的收集、储存、共享、传播、使用的信息系统。三是“工作关心”。分局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对每名同志做到“上岗前有培训、工作前有教育、过程中有指导、任务后有反馈”。以高标准的工作引领人;以高水平的工作影响人;以精细化的管理塑造人;用工作育人,在育人中推动工作。四是“生活关心”。秉承人本、和谐的分局精神,分局注重对干部职工的生活关怀。每当干部的生日,都会收到一张写有全体同志祝福的贺卡;每当有干部生病,都会收到各级领导、工会同志带去的关怀和慰问;每当节假日,家在外地的同志都会收到亲切的问候;每当专项检查,无论多晚,都能感受到细致温馨的后勤保障;每当有同志调离分局,都会收到记载着他在分局工作、生活、学习历程的影集和同志们的祝福。(2)拓展共同愿景的内涵,使之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经过广泛听取意见和集体论证,分局把“开拓创新、争创一流”作为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经过几年的队伍建设和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分局每一个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建设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具备了客观基础。把“开拓创新、争创一流”作为团队新的共同愿景,对组织全体成员都有号召力,能够在新的条件下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二是在丰富、拓展后的机关文化中,“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愿景既体现了团队创造一流工作的手段,也体现了团队追求的目标,在机关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分局宗旨、分局精神、分局文化、分局人才观以及和谐氛围等,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景。
(三)共同愿景能最大限度改善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
埃德加?H?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中说:“组织文化可以看作是组织成员的集体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一方面是指人们的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智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认知方式。日常生活中短暂的心智模式的变化日积月累,会逐渐影响长期根深蒂固的信念。
分局在形成和发展组织文化中,通过共同愿景的形成和演化,使“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等观念深入人心,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勇于创新、奋发向上成为这支队伍的主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在建局之初提出“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的口号时,分局内外就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说药监分局的任务就是依法监管,服务可以不提或少提。经过分析后,大家认为,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是基层药监部门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法律的范围内,为辖区依法经营的行政相对人提供便捷的服务,也是基层药监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符合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的改革方向。分局大力倡导这八字方针,使之成为分局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2003年春,北京市政府在全市政府机关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主题教育活动,西城药监分局除了认真落实市局提出的“五办理一加强”外,还增加了“提速办理”等,倡导“办公桌前移”等新观念。2004年1月,在区经济服务大厅设立专门窗口,方便辖区行政相对人办理许可事项,并创造条件实现网上审批、网上办公。目前,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为合法、合规行政相对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分局成员的心智模式和行为规范。
2005年,在提炼和整合分局文化中,把“强化监管,优化服务”这一业务工作的指导方针作为分局的宗旨,把“开拓创新、争创一流”这一涵盖面更广的口号作为分局的共同愿景。一些新进入分局的成员,都能在西城分局这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和老同志的带动下,较快接受这些观念和文化,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与这个新组织相融合。近两年市局组织新进人员培训,有领导评价说:西城分局的新进人员,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学习型机关建设倡导文化先行,提升了组织“学习力”;营造宽松氛围,激发了组织“创新力”;优化监管理念,增强了组织“执政力”;锤炼干部队伍,提高了组织“战斗力”。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形成的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使这支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学习力的队伍蓬勃向上,目标一致地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为基层药监部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案例三】
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建设情况
中心的基本情况
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办公室归口管理的正处级行政单位。2008年12月机构批准成立,2009年4月中心领导班子组建,2009年5月将原区发改委经济服务大厅和全程代理服务中心职能划归中心,2009年7月中心工作人员配备到位。中心的办公地点在金融街金阳大厦,建筑面积2600平米,现有人数25人,其中行政编制12人,设有窗口56个,进驻工商、国地税、质监、卫生等部门18家,入驻人员80余人。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为到西城投资的申请人及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办公服务,包括办理全区市场准入、卫生等行政许可事项50项(子事项112项),税务登记、代码登记、残保金审核等非行政许可事项12项(子事项20项)的开业、变更、注销等。各部门依据本部门职责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内容依法进行规范注册、审批、备案、发证、发照、档案查询等工作,月均接待量约1万余人次。
原经济服务大厅自2000年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大厅2002—2006年连续五年评为“西城区文明单位”,2004年在创建无障碍区活动中评为“西城区无障碍示范窗口”, 2007年被北京市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目前,中心新址正在筹建当中。中心领导班子自2009年4月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中心的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文化工作方案,着力创新窗口文化建设模式,营造健康和谐高效廉洁的窗口文化,以文化育服务、以文化促提高,形成具有西城行政特色的服务文化。
中心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夯实优质服务的基础
中心坚持强化“精诚团结、争创一流”的团队精神,营造有利于中心个人发展、同事之间协作进取、中心内部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树立起勤奋刻苦的好学形象,热情周到的亲和形象,奋发有为的创新形象,兢兢业业的务实形象。
一是加强协调沟通,提升业务素质。中心成立了中心联席会和考核领导小组,建立联动协调、互动管理机制,定期组织会议,定期沟通交流,定期情况反馈,使协调工作渠道畅通。创办了《西城行政服务信息》专刊,将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及时通报区领导和相关单位,把行政服务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好人好事及时进行宣传,为中心和窗口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互动服务、沟通协作、信息共享的良好平台,设置的“它山之石”等栏目专门刊登其他省市在行政服务中的实践成果和工作经验,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是注重教育培训,凝聚团队力量。中心成立不久,就组织了拓展训练,使大家在一系列军事化标准化的训练中,凝聚团队的力量,携手并肩,攻克难关,为以后在工作中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担重任勇挑重担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心曾多次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考察了全国多地行政服务中心,近到北京市东城区、怀柔区、昌平区、大兴区等城区,远到深圳、广州、上海、天津、杭州、苏州、无锡、成都、青岛、哈尔滨、昆明等城市,通过实地考察,认真调研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充分总结吸取各地中心的成功经验、好的做法、创新举措和服务特色。同时,中心通过聘请专家的专业知识讲座、中心业务培训,使中心干部全面了解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和发展趋势,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是广泛开展活动,营造和谐氛围。中心通过登山比赛、乒乓球赛、象棋比赛、棋牌比赛、春节联谊会等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系列文体的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加深了同志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了内部的沟通,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09年春节前夕,中心组织“与贫困山村手拉手”帮扶活动,中心领导带领大家给延庆县沈家营镇新合村的村民送去新春的祝福和温暖,奉献了爱心,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肩上的责任的重大,从而更加努力的投入工作。
四是抓好自身建设,强化思想素质。2009年11月10日,中心党支部正式成立伊始,中心就有计划的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专门聘请专家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组织全体党员进行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活动,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基辅号航母等。同时,还大力开展以老带新、“一帮一”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和引领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支部的自身建设,加深了学习的效果,拓展了工作视野,提高了党员思想政治政治素质,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创造力和执行力。
(二)加强窗口文化建设,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中心以打造“群众满意的窗口”为目标,以“勤政创新、合法规范、文明礼仪”为文化内涵,以“环境、制度、行为”为文化外延,加强窗口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窗口服务
一是加强窗口特色文化建设。各窗口单位能够把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精、服务态度优的业务骨干选派到中心,中心和窗口单位着力加强了对进驻人员的岗前培训,使窗口人员能够尽快融入到中心的文化氛围中。在中心的引导下,各窗口单位将本单位的行业文化和窗口业务需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服务文化,比如工商窗口的“预约服务”、质检窗口的“全区联网办理”、国税的“优质服务”等。
二是加强窗口环境文化建设。中心在大厅入口处设置了总服务台,并有专人进行服务,通过及时了解办事人的需求,给办事人提供业务咨询和路线引导。在大厅显著位置设置了大屏幕显示屏,滚动播出中心的服务理念、温馨提示和办事指南等。专门开辟了网络服务区和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区,并设专人进行业务查询指导。在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区悬挂了统一的标识,制作了动画演示系统,并将所有文件资料整理汇编录入数据库,制作了界面友好的网页自助系统,方便办事人查询。
三是加强窗口标准化服务建设。中心从硬件设施、人员素质、办事规则、服务质量等方面,用定性、定量、统一、固定的形式,确定窗口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实现服务窗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办事人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服务。做到统一制作的窗口名称标牌,统一着装上岗,统一文明用语等。建立标准化服务窗口考核机制,开展创建标准化服务窗口活动,实现窗口服务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评选“优秀窗口”和“先进个人”,定期组织优秀窗口人员到沿海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学习取经,发挥了典型激励作用,激发了窗口人员工作热情。
(三)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营造和谐团队,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心加强文化建设重要途径。
中心在坚持每周的《巡查周报》、每月的《信息专刊》外,积极创办了《西城行政服务》杂志,通过科学合理的栏目设置、紧贴实际的工作交流指导,成为中心人员学习先进知识、交流工作心得、凝聚团队精神、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宏观视野》主要刊登各省市行政服务工作开展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果,通过横向比较,了解同行工作的开展情况,从而学习借鉴领域内先进经验,促进中心工作进一步发展。《工作动态》主要对中心及各进驻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报道,及时反映中心的新变化、新动态。《政策详解》主要刊登各相关单位行政、非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及其他与行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最新解读,通过专业的视角,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人物访谈》以“树立榜样、带动学习”为主题,报道日常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中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卷有益》主要推荐有益于工作生活的各种书籍。《我来晒一晒》通过照片文字和图画的方式展现中心工作人员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光影播客》提供给大家展示拍摄技能的一个舞台。《平凡感悟》主要刊登中心工作人员的生活随笔。《健康养生》给大家推荐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我的低碳生活》倡导环保节能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中心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充实中心“图书角”,定期交流图书心得体会,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服务意识。
下一步的打算
目前,新的中心正在紧张的筹建当中,下一步中心的文化建设将按照中心建设“首善之区、智慧中心”的总体目标,充分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中的西城元素,使中心成为展示人文北京的示范区、科技北京的精品区、绿色北京的示范区先行区。
在人文北京示范区的建设上,充分提炼西城的文化精髓,结合中心LOGO设计及内外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打造文明高雅的工作环境。通过职业道德、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通过设立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服务意见箱,征询社会各界代表和企业办事人的意见及建议,公示投诉电话和投诉接待,使中心成为社情民意的采集和吸纳中心。抓好文化体育活动,组建书法、摄影、书评、绘画、乒乓球、羽毛球等兴趣小组,经常性地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将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人文修养,活跃中心文化生活,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定期组织人员到革命老区考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强化阵地意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覆盖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的特点,加强对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进展、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重点办好《西城区行政服务》和中心网站,使之成为中心的舆论阵地、文化建设阵地,成为弘扬中心精神的窗口与信息交流中心。
在科技北京精品区的建设上,以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为载体,以办事人需求为导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为办事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智慧服务。
在绿色北京示范区的建设上,中心要大力宣扬低碳环保的理念,在中心对外网站设立“低碳频道”,倡导低碳办公、低碳生活,在中心设立“低碳专区”,宣传并示范低碳办公,编印《低碳办公手册》和《低碳生活手册》,在办公用品和宣传品的制作上尽量使用再生环保材料。
【案例四】
发挥职工书屋功能作用 打造学习型职工队伍
西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我中心下设13个基层单位,主要承担西城区主要道路的清扫保洁、公厕建设与管理保洁、垃圾粪便清运作业任务和施工工地渣土消纳审批,并承接4个办事处的街巷保洁工作,现有职工2834人,其中农民工1596人,占职工总数的60%。环卫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通熟练工种岗位占大多数,农民工占相当比例,职工文化技术水平偏低。面对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已成为环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紧迫任务,近年来,我们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加强职工学习、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与“职工之家”建设和“职工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和超越自我、开拓创新的能力、保证和促进了环卫事业发展,2007年经专家评审评为“北京市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奥组委评为“北京市奥运培训先进单位”。2009年,我们以“职工书屋”建设为重点,把“创争”活动引向深入。
我们根据上级工会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农民工百人以上的下属企业建设“职工书屋”。到去年底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共建成5个“职工书屋”和2个“职工网吧”,均通过区总工会的检查验收并授牌,其中一家被列入全国总工会“职工书屋”建设示范点。区总工会还在我中心所属环丽中心和西杰物业中心召开了现场会,总结交流“职工书屋”建设情况和做法。
(一)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是关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在一批批走进城市,走进工人阶级队伍,成为城市的建设者,职工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中心各企业外地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已成为环卫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卫工作的重要力量。务工人员工作直接关系到环卫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和环卫形象。做好务工人员工作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今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环卫中心党委提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保证和推动环卫发展进行的根本大计,并提出了“八个一”的创建目标和“六个结合”的创建方式。中心行政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务工人员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对务工人员做到政治上一样保证、权益上一样维护、管理上一样要求、生活上一样关爱的“四个一样”要求,并制订了相应的措施。中心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作用,把党政的意图在基层和职工中化为现实。我们以务工人员为重点,深化“职工之家”建设,兴办“六小福利设施”,发挥“贴心人服务队”作用,对务工人员宿舍实现“公寓式服务”和“军事化管理”。我们以奥运会和60年国庆为契机,通过奥运培训、“西环宗旨”和“西环精神”教育、环卫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一封家书”和“共铸理想信念、共促科学发展”征文活动,使他们逐步树立工人阶级意识。去年,我们还组织620名务工人员参加了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通用能力的培训,进行《从农民工到工人》等课程的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务工人员工作实践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发展差异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及教育的缺失,要把农民工塑造成为真正的现代产业工人和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市民与公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以“职工书屋”和“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依托,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加快农民工工人阶级化的进程。
(二)要把“职工书屋”建设成为职工终身学习、持续进步的永久性文化阵地
学习离不开书籍。书籍是时代的影子,历史的化石、人类文明的阶梯,记载了古今中外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我们成长进步、全面发展的良师益友。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是农民工工人阶级化的第一步,“职工书屋”为他们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和阶梯。我们在所属企业广泛宣传建设“职工书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基层做工作,争取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逐步形成了共识。基层单位党政领导重视了,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没有场地的,可以调整房间,挤出地方来。我们有个下属企业,叫环清中心,实在挤不出地方来,就在楼上加层,建起了“职工书屋”。各单位集中财力和人力。务工人员百人以上的单位建书屋,不足百人的建图书室、设图书柜,班组设立图书角,具备条件的单位还建起了“职工网吧”。“职工书屋”一般都在三个开间以上,藏书与阅览分开。书屋用房装修一新、桌椅书柜配备齐全、各门类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的数量均达到标准要求,还配备了可上网的计算机,以及空调、电视机等,室内布置优雅舒适。书屋大多设在务工人员宿舍内或附近,为职工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和学习条件。
管理好和使用好“职工书屋”,是基层工会的重要任务。各分会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们根据职工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精心选购配备图书。按照图书馆的要求,对图书进行了分类、登记造册、编排检索目录,并将所有书籍使用数字条码进行了电子编号,便于扫描录入和调用。为每个职工发放了有统一编号的借书证。配备兼职图书管理员,制定了书屋管理、图书借阅、电脑使用和设备保护等各项制度,通过会员制和规范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把“职工书屋”作为工会组织永久性文化阵地来建设,精益求精,每建一个都要成为各具特色的精品。
(三)充分发挥“职工书屋”的功能作用尤为重要
“职工书屋”建成以后,如何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不让其成为流于形式的“摆设”,而成为“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必备条件,是一件比建书屋更为艰巨而长期的工作。“职工书屋”刚建成的时候,务工人员们感到新奇,下了班就往书屋跑,浏览报刊书籍,上网查阅新鲜事,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读书学习毕竟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需要有恒心和毅力,特别是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务工人员来说,比不了看电视、看电影来的轻松愉快。我们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引导和教育、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以“学习与成才”为主题,进行基本素质学习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动员和要求他们每人看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并把读书和参加培训作为职工考核的重要条件,增加压力,培养兴趣,建立制约与激励机制;三是提供方便,创造条件,启动“流动书屋”送书上门,把图书目录发到班组,工会小组带动他们制定读书计划,代为借书还书,并加以辅导。四是加强交流、形成学习氛围。通过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会,典型演讲、开辟学习园地,征集和编印学习心得体会文集等多种方式,引导职工走进书屋、走进课堂,做到在生活中引导人,在环境中感染人、在交流中鼓舞人,使读书逐步成为习惯,使学习逐步形成风气,“职工书屋”又恢复了初建时的火爆局面。务工人员龚建军说:“职工书屋”和“职工网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们开阔眼界,认识了外边的世界和自身的价值,改变了过去“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狭隘观念,实现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折。技术革新能手、务工人员新党员李建敏深有感触地讲到:过去搞革新、遇到困难只能慢慢探索,现在有了书屋和网吧,可以及时查找有关资料和数据。我们技术攻关小组获得的两项国家专利项目“职工书屋”帮了大忙。
我中心的“职工书屋”建设,在区总工会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收益,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不足和缺憾,比兄弟单位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在初步的实践中已经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前景和希望。我们坚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把农民工培养成工人阶级的一员,实现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化,不再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就能打造出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习型职工队伍,工会组织的“大家庭”,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案例五】
“1+X”教育培训模式: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立体框架
从2004年起,西城区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上大胆进行创新,将组织部门的集中调训与领导干部自主选学相结合,提出了“1+X”培训模式。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对“1+X”培训模式进行拓展和延伸,实践和创新了西城区干部教育培训的立体工作框架。
构建“1+X”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组织领导
“1+X”代表了西城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格局,其中,这里的“1”是指区委组织部主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承担宏观管理职责;“X”是指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分级管理。
“1+X”的职责分工,进一步规范了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体制,形成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统一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良好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区教育培训重点项目进行指导、协调;区委组织部负责统筹安排培训计划,进行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各成员单位分别制定并组织落实教育培训计划。
现在西城区已经构建了以组织部门为主,全区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全区每年召开党员干部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统一制定全区各部门培训项目,统筹协调各部门,为培训项目提供保障。年初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统一报送各个培训项目的时间、内容、方式和所需资金,落实相关责任。年底由区委组织部组织相关单位组成检查组,对各单位落实培训项目情况进行检查,在领导小组会议上进行通报,同时将各单位开展的培训情况和培训成果总结汇编成册。
搭建“1+X”培训工作平台,建立专项培训运行机制
这里的“1”是由组织部门作为培训主体,面向全区处级干部,组织相关内容的培训课程;“X”是指各区属部门作为培训主体,面向全区处级干部开展的专项工作培训。
“1+X”培训工作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以往由区委组织部一家安排“1+X”课程的课程设置方式以及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单一培训内容,更好地满足了全区各单位面向全员进行培训的工作需求,保证了由全区各职能部门负责开展的专题性、应急性和普及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分层分类的培训得到落实。在面向全体处级干部的培训中,许多时事性、政策性、法规性的培训讲座,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组织部门负责在培训中刷卡累计学时,既丰富了培训内容,又保证了处级干部参与培训的计划性和实效性。
“1+X”培训工作平台服务于全区的各项中心工作,促进了处级干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1+X”培训模式提供了双向、互动、共赢的干部教育培训全新内涵。仅2007年,西城区就已经有区纪委、区委政法委、区安监局、区委宣传部、区计生委等9个部门通过“1+X”培训平台向全区处级干部进行了专项工作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定“1+X”培训项目格局,完善全员培训多种渠道
这里的“1”是指坚持每年2期处级班和1期中青班的党校主体班脱产培训;“X”是指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主办的系列专题班培训、公务员培训、境外培训等,还包括了处级干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其他培训、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在线学习、各单位开展的脱产培训等。
“1+X”培训项目格局体现了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固定与临时相结合、主题与专题相结合、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书本与网络相结合、脱产与在职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特点。2008年,区委组织部要求全区各单位上报“五年培训计划”,明确要求本单位所有处级干部要在五年内参加一期处级培训班,通过单位的周密安排和统筹调整,保证全区处级干部在五年内参加党校主体班培训达到100%。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专门制定了《处级干部培训班管理办法》,对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区委组织部每年组织不少于12期次的“1+X”系列培训课程,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各项专题班培训、公务员培训等,每年轮流组织处级领导干部到在京高校和境外培训机构培训参加培训,包括处级干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其他培训、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在线学习等。
2008年,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和西城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办的培训项目达到了65项127个班次,涉及到的培训人次超过了20000人次。多种渠道的开通,基本满足了处级干部的培训需要,保证了中央提出的处级干部“五年三个月”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坚持“1+X”培训内容布局,体现突出重点全面锻炼
这里的“1”是指培训要坚持对领导干部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X”是在培训中开展与岗位和职责相关的综合素质培训和技能训练。
在每年举办的区委党校主体班、系列专题班的教学计划制定上,首先保证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主题的培训课程不少于总体课程数的50%。在区委党校主体班每期班次中,均专门设立了“党的建设学习周”、“理论时事宣讲周”和“道德修养锻炼周”等学习单元;在每个学习单元集中安排理论学习和座谈交流活动,要求每名学员通过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演讲发言三个环节,体现出自己在理论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保证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围绕处级干部的岗位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在各级各类班次中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开展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涉及到的内容,既包括了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了文学艺术、身心健康、言语表达、英语、计算机等多个方面。如按照学员要求,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校长周海虹、清华大学吴维库教授等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结合社会热点和工作重点、执政难点,组织学员参与设置课程,受到了领导干部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在党校建立“领导干部论坛”,每期主体班邀请区委书记、副区长、区委宣传部部长、区委办公室主任等区领导到党校讲课。此外,区委组织部和区领导人才评价中心在主体班中分层次、有主题、多形式地开展了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专项测评,初步形成了测评成果。
创新“1+X”教育培训方式,努力实践全新教学模式
这里的“1”是指以课堂授课方式为主的集中培训方式;“X”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的研究式、模拟式、网络式、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式。
在西城区已经连续3年进行了“自主学习,以人为本;自助学习,按需统筹;自新学习,持续发展”的“三自”教学模式探索,开展了社会实践、案例研讨、调查研究、技能比赛、专业训练、异地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取得了丰富的学习成果。在2007年开办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系列专题班中,开展了“一主六辅”为特点的教学创新,将集中授课的“一主”与实践活动、案例研讨、在职自学、创新课程、专题测评、在线学习等“六辅”相结合,坚持正职领导岗位特点和职责要求,做到每年一个专题,五年一个系列。
“1+X”培训方式上的创新,为针对“调训难”所进行的对策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在党校教学实践中也进一步确定了以人为本、按需统筹、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方向。
整合“1+X”培训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培训改革创新
这里的“1”是指以区委党校作为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以各级党校师资作为培训的主体师资;“X”是指统筹管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各类社会化培训资源。
坚持将区委党校作为主体班培训的主渠道,同时在各级各类培训班次中积极利用中央、市属单位的培训师资和培训资源。邀请的教师既有中央部委的领导,也有社科院的专家,中央党校和市委党校的教授到我区授课的比例超过了60%。许多专业培训,邀请了境外培训机构和知名大学的外籍教师;学员参加市属高校、境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各教学班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阵地达到了30余家,包括广西百色、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四川攀枝花、河北邯郸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有金融街、什刹海、德胜科技园、李大钊故居、历代帝王庙等区属教育培训阵地,还包括了区公安分局看守所、区应急指挥中心、社区教育培训学校等相关单位。积极探索主体班组织处级干部参加中央三所干部管理学院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场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
“1+X”培训模式是在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颁布之后,全党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任务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提高的背景下进行的有益探索,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立体工作框架。在此工作框架之下,形成了对培训师资和培训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培训的内容,有力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调动了全体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统筹协调、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将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大培训观”、“大教育观”的新理念、新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培训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
三、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机关文化建设的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西城区在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1.要切实推进组织型文化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机关文化建设工作中,政府是发动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西城区认真落实《“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地区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日趋完善,广泛深入地开展基层文化建设。在全区各单位建立了“文明委”,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考察、统一表彰。逐步健全和完善组织型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把各项工作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不断加强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充分保证机关文化建设活动的经费投入。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有效激发和调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2.要切实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就必须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针对各个基层组织工作性质、人员素质、活动环境的不同,西城区始终坚持密切结合实际,鼓励各委办局及其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认真研究自己单位的工作性质和文化内涵,深入开发各自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精神。不硬性规定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式。无论是街道文化建设,还是机关文化建设,都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3.要切实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就必须突出主题、持之以恒。西城区始终注重坚持把反映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精神风貌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主题,不断推进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文化环境建设,服务于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始终坚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坚持不懈地推动文化建设,使文化发展主题能够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深入人心,构筑广大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4.要切实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就必须立足长远,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机关文化建设是一级组织赖以长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长远,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西城区特别注重发展理念的创新,把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促进长远发展的基础。经过反复研究,深入探讨,最后确定各单位的文化发展理念,使之既能够反映和指导现实的工作和生活,又能够确保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保持长远发展的动力。
如何加强新华书店文化建设 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小游戏 怎样增强团的凝聚力! 如何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 如何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如何使班集体增强凝聚力 请问怎样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请翻译: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增强公司内部凝聚力" ,英文怎么说?急!!! 急求:机关文化建设精神一些的口号 大学班级里面如何加强班级之间的凝聚力?? 根据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如何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提高大学生素质关系 如何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提高大学生素质关系 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 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 用于加强凝聚力的赞扬团队意识的文章有没有? 为什么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和核心力竟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是刚上任的大一班长,请问:为了使班里的同学团结起来,增强集体凝聚力,我该怎么做? 什么是手机信号增强(加强)器?或叫做放大器? 班级文化建设? 一篇演讲稿!怎样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为班级体在增光,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什么样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什么样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