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代理:读书笔记:孤独六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4:00




 

年轻的时候喜欢标新立异,时常体验到不被同龄人理解的孤独,曾经想过与周遭的世界趋同,但每次都感到发自内心的排斥和抵触,多次作罢之后总算做出了一些既尊重自己又不“屈服于外界”的选择,但总要不停的找理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一路走来,孤独的压力如影随形,慢慢学着跟自己的孤独相处。“四周一片寂静,孤独在歌唱”早年读到庞德的诗,篡改一下用来陪伴自己。跌跌撞撞中,一直体验这种没有旁人相伴的感觉,无意间却坚守了很多只属于自己的特质,没有被磨蚀得太厉害,有点小庆幸。直到经朋友介绍看到《孤独六讲》,原来很多关于孤独的纠缠和困惑一下子开朗了,实在是幸运。收录一些有感觉的句子,权当是笔记。

 

 

【情欲孤独】


    1. 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

(这种孤独也许因为我们忘了从内心坚守自己,而忙于让自己跟外界“一样”起来。名啊,利啊,地位啊,形象啊……先是“盲”再是“忙”最后是“茫”。拥塞的红尘中,最容易丢的人是自己。)

  2. 我要说的是,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比人相处会让你觉得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柏拉图: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与自己对话,使这些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你将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为你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一部分与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东西,那时候你将更不孤独,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害怕孤独的人,就不免体验到孤单,进而寂寞,进而需要他人的陪伴,强烈的需要爱的承诺。我经常说,一个真正成熟的人,首先学会照顾自己的孤单。)

  3.  我们也可以自我检视一下,在没有声音的状态下,你可以安静多久?没有电话、传真,没有电视、收音机,没有电脑、没有网路的环境中,你可以怡然自得吗?

(一个人呆着,谁也不理,什么也不干;或者抽根烟,想自己的事情;或者捧着一本书,让思绪游走于大师的话语间;或者让视线跟随一只飞鸟一片落叶;或者眺望远山用目光去描红黛色的剪影……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很安静。可惜在这座太拥挤的城市里,电话和电脑成了我生活中手臂和腿脚。直到某一天,我关掉手机和电脑,消失在人海。)

  4.  如果生命没有意义,值得活吗?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 

(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活着?似乎从记事起就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也经常听到学员和来访者问我这个问题。这可能是今生遇到的最烫手的问题了。当我自己翻阅了很多,思索了很多而不得知以后,我会告诉问我的人:建议你先别想这个问题,看看有什么事情要做。“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思考和寻找是一种宿命,寻找的路途和路途中的向往才是意义。)

 


【语言孤独】

 
  1.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

  2.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

  3.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4.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5. 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6.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为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

  7. 当你预设立场对方一定会这么说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不听了,对方说再多,都无法进入你的耳里。

  8. 语言本来就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诡: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在造成传达的障碍。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9.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10.人在转换角色的时候,整个语言模式和内心的状况,是一起改变的。

    11.我很喜欢经历过文革那一代的大陆学者,他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学问,而是学问加上人生的历练,纠结成一种非常动人的东西。有时候你看他装疯卖傻,圆滑得不得了,可是从不随便透露内心里最深层的部分,你无法从他的表情和声音里去察觉他真正的心意。

    12.又好比我的母语,是母亲给我的语言,这个语言对我而言就像紧箍咒,我不常用这个语言,只有去看母亲的时候,会跟她说母语,而当我说出这个语言时,我整个人的角色都改变了,我平常的逻辑、平常的人性价值都消失,变成了母亲的儿子。......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语,那是不容易理解的,它以另一种记忆模式存在基因和身体里面,会变成很奇怪的东西。因为母语对个人的意义难以形容,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就不尊重别人的母语。

    13.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革命孤独】


  1. 孤独不是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

  2. 他(托尔斯泰)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

  3. 革命者自己营造出来的乌托邦过渡,多半是现世里无法完成的梦想,总是会受到世俗之人所嘲笑,因此他是孤独的。

   4. 为什么革命者都是失败者?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5. 一个社会里,当人性的面向是丰富的时候,不会以现世的输赢作为偶像选取的依据。

  6. 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7. 革命者的孤独是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你相信理想是极其美好的,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到,你也相信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高尚的,会愿意共同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

  8. 如果说年轻时的梦想是百分之百,过了二十五岁以后会开始磨损,也许只剩下百分之八十、七十、五十或是更少,但是孤独感仍在。即使都不跟别人谈了,仍是内心最深最深的心事。

   9. 我真的觉得革命并不理性,是一种激情。而古今中外的革命者,都是诗人,他们用血泪写诗,他们用生命写诗,他们所留下的不只是文字语言的美好,更多的是生命华贵的形式。
  
【暴力孤独】


  1. 性会变成偷窥,暴力也会变成偷窥,电影是我们偷窥暴力的管道。

  2. 暴力会因为被掩盖而消失吗?我不认为。

  3. 可是你知道吗?古代犯人行刑时,是有许多人围观的,这是所谓孔孟之道背后惊人的暴力美学,围观的人亲眼目睹暴力被合法地执行。……当暴力被道德合法化后,激发出每个人内心里的暴力意识,反而是最让人恐惧的。

  4. 暴力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暴力本质呈现的是人性复杂的思考,所以欧洲有很多的案件会进行非常深入的探讨之后才作出判决,甚至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悬而未决。

  5. 暴力在迈入文明社会后转化形态,找到合理的位置,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里所要抨击的,不论在法律上如何为自己辩护,暴力还是暴力,你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暴力。

  6. 当你强势到某一个程度时,你不会意识到强势到了某个程度,不管是阶级、国家或是族群,本身就会构成暴力。但要产生这些自觉,并不是那么容易。

  7. 强势是一种暴力。

  8. 我的意思是,暴力有两种:一种是一看即知的暴力,另一种是看不出来的暴力。

  9. 经由教育、文化、媒体,不断去压抑另外一个人或一个族群,就是暴力。

  10. 不管小说、绘画、戏剧、电影,所有的创作者都要扮演旁观的角色,才能与剧中人产生对比的逻辑,而读者也会跟着作者冷静的叙述,去看这整个荒谬的事件。

  11. 有时候悲悯是一种煽动,为了一个不相关的领袖死亡,可以哭得一塌糊涂,但对于眼前的人的死亡却没有什么感觉。

  12. 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不应该先对人的本质下定论之后再去搜罗存在的状态,存在的本身应该是观察的起点,即使荒谬,都应该去观察,而不能将其排除在外。

  13. 我们经常有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打骂是最容易发现的暴力,但有时候我们队人的嘲讽是暴力、对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

  14. 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因为爱和暴力是两种极端,却可能同时出现,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暴力美学才有可能碰触到更根本的问题。

  15. 所有的合法暴力都假借着惩罚出现。所以当你想要惩罚别人时,你一定要想到,你是不是在满足自己的暴力欲望。

  16. 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所以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荀子的人性恶论没有继续发展,使得孟子的人性善论……变得不切实际。
  
【思维孤独】


  1. 所有哲学的思考都是孤独的。

  2. 但是不符合逻辑的感官经验,就不能是一种思维吗?

  3. 儒家文化认为,人与神的关系是相对的,神对我们好,所以我们祭拜他。可是基督教不同,他们主张“绝对”的人神关系。

  4. 儒家的主张,如孔子的哲学,常常是一种结论式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结论,是可以奉为教条的格言,听了之后不必做太多的思考,照着做就可以了。希腊哲学则恰好相反,把推理的过程、思辨的过程视为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5. 我们很少与人进行思辨,只是急着发表结论,当对方的结论和自己的不一样时,就是举拳头决定了。……因为缺乏沟通的耐心,思辨的过程完全被简化了。

  6. 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

  7. 存在主义非常喜欢谈“荒谬”这个词,处于生命荒谬的情境中,就是人们思辨的时机。因为荒谬本身代表着不合理,所以你可以开始思考为什么产生荒谬感,荒谬感从何而来,如何处置这个荒谬感。

  8. 他(孙中山)不是要告诉民众对不对、好不好,他要唤醒民众的思维,他知道若是民众无法思考,社会的繁荣强大都是假的,都将毁于一旦。

  9. 北欧人有理性的思维,却是全世界自杀率最好的地区。我问一个很要好的丹麦朋友:“你们的社会福利那么好,为什么还那么多人自杀?”他说:“就是因为太好了。人没有困难也就不想活下去了。”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困境反而会使人生存。

  10. 所有的考试都是立刻要有结论的,可是这个结论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11. 思辨的过程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不会立刻下结论,他会从各种角度探讨,再从推论的过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12.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13. 我觉得不完全是代沟的问题,而可能是因为我们不重视思维的过程,直接下了结论,这种切断性的鸿沟是造成思维孤独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14. 我们会觉得庄子读了很多前人的哲学吗?好像不是。他只是在思考到底是爬在泥土里的乌龟比较快乐,还是被抓起来杀掉后装在黄金制成的盒子里,摆在皇宫里供着的乌龟比较快乐?我觉得这才是哲学。

  15. 你是否开时去思考这个事情?还是媒体已经暴力到你觉得理所当然就是如此。如果人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它就是一个暴力,而这个暴力没有思考。我们很容易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因为我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都愈来愈弱。

  16. 我认为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

  17. 只有对立,没有思辨,都想把自己的声音变成唯一的声音,这是非常危险的事。   

    18. 艺术家在不同社会力创造出来的审美价值,往往是检查思维最有趣的东西。不要小看审美,审美本身是种意识形态,真正的意识形态,会借着审美去筛选出它所认可的价值。

  19. 放下成见才能进行思辨,值得注意的是,成见包括你既有的知识,你的知识就是你思维的阻碍,因为知识本身是已经形成的观念,放在思维的过程中就变成了“成见”。

  20. 这个社会要有一个从群体中走出去的孤独者,他才会比较有思考性,因为他走出去,可以回看群众的状态;如果他在群众当中,便没办法自觉。所以孤独是思考的开始,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孤独?……在群众里面,我们会很安全;跟大多数人一样,就不会被发现。
  21.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提醒我们说,你可不可以扮演无用的百分之零点一?先回来做自己,然后你对社会的“有用”才有意义。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会机器利用,没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对社会的贡献只是“小用”。

  22. 艺术家好像都有一点怪癖,他不会遵守社会的共同规则,艺术家是以特立独行的角色或者用肢体语言去做某一种思辨。

  23. 思辨本身并没有很困难,只要你不把每个问题都变成了是非题或者选择题。

  24. 宗教哲学家亦会陷入巨大的孤独中,如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进入自己的冥想世界,那是旁人无法进入的领域,无法领会其思维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过程,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艺术的创作上也是如此。耳朵聋掉之后,贝多芬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作曲;莫奈在八十岁眼睛失眠之后,凭借着记忆画画,他们都变成绝对的孤独者,是相信自己的存在于思维,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理解的那种孤独。

  25. 我更相信,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26. 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防控。老子说空才能容,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实体的部分。

  27. 与孤独相处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生命的过程会不会更细腻一点?
  

【伦理孤独】


  1. 伦理不总是那么美好,伦理缺憾的那个部分,以及在伦理之中孤独的人,我们要如何看待?

  2. 任何一种伦理的分类,就像是一道公式,很多人其实是在公式之外,可是因为这是“公认”的公式,大家不敢不质疑它,所以看起来没有问题的伦理都有很大的问题。

  3. 一张床是一个伦理的空间,规定(结婚夫妇)必须住在一起。可是在这张床上要做什么,要经营什么样的关系,却没有伦理来规范,也就是有伦理的空间,但没有实质内容。

  4. 所以她会选择哭、选择抱怨,她拒绝思维;如果她开始思维,她不会哭的,她会想怎么解决问题。可是她选择哭,表示她只是想发泄情绪而已。

  5. 我们一直觉得被绑架才叫失踪,可是如果你从不在意一个人,那么那个人对你而言不也是失踪了?

  6. 人在某一种寂寞的状态,会变得非常神经质,敏锐到能看到一些预兆,而使得假象变成真相。

  7.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8. 大概对于伦理的思维,还是要回到绝对的个体,回到百分之零点一的个体,当个体完成了,伦理才有可能架构起来。

  9. 伦理中私的部分(“这是我们家的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这个部分,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被掩盖了。“家丑不能外扬”,会掩盖事实,构成了伦理徇私的状况。

  10.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

  11. 成熟的爱是依靠而不是依赖,依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依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12. 当我们可以从健全的个体出发,依靠不会变成依赖,依靠也不会变成一种常态,因为自己可以独立的,不管对父母、对子女、对情人、对朋友都会产生一种遇到知己的喜悦,而不是盲目的沉醉。
  13. 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过的一环,也最不容易察觉,一方面是伦理本身有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抗拒的。   

    14. 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纾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独的空间。孤独空间不只是实质的空间,还包括心灵上的空间,即使面对最亲最亲的人,都应该保有自己孤独的隐私。

  15. 我认为这个社会,需要把这种偷窥性减低,汇过来完成自己,可是我们回顾这几年媒体新闻的重大事件,都是在想着打开别人的抽屉,而不是打开自己的抽屉,而且乐此不疲,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16.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让你的思维彻底破碎,都不够力量;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前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如果你无法回到原有的信仰里重整,那么这个信仰就不值得信仰,不如丢了算了。

  17. 期盼每一个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伦理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