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茶制作过程:中国武侠电影演变历程之冷兵器的乐与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35:50

中国武侠电影演变历程之冷兵器的乐与怒


 

国庆档,《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撞上《剑雨》。先是一篇《<狄仁杰>顾问张海炮轰<剑雨>》震动江湖,文中称《狄仁杰》一片的冷兵器顾问张海对《剑雨》点评道:“手持《剑雨》中的剑行走江湖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吴宇森和苏照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江湖。唐代以后的剑已经是道家法器和礼仪用具,刀才是行走江湖的首选武器,一群刀头舔血的杀手竟然拿礼仪用具做武器,《剑雨》的江湖也太童话了!”


随后《剑雨》监制吴宇森、导演苏照彬也齐声回应“反击”,吴宇森表示:“剑在任何朝代都有,其实在唐朝以前已经失传了,为什么后来的人想用剑呢,其实古时候的人很不忠实固有的精神,唐朝的剑道给日本人用了,虽然他们日本用的不是剑还是刀,但还是有剑的精髓在里面,中国自己的人文精神没有好好用。胡金铨的电影都是明朝的故事,里面很多用剑的,而且非常有诗意。”


这场争议绵延数日。张海则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作说明,表示:“事情的起因是在下参与了《电影锋云》的录制,节目中谈到了电影中的剑和古代战争、江湖中的不同,次日,这篇以‘炮轰’为名的报道便见诸媒体……《<狄仁杰>顾问炮轰<剑雨>》一文只是截取了节目的部分内容,因此,不能完全代表在下观点,甚至与在下真实观点背道而驰!节目播出后,一切恩怨自然明了。”他强调以个人身份参与节目录制,并不代表任何剧组或公司。


“是江湖就有恩怨,不管是现实江湖还是文艺江湖。”张海在博文中这样感慨道。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他梳理了中国古装电影中的冷兵器发展历史,并感叹,中国大片中的冷兵器设计流毒太深,连专业的铸剑师都在学习他们,“这也太恐怖了。”













狄仁杰使的“亢龙锏”。



A


【 追溯 】


中国武侠片中冷兵器的前世今生


翻开电影中的冷兵器道具发展史,几乎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一样长。随着电影工业的繁荣发展,电影人对片中出现的冷兵器道具制作也愈发精益求精。按照张海的看法,中国电影史上,冷兵器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初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发端初期,即20世纪初。“刚刚有电影的时候,从戏剧改过来,那时候的刀枪剑戟都是戏剧里面的刀枪剑戟,可能都是假的。”在那个年代,兵器仅仅是担当装饰作用,电影人在注重故事情节与人物表演之余,没有过多的精力摆在小小的道具上。这个阶段电影中的兵器,形式与功能都一样:简单,简陋,一切从简。


20世纪中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中期开始,它的特点在于:冷兵器道具功能在装饰之余,也开始兼备实战的作用。“动作片、武侠片越来越多,它的实战功能就会更重。那时已有了一些以刀剑命名的电影,他们要找一把好剑,找一把好刀,那时兵器已经到了精神象征的一个涵义了。”比如《独臂刀》、《倚天屠龙记》等,都是以刀剑命名的代表之作,在这些电影中,兵器已担起贯穿首尾的半个主角。“那个阶段把武术刀剑当作战争刀剑,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混淆这个概念,把武术刀剑拿到战场上来运用。现在已比过去武术刀剑的时候认真了,但武术刀剑的遗毒依然存在。”不过,这个时期兵器在银幕上仅停留在精神概念,精致的设计与制作尚未出炉。即使是当年邵氏经典武侠片,后面背景也是一片假山假石,和戏曲中的道具如出一辙,更别说手中那把一晃而过的兵器。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以90年代为分水岭。随着电影工业的飞速发展,大片动辄投资过亿,有充足的预算,电影人就有更大的空间,打造更加精致的电影,“大概是90年代以后,开始有大片了,他们就意识到这个可能要做一些认真的研究。”张海表示,以他的经验来讲,曾设计或见识过不少价值不菲的兵器,这次担任《狄仁杰》的兵器顾问,他就为狄仁杰设计了一把尊贵佩刀,市价究竟为多少?他讲了个例子:导演高希希要做一把汉剑用以拍摄,他帮忙推荐找了龙泉一个铸剑师傅制作,拍摄完毕后放到市场拍卖,“拍了28万”,以此为比较,“狄仁杰的佩刀要比这把汉剑高出很多很多很多。”



《狄仁杰》中的唐刀



B


【 剖析 】


冷兵器之用:作战工具,也是礼仪用具


在古代,兵器不仅是作战的工具,也是一种礼仪的用具。张海表示,从一个人所使用的兵器种类、材质,往往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告诉南都记者,“比如《赤壁》这种古装战争片,像战车、战马那些东西就会是更重要的,剑或者刀这类兵器肯定就是礼仪饰品,它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第一主角,它是配角;另外一种,武侠刀剑片,这就不用讲了,或者出现于某个历史时代有刀剑的东西,或者有刀枪剑戟的东西就很重要;还有就是武侠神怪片,这类片子的兵器设计就可以轻松一点,神仙在用,怪物在用。”


其中,武侠刀剑片与时代背景结合较为紧密,对兵器的要求比较高,他以与徐克合作《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为例予以介绍:唐代有四种刀:一个叫仪刀,一种叫横刀,一个叫障刀,一种叫陌刀。其中环首刀属于仪刀,是仪卫之用,即皇帝、达官的护卫所用。大理寺少卿裴东来(邓超)就配备了一把环首刀,这也是这种刀第一次在电影屏幕上出现;横刀即短刀,便于携带,横在人的腰间,以此得名。这种刀有大小之分,配给上官静儿(李冰冰)的就是一把小的,“用夹的方式挂在人的腰带上。”另外,李冰冰还用一把长刀,即为障刀,作防身之用。“而陌刀就是长杆大刀,是步兵所用的,它的外形更像三尖两刃刀,就像二郎神那把。”


不过,并非所有的设计都能按照行内人士的设想来操作,张海透露,其中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所谓顾问只是提出意见与建议,最终是否成行还需看片方的决定。


他自己就碰到一桩典型案例:因与甄子丹熟稔,受邀担任其新片《关云长》的兵器顾问。按照普通人的观念,关二爷用的是一把鼎鼎有名的青龙偃月刀。但张海引证史书记载,当时根本没有青龙偃月刀,关公用的应该是枪、矛、槊。尽管向剧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片方考虑到不宜挑战观众的常识,最后剧组给关羽配了一把长杆大刀。而另外一个细节则是:原先剧组准备了马蹬,但张海提出意见表示,那个年代并没有马蹬,“魏晋以前,没有马蹬,而是一种上马器,只有一边有,踩着上马,也能起到一定固定作用。”最终,剧组放弃了马蹬。


至于武侠神怪片中的兵器设计,张海表示可放宽要求,“我刚接了一部戏,有人要拍《仙剑奇侠传》,请我帮他们做兵器顾问。但我给他们说‘到底该按哪个年代设计?可能背景是五代十国,但不能完全复制那个东西,五代十国特别乱,没有统一的东西,那就要自己稍微变一点’。”


然而,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其中的兵器如果只是做到符合历史背景、人物身份,那还只是不过不失,要有独到创新之处,兵器也配合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才能称得上完美与无懈可击。此次与徐克合作,就令张海颇有感触,尤其是徐克为“狄仁杰”设计了一个独创兵器,让这位兵器顾问亦拍手叫绝。狄仁杰的兵器,外形似刀又似剑、尾部还有特殊功能,名叫“亢龙锏”。


他透露,徐克考虑到,狄仁杰的个性是宅心仁厚,所以所持的兵器需重防守、轻进攻,它没有锋利的刀刃,进攻方式就是跟铁棍一样,打。确定了用锏之后,徐克还专门提出构想让张海为亢龙锏增加特殊功能:“尾部有个刺滑,是一个机械设置,一旦调整之后这个刺滑本身就能够发出强大的力量,一碰到对方的兵器就能把对方的兵器震碎。”这个设计一为创新,二来更加强化了人物角色的性格:我不进攻,除了防守,我还能震碎你的刀剑,高人就是与众不同。



发哥演孔子,架势很足,但随手把剑摘下扔掉的一幕证明他不会佩剑。



张海直指《剑雨》中存在的一个硬伤:“不可能所有江湖人士都是用剑。”同时也觉得戴立忍的双刀烧起来不合常理。


C


【 反思 】


    繁荣下的“遗毒”,令人觉得“可怕”

中国的兵器史源远流长,并非每一部电影都有兵器顾问,指点江山。实际情况是:古装大片常常被批历史细节粗糙,在兵器道具上更是如此。聊及这个话题,张海的语气中不禁流露些许憾意,而他所说的“武术刀剑遗毒”正是其中的典型反面代表。


1、铁片刀,几乎在中国所有年代的电影中出现过


“有一种铁片刀,刀口很宽、刀面很软的,你有没有印象?那种刀叫做牛尾刀,那是明清才出现的,是捕快专用。但是那种刀,可以不客气地说,在中国所有年代的电影中都出现过,电视剧中更是出现过无数次。”张海用一句话总结道“这太恐怖了……”


外行看热闹,估计没几人会注意到这个现象,也未曾深思过这个问题,但深谙门道的内行则是有些痛心疾首,心里不知是啥滋味。聊及最近观影中对古装大片的感受,张海提到《剑雨》中的一场戏:戴立忍饰演的彩戏师变戏法,用火把双刀烧起来。“我们在做刀时要控制的一个问题就是含碳量,就是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所以这个刀就刚柔并济了。那刀已经淬过火了,把含碳量控制得很好,火一烧那不烧成面条了?”


2、《剑雨》,不可能所有江湖人士都是用剑


刀被滥用,剑何尝不是?“先秦的剑不仅仅是个武器,还象征身份。一个庶民你还想佩剑,这是不允许的,在那个年代犯了这种错误就很可怕。魏晋之后就已经不是一种实战兵器了,它是礼仪兵器,佩剑就是好看,后来剑成为道教的法器,江湖人士有可能佩剑,但是如果是当官的不可能佩剑的。”他直指《剑雨》中存在的一个硬伤:“不可能那么多用剑的人碰一块的,不可能所有江湖人士都是用剑的。”


3、孔子不会佩剑


剑通常给人飘逸潇洒之感,似乎武侠片中但凡是个俊朗公子就得佩把剑。除此滥用现象之外,怎样佩剑也是很有考究的,这也成为大片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所在:


“在魏晋之前剑鞘上有个叫剑璏(音“志”)的东西,佩剑是用一个皮带穿过剑璏,然后把剑绑在身体上,剑是不能随便移动的,如果要把剑摘下来就要把皮带解下来,这才能够把剑解下来。往后就是我们常见的挂剑的方式,就是剑鞘上有个绳挂住,随时一摘就O K了。”然而,许多讲述魏晋时期的电影作品都忽略了这个小细节,以至于在内行眼中,就发现了这个大问题。


张海举例介绍说,电影《孔子》,导演胡玫似乎就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以至于电影中还出现这么一幕:用挂钩勾住剑佩带在身的孔子,随手把剑摘下,扔给徒弟,来表达愤怒,“孔子这么一个讲‘礼’的人,居然不会佩剑,那不是礼崩乐坏了吗?”尚未上映的《赵氏孤儿》,已曝光的海报也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出了几张图片,也是这样挂着的,那春秋的剑,用南朝以后的佩剑方式来佩剑,这已经是明显的错误。”


显然,古装武侠大片盛世之下,兵器的问题还真不少。“遗毒”的影响力甚至产生了“可怕”的后果。据张海透露,浙江龙泉是宝剑之邦,龙泉宝剑还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今因为市场价值,龙泉的许多刀剑铸造厂家都在模仿电影里面的错误刀剑,还远销海外。“专业的铸剑师在学他们了,因为大片有影响嘛,他们想大导演他们都是文化人,肯定不会有错的。铸剑师傅都被影响了,这也太恐怖了。”


呜呼,悲哉。


武侠片是中国传统的独特的一种类型电影,随着2000年《卧虎藏龙》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中国的导演们陆续进入了中国古装武侠大片的行列。在冷兵器专家看来,这些承接了武侠片传统的中国式古装大片,其冷兵器表现如何?


1983


《天下第一》:


被一个门戟征服


无论是武侠片的传奇人物胡金铨导演,还是1983年的这部《天下第一》,恐怕都让年青一代感到非常陌生。但是张海对胡金铨导演的推崇有加,事隔多年,《天下第一》中的一个场景仍然令他十分难忘,并不是因为那一场是什么电光石火的打斗,而是因为背景上一个不起眼的戟。“唐代之后,戟已经不用于实战了,摆在门口,当礼仪用具了,那个时候它的功用就是门戟,宫殿、庙宇要摆的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战车少了嘛,没有必要往回勾了,刺戳就行了。我们看到的那个叉没有了,其中有一边的叉没有,另外一个刺往上,当时的戟就是那种形状,一直到宋代门戟都是那样。胡金铨拍《天下第一》的时候,他有一个背景图片,就是这种戟,我觉得做得太细了,就是纯背景出现,他都做得那么好。现在大部分导演都不重视细节的考证,除了徐克,我就看到胡金铨很重视。”



1992


《新龙门客栈》:


兵器是人物的另一张脸谱


十几年前的一部《新龙门客栈》堪称经典,大漠孤烟,英雄儿女,苍凉的意境是中国风的包装,内核却有几分美国西部片的影子:封闭的西部小镇,突然闯入的外来者,惹起的种种事端—— 甄子丹饰演大反派、东厂头目为追杀忠臣良将梁家辉(饰演周淮安)而来到龙门客栈。


张海对《新龙门客栈》的评价是“跟《卧虎藏龙》不相上下”,从人物所持的兵器,便能面谱式地推测到各人的身份:唯一用双手剑的是朝廷中人甄子丹,林青霞(饰演邱莫言)等一路保护梁家辉的边远人士,用的兵器中有苗刀。甄子丹的剑也是延续了汉剑的实战用剑,而林青霞一方的苗刀来头也不小。“是引进了日本刀改进的一种中国双手刀,那种也是实战力非常强的,恰好就是那个年代引进的,这点也做得特别棒。”


2000


《卧虎藏龙》:


制作专业,当属楷模


《卧虎藏龙》当属华语片走向国际的翘楚,当年曾勇夺奥斯卡10项提名,并最后捧得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同时在金球奖也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的殊荣。一部在世界影坛上再度刮起中国武侠旋风的电影,在冷兵器的制作上,也十分严谨到位,“做得非常好,堪称‘楷模’”。


故事的开头,就是围绕着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的一把古剑—— 青冥剑而展开。虽然张海一再强调,在魏晋以后剑的实战作用已经被礼仪作用所取代,江湖上以剑做兵器的人不多,但是他认为剑用在李慕白手中是恰到好处的。“剑后来成为道教的法器,而恰恰李慕白的身份是道侠,所以道侠用剑那绝对没错了,他自己功力又好,完全可以用剑。”


电影中,杨紫琼饰演的俞秀莲耍的也是剑,但是张海解释,那是双手剑,又是另外一路的兵器。“汉以后剑退出实战后,我们现在看到的剑,就是李慕白那种剑,和以前的剑其实是两种东西。中国古代的实战剑,是以击为主,刺为辅,现在的剑是以刺为主,击为辅。汉代以前的剑,是双手剑,现在以单手剑居多。双手剑才是继承了中国的实战剑法。”


在他眼里,《卧虎藏龙》的专业之处,还体现在细节之中,“杨紫琼的身份是保镖护院的,也就是我们说‘跑江湖的’,她和章子怡对打的时候,她的庭院里头用的兵器都是正儿八经的江湖兵器。”



2002


《英雄》:


艺术原因把青铜折弯


张艺谋首次尝试武侠题材的作品,讲中国传统意境与动作片的暴力美学造型相结合,媒体称,《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题材来自“荆轲刺秦”的故事,无名(李连杰饰)、残剑(梁朝伟饰)、飞雪(张曼玉饰)、如月(章子怡饰)、长空(甄子丹饰)五位大侠都是为刺杀秦王(陈道明饰)而来……


其中一场棋馆之战被影迷列为该片的十大经典场景之一。当时秦国七大高手追捕长空至一间棋馆,长空一人力克七大高手,雨声、棋声、剑声中,还有琴音伴和,场面兼具刚柔,张力十足。就在这种让观众陶醉的情景中,张海瞅出问题了。


“长空和七大高手切磋的时候,把对方的几把剑都打弯了,青铜剑,会弯吗?不可能一打就断掉的,就算铁的也弯不了。”尽管如此,张海对《英雄》中的冷兵器评价还是相当高,“《英雄》的形状做得非常接近当时的状况,这个问题张艺谋当时应该想到了,出于艺术的原因他不得不放弃。”


聊及青铜,张海还指出一个常常被电影人忽视的常识,青铜剑是什么颜色?“青铜剑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这种颜色,青色是铜锈的颜色,青铜剑是合金做成的,颜色是金色,中国影视里拍的青铜器,没有一个是对的。”


2003


《天地英雄》:


正统兵器个性化改造


大唐,西域,似乎都是武侠片酷爱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天地英雄》,这次是一个被通缉的校尉,一个来追捕通缉犯的遣唐使,一个被通缉犯救过的将军女儿,一个对行经商队虎视眈眈的响马,一群互为敌人、互为英雄的人在西域碰到一起了,一场生死恶战在所难免。


2003年上映时,《天地英雄》的口碑与票房皆平平,不过在张海看来《天地英雄》的制作“很实在”。姜文饰演被通缉的李校尉,当时的武器是一把改良过的唐刀。“它以唐刀为基础,改了一种既非民间又非官方的一种刀,因为他的身份是校尉也是离开朝廷,到江湖当中嘛。我觉得改得太好了,很个人化,把那把刀变短了,短刀的好处就是出鞘快。你看的是一个剑尖,其实是两刃造,像剑尖一样,反挑的时候更管用。”此外,一把西域弯刀握在手上,王学圻的响马形象也脱然而出。


唐朝盔甲流行“明光铠”,多以铜铁合金制成,十分漂亮,但是明光铠并非人人买得起,配合李校尉落难的处境,他穿的是和皮甲混合的改良版明光铠,“它没有完全照搬,你不能用唐朝的东西来说,人家并没有在朝廷当中啊,人家是在江湖上。”加入皮甲质地的改良,也呼应了唐朝中西方文化交流紧密的大时代背景。


2005


《七剑》:


天山来客用什么,你管得着吗



《七剑》出自徐克之手,改编自梁羽生的武侠经典《七剑下天山》。讲述了反清组织天地会被朝廷追剿,遂前往万里冰封的天山求助,铸剑高人晦明大师把毕生炼成的七把宝剑分别赠与七人,展开“七剑下天山”的武林传奇。


说来也是一部以刀剑命名的电影,还是七把之多,但导演赋予每一把剑各自的功能和原理,让兵器与人物、与情节产生了更多的联系,巧妙融合。张海认为电影的背景设定得非常聪明,让徐老爷的想象力有了无限扩展的空间。“它说的是7个江湖人士,而且都是在边远的地方,又不是官方人士,这帮人跟中土文化没什么关系,所以我觉得他用什么都行,无所谓。人家在边关,在天山上,你管得着吗?”


 

 


2006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金甲中看不中用


《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造型、兵器等,无一不与“黄金甲”的主题相呼应,整部电影金光闪闪,不仅晃到观众眼花,也捧回了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美术设计、最佳服装设计等奖项。


但是经内行人张海一解说,原来所谓的黄金甲作为武器是脆弱不堪的。“黄金做的甲好看,不结实,电影中还出现了几个画面,刀在甲上面划来划去划出了火星,那是不可能的,黄金的甲一划就破了,黄金太软了。在那个年代盔甲一般是钢铁做的。但是皇家的,可以原谅他们,皇帝不可能亲自上战场吧,好看就行,显显身份就行。”而戏中五代十国的背景设定,也相当巧妙,虽然戏中多次出现剑,就连皇室也不顾礼仪,使用剑做武器,张海认为这都不成问题,“乱世我们可以不讲究,就无所谓了。”



2008-2009


《赤壁》:


第一部有冷兵器顾问的中国电影


吴宇森执导的古装战争大片《赤壁》投资高达6亿,将《三国演义》中大众最为耳熟能详的章节搬上银幕。取得高票房的同时,也正因为观众对这段故事太过熟悉,没少被找碴:满口金句的“略懂”诸葛亮、嗲死人不偿命的“娃娃音”小乔,不是人人可以接受。不过,放下人物设定不论,实打实的战争场面确实是让很多影迷买账。张海对《赤壁》中的冷兵器道具制作水准评价盛赞有加。


“中国电影只有两部有冷兵器顾问,一个是《狄仁杰》,一个是《赤壁》,《赤壁》请的是杨泓先生。”据他介绍,杨泓先生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对中国古代兵器考古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赤壁》最牛的地方是盔甲,基本复原了当时的情况,杨泓先生最擅长的是盔甲,是中国盔甲第一人。”在古装战争片中,刀剑一类的兵器降为配角,主角的位置属于与战场有关的,如战车、战马、盔甲等,《赤壁》对整个战场感觉的把握凸显大片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