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春:“比亚迪”的创新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07:55
从1995年初创时的2000万元销售额,到2008年的年销售额超过350亿元,“比亚迪”的销售规模每年都要翻一番。
  是什么带来了“比亚迪”的超常规发展?深圳比亚迪科技公司总裁王传福的回答是:自主创新。
  “饭碗创新”:绕不开的国情和抹不去的特色
  1995年初,29岁的王传福带领20多人,在深圳莲塘的一间旧厂房成立“比亚迪”,开始生产镍镉电池。
  “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日商开口几千万元人民币!”王传福将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分解为多个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比亚迪”的镍镉电池生产线只用了100多万元人民币。
  日本的生产线用机械手,操作人员不过20人。“比亚迪”的生产线上坐了成百上千个工人,被人们笑称为“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成本摊到每块电池上,“比亚迪”约1元人民币,日商约1美元。王传福说,“劳动密集型”既扩大了就业,也带来了市场竞争力。
  8年后,“劳动密集型”生产线让“比亚迪”的镍镉、镍氢、锂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二、第三,60%出口日本和欧美市场。
  人们把“比亚迪”以“劳动密集型”化解国外技术壁垒的做法称为“饭碗创新”,王传福认为,“劳动密集”是“中国式创新绕不开的国情,抹不去的特色”。
  “饭菜创新”:“饭碗”里“饭菜”更要创新
  人们从“比亚迪”的发展轨迹中发现,“仅仅只有‘饭碗创新’不够,‘饭碗’里的‘饭菜’更需要不断创新”。
  2000年,“比亚迪”拥有了自己的锂电池核心技术;2006年,“比亚迪”将手机电池拓展到手机整机组装。“但我们不是简单的贴牌代工,而是参与到核心的手机设计中”。
  2003年初,“比亚迪”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王传福说,“比亚迪”的这一决策,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电池”这一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
  2008年底,全球首款混合动力汽车“比亚迪”F3DM在国内上市,比全球同类汽车的商用时间表提前了3年。
  “烹饪创新”:“中国制造”不是“低端制造”
  “比亚迪”宣布进军汽车产业后,开始在全国布局发动机、底盘甚至车漆的研发,但有心人发现,“比亚迪”的布局唯独没有最关键的变速箱。
  “未来的汽车不需要变速箱!”在王传福眼中,汽车迟早是电动汽车的天下,而电动汽车不需要变速箱。
  “已上市的F3DM和即将推出的F6,无疑使‘比亚迪’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领先者”,全球权威性的汽车评级机构JDPower亚太公司认为。
  从电池、手机到新能源汽车,王传福总结说:“中国制造”不是“低端制造”,通过创新,“中国制造”充满了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