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话剧眷视频:认清自我 学习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6:42

16.以退为进同样能够达到目的

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先低后高

有一位博士生,毕业后拿着计算机专业的博士证书到人才市场上求职,因不善于交际竟没有一家公司聘用他。后来,他在求职时就索性不再出示学历证书。不久,有一家电脑公司愿意聘他为程序员,报酬也很低。上班后,这位博士勤奋认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并独立开发了几个颇有推广价值的软件。公司经理感到奇怪,遂“刨根问底”,他这才陆续亮出自己的计算机硕士和博士毕业证书。于是,公司提拔他为副总经理,分管公司的技术开发工作。

这件事情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发。时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都希望到那些有名气的大公司,经济效益好、收入高的大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工作,不愿意去适合自己发展的小企业去展示自己,总怕埋没自己的才能,难以得到提拔重用。

其实,在择业之初屈居低位或让人看低了点,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倘若在择业之初就让用人单位高看了自己,你会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以期取得与众不同的成绩,而这种心态有时会对工作产生负面的效应,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

许多名人与伟人青年时代的择业观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一度找不到工作,后来经一位同学之父的推荐,到瑞士专利局做了一名极为普通的小职员;毛泽东曾当过乡村小学教师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临时管理员;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曾在雷诺等工厂当过杂工和轧钢工;李瑞环同志在青年时代曾当过木工;曾宪梓在创业之初曾经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过领带;华罗庚青少年时代曾当过小店员……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表明,在基层接受磨练和考验,对青年人的成才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的实践是青年人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对于那些初次求职的人来说,要善于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要与人相互攀比,能够放下架子,敢往需要自己的“低处”走,到那些适合自己发展、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基层岗位去,到需要自己的中小企业去,既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明智选择,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理性而务实的行动。

一位刚刚毕业的女研究生到一家星级酒店去求职,酒店当时正在招聘服务员,招聘条件只需高中学历。而这位女研究生就以高中学历前去应征,她很容易就被聘用了。

在大堂服务员的岗位上,女研究生很快就脱颖而出。她不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还通过平时在工作中的观察和积累,对酒店的管理提出了一些真知卓见。管理层开始注意到她,并且想提拔她,不过对于她的高中学历表示迟疑。这个时候,女研究生拿出了她的本科毕业证书。当时,她立即被提拔为大堂经理。

担任了经理职务后,她继续努力工作,干得更加出色了。很快,她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就引起了酒店高级管理层的关注。不久,酒店总经理助理的职位出现空缺,女研究生被列入了高层考虑的人选之中。此时,她亮出自己的研究生学历,轻易地击败了其他竞争者,当上了总经理助理,从此跻身酒店高级管理者的行列。

可以想象,如果这位女研究生从一开始就去应聘总经理助理的职位,虽然也有可能成功,但绝对不会有如此水到渠成的圆满效果。

女研究生的这种求职攻略方式就是以退为进,先退一步往低处走。在一般求职者眼里,找工作当然是职位越高越好。殊不知,眼光盯在高处,一是缺乏对自己实力的证明,不易得;二是即使勉强得到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成绩来。那位女研究生正因为是从低层做起,对于酒店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了充分了解,她在担任更高职位以后才更容易做到得心应手。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许多人的思维定势,也是求职时的心理障碍。本科毕业要是干专科生的活儿,就觉得自己屈才了;上一份工作月薪是3000元,下一份工作就绝对不能低于3000元。于是,找来找去,挑挑拣拣,总也没有适合自己的,长此下去,不仅好工作没找着,连工作经验也没攒下。

这里,提醒那些正在努力找工作的朋友们:不妨先往低处走走。当然,往低处走并不意味着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地凑合着,而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一种能力的磨练。最终,我们还是希望人人都往高处走,发展自己,实现各自的目标。

大智慧的表现

以退为进,是一种大智慧,特别是领导人,在这方面如果运用得好,会有很大收获。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受大众至少是团队内部成员的关注程度肯定高于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对情况不怎么了解又喜欢乱下结论,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到你的头上,这时候你去辩解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后得到澄清也极可能给旁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更何况有时候你无意之中真的会犯一些错误。对没有的事情不要急于否认,事情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那时候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吗?以退为进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

不辩自明,是一种极好的公关技巧。

汉代的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他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份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其实,以退为进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在与他人发生冲突出时不要“针尖对麦芒”,聪明地“退一步”。这样既能化解冲突,又说明你是一个宽宏大度的人。这样才能体现出你比别人更有智慧。

一位印度商人带着三幅名家的画作到美国出售。有位美国画商看中了这三幅画,便打定主意,不管怎样也要把这些画弄到手。印度商人开价二百五十美元,少一元也不卖。这个美国商人也不是商场上的平庸之辈,他不想多出钱,便和印度商人讨价还价起来,一时间谈判陷入了僵局。

忽然,一位印度商人怒气冲冲地拿起一幅画就往外走,二话不说就点火把画烧掉。美国画商看着一幅画被烧非常心痛。他小心翼翼地问印度商人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想不到印度商人这回要价口气更是强硬,声明少于二百五十美元不卖。少了一幅画,还要二百五十美元,美国商人觉得实在是太委屈,便要求降低价钱。但印度商人却不理会这一套,又怒冲冲拿起一幅画点火烧掉。这一回,美国画商大惊失色,只好乞求印度商人千万不要把最后一幅画烧掉,因为自己实在是太喜爱这幅画了。接着,他又问这最后一幅画多少钱,意料的是印度商人张口竟要五百美元。

这回美国画商真急了,只好强忍着怒气问:“一幅画怎么能超过三幅的价钱呢?你这不存心要骗人吗?”印度商人回答:“这三幅画出自名画家之手,本来有三幅时价格还可以低点儿,如今,只剩下一幅了,可说是绝世之宝,它的价值已大大超过了三幅画都在的时候。因此,现在我告诉你,如果你真想要买这幅画,最低得出价五百美元。”美国画商一脸苦相,没办法,最后只好以此成交。这就是那位商人先以烧画为“退”,然后又以故意抬高价钱为“进”,最终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

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事都应该以退为进!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正如古人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个人要想更好地做人处世,必须要能谦恭礼让,要想建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退是更好的进

在驾驶汽车或者乘坐汽车时,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装载重物的汽车爬坡爬得气喘吁吁的时候,司机总是减挡,而不是加挡。为何?答曰:退是为了更好的进!

从“汽车爬坡减挡”这一现象,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也会让人有所启发。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意思就是说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强求速度,追求结果,在工作过程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撞得头破血流,而且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正如装载重物的汽车爬坡一样,如果驾驶汽车的人采取只进挡不退挡的方式,发动机就会熄火,汽车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有连人带车一起滑下坡底的危险!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借鉴“汽车减挡爬坡”的做法,学会以退为进,三思而后行。遇到困难和挫折,切莫急于求成,要沉着应对,多换几个角度想问题、找办法,困难和挫折中的你将会绝处逢生,将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发现。

春秋时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仍然退而不就,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我们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更能成功。

曹魏文帝以后,太尉司马懿掌握兵权,势力膨胀。曹氏宗族对司马懿戒备之心日重,矛盾日益暴露。为了躲避曹氏宗族的锋芒,司马懿以守为攻,称病在家,10年不朝。当曹氏派人去司马懿家探察病情时,司马懿装出一副重病的样子,消除了曹氏的猜疑。不久,司马懿乘曹爽放弃戒备,外出祭祖的机会,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民国初年大将军蔡锷曾以声色之计蒙骗袁世凯,使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防范。过了一段时间,蔡锷转道日本,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兴师反袁,终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只知前进不懂后退,它的世界只有一半。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据说有一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家庭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

如此一来,凡是以前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这种方法就是先退后进,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所以砂石老板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每个人都有趋利的本性,自己吃点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别人的积极性,那么生意当然兴旺发达了。

曾经重组国嘉实业达到借壳上市的北京和德集团,借壳之前是个传统的进出口公司,短短三四年间,资产从最初的三个亿发展到当今的三十个亿,主要就是靠鱼粉进出口生意。鼎盛时期的和德,是世界上公司进出口鱼粉贸易量最大的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5%的垄断地位。

它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规模?价格是关键!和德的报价永远是同行业中最低的,它出售的鱼粉每吨销售价比进价要低将近一百元左右。

这样的生意岂不是越做越赔?其实不然。一方面,和德要求所有的买家在签订购买合同的同时预先支付40%~50%的订金,合同一般都是三个月以上的远期合同。这样,就有50%的货款至少提前90天进入和德的账户。然后在国外出口商发出装船通知单之后支付另外50%的货款。在将近30天的行船时间内,和德就可以白白占用大量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和德在业内的绝对垄断地位,使得它在银行的信用很高,又可以在不具备任何抵押的情况下,获得180天的信用证额度。两者相加,和德一年里就有至少大半年的时间可以有大量买方和卖方的资金在账。

有了钱就好办事,仅仅是用这部分资金进行一级市场上的新股认购,20%甚至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就完全可以弥补在鱼粉贸易中的损失。至于账面上的亏损而省掉的税金,还有大量的货物贸易使它在与保险公司、银行、码头等方面谈判时占据的优势,这更是外人看不到的。

和德的董事长毕福君,后来虽然因为盲目进军高科技而落败,但在饲料进出口方面却算得上是英雄,用他的话来说:“经商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卖!卖!卖!”

大量的销售才能保证大量的现金流动,而大量销售的秘诀就是让利。如果仔细观察成功的商人,他们大多都是采用“以退为进”的发展“战略”,就是先“吃亏”或者是让利等等,然后他们再赚更多的利润。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但是吃亏也是有技巧的,会吃亏的人,亏吃在明处,便宜占在暗处,让你被占了便宜还感激不尽,这就是商人以退为进的不寻常智慧。

17.不要过分争名夺利

“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老子的著名思想。只有做到与世无争,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有太多的欲望,才不会有太多的贪念,社会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整个社会的风气才会清净。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

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有利万物生长发展而与世无争,安于留在大家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的精神。

争名夺利,内心空虚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做人原则,原则太多的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但是毫无原则的人也会令人看不起。人活着都有尊严,争名夺利也是希望有钱有地位后受人尊重。但如果为了钱,而放弃自己的尊严,那么等有钱以后,同样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层皮。人活着就是为了争口气,比如说,书生都向往考个功名回家,不仅可以衣锦还乡,还可以光宗耀祖,就算你不想出什么风头也不行,只要有你的生身父母在,他们就会永远在背后“支持”你;而武夫则向往能跟各位大侠一样杀富济贫,永世留名,让别人都知道自己!人活着就是为了争强好胜、争名夺利。人都是不知满足的,但是,也许等你年老再回头看自己一生走过的路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也许你会感觉自己还是一无所有,内心很空虚。

一日,唐太宗和大臣魏征在城楼上察看民情,唐太宗向魏征询问天下有多少人,魏征一时间回答不出。唐太宗笑曰:“天下只有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确实,世人很少有人能跳出名利圈子的,“争名夺利”的现象,越演越强烈。

现在,追逐利益成为了时尚的社会氛围,愿意坐在冷板凳上探索人生终极意义,以伦理学研究为终身使命的研究者实在是太少了。第一类是以伦理学为敲门砖,只要学位拿到手,能找到一份好的职业,换回花花绿绿的票子,得到声名显赫的位子,拥有宽畅舒适的房子,从此就与伦理学拜拜,或入仕,或从商,或留洋,或赚取名声。不论怎样,伦理学都成为纯粹的敲门砖。更可恨的是,有些人,一旦大权在握时,还反过来教训昔日的同道。第二类是以伦理学作为捞取功名的工具。与第一类不同的是,此类人还在伦理学界,但这类人关心的已不是伦理学研究的终极方向,真正有价值的课题,而是整日热衷于抛头露面,不是参加各式各样的研讨会,就是应别人邀请作各种不同类型的报告。

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用伦理学知识发财致富并且赚取名声,谋取现世的享受,为评职创造条件,为当官做铺垫。为此,往往拉帮结派,以自己现有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师长或朋友为盟主,党同伐异,将封建官场的腐朽风气移植进学界,展开一轮又一轮的盟主争夺战。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争夺话语霸权,实质上是为了争名夺利。第三类是一些以伦理学知识为筹码,主动献身主流意识形态者。这类人以解释伦理道德现行政策的合理性为主要职责,往往报纸上有名,电视中有形,广播中有声,年复一年地用自己的知识为当政者化妆,至于从本质上讲,自己为之献身的是对是错,他们根本不去理会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去理会。日久以后有些人便自觉地成为政策的奴仆,伦理学给他的做人道理自然也荡然无从,一切以官场腐朽的潜规则,成为他们处理人事关系的标准。

人人争名夺利,有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表面上逞强豪饮狂欢,其内心却是空虚苦闷。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理智稍为清醒的时候,有些人会怀疑地自问:人生是为什么而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目的在那里?更有些贤德之士对现在社会风气日益恶化,道德的没落,人性的沉溺而感到忧心如焚。人类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后果不堪设想:惟有透过人类理性的觉醒,重整纲伦,提倡固有道德运动,寻回我们心灵深处隐藏的人类原有的高贵情操,人类未来才会有幸福。

人都有一定的虚荣心,虚荣往往是促使暗争的源头,暗暗较劲的竞争更是处处存在。有为博取某人欢心的争风吃醋,有为获取某个职位的明争暗斗,有我过不好你也别想过好的勾心斗角……原来好好的朋友会因虚荣的暗争而变成仇敌,原来合作的伙伴会因小小的计较而反目。

在存在着巨大竞争压力的环境中,要保持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实在不易。有很多人都声称自己不争名不夺利,然而,这往往是在没有名利可得的情况之下打出的幌子,而一旦有名于前,便奋力争去,不惜争得头破血流;有利当前,便铤而走险,不顾斯文扫地。

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看淡名利的能有几人呢?

为了名利,为了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奔波,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原则,甚至降低了自己的人格,真的很累!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有的只是内心的空虚。名利都是身外物,誉满天下,也许会被虚名所累。人生如梦,争名夺利只会使自己劳心劳力,就算争得了名利,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呢?也许只有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才能逍遥自在、一生快乐!

淡泊名利,逍遥自在

古圣人说:“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是“名利”的敌人,“淡泊”是内心超脱尘世的豁达。不为“名利”所累,有着面对一切的从容和冷静,富有远见卓识,而不俯仰随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万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们对“名利”的理想化的观点好像始终没有变,把淡泊“名利”视为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展现真正属于人的高贵品质。

淡泊应该也是一种修为,是智者的心明。淡泊明志,是古今许多人一生的所求,淡泊是一种超然,淡泊是一种境界。只有做到了淡泊名利,才能逍遥自在。

做人还是平淡一点的好,平淡是一种比较高的人生境界。很多人淡泊名利,也有很多的人以平凡自居而自甘于平庸。其实,真正的平凡是大多数劳动者默默创造的奉献精神,它比无创新而又争名夺利的平庸者要高尚的多。

古往今来,众多的学问家都是淡泊名利的佼佼者。他们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很好地诠释了淡泊的心态。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终成国画大师。范仲淹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古代仕途贤士追求到一定地位,修养到一定程度,才侃侃而谈的境界,是对淡泊的感叹印证。由此可见,淡泊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淡泊是一种广阔的胸怀。

居里夫人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原来的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荣获了第二次诺贝尔奖。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其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惊道:“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态度,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宋诗选注》等巨著,享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之美誉。一位美籍华人新闻记者要采访他,被拒之门外。他把《写在人生边上》一书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要重金聘他,皆被婉言拒绝。他对一位年轻人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钱钟书惜时如金、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尚精神品格。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皆顺,难免会遇到一些曲折、坎坷。有荣有辱,有聚有散,如何面对这一切?应学会淡泊。人生短暂,恩恩怨怨,功名利禄,只是过眼烟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就是福。学会淡泊,并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甘于沉沦,而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在杂乱的琐事之中,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清醒。

不争名不夺利,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健康长寿的前提;如果为了名利不惜牺牲自己,挖空心思贪图钱财,千方百计算计别人,会导致体内免疫力下降,病魔缠身。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李下岗后心态一直难于平衡,求财心切。见人家跑运输赚了钱,他也去买汽车,昼夜卖力气;见人家搞修理收入不错,他又动了心,想捞一把;见到大款、明星们花天酒地,腰缠万金,他攀比不上,就气得要死,整天殚精竭虑,终遭病魔侵袭,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后悔莫及。

人,要学会淡忘生活中的不幸和不愉快之事,不斤斤计较,不纠缠生活琐事,顺其自然,保持正常心态,知足者常乐,才有利于健康。

当今社会,人们面对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苦闷,人们应学会淡泊,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伐走过一生。然而,淡泊的意境是不容易达到的。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真要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谈何容易?所以说,淡泊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炼心。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说,冯家几十年遭遇了许多风波,他的奶奶,他的母亲,对生活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要求:牢里没亲人,医院没病人。

在任何时候,平平淡淡,平平安安就是福气,这也是我们人类最朴素也最重要的祈祷。

平淡,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高出世俗之上的超然。不是不思进取,也不是无所作为,亦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美好的细节,那些美好的天赖,需要一颗平淡的心去体味、去享用。比如:春天里的潮湿气味,冬日午后的温暖阳光,清凉月光在大地上流淌,白杨树在夜色中优美的轮廓,秋虫在麦田里的轻声吟唱……

不必太在意名利,也不应太超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有所收获当然快乐,但名利轻时也应淡然处之,既不想贪婪于名利,也无须刻意的淡泊,任其自然就行了。不奢望做伟人圣贤,恐高处不胜寒;也不愿区区碌碌的做小人,活的太萎缩。按自己的能力所及,尽量按自己的心愿,由自己的喜欢去求去为去生活,尽心尽力,知足常乐。

淡泊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灵魂的典雅。淡泊于名利的沉浮与得失,以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平静地对待生活,面对朋友、同事和亲人,不卑微、不凡俗。

“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学会用淡泊之心看待周围的一切,让心境远离尘嚣。面对争权和夺利,让我们一笑而过。一笑而过是淡泊,是宁静,是无欲,是豁达大度,是真正的逍遥自在!

当你拥有了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人间蜚短流长所左右,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自然地工作,真实地生活,不就是拥有了淡泊的全部含义了吗?拥有了淡泊,就守得住寂寞。拥有了淡泊,就能抛开人世间的喧啸、浮躁,携妻带子,粗茶淡饭,尽享天伦之乐。拥有了淡泊,就能与人为善,施爱于世,永远保持智者的头脑。拥有了淡泊,就能直面高处不胜寒。淡泊名利,不等于是你逃避社会和生活的选择,也绝非是庸人所为。当你拥有了淡泊,还用说谁是真正的庸人吗?拥有着淡泊名利的心境,去细细地品味人生,生活会更加阳光灿烂。

18.凡事有度,物极必反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物极必反,不可走极端

老子所倡导的物极必反,从理论上来说,源于其方法上的循环论。老子的循环论是相当彻底的,他认为道之内部是“有”与“无”的循环,道的本体作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循环,而万物又出于道而入于道;而同样是循环,天地万物要效法于道,所以他认为万物内部生死、祸福的变化,同样也是循环。因为是循环,强就会转为弱,弱就要转为强,所以持盈保泰是不行的;只能立在柔弱上,保持由弱向强转化的态势,永远也不要立在刚强的一面上。循环运动、物极必反是老子规律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规律的主体是什么?是道?还是万物?从理论上,道可分两层,一是玄牝之道,即作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具有创生能力的道;二是散德之道,即散在万物,并为万物所有(“德”)的道。循环往复,物极必反是散德之道的运行规律,它从玄牝之道分离出来以后由“逝”而“远”而“反”(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玄牝之道。散德之道是在万物中运行的,它的一个循环,相当于一物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老子“物极必反”的原始辩证法思想是通过对社会和自然的深悉洞察和思索之后得出的天下万物的运行法则。也正是事物“顺其自然”地运动的运行法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运行法则连人类的人为作用也控制,这是一种宏观理论。事物发展的总方向,会依照运行法则,但是调节和引导它的是人为的努力,因此,老子在当时,以政治家的积极态度,对社会和现实进行了持续的忠告。同样,在重视“阳”的当时社会,提到“阴”,并不是因为“阴”比“阳”重要,而是因为防止人们只知道一面,并只追求那一面。从这个角度,老子向当时有钱和有势之人,进行不断批判和督促。

“物极必反”的规律,告诉了人们做事不可以走极端,而应该有意识地保持在适度,适度才可能长久的道理。用这种辩证认识方法来把握处世的原则,《老子》从正反两面提出:不自我张显而能明达;不自以为是可得到光大;不自诩夸功而能有功;不自傲自负而能长久。进而老子提出“凡要达到收缩之目的,必先要让其扩张;凡要削弱的对象,必先要允许它增强;凡要废除的事物,必先要使它兴旺;凡要取得一定的收获,必先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将物极必反作为辩证方法论应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为了延缓和防止事物向不喜欢的方向转化,老子提醒人们要重视“微明”,因为当事物处于转化的萌芽状态时,如果及早察觉,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四种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是很容易处理的,重视“微明”就可以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些话是向唯意志论者发出的警告。历史上有多少政治家、军事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事物已出现向相反的一方转化的征兆时,他们却仍然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最后招致惨重的失败。

老子在讲述“物极必反”的道理时,曾作过这样的推断:“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意思是:社会发展,万物繁衍到终极将是“天空破裂,大地塌陷,江河枯竭,万物绝灭”。

由于科学的进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力大了许多,于是有些人似乎觉得人在自然面前已经无所不能,可以为所欲为了,有的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甚至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本应有的和谐关系,变成了人类向自然片面索取的利害关系,以至出现了物极必反的征兆:劳民伤财且不说,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绿色植被减少,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灭绝。如今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老子所讲的“物极必反”的哲学推断已得到了初步应证。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所说的:“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南极上空出现的溴氧层空洞,应证了“天空破裂”的推断;华北地区和沿海地带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区域性漏斗”和地面沉降,有少数地区已出现地面塌陷,这也应证了“大地塌陷”的推断;九十年代中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就出现断流,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江河出现断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又应证了“江河枯竭”的推断;如今地球上许多物种已经灭绝,还有许多相关物种,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就像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原来狼很多,鹿也很多。狼是吃鹿的,为了保护鹿,当地人就把狼杀光了,可结果却是鹿也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狼,那些老弱病残的鹿把草吃完了,而那些强壮的鹿没草吃了。有了狼以后,狼把那些老弱病残的鹿吃了,强壮的鹿才有草吃。于是,人只好把狼重新放回去,不久之后,鹿又开始繁殖起来。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个规律,切勿破坏其规律性,走极端。这里以自己的心情与成就为例。顺利的时候,心情自然好,进而会获得更大的成就,心情更加舒畅。然而不知不觉中舒畅的心情会向另一个方向转变,那就成了骄傲,目无一切开始滋生,鲜花和赞扬声冲昏了头脑,自己却全然不知。外在表现也继续上升,而外在表现的顶点往往是积极作用的舒畅心情和消极作用的目中无人相等的时候,此后便出现一个突变,走向事物的另一面。于是,一蹶不振,灰心丧气,然而,只要你没死,另一种积极的情绪就会慢慢滋生起来——低调、默默无闻的实干、做事小心谨慎、尊重别人等等,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转机而走入另一个上升期。

很多年前,有一队年轻的士兵被派到乡下劳动,帮助农民收麦子。连队规定一个星期工作结束,连长说提前干完提前归队,剩下的时间作为奖励一并归入假期。有这样的奖励,可以想象到,这些一顿吃九个馒头的小伙子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热情投入到劳动中去的。他们仅仅用了两天,就结束了所有的工作,并将情况通报了上级……而后,漫长的等待便开始了,他们像一群孩子一样聚集在村口,等待着远方传来汽车马达的声音,五天里,希望像退潮的海水,愤怒像加上煤炭的火。规定的时间到了,连队的卡车来了,小伙子们愤怒的围住汽车,质问为什么才来接他们。汽车兵说,并没有接到有关提前接回士兵的新指示,他只是照常执行连队一周前的命令而已。

听了此言,他们愤怒爆发了,也许是为了这漫长的五天,也许是因为被愚弄,他们打碎了宿舍里所有的物品,拆碎了所有的床板……结果是,原有的休假被全部取消,每个人被处分,并接受检查。

从理论上来讲,在这个故事里,任何人都没有错误。军事命令规定一个星期为周期,无论是连队还是汽车兵都没有错,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时间准确执行了。连长的话可以作为一种激励,甚至说,诱惑也可以,但它并没有被作为军事命令发布,它是不明确的,在理论上是没有责任的。那么,是那些被处分的小伙子们错了吗?也不是,他们提前五天就完成了任务,他们应该受到表彰,并且,当他们受到愚弄的时候,他们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从客观上,他们确实做了违纪事件,所以,必须有人出来为此负责。

对此负责的人是谁呢?年轻的孩子们。因为是他们砸碎了那些床。正是因为他们的极端做法,使原本应该受到表扬的事情变了味。这件事也告诉我们,遇事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冷静。大起大落往往给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如果不想大起大落,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实事,少哗众取宠,不要夹着尾巴做人。要以稳重谦和的人生态度,认真生活,豁达理解众人。

总而言之,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不要走极端,不要使自己陷进自己挖的坑中。

占小便宜跳陷阱

老子“物极必反”规律和孙子兵法的“欲擒故纵”是同样一个道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也经常用到。

老张是某ERP软件公司某分公司的经理,他上任几个月来,市场形势很不乐观。

这天早上,老张照例接受完老板暴风雨般的骂街式洗礼,正坐在椅子上愁眉苦脸发呆时,公司的前台兼老张的贴身女秘书小张走进来,“张总,今天出去吃饭吧,我们上次陪客户去吃饭的时候,饭店给了一张200元的消费券,今天不吃就过期了。”“什么消费券,你给我看看。”老张从小张手里接过消费券,只见上面写着“消费券200元,有效期截止至X月X日。本券最终解释权归粤香楼所有。”他灵机一动,想出了策略:“反正现在也没什么辙了,干脆我把死马当成活马医——把公司的软件也搞个促销算了。”当晚,老张就和公司的几个亲信密谋,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第二天,在当地最有影响的华南日报上,老张的公司登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告:著名ERP软件公司A公司推出ERP软件免费大赠送,本公司为了支持本地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决定将ERP软件免费提供给合适的企业试用,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满意后再行购买,如试用不满意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广告的右下角,还有一行如米粒大小的字: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A公司所有。字体小的几乎看不到。

广告登出后,老张每天上班都坐在电话旁边,只等有人打电话来咨询。刚开始两天,没什么效果,倒是有两个电话打过来:一个是卖保险的,另外一个还是卖保险的。让老张空欢喜了一场。一周以后,又有四个企业打电话来咨询,老张把四个企业做了初步筛选:有两个企业没什么希望,公司才十几个人,估计再怎么试用也不会购买他们的软件。还有一家是随便问问,估计上系统也是几年后的事情,老张怕自己等不到那个时候,也直接放弃了。只有一家企业B公司很有希望:据介绍他们之前上了国内一家ERP软件公司的系统,但根本不适用,刚刚退了货。现在公司急迫需要一套系统来进行正常的运做。老张将目标锁定B公司,决定要把它拿下。

第二天,老张亲自拜访了B公司的老总。经过一下午愉快的交谈,老张很快就答应给对方试用A公司的ERP系统。在交谈中虽然对方也问到了钱的事情,不过都被老张巧妙的给避过了。随后一周,老张带领公司的技术实施人员进驻B公司,开始了系统的安装、调试、数据导入等工作。一个月之后,系统上线完毕。系统运行良好,对方对此也非常满意。但对方在使用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系统只有两个基础模块可以使用,而其他十个模块都无法登录。老张解释说试用版只有两个模块,如果要开通其他模块必须购买整套系统。此时B公司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公司的原始数据已经被老张公司的技术人员“不小心”删除了,而公司下个月就是生产旺季,没有系统根本不行。无奈之下,对方只好掏钱购买了整套系统,老张也趁机宰了B公司一笔:把系统的价格整整翻了一倍。他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欲擒故纵”正是利用对方急迫或者是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先使对方尝到一些甜头,而逐步进入自己设下的布局。待到对方已经骑虎难下、欲罢不能之时再索取己方应得的利益。

总而言之,天下不会掉馅饼,当一件事被吹捧得天花乱坠的时候,可能就不会是一件好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切莫占小便宜,否则可能会吃大亏。

19.无为而治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

无为而治

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类如果去除邪恶,回复本性,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各种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可以实现,就可以达到最和谐的程度。

老子是针对治理国家而提出的,老子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让国家尽可能在自我调节下自然发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无为”才是最大的作为。所谓“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

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单纯的无所事事,什么事都不干,什么都不说,放任自流,仿佛一盘散沙,这样达不到无为而治的目的。真正的无为而治,是要寓有形与无形之中,有为与无为之中,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就是做事的辩证法。

无为而治是一种棋高一着的超越,它是一种领导下属,却不使下属意识到被领导的方法。

西汉文帝时期实行的是一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之策,从而出现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老子无为并非真正消极或完全消极,而是有其积极的一面,或者以消极的间接方式达到积极方式达不到的效果。

所以,黄师忠天在《老子无为思想研究》中说:“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固然在一个‘道’字,然而表现在现象界的,毋宁乃是以无为思想为基础,由无为的观念开展出各种相应于无为的功夫,如守柔、不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等等主张来。也由‘无为’向上寻求一套理论的根据,建立了老子的本体论、宇宙论。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老子思想的形成,是由于政治上的过度有为,触发其无的思想,由无为的思想,再向上推展其政治论、人生论,并向上建立其宇宙论,完成其整个哲学的体系。”

老子的无为哲学是对该时代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动。在“过度有为”的情况下,人的思考活动变得僵化,唯有解除不必要的枷锁,拋开所有桎梏,以无为来矫正世俗之弊,人们才能回到心灵的乌托邦,一切合于道的境界与真理。

如今这个时代太浮躁,分心的事情太多,金钱、功名、利碌、竞争、生存,让人变得急功近利。尤其对于男人,社会压力更大,小时候被父母“望子成龙”,长大后被老婆“望夫成龙”,被岳父母“望婿成龙”,这让他们疲惫不堪,这在各种亚健康状态的调查数据中便有明确的显示。可以说,重提老子的“无为而治”,对于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提起《卧虎藏龙》,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这部戏让导演李安大红大紫。他出名后,许多人都赞扬他太太是贤内助,他太太却说:我不是贤内助,我从来都是leave him alone(不去管他)。值得“望夫成龙”的女人们沉思。李安毕业以后在美国失业,在家里一呆就是六年,他太太无为而治,养着他,却不管他,听凭他在那里胡思乱想、自由发展。假如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能有李安太太这样的大度和睿智,对有个性、有才华的男人们,不强迫他们去为你争荣争华争风光,leave him alone,说不定大家就会冒出来,什么事业金钱功名,便不期而至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年轻的社会细胞——家庭少了许多温情和亲密,多了程式化与机械的分工,从谈恋爱开始,男人们就被冠以时髦的“绩优股”、“潜力股”,成家后,无师自通的女人们便开始了漫长的“相夫”之路,为男人的职业生涯、为家庭的小康、大康生活,便列满了“三年计划”“五年计划”,甚至细化成“年度计划”。女人们善“比夫”,在往年比漂亮比气质的基础上,更多了比老公这一项,“夫贵妻荣”的心态如疯狂的癌细胞,无法扼制。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多有慢工细火不焦不燥的坦然,且无不是兴趣使然。宋词大家苏轼,自幼贪玩,在27岁方开始涂鸦,却以不羁的个性、泼墨式的豪迈,开创了豪放词派。普林斯顿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他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能得奖时说:“我就是觉得好玩,我每天走进实验室,我的感觉每天都是新的,不知道实验会产生什么结果,这让我非常好奇。”带着一种顽童的心态去做研究,这样成果才能做出来。

老子说:“善行无伡迹”。就是说做是要注意方法,不露痕迹的推行自己的意志,这大概就是“无为而治”的根本所在。

无为而治,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关系的润滑剂、是健康的保鲜膜。无为而治,真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奉为格言的人生经典。

领导者的“无为而治”

江苏沛县人曹参是西汉开国功臣,秦朝时曾任沛县狱吏。公元前209年,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由他来辅佐齐王治理齐国。汉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丞相,并且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来治理国家。“萧规曹随”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曹参来到齐国以后,马上把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们与一些有才识的知识分子召来,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如何来安抚和管理好百姓?如何才能把破败的国家治理好?因为召集来的有好几百人,每个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来谈,所以提出的办法也五花八门,有的竟不着边际。这么大的事,又众说纷纭,曹参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很难决断该听谁的。

正当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有人就告诉他,住在胶西的盖公擅长于研究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有治国的才能。曹参听说后,思贤若渴,立即派人带着厚礼恭敬地把胶西盖公请来。盖公来了以后,曹参礼贤下士,亲自拜见,向盖公请教治世安民之道。盖公看曹参一片真心,就跟他说当前治理齐国应当采取清静无为的办法。

盖公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扰民不生事,那么,下面的老百姓的生活自然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参听了他的话以后非常高兴,决定把盖公留在齐国,并把自己住的正房让出来,请盖公住,以便随时为他治国出谋划策。

曹参在齐国担任相国的九年中,按照黄老“无为而治”的办法制定各项政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使齐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日趋稳定,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日子,因此,齐国的人都称赞曹参是个贤明的丞相。

再来看下面的故事:在东汉时期,贵人邓绥受到和帝宠爱,皇后阴氏十分嫉妒。但邓绥为人谦恭,性格柔顺,对阴氏十分尊重。与阴氏同时进见和帝,邓绥从不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与阴氏抢话头;每当发现自己的服饰与阴氏相同或相近时,邓绥便立即换掉,绝不与阴氏抢风头。尽管如此,阴氏仍然与人一起施行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鉴于阴氏的专横、阴险与邓绥的谦逊、忍让形成鲜明对照,和帝幽禁了阴氏,并在邓绥称病辞让的情况下坚持将她立为皇后。这个故事,被后代史家公认为“不争之争”的典型范例。这里的“不争之争”,与作为领导方法的“无为而治”在道理上是相通的。这里的“不争”并非真正的“不争”,而是以“不争”为“争”的手段;“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也并非真正的“无为”,而是以“无为”为“为”的手段。所谓“无为而治”,实质上就是把“有所不为”当作治政的方法和艺术。兵法的开山祖师姜太公说,最高明的政治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家学说的核心,道家同样把无为而治视为治政的最高境界。至于历代帝王将相,大概没有谁不希望能用最少的心血来建树最大的政绩。只不过实现无为而治,实在需要领导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姓宓,名不齐。有一次,他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物都揽在身上,事必躬亲,管这管那,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他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

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是“子贱二世”,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在公司的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无为而治是管理上的至高境界。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积极发挥出各个岗位上管理者的力量,善于激发他们的智慧,使自己从日常细小的事务中摆脱出来,自然能够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握大局,这样貌似无为,其实更加有为。

领导者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呢?从历史经验来看,至少应把握以下五点:

第一条:与民休息,宽容大度。姜太公说,天有经常运行的轨道,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常规。君主如果能够遵守修养生息的规律,天下自然就平安无事了。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后遵从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表面上不算勤政,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让人民修养生息,使农业、工商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明朝的冯梦龙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宋初的宰相赵普每当收到士大夫之间相互揭发告短的文书,不看一眼便付之一炬,表面上像是不负责任,但实际上正是通过遏制勾心斗角之歪风,维护了当时的“安定团结”。

第二条:顺乎自然,恪守天道。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当初只是刘邦的一个不起眼的嫔妃。尽管只被刘邦“宠幸”一次便怀上了“龙种”,但她生下儿子后仍然很少与刘邦见面。后来,薄姬不仅因未被刘邦宠爱而使母子免遭吕后囚禁,而且因儿子幸运登基而成了皇太后。这就表明,削尖脑袋钻营即使一时得利也未必是好事,而顺乎自然即使一时失利也未必是坏事。

第三条: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南北朝时期,傅昭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任过州郡属官、地方长官、朝廷命官。当时,朝代走马灯似地更换,官场上混乱无序,危机四伏。傅昭之所以未遭受什么挫折并能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名声,靠的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据史书记载,他居朝廷,无所请谒;居家室,不蓄门生,不结党徒,不交私利。这些无疑是他得以善终并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

第四条:以正避邪,谨言慎行。西汉后期,政治非常腐败,朝廷日薄西山。是时哀帝宠信高安侯董贤并纳其妹为妃。傅皇后之父傅晏惧怕有一天会出现废立之变,飞来横祸。他的朋友桓谭说:刑罚再严,不能加于无罪之人;邪恶再盛,不能无故加于忠正之身。桓谭告诉他,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要叮嘱皇后,千万不能以巫医方技等手段与董妃争宠;其次是他自己应遣散门徒,务执谦谨,防止别人借他之势在外胡作非为。否则皇帝抓到把柄,后果将不堪设想。傅晏遵嘱而行。后来,董贤在皇帝的指使下想尽办法,包括逮捕傅后之弟审讯,都始终未能找到陷害傅家的借口。

第五条:释疑自保,激流勇退。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何祛除皇帝的疑心,一直是宦海沉浮的关键所在。楚汉相争期间,率军东征的汉王刘邦,反常地几番派人慰问留守关中的丞相萧何。萧何为了祛除汉王的疑心,便在自己的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人,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如此,萧何才得到了刘邦的信任。在历史上,功成身退也是官场的一条定则。道家始祖老子认为,功成身退,乃天地之道。有许多曾经战功赫赫的英豪,如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唐朝代国公李靖等,都是因为不服老贪恋功名而不得善终。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作为现代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的指南,究其实质而言,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即所谓“最小—最大原则”。在实际的领导行为中,它表现出内在的超载性和象征性,表现为领导者“抽身谋大计”,着眼全局,进行宏观控制,整体把握,勇于放权,善于任人,用人不疑,使下属“有为”而己“无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极致。

20.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原文]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至柔之物,可以任意驰骋于至坚之物之内。没有实体之物,可以侵入毫无空隙的地方。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

为人要谦虚

老子曾经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地,老子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字伐着无功,自夸者不长。”

的确,你谦虚时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善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配合很默契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心里会感到紧张,做事就没把握了,而且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交往和工作难以继续。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一句尽人皆知的中国谚语,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谦逊作风和传统美德。

下面来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我就掉水里了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在今天,文化程度高的人,不要小看了一些文化程度不及自己的企业家。这些人中有的虽无张良、萧何、韩信之才,却有刘邦之才。书生气地做一简单对比,以为自己一旦介入某一领域便可大显身手,其实,那些都不在话下的想法是天真和不切实际的。

即使是再善于运筹的人,也可能会有失误的时候。何况“既生瑜,何生亮”,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断增强自己的运筹能力,又能经得起失败和挫折,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赢得一个成功的人生。

人生有限,精力有限,而知识无穷。你不可能涉足方方面面,涉足每一个领域。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山那边的风景”对我们来说是“虚”,是“无知”,我们不能不谦以待之。即使在自己的领域内,也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问题。“五十步”当然要谦虚地向“一百步”学习;但“一百步”也还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需要。西方一位哲人告诫弟子要谦虚,以大圆中套小圆为喻,阐述说:知道的越多,接触的未知也越多。这真是伟大的谦虚态度!

我们讥笑人不谦虚时说他是“半瓶醋”,“半瓶醋”是典型的“虚而不谦”。进一步想,即使“满瓶醋”又有什么呢?“瓶子”之外还有“桶”、还有“缸”,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也是无止境的吧!何必等到“望洋兴叹”之后才悔悟呢?心中留一定的空间,“虚席以待”,去受益,去充实,是色彩斑斓的人生!反之,则寡味枯竭了。

人是不能不骄做的,因为人不是只有弱点。谦虚,不失个性;骄做,不乏自知。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那些在事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谦虚处事的人。

牛顿是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他有三大成就——光学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牛顿每当在科学上获得伟大成就时,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牛顿费尽心血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没有急于发表,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数年,研究了数年,埋头于数字计算之中,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一句。

后来,牛顿的朋友、大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在证明一个关于行星轨道的规律遇到困难时,专程登门请教牛顿。牛顿把自己关于计算“万有引力”的书稿交给哈雷看。哈雷看后才知道他所要请教的问题,正是牛顿早已解决、早已算好的问题,心里钦佩不已。

在1684年11月,哈雷又到牛顿的寓所拜访。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论证“万有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哈雷看后,对这部巨著感到非常惊讶。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他再三劝说牛顿尽快发表这部伟大著作,以造福于人类。可是牛顿仍然没有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经过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1687年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世。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他:“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惟有勤奋而已。”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从这些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谦虚胸怀,它生动地道出了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奥妙所在。

大师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可骄人的呢?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学习,学着走,学着出声,学着自制,学着谦虚。

爱迪生说:“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再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这虽然是爱迪生的自谦之词,但他自己的努力程度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证明。美国人罗威尔曾说:“谦逊常是庄严和尊重。”也有句话是这样说:“高不危,满不溢。”看呀!从古至今,我们的身边无不体现着谦虚的精神。谦虚对中国人及全世界人来说,都是一项令人敬佩的美德。

为人要学会谦虚,因为对于谦虚的人来说,总有自己认为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总有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也就使人总有进取的力量。谦虚也是一种自信力的体现,因为自信才不把小有的成就当回事,才想念自己有更大的突破和成功。所以还是请诸君记住古人的这句话:谦受益,满招损。让谦虚的力量带我们走向成功吧!

和气待人

人类是感情尤物,伤心时掉泪,高兴时大笑,生气时怒骂等,这一切情绪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作息。但身为理智的人类们也该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态吧!新新人类一定要学会情绪管理这一堂课,才不容易让那一时的情绪化误了自己的思绪及行动。

人类也可分为几种如暴躁、温和、粗鲁、彬彬有礼等。只要细想一番,大家都会喜欢有礼的人们!就以职业方面来打个比方,如教师、服务性的工作等都需以礼貌和温和性的工作态度来对待学生及顾客。要是教师性情暴躁,当学生提出疑点或疑问时,不耐烦,恐怕学生则必须吃闭门羹吧?这样的教师尽到了本身的职责了吗?另一例子,如遇见了老是绷着脸的服务员,大家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和气就是意味着温和及和睦的态度。如果人人都能秉持着和气待人的方针,想必这世界必定变得更美妙,暴力事件也不会一次再一次的重演。这其中明显的个案有如路霸事件。路霸常以其蛮不讲理、恶势的态度欺凌他人,甚至延伸至谋害他人生命。这种作风实在要不得!

和气这词汇,不是文人的专用,而是一门结合了许多方面的根深学问。这学问不是只靠一味的啃书就会有张漂亮的成绩单,而是要靠自身的亲历实践。只要有想自我改变,有毅力,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必能成功达致目标。当自己掌握了和气这门学问,就会发现从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愚笨,中了生气的计谋,迫使自己失去了理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禅师晚上在禅院散步时,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知道有人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开椅子,蹲在原处观察。不久,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后背跳进了院子。当他落地的时候才发现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惊慌失措。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穿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告诉其他师兄弟,从此再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

老禅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正是用平和的心对待徒弟越墙出去闲逛,才使得他的徒弟们以后都不出去了。

有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了,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即使刀子拔出来了,但是,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和气待人,以和为贵,否则会给自己的内心深处留下伤疤。以至后悔终生。

某日下午,张明在上班路上的一个十字路口等待直行绿灯时,身旁发生的一件小事吸引了他的注意。

“你少脑子啊?你少脑子啊?”

一位开着全新的白色本田商务车的青年男子从车窗里伸出头冲着其车前的一位三轮摩托车主大声吼道。

原来,那位直行的三轮车停在了右拐的道上,挡住了本田车向右行驶。

三轮摩托车主听到吼声后,回头看看,未说一句话,立即将三轮车开到一边,让出车道,本田车随即转弯急驰而去。

“少脑子”可谓是一句市骂,常常可以听到,大意是说人不懂规矩,不识时务,不会做事。可是,即便是三轮摩托车占据了车道,本田车驾驶员说话为什么就不能和气点呢?如果他带着宽容的心,和气一点向三轮车驾驶员说明其占道的话,不仅自己的心情会好一点,那位三轮车驾驶员也不会因挨骂而心情不好,路人对本田车驾驶员投去的目光恐怕也是赞许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和气的去对待别人,那么,我们的心情就会更快乐,人生也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