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舍.子不语]:过早资产证券化将毁灭中国资本货币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1:29:37

过早资产证券化将毁灭中国资本货币市场

 

2011-12-20 FT中文网

 

    融资饥渴症是银行痼疾。

 

    中国银行业不断在证券、债券市场融资,以保障资本充足率,有感于此,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提出,中国股市要改名为银行业股市才名符其实。为了缓解股市资金压力,刘士余建议发展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加权资本由表内转到表外,减轻银行资本需求。

 

    刘士余看到了问题,但药方大错特错,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典型的把垃圾扫到地毯下的荒谬之举。

 

    首先,资产证券化不能解决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问题。

 

    中国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根本是行政化与追逐资产规模叠加的结果。2003年前后,中国银行业处于技术破产窘境,当时坏帐主要是为国有企业转型买单。而是银行业注资、改制、上市之后,银行业还在行政之手的左右下,与地方政府结盟,投入大项目、大企业,而对中国市场所亟需的民营企业弃置不顾。

 

    银行与地方结合的银地结合模式蔚为一时风尚。通过银地结合,银行与自己与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抵押品土地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一旦土地资产价格有风吹草动,银行就成为秋风寒蝉。

 

    根据刘煜辉先生的研究,2011年上半年,在央行加紧回收流动性,同时因外贸顺差大幅降低而收缩货币发行规模(危机前,中国货币动脉的供血量主要还来自贸易顺差。危机后,中国的贸易顺差从2007、2008年的约2万亿人民币下降至2010年的1.2亿人民币,2011年上半年不到3000亿人民币)时,“第二央行”正以更大规模的“土地货币”发行方式抵消央行的紧缩政策效应。商业银行在短短两年内以“土地货币”的方式“创造”了19.5万亿的新增货币,将银行业信贷总量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21%提升至2010年的近180%(包括表外贷款)。

 

    其次,资产证券化从将银行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要追问的是,中国银行业的表外资产还少吗?

 

    表外资产量非常大。银行承兑汇票是其中的重要类型,由于开立承兑汇票的效应立竿见影,可以提高存款拉高利润,银行不断通过“开票贴现再开票”循环,增加新增存款水分,加重了实体企业的负担。银监会6月末进行排查,严禁通过票据虚增腾挪存贷指标空间,当季汇票规模大幅下降,三季度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量为9825亿元,比二季度1.33万亿的增量规模下降近3500亿,同比大幅减少9843亿元。但承兑汇票仍然是企业的重负,笔者遇到的企业呼吁承兑汇票应该自愿,不要强迫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加重企业负担。

 

    理财产品是表外资产的大宗。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6527款,发行规模预计达到14.63万亿元,在去年7.05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所有产品都在表外。

 

    商业银行以信托理财产品的形式,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信托投资,大规模投向房地产和基础建设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信托理财产品没有被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也不会体现在传统的货币规模指标M2(流通中的现金+储蓄存款+政府债券),银行的重要资产成为表外资产。截至6月上旬,银行理财产品总额已达7万亿元,而表外资产的运行模式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使得银行体系在理论上被“冻结”了20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后,又通过这一似是而非的“中间业务”获得了超过50%的整体利润率。

 

    银监会清理银信合作,对信托产品略有抑制,信托数据大幅下降。2011年一季度末信托贷款仅增91亿元,同比少增2047亿元;二季度末信托贷款增加913亿元,同比少增5102亿元;三季度末信托贷款增加848亿元,同比少增3924亿元。但与此同时,组合型的理财产品作为替代品大行其道,信托类潜藏在组合中,继续发扬光大。

 

    银行利润高到“不好意思说”,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资产组合中,各项贷款余额为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累计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共实现利润5383.26亿元,同比增长达29.2%。

 

    银行超额收益的背后,贷款的整体风险和资产质量让人担忧,一旦中国实体企业大规模倒闭,一旦房价下挫,银行的表外资产将以何为生?

 

    第三,市场缺乏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高超定价水平与起码的信用基础。

 

    环顾中国证券市场,就能对中国的信用基础得出大致的结论,造假遍地,交易成本高昂。银行资产证券化,最可能的情况是将目前的表外资产表内化,然后以证券化的方式将表内资产表外化。

 

    在证券化的过程中,谁来给这部分表外资产定价?哪家评级机构可以承担评级重任?谁来购买表外资产?如果以负利率与忽悠收益的方式让普通投资者购买这部分资产,其实质是把银行的风险转嫁给投资者,让投资者买单,与美国资级贷款证券化性质一样恶劣。

 

    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回避关键改革的偷懒方式,在银行业第一次改革时,好不容易通过注资方式从风险中全身而退,而现在又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直接向投资者伸手。好意思吗?

 

    中国的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定价评级系统充满行政色彩,投资者还不成熟,信用不彰,此时发展债券市场培育信用与定价体系是重中之重,通过债券市场逐步试行证券化,而不是通过一步到位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直接毁灭中国的资本货币市场。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