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修叶修重生平行世界:关于民族问题、宗教与宗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5:00:00

关于民族问题、宗教与宗教学
On the Problems of Nationalities, the Religions and the Religious Studies
一、摘要
民族问题一直是多民族大国所关注的焦点。而就中国来说,民族问题的现状 并不容乐观。 在地缘政治的划分上,我们容易发现民族矛盾最集中的地区往往与宗教信仰 区域重合,因此对民族问题进行一种宗教学方法论视野下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引言,讨论民族问题与宗教的宏观联系;第二章为 宗教学的材料积累部分,由宗教与宗教学的简单定义入手,从社会学、科学、伦 理学与宗教和宗教学方法的关系入手,对宗教以及相关的民族问题进行探讨;第 三章是基于宗教学材料的分析和结论部分。
二、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分析
1、宗教的简单定义与现状 2、作为社会学材料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宗教 3、科学与宗教 4、伦理学与宗教伦理 1 2 3 4
1 1
第三章 宗教学视野下的民族问题 1、态度与矛盾 2、谁之过 4 5
4
三、正文部分
第一章 引言
一个多民族大帝国必定灭亡于内耗,不论是以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罗马如是,甚至可 以说苏联亦如是。而在引起内耗的种种原因之中,民族冲突往往是在体制、经济或军事叛乱 的表皮之下的一根肉中之刺。 即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现代政治文明相对发达, 在谈到民族问 题的消解时,也不过是戈尔定结面前的凡人之王。因此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多民族 国家的中国,民族问题无疑是政府最重要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民族问题往往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全中国 5%到 10%的“少数民族” 中,有接近三成的民族与信仰直接挂钩。同时,新疆和西藏两个大的民族自治区集中了伊斯 兰教和藏传佛教的大量信众, 而这两个民族从人类学角度看与东亚人也有一定距离 (吐蕃人 即藏族人属于以东亚蒙古人种为主的混杂人种, 而新疆人属于蒙古人种的分支, 中亚地域人 种) ,从历史学角度看也一直与汉族中央集权若即若离。所以,这篇短文的核心目的即在于 以宗教学的视野,对民族问题加以简单的分析。 然而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面临的是宗教社会学本身的一种材料困难。信 仰的确认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社会基层人群中,信仰的主观性带来的统计重复、统计失 效以及不确定概念的大量引入(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和自然神论的关系是什么?) ,导致宗 教社会学的统计资料一直处于一中混乱的状态。而这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 其次,我国政府对民族和宗教的划分沿用的是苏联的方法,即区域化-集中化-专断化。 我们将一个民族的聚居地独立划分, 并将民族概念和信仰概念合一化。 这种作法看似易于管 理,其实一方面取消了一个民族的实质信仰自由,并且人为地制造了地域性的民族隔阂。在 汉民族自豪感极端高涨的今天,这一点变得尤其明显。 我们还应该关注的是民族独立争端。一方面,由于区域自治和无神论主张导致的文化领 域矛盾带来的反抗是不可避免的, 诸如达赖之类的宗教领袖和热比娅之类的冲突制造者被同 等对待的方法是否值得商榷?另一方面, 由于我们应该看到, 这种民族冲突所具有的必然性, 以及政府的对应手段所缺失的正当性。 对民间的分化情绪视而不见, 以国际压力为借口忽视 交流, 并且以一种集权主义的典型态度切断地域的学术联系和媒体联系, 这或许是比十个新 疆和西藏独立还要值得恐惧的事。 回到本文的中心:宗教视野下的民族问题。作为缺乏社会学材料和正常理论教育的大学 生(这两项恰恰是政府的缺位所在) ,这项工作是艰难但也是有意义的。如果本文能够以一 种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普及性的尝试方法, 达到一种探讨和推广的目的, 那么笔者的愿望也就 达到了。
第二章 材料与分析
在进行宗教与宗教学视野的民族问题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宗教与宗教学的基 础理论知识以及其相关的理论外延。 宗教学不同于神学, 今天的宗教也不再是神学时代的宗 教。我们需要在新的语境下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1、宗教的简单定义与现状
和哲学一样,宗教的明确定义并不存在,不同的宗教学家对宗教的定义亦不尽相同。从
1
词源学角度看,除去作为舶来词的中文“宗教”①,世界上宗教这一词的词源学传统主要有 以下几个:希腊-拉丁传统根源于“联系”“结合”“创世后的神人‘重归于好’;闪米特 、 、 ” 传统的词源是“律法”“顺从” 、 ;近东的波斯传统在于精神性的“内在本质” ;而印度传统在 于“法”和“真理” ;被解读的美洲阿兹特克传统词源表现为一种“生活化的神性” 。由此可 见,不同文化传统对于宗教现象的理解是不同且复杂的。 那么宗教学家的系统定义是否有统一性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切入角度不同,宗教学 家们的定义分歧远远比语言学上的分支大得多。以泰勒( 《原始文化》 )和弗雷泽( 《金枝》 ) ② 为代表的学说主张一种由“万物有灵论”和演进式崇拜 的信仰理论;詹姆士在《宗教经验 之种种》中表达的是一种以信仰者经验为中心的“神圣体验说” ;麦克斯·缪勒、施莱尔马 赫以及梯里希则主张将宗教视为人性对绝对存在的必然性依赖; 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涂尔干强 调的则是作为社会关系的宗教存在;而马克斯·韦伯则在《宗教社会论文集》中表示:宗教 学研究不需要一种类形而上学的本体定义,而只需要关注现象的比较分析。 还需要介绍一下的是宗教的现状。在中国,包括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在内的人相信,宗教 已经成为了落后的象征,并且正逐渐走向衰亡(对这一点的分析见本节注释) ,然而事实是 令无神论者们失望的。宗教不仅没有走向衰亡,而且不断发展并扩大,信众群体不断增加, 神学意义上的新理论层出不穷,神学家们也积极地探讨宗教神学与现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和旧时代一样,社群化的宗教本身影响着诸大国的内政、外交、经济、文化,同时也 是影响国际、地区间冲突与合作的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因素之一。即便是在中国,也有三亿以 上的信众群体,影响不断扩大。全世界 80%的人口拥有宗教信仰,而真正意义上的无信仰 者不超过 3%。 注释: 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无信仰与无神论的区别。 我们倾向于认为无神论本身也是一种信 仰——相信不存在一种绝对存在者。因为显然,绝对存在者存在与否都是无法经验证明的。 关于无神论信仰,我们则希望将其作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当今世界上真正信仰无神 论的人有多少呢?由于宗教社会学的材料困难, 我们没办法知道一个确切数字, 但是我们可 以确定的是其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不超过 5%。 无神论是优于有神论的吗?我们不知道。因为成为一个无神论者需要极高的教育水平, 包括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大量知识。其一,接受过如 此高教育的人,在任何已知社会都一定是少数,并且不可能具有社团性,因此无法和社团化 的神信仰宗教进行比较。 同时, 我们相信这样一个高素质者不论信仰无神论或者其他任何宗 教,都不会对社会带来什么宗教性的不良影响。 相信无神论主张也许会科学发展带来有利影响,而且可能性很高(设想:如果牛顿把献 给“第一推动力”的晚年还给物理学,会发生些什么?) 。但是即便相信诸如“美育代替宗 ③ 教”社会作用理论 ,我们也无法推广这一信仰——教育成本过高。等到共产主义实现或者 耶稣再临人间的那天,我们或许才有资格进行这种尝试。 为了方便起见,下文所提的宗教和信仰不包括无神论外延。
2、作为社会学材料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宗教
①: “宗教”一词在古汉语中很少一起使用。 “宗”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考察,而“教”则多表教化之义。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历史文献中才开始使用 “宗教” 来指称禅宗。 在明治维新时, 日本最先将 “religion” 译为“宗教” ,并在五四时期被我国沿用。 ②:弗雷泽关于宗教的理论是文化式和演进式的,即人类最初以巫术的形式企图控制自然力量,但是在失 败之后转向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③:美育代替宗教的理论来自蔡元培。 2
我们应该在这一章简短地补充一下在上一节中提到过的两点,即宗教社会学与地缘政治 视野下的宗教。种程度上,这是当今宗教问题的一体两面。 在材料性困难限制下的宗教社会学绝非一无是处。宗教的社会学视野的核心在于,将宗 教视为社会的表象因素,并且以宗教为社会学现象进行社会研究。在涂尔干那里,宗教是社 会力量个体化与外在化的代表,而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基督 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之联系的发现则成为了社会学方法的经典案例。 独立于神学和本体论证 的宗教社会学, 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最有前景的应用宗教学理论, 也是我最认可的一种实效性 理论。 未来的宗教应该以社会学的事业进行研究, 对着一命题的价值论证显然应该是实用主 义的,这里就不浪费篇幅进行论证了。 我们可以将宗教社会学的方法论视作对宗教的积极应用和研究,而将地缘政治领域的宗 教问题看作一种消极的应战。从中世纪的十字架与新月的宗教战争,到今天的巴以冲突、西 藏独立、非洲种族问题和泛伊斯兰地区石油战争,等等,我们的文化交流矛盾始终与宗教紧 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在进行地缘政治考量时,宗教信仰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我们也许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一个国家的官方信仰以及对经典的解读, 在政治方针上会 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标榜无神论信仰的国家, 也许可以纵容民间对宗教带着鄙夷的 “尊 重” ,但是在地缘政治问题上,就算仅仅将宗教贬低作一种无可奈何的“骚扰因素” ,恐怕也 是不能依赖某种自以为是的态度的。
3、科学与宗教
我们谈到过无神论者,他们大都是受过高级教育的人,在今天就主要表现为科学家这个 群体(我们当然没有忘记哲学家群体,但其不在我们的讨论重点范围之内) 。我们讨论这两 者之间关系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只有研究对宗教最强有力的反击者,才能真正了解宗教的 现在,引用缪勒那句比较宗教学名言: “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第二,关于科学 与宗教的探讨,有助于了解现代中国大部分人的宗教观念。 对宗教与科学探讨最多的,无疑是经验主义的英国哲学传统。而在这些哲学家中应当首 推罗素。作为一名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罗素是反对宗教的,这一点在他的普及性短文《我为什 么不是一个基督徒》和著作《宗教与科学》中都明显得表明了他的态度。在英国,从休谟和 洛克开始,就有一种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即只能依靠感性经验来论证一切命题,而反对一 切形而上的玄思。 这一点在伦理学上发展为了直觉主义, 并在西季维克那里完善为古典功利 主义,在物理学上造就了牛顿,而在纯哲学领域则发展为了 20 世纪弗雷格、怀特海与罗素 的逻辑实证主义, 并且深刻影响了哲学巨匠维特根斯坦。 这种经验传统是不能接受宗教的绝 对存在的,因而是非宗教的。在罗素那里,它表现为一种批判性的否定:宗教来源于对未知 的畏惧, 而这种畏惧是可以依靠也应该依靠科学来消除的, 因为这种畏惧感被集权强化为了 对科学的阻碍力量——将科学的对象,那些尚不可知者,诉诸绝对存在,并将科学的方法论 斥为异端。 另外要稍微提一下后黑格尔时代的德国哲学传统。尽管具体的观点和反对的理由相差甚 远, 但是在对宗教现象的解释方面, 尼采和马克思达成了一种默契: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异化。 尼采以一种伦理学的和类似存在主义的视野将宗教解释为了反生命意志的落后伦理; 而马克 思则以社会学的方法将宗教斥为“不可避免的鸦片” ,像柏拉图一样将其驱逐于自己的理想 国之外。

这两者对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理论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宗教态度有很大影响。 我们的态度与罗素是相接近的,宗教的教义教理与科学的关系基本是不可能调和的,但 是今天的宗教是否会像过去一样影响科学的发展,我们的回答还是:不知道。这种理论模型
3
的构造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们需要接受当今宗教与科学井水不犯河水的事实——一边是不 可能消除社会现象,另一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 之所以提到马克思,是因为我们需要对中国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在前面的部分, 我们一直将中国在宗教态度上定义为一个“标榜无神论”的国家(这里似乎用了一个近乎侮 辱性的定语,不过联系一下在意识形态上对专制主义的“社会主义”美化,这似乎又是可以 接受的了) ,是因为中国政府习惯于一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将臆想的主观能动性凌驾于 “理论结合实践”之上,无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需求。伦理学上的缺位是下一节的讨论 内容, 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教育的问题。 政府将教育上的自由全盘剥夺的行为是正当的吗? 为什么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学所有专业的必修科目, 而其他的哲学 理论就只能用一个过去的优秀哲学家的理论来衡量?人类知识的可能性只能依靠马克思 吗?在这种反理性的教育体制下,科学与宗教诞生出了一种全新的关系:排斥与鄙视。我们 不希望这样一种声音的出现: 假借科学的外衣批评宗教, 却对宗教与宗教学缺乏哪怕最基本 的了解。如果说宗教信仰是人类本性的异化是一种需要确证的,那么利用专制主义工具,使 国民抛弃其人生信仰的政府,才是真正无疑问的异化。
4、伦理学与宗教伦理
我们还需要简单地谈一下宗教与伦理学的关系,以基督宗教为例。 基督宗教的伦理学核心是一种利他主义的倾向。以原罪说为教义基础,基督教将“爱” 奉为诫命与律法,认为“爱人”是一条绝对命令(康德) 。与此同时,基督宗教将自我的修 养当做实现“爱人”的手段,排斥利己主义。一些教派甚至将这种教义发展为了禁欲主义。 为什么利他主义精神是不可取的呢?我相信功利主义者们已经给出了足够多的解释—— 利己,以及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是个体人的,从而也是人类群体的动力根源。我们可以将利 他主义当做一种道德上的补遗, 而不能将其列为道德之核心, 否则只会产生对人类发展的阻 碍。 这一小节与全文的关系式不大的。其更多地作用只是为上一节进行补充说明。宗教最应 该被排斥的恰恰是这种伦理观,但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将它作为利己的伦理观的补充, 应该倡导而不应该勒令。可以说,儒家的“仁”思想与基督教的这种伦理观不谋而合。比起 西方的伦理体系, 我们的道德体系正是以利他主义为基础的高调道德。 那么我们在反对宗教 的什么呢?不得而知。
第三章 宗教学视野下的民族问题
在积累了足够的材料之后,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将民族问题置于这一语境之下进行讨论。
1、态度与矛盾
回到民族问题这个讨论核心上来,我们要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民族问题之恶化, 谁为民族问题的恶化负责,以及如何缓解民族问题。 关于民族问题的由来,我在第一部分提出了一种宗教文化学角度的简单阐释。以我们国 家为例:壮族和汉族的矛盾大还是藏族和汉族的矛盾大?显然是后者。因为从种种方面看, 壮族和汉族的文化同源性远远强于藏族, 而藏族本身更像是一个卫星文明, 正如唐朝与日本 的关系一样。 不同源的两个文明之间, 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向内倾斜必定带来两者不同程度上 的矛盾与分裂,对于中心文明和卫星文明更是如此。一种妥善的解决办法是区域自治,这也 正是我们今天在做的。然而为什么我们在引言部分说,这种手段“人为地制造了地域性的民 族隔阂”呢?
4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宗教社会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最简单地,不同的信仰(藏 传佛教、伊斯兰教和标榜的无神论)带来了更加困难的交流。其次,对自治区给予的文化自 由和宗教自由是一纸空文, 更多的只是旅游第三产业意义上的, 其内涵还是一种文化上的专 制主义和集权主义,从藏区中学将藏文列为选修科目即可看出这一点。第三,户籍制度和对 少数民族的机会平等问题实质上并没有给疆藏地区的人口太多事实上的转移机会,仅仅以 “东部优先发展以照顾西部”的许诺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由非理性化教育带来的社会态度问题。在第二章中,我们简单地提 到过这个问题。我们的民族与宗教一刀切政策,将宗教和民族在了人们的脑中一体化了。又 由于非理性的无神论教育近乎偏执地对宗教进行贬低, 以及唯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 (上 一章第三节) 的泛滥, 这两点在本来就缺乏对宗教理性认识的民众心中强化了对未知事物— —宗教的抵制情绪。 这种抵制情绪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而是和一种潜在的民粹主义和种族主 义精神相融合的。 “他们”在社会语境下成为了经济与文化的边缘群体,而对宗教的理解缺 失则强化了这一点。被塑造成低下者的“他们”越发地失去了机会公平,从而越发地向边缘 移动,因而强化不满情绪,滋生了民族主义,恶性循环,最终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这 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2、谁之过?
答案很简单:He who rules is at the wheel. 民族问题其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这一点大概可以说是清楚的。但是在对民族问 题的消极态度和缺乏人性关怀的应对措施这一点上, 使得民族问题恶化的罪魁祸首显然是政 府,而不是西方的反华分裂势力。 在材料的堆积部分,我已经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当前政府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种种不当 政策。单单从宗教学的视野来看,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对无神论的不合实际的 宣扬,而在于这种表象下的执政态度:轻视、边缘化、地缘政治化宗教群体和非同源少数民 族。一直以来,我们的政府坚信的,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大中华”理论。这种在靠金元外 交、一味的古代文化传统宣扬和逐渐失去地位的廉价劳动力换来的“中国崛起”和狂热得近 乎民粹主义式的民间热情是不需要怀疑的吗?在民族问题上如此, 在其他社会问题上也是如 此,当民众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的政府行使的职能不是试图满足这些欲求,而是用尽 一切手段“证明”这种欲求是不正当的,然后靠高歌猛进的民族自豪感转移视线。我想任何 一个政治哲学家都不会称赞这样一个政府。 归根结底,我们对学术、宗教、民族等一干问题的专制主义态度是一切的病根。一个不 开放的社会必定不能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问题, 而最终只能以集权专制的手段进行封锁和镇 压, 并最终将罪名归结到单独的个人或者群体的头上。 理论界的缺位导致我们不能够用包括 宗教学方法在内的合理手段去解决民族问题, 并且对民间的错误态度和其带来的恶化也只能 够予以纵容。 当我们的政府以无神论自我标榜, 本身就以一种地缘政治而非人道主义和非理 性主义的立场审视民族和宗教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期待民族问题的自然消解。 教育和言论的封锁、社会学调查的人为阻挠、政府控制的媒体和学术解释权、政府控制 的军队和警察系统、 加上转移视线的官方媒体和被愚弄的民众, 以专制主义政府的角度来看 我们做得很不错,唯一的缺点只是:我们并非生活在 10 世纪。 怎么办?一种激进的观点或许认为只有一种彻头彻尾的体制改革才能够解决这种专制 主义的困难。然而,一方面没人会希望这么做,一方面期待现行专制政府的自我完善又显得 毫无可能性。我们应该怎么做?少数民族究竟怎么样才能逃脱文化上的“被解释”地位呢? 这超出了本篇文章的作为宗教学问题界限,我们对所希望的解决恐怕只能持一种悲观态度。
5
四、参考资料与文献
1、研究论文: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B·Russell 《宗教与科学》 A·N·怀特海 《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基督徒》 杨小凯 2、书籍: 《宗教与科学》 B·罗素 商务印书馆 《自然宗教对话录》 D·休谟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商务印书馆 《宗教学是什么》 张志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口原理》 T·R·马尔萨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往奴役之路》 F·A·哈耶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自由宪章》 F·A·哈耶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正义论》 J·罗尔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R·诺齐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伦理学方法》 H·西季维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宗教学导论》 麦克斯·缪勒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M·韦伯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