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绣真爱永恒线号:淮南子原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31:03

淮南子原典

  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肅然應感。

殷然反本。則淪於無形矣。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所謂一者。無匹合於天下者也。卓然獨

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葉累而無根。懷囊

天地。為道關門。穆忞隱閔。純德獨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

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為。無色而

五色成焉。是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天下為之圈。則名實同居。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其全也。純兮若樸。

其散也。混兮若濁。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淵。汎兮其若浮雲。若無而有。若亡

而存。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其動無形。變化若神。其行無跡。常後

而先。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于公。約其所守。寡其

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

。勞形而不明。以知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是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故準

循繩。曲因其當。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

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瘖。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

。禍乃相隨。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

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則通於神明。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

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中之得則五藏寧。思慮平。筋力勁強。

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無所大過。而無所不逮。處小而不逼。處大而不窕。

其魂不躁。其神不嬈。?漻寂寞。為天下梟。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復反。

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形像。優游委縱。如響之與景。登高臨下。無失所秉

。履危行險。無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虧。萬物紛糅。與之轉化。以聽天下。若背風而

馳。是謂至德。至德則樂矣。古之人有居巖穴而神不遺者。末世有勢為萬乘而日憂悲者。由

此觀之。聖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樂亡乎富貴。而在于德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則幾於道矣

  夫內不開於中而強學問者。不入於耳。而不著於心。此何以異於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

。而無以自樂也。聲出於口。則越而散矣。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氣

。馳騁于是非之境。是故不得於心。而有經天下之氣。是猶無耳而欲調鐘鼓。

無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勝其任矣。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許由小天下而不以己易堯者。志遺於天下也。所以然者何也。因天下而為天下也。

天下之要。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我身。身得則萬物備矣。徹於心術之論。

則嗜欲好憎外矣。是故無所喜而無所怒。無所樂而無所苦。萬物玄同也。無非無是。化育玄

燿。生而如死。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與我。豈有閒哉。夫有天下者

。豈必攝權持勢。操殺生之柄。而以行其號令邪。吾所謂有天下者。非謂此也。自得而已。

自得則天下亦得我矣。吾與天下相得。則常相有已。又焉有不得容其閒者乎。所謂自得者。

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則與道為一矣。

  是故夫得道已定。而不待萬物之推移也。非以一時之變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吾所謂

得者。性命之情。處其所安也。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

矣。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聖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

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

慎守也。

  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是故聖人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

夷其形。而與道沈浮俛仰。恬然則縱之。迫則用之。其縱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發機。如

是。則萬物之化無不遇。而百事之變無不應。

  天墜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

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

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

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

辰。地受水潦塵埃。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

者也。是故水曰內景。吐氣者施。含氣者化。是故陽施陰化。

  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誅暴則多飄風。枉法令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國赤地。令不收則

多淫雨。四時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蜺彗星者。天之忌

也。

  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閑靜而不躁。推而無故。在內而合乎道。出外

而調于義。發動而成於文。行快而便於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順情。其心愉而不偽。

其事素而不飾。是以不擇時日。不占卦兆。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安則止。激則行。通體于

天地。同精於陰陽。一和于四時。明照于日月。與造化者相雌雄。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

。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當此之時。玄玄

至碭而運照。鳳麟至。蓍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偽。莫藏於心。

  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者也。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

五穀不為。

  由此觀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制也。是故明於性者。天地不能

脅也。審於符者。怪物不能惑也。故聖人者。由近知遠而萬殊為一。古之人同氣于天地。與

一世而優游。當此之時。無慶賀之利。刑罰之威。禮義廉恥不設。毀譽仁鄙不立。而萬民莫

相侵欺暴虐。猶在于混冥之中。逮至衰世。人眾財寡。事力勞而養不足。於是忿爭生。是以

貴仁。仁鄙不齊。比周朋黨。設詐諝。懷機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是以貴義。陰陽之情。

莫不有血氣之感。男女群居雜處而無別。是以貴禮。性命之情。淫而相脅。以不得已。則不

和。是以貴樂。是故仁義禮樂者。可以救敗。而非通治之至也。夫仁者。所以救爭也。義者

。所以救失也。禮者。所以救淫也。樂者。所以救憂也。神明定於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

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財足而人澹矣。貪鄙忿爭不得生焉。由此

觀之。則仁義不用矣。道德定於天下而民純樸。則目不營於色。耳不淫於聲。坐俳而歌謠。

被髮而浮游。雖有毛嬙西施之色。不知說也。掉羽武象。不知樂也。淫泆無別不得生焉。由

此觀之。禮樂不用也。是故德衰然後仁生。行沮然後義立。和失然後聲調。禮淫然後容飾。

是故知神明。然後知道德之不足為也。知道德。然後知仁義之不足行也。知仁義。然後知禮

樂之不足脩也。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釋其要而索之于詳未可與言至也。天地之大。可以矩表

識也。星月之行。可以曆推得也。雷震之聲。可以鼓鍾寫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是

故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見者。可得而蔽也。聲可聞者。可得而調也。色可察者。可

得而別也。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領也。及至建律曆。別五色。異清濁。

味甘苦。則樸散而為器矣。立仁義。脩禮樂。則德遷而為偽矣。及偽之生也。飾智以驚愚。

設詐以巧上。天下有能持之者。有能治之者也。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

井而龍登玄雲。神棲昆侖。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

也。故至人之治也。心與神處。形與性調。靜而體德。動而理通。隨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巳

之化。洞然無為。而天下自和。憺然無欲而民自樸。無禨祥而民不夭不忿爭而養足。兼包海

內。澤及後世。不知為之者誰何。是故生無號。死無謚。實不聚而名不立。施者不德。受者

不讓。德交歸焉。而莫之充忍也。故德之所總。道弗能害也。智之所不知。辯弗能解也。不

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取焉而不損。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由出。是言

瑤光。瑤光者。資糧萬物者也。振困窮。補不足則名生。與利除害。伐亂禁暴。則功成。世

無災害。雖神無所施其德。上下和輯。雖賢無所立其功。

  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

。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氾無私。蠉飛蠕動。莫不仰德

而生。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贏縮卷舒。淪於不測。終

始虛滿。轉於無原。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

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道也。

故謹於權衡準繩。審乎輕重。足以治其境內矣。是故體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於道德之

倫。聰明耀於日月。精神通於萬物。動靜調於陰陽。喜怒和於四時。德澤施於方外。名聲傳

于後世。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並。精與鬼神總。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

身。外能得人。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則四時者。柔而不脆。剛而不□。寬而不肆。肅

而不悖優柔委從。以養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用六律者。伐亂禁暴。進賢而退

不肖。扶撥以為正。壞陰以為平。矯枉以為直。明於禁舍開閉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

也。帝者體陰陽則侵。王者法四時則削。霸者節六律則辱。君者失準繩則廢。故小而行大。

則滔窕而不親。大而行小。則□隘而不容。貴賤不失其體。而天下治矣。天愛其精。地愛其

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電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

喜怒也。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暇淪是故神明藏於無形。精神反於至真。則目明而不以

視。耳聰而不以聽。心條達而不以思慮。委而弗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雜

焉。精泄於目。則其視明。在於耳。則其聽聰。留於口。則其言當。集於心。則其慮通。故

閉四關則身無患。百節莫苑。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故聖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為而成。塊然保

真。抱德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景之像形。其所脩者本也。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

不足以禁姦。唯神化為貴。至精為神。夫疾呼不過聞百步。志之所在。踰於千里。冬日之陽

。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使之然。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來。不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

知為之者誰。而功自成。智者弗能誦。辯者弗能形。

  抱質效誠。感動天地。神諭方外。令行禁止。豈足為哉。古聖王至精形於內。而好憎忘

於外。出言以副情。發號以明旨。陳之以禮樂。風之以歌謠。業貫萬世而不壅。橫?四方而

不窮。禽獸昆蟲。與之陶化。又況於執法施令乎。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次賞賢

而罰暴。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人主之

於用法。無私好憎。故可以為命。

  今夫權衡規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不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

。一日刑之。萬世傳之。而以無為為之。故國有亡主。而世無廢道。人有困窮。而理無不通

。由此觀之。無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應物無窮。任人之才。難以至治。湯武。聖主

也。而不能與越人乘幹舟而浮於江湖。伊尹。賢相也。而不能與胡人騎騵馬而服騊駼。孔墨

博通。而不能與山居者入榛薄險阻也。由此觀之。則人知之於物也淺矣。而欲以遍照海內。

存萬方。不因道之數。而專己之能。則其窮不達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桀之力。制觡伸

鉤。索鐵歙金。椎移大犧。水殺黿鼉。陸捕熊羆。然湯革車三百乘。困之鳴條。禽之焦門。

由此觀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智不足以為治。勇不足以為強。則人材不足任。明也。而

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積力之所舉。則

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與其譽堯而毀桀也。不如掩聰明而反脩其道也。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廉儉守節。則

地生之財。處愚稱德。則聖人為之謀。是故下者萬物歸之。虛者天下遺之。夫人主之聽治也。

清明而不闇。虛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輻湊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於是乃始陳其

禮。建以為基。是乘眾勢以為車。御眾智以為馬。雖幽野險塗。則無由惑矣。人主深居隱處

以避燥溼。閨門重襲以避姦賊。內不知閭里之情。外不知山澤之形。帷幕之外。目不能見十

里之前。耳不能聞百步之外。天下之物。無不通者。其灌輸之者大。而斟酌之者眾也。是故

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知天道。乘眾人之智。則天下之不足有也。專用其心。則獨身不

能保也。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萬人之所利。夫舉踵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載

之上。弗重也。錯之前。弗害也。舉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猒。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

育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論是而處當。為事先倡。守職

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各得其宜。處其當。則上下有以相使也。

夫人主之聽治也。虛心而弱志。清明而不闇。是故群臣輻湊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

能者。則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國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

問。故勝。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是故號令能下

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脩同。群臣輻湊。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是故威立而不廢。聰

明先而不蔽。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達而不闇。善否之情。日陳於前而無所逆。是故賢者盡其

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澤兼覆而不偏。群臣勸務而不怠。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所以

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縣法者。法不法也。設賞者。賞當賞也。法定之後

。中程者賞。缺繩者誅。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

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

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人莫得自恣。則道勝

。道勝而理達矣。故反於無為。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己出也。夫寸生

於粟。粟生於日。日生於形。形生於景。此度之本也。樂生於音。音生於律。律生於風。此

聲之宗也。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故通於本者不亂於末。睹

於要者不惑於詳。法者非天墮。非地生。發於人閒。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諸己不非諸人。無

諸己不求諸人。所立於下者。不廢於上。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所謂亡國。非無君也。無

法也。變法者。非無法也。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

故令行於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禁勝於身。則令行於

民矣。

  是故明主之耳目不勞。精神不竭。物至而觀其象。事來而應其化。近者不亂。遠者治也

。是故不用適然之數。而行必然之道。故萬舉而無遺策矣。

  夫聖人之智。固巳多矣。其所守者約。故舉而必榮。愚人之智。固巳少矣。其所事者多

。故動而必窮矣。吳起張儀。智不若孔墨。而爭萬乘之君。此其所以車裂支解也。夫以正教

化者。易而必成。以邪巧世者。難而必敗。凡將設行立趣於天下。舍其易成者。而從事難而

必敗者。愚惑之所致也。凡此六反者。不可不察也。遍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智。遍愛

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仁者愛其類也。智者不可惑也。仁者雖在斷割之中。其所不忍

之色可見也。智者雖煩難之事。其不闇之效可見也。內怒反情。心之所欲。其不加諸人。由

近知遠。由己知人。此仁智之所合而行也。小有教而大有存也。小有誅而大有寧也。唯惻隱

推而行之。此智者之所獨斷也。故仁智錯。有時合。合者為正。錯者為權。其義一也。

  眾愚人之所見者寡。事可權者多。愚之所權者少此愚者之所多患也。物之可備者。智者

盡備之。可權者。盡權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故智者先忤而後合。愚者始於樂而終於哀。

今日何為而榮乎。旦日何為而義乎。此易言也。今日何為而義。旦日何為而榮。此難知也。

  入孝於親。出忠於君。無愚智賢不肖。皆知其為義也。使陳忠孝行而知所出者。鮮矣凡

人思慮。莫不先以為可而後行之。其是或非。此愚智之所以異。凡人之性。莫貴於仁。莫急

於智。仁以為質。智以行之。兩者為本。而加之以勇力辯慧。捷疾。劬錄。巧敏。遲利。聰

明。審察。盡眾益也。身材未脩。伎藝曲備。而無仁智以為表幹。而加之以眾美。則益其損

。故不仁而有勇力果敢。則狂而操利劍。不智而辯慧懷給。則棄驥而不式。雖有材能。其施

之不當。其處之不宜。適足之輔偽飾非。伎藝之眾。不如其寡也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勢。

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魚得水而游焉則樂。唐決水涸。則為螻蟻所食。有掌脩其隄防。補

其缺漏。則魚得而利之。國有以存。人有以生。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人之所以生者。

行善是也。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治國。上使不得與焉。孝於父母。弟

於兄嫂。信於朋友。不得上令而可得為也。釋已之所得為。而責於其所不得制。悖矣。士處

卑隱。欲上達。必先反諸已。上達有道。名譽不起而不能上達矣。取譽有道。不信於友。不

能得譽。信於友有道。事親不說。不信於友。說親有道。脩身不誠。不能事親矣。誠身有道

。心不專一。不能專誠。道在易而求之難。驗在近而求之遠。故弗得也。

  繆稱訓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宇宙而無表裏

。洞同覆載而無所礙。是故體道者。不哀不樂。不喜不怒。其坐無慮。其寢無夢。物來而名

。事來而應。主者國之心。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故其心治者。支體相遺也。其

國治者。君臣相忘也。黃帝曰。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玄同氣。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

指。上下一心。無岐道□見者。遏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故易曰。同人於野

。利涉大川。道者物之所導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見證也。義者比於人心。而合

於眾適者也。故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故上世體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壞也。末世

繩繩乎唯恐失仁義。君子非仁義無以生。失仁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

欲。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各殊矣。易曰。即鹿無虞

惟入於材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

怨而無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是故聖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致

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人以其所願於上。以

交其下誰弗戴以其所欲於下。以事其上。誰弗喜。詩云。媚茲一人。應侯慎德慎德大矣。一

人小矣。能善小。斯能善大矣。君子見過忘罰。故能諫。見賢忘賤。故能讓。見不足忘貧。

故能施。情繫於中行形於外。凡行戴情。雖過無怨。不戴其情。雖忠來惡。后稷廣利天下。

猶不自矜。禹無廢功。無廢財。自視猶觖如也。滿如陷。實如虛。盡之者也。

  無諸已。求諸人。古今未之聞也。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誠在令外也

。聖人在上。民遷而化。情以先之也。動於上不應於下者。情與令殊也。故易曰。亢龍有悔

  天有四時。人有四用。何謂四用。視而形之。莫明於目。聽而精之。莫聰於耳。重而閉

之。莫固於口。含而藏之。莫深於心。目見其形。耳聽其聲。口言其誠。而心致之精。則萬

物之化咸有極矣。地以德廣。君以德尊。上也。地以義廣。君以義尊。次也。地以強廣。君

以強尊。下也故粹者王。駮者霸。無一焉者亡。昔二皇鳳皇至於庭。三代至乎門。周室至乎

澤。德彌麤。所至彌遠。德彌精。所至彌近。君子誠仁。施亦仁。不施亦仁。小人誠不仁。

施亦不仁。不施亦不仁。善之由我與其由人。若仁德之盛者也。故情勝欲者昌。欲勝情者亡

。欲知天道察其數。欲知地道物其樹。欲知人道從其欲。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勿撓勿攖

。萬物將自清。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審一時者。不可與言大。日不知夜。月不知晝。日

月為明而弗能兼也。唯天地能函之。能包天地。曰唯無形者也。驕溢之君無忠臣。口慧之人

無必信。交拱之木。無把之枝。尋常之溝。無吞舟之魚。根淺則末短。本傷則枝枯。福生於

無為。患生於多欲。害生於弗備。穢生於弗耨。聖人為善若恐不及。備禍若恐不免。蒙塵而

欲毋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是故知已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已發。禍由已生

。聖人不求譽。不辟誹。正身直行。眾邪自息。今釋正而追曲。倍是而從眾。是與俗儷走。

而內行無繩。故聖人反已而弗由也。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至者也。嘗之而無味。視之而無

形。不可傳於人。大戟去水。亭歷愈張。用之不節。乃反為病。物多類之而非。唯聖人知其

微。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弩。善為人上者。不忘其下誠能愛而利之。天下可從也

。弗愛弗利。親子叛父。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歲也。原

心反性。則貴矣。適情知足則富矣。明死生之分。則壽矣。言無常是。行無嘗宜者。小人也

。察於一事。通於一伎者。中人也。兼覆蓋而并有之。度伎能而裁使之者。聖人也。

  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

必得和之精。

  故聖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姦。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人而天下畏

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子產誅鄧析。而鄭國之姦禁。

以近喻遠。以小知大也。故聖人守約而治廣者。此之謂也。天下莫易於為善。而莫難於為不

善也。所謂為善者。靜而無為也。所謂為不善者。躁而多欲也。適情辭餘。無所誘惑。循性

保真。無變於已。故曰為善易。越城郭。踰險塞。姦符節。盜管金。篡弒矯誣。非人之性也

。故曰為不善難。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廣。而貪金玉之略。將以存亡 繼絕。平天下之亂。而除萬民

之害也。凡有血氣之蟲。含牙帶角。前爪後距。有角者觸。有齒者噬。有毒者螫。有□者趹

。喜而相戲。怒而相害。天之性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雜處。分不均。

求不澹。則爭。爭則強脅弱而勇侵怯。人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故割革而為甲。鑠鐵而為

刃。貪昧饕餮之人。殘賊天下。萬人搔動。莫寧其所。有聖人勃然而起。乃討強暴。平亂世

。夷險除穢。以濁為清。以危為寧。故不得不中絕。

  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強。將失道而拙。得道而工。國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所謂道者。

體圓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剛。履幽而戴明。變化無常。得一之原。以應無方。是

謂神明。夫圓者天也。方者地也。天圓而無端。故不可得而觀。地方而無垠。故莫能窺其門

。天化育而無形象。地生長而無計量。渾渾沈沈。孰知其藏。凡物有朕。唯道無朕。所以無

朕者。以其無常形勢也。輪轉而無窮。象日月之運行。若春秋有代謝。若日月有晝夜。終而

復始。明而復晦。莫能得其紀。制刑而無刑。故功可成。物物而不物。故勝而不屈。刑。兵

之極也。至於無刑。可謂極之矣。是故大兵無創。與鬼神通。五兵不厲。天下莫之敢當。建

鼓不出庫。諸侯莫不慴□沮膽其處。故廟戰者帝。神化者王。所謂廟。戰者。法天道也。神

化者。法四時也。脩政於境內。而遠方慕其德。制勝於未戰。而諸侯服其威。內政治也。古

得道者。靜而法天地。動而順日月。喜怒而合四時。斗呼而比雷霆。音氣不戾八風。詘伸不

獲五度。下至介鱗。上及毛羽。條脩葉貫。萬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是故入小而不

偪。處大而不窕。浸乎金石。潤乎草木。宇中六合。振豪之末。莫不順比。

  故明王之用兵也。為天下除害。而與萬民共享其利。民之為用。猶子之為父。弟之為兄

。威之所加。若崩山決塘。敵孰敢當。故善用兵者。用其自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為已

用也。用其自為用。則天下莫不可用也。用其為已用。所得者鮮矣。兵有三詆。治國家。理

境內。行仁義。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親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諸

侯服其威。而四方懷其德。脩政廟堂之上。而折衝千里之外。拱揖指撝。而天下響應。此用

兵之上也。地廣民眾。主賢將忠。國富兵強。約束信。號令明。兩軍相當。鼓錞相望。未至

兵交接刃。而敵人奔亡。此用兵之次也。知土地之宜。習險隘之利。明奇正之變。察行陳解

贖之數。維枹綰而鼓之。白刃合。流矢接。涉血屬腸。輿死扶傷。流血千里。暴骸盈場。乃

以決勝。此用兵之下也。今夫天下皆知事治其末。而莫知務脩其本。釋其根而樹其枝也。

  凡用兵者。必先自廟戰。主孰賢。將孰能。民孰附。國孰治。蓄積孰多。士卒孰精。甲

兵孰利。器備孰便。故運籌於廟堂之上。而決勝乎千里之外矣。夫有形埒者。天下訟見之。

有篇籍者。世人傳學之。此皆以形相勝者也。善形者弗法也。所貴道者。貴其無形也。無形

則不可制迫也。不可度量也。不可巧詐也。不可規慮也。智見者。人為之謀。形見者。人為

之功。眾見者。人為之伏器見者。人為之備。動作周還。倨句詘伸。可巧詐者。皆非善者也

。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進退詘伸。不見朕□。鸞舉麟振。鳳飛龍騰。發

如秋風。疾如駭龍。當以生擊死。以盛乘衰。以疾掩遲。以飽制飢。若以水滅火。若以湯沃

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達在中虛。神在外漠。志運於無形。出於不意。與飄飄往。

與忽忽來。莫知其所之。與條出。與間入。莫知其所集。卒如雷霆。疾如風雨。若從地出。

若從天下。獨出獨入。莫能應圉。疾如鏃矢。何可勝偶。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緒。未見其發

。固已至矣。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

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善用兵若聲之與響。若鏜之與鞈。眯不給撫。呼

不給吸。當此之時。仰不見天。俯不見地。手不麾戈。兵不盡拔。擊之若雷。薄之若風。炎

之若火。淩之若波。敵之靜不知其所守。動不知其所為。故鼓鳴旗麾。當者莫不廢滯崩阤。

天下孰敢厲威抗節而當其前者。

  魄問於魂曰。道何以為體。曰。以無有為體。魄曰。無有有形乎。魂曰。無有何得而聞

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

也。魄曰。吾聞得之矣。乃內視而自反也。魂曰。凡得道者。形不可得而見。名不可得而揚

。今汝已有形名矣。何道之所能乎。魄曰。言者獨何為者。吾將反吾宗矣。魄反顧魂。忽然

不見。反而自存。亦以*於無形矣。人不小學。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人莫鑑於沫雨。

而鑑於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

  無為則治。有為則傷。無為而治者。載無也。為者不能有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

。人無言而神。有言者則傷。無言而神者載無。有言則傷其神之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

以聽。終以其無用者為用矣。物莫不因其所有。而用其所無。以為不信。視籟與竽。念慮者

不得臥。止念慮。則有為其所止矣。兩者俱忘。則至德純矣。聖人終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

也。用所以言也。歌者有詩。然使人善之者。非其詩也。鸚鵡能言。而不可使長。是何則。

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

  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

  或曰。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

以為不然。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胑不動。思慮不用。事

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聖人之從事也。殊體而合于理。其所由異路而同歸。其存危定傾若一志。不忘於欲利人

也。

  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

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聖人象之。故

其起福也。不見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禍也。不見其所以而禍除。遠之則邇。延之則疏。稽之

弗得。察之不虛。日計無算。歲計有餘。

  故一動其本而百枝皆應。若春雨之灌萬物也。渾然而流。沛然而施。無地而不澍。無物

而不生。故聖人者。懷天心。聲然能動化天下者也。故精誠感於內。形氣動於天。則景星見

。黃龍下。祥鳳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溶波。

天之與人。有以相通也。故國危亡而天文變。世惑亂而虹蜺見。萬物有以相連。精祲有以相

蕩也。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為也。不可以筋力致也。天地所包。陰陽所嘔。雨露所濡。

化生萬物。瑤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潤澤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溪仲不能旅

。魯般不能造此之謂大巧。

  夫天地之施化也。嘔之而生。吹之而落。豈此契契哉。故凡可度者小也。可數者少也。

至大非度之所能及也。至眾非數之所能領也。

  故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故聖人懷天氣。抱天必。

執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易俗。民化而遷善。若性諸已。能以神化也。詩云。神

之聽之。終和且平。夫鬼神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然而郊天望山川。禱祠而求福。雩兌而請

雨。卜筮而決事。詩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之謂也。天致其高。地致其厚

。月照其夜。日昭其晝。陰陽化。列星朗。非其道而物自然。

  故聖人養心莫善於誠。至誠而能動化矣。今夫道者。藏精於內棲神於心。靜莫恬淡、訟

繆胸中。邪氣無所留滯。

  賞善罰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誠也。故弩雖強。不能獨中。令雖明。不能獨

行。必自精氣所以與之施道。故攄道以被民。而民弗從者。誠心弗施也。天地四時。非生萬

物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之。聖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

。故因則大。化則細矣。

  聖人天覆地載。日月照。陰陽調。四時化。萬物不同。無故無新。無疏無親。故能法天

。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緒業不得不多端。趨行不得不殊方。五行異氣而皆

適調。六藝異科而皆同道。溫惠柔良者。詩之風也。□龐敦厚者。書之教也。清明條達者。

易之義也。恭儉尊讓者。禮之為也。寬裕簡易者。樂之化也。刺幾辯義者。春秋之靡也。故

易之失鬼。樂之失淫。詩之失愚。書之失拘。禮之失忮。春秋之失訾。六者聖人兼用而財制

之。失本則亂。得本則治。其美在調。其失在權。

  王喬赤松。去塵埃之間。離群慝之紛。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

。□虛輕舉。乘雲游霧。可謂養性矣。而未可謂孝子也。

  舜許由異行而皆聖。伊尹伯夷異道而皆仁。箕子比干異趨而皆賢。故用兵者。或輕或重

。或貪或廉。此四者相反而不可一無也。

  五者相反。聖人兼用而財使之。夫天地不包一物。陰陽不生一類。海不讓水潦以成其大

。山不讓土石以成其高。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餘。則所得者鮮。而所治者淺矣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廣者制不可以狹。位高者事不可以煩。民眾者教不可以苛。

  今日解怨偃兵。家老甘臥。巷無聚人。妖菑不生。非法之應也。精氣之動也。故不言而

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誠感之者

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故有道以統之。法雖少。足以化

矣。無道以行之。法雖眾。足以亂矣。治身。太子養神。其次養形。治國。太上養化。其次

正法。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慾。養生之末也。

  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夫聖人之屈者。以求伸也。

枉者以求直也。故雖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塗。將欲以直大道。成大功。猶出林之中。不得

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

  聖人一以仁義為之準繩。中之者謂之君子。弗中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

小人雖得勢。其罪不除。使人左據天下之圖而右刎喉。愚者不為也。身貴於天下也。死君親

之難。視死若歸。義重於身也。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則小。身之重也。比之義則輕。義所全

也。詩曰。愷悌君子。求福不回。言以信義為準繩也。欲成霸王之業者。必得勝者也。能得

勝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

得者也。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國之本也。未有得已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已而得人者也。故

為治之本。務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

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反性未有能搖其本而靜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

也。故知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故不高宮室者。

非愛木也。不大鐘鼎者。非愛金也。直行性命之情。而制度可以為萬民儀。今目悅五色。口

嚼滋味。耳淫五聲。七竅交爭以害其性。日引邪欲而澆其身。夫調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

自養得其節。則養民得其心矣。所謂有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受傳籍。稱尊號也。言運天

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已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

而日不足。以鑿觀池之力耕。則田野必辟矣。以積土山之高脩隄防。則水用必足矣。以食狗

馬鴻雁之費養士。則名譽必榮矣以弋獵博弈之日誦詩讀書。聞識必博矣。故不學之與學也。

猶瘖聾之比於人也。凡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于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

可謂知略矣。天之所為。禽獸草木。人之所為。禮節制度。構而為宮室。制而為舟輿是也。

治之所以為本者。仁義也。所以為末者。法度也。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其所以事死者

。末也。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一性也。先本後末。謂之君子。以末害本。謂之小人。君

子與小人之性非異也。所在先後而已矣。

<俶真篇>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無者,有未始有有無

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

  所謂有始者:繁憤未發,萌兆牙檗。未有形埒。〔垠堮〕〔無無〕蝡蝡,將欲生興,而

未成物類。

  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相與優游競暢于宇宙之閒,被德含

和,繽粉蘢蓯,欲與物接,而未成兆朕。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

仿佛,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有有者:言萬物摻落,根甚枝葉,青蔥苓蘢,〔萑蔰〕炫煌,蠉飛蝡動。蚑行噲息

,可切循把握而有數量。

  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儲與扈冶,浩

浩瀚瀚,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

  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

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根。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

然清澄,莫見其形。若光燿之〔閒〕問於無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無,而未能無無

也!』及其為無無,至妙何從及此哉!

  道出一原,通九門,散六衢,設於無垓坫之宇,寂漠以虛無,非有為於物也,物以有為

於己也。是故舉事而順於道者,非道之所為也,道之所施也。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六合

所包,陰陽所□,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閱一和也;是故槐榆與橘柚合而為

兄弟,有苗與三危通為一家。夫目視鴻鵠之飛,耳聽琴瑟之聲,而心在鴈門之閒,一身之中

,神之分離剖判,六合之內,一舉而千萬里。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

,萬物一圈也。

  由此觀之,無形而生有形,亦明矣。是故聖人託其神於靈府,而歸於萬物之初,視於冥

冥,聽於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寂漠之中,獨有照焉;其用之

也以不用,其不用也而後能用之,其知也乃不知,其不知也而後能知之也。夫天不定,日月

無所載,地不定,草木無所植,所立於身者不寧,是非無所形;是故有真人然後有真知。其

所持者不明,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歟﹖

  是故神越者其言華,德蕩者其行偽,至精亡於中,而言行觀於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

夫趨舍行偽者,為精求於外也。精有湫盡,而行無窮極,則滑心濁神而惑亂其本矣。其所守

者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風,所斷差跌,〔者〕而內以濁其清明,是故躊躇以終而不得須

臾恬澹矣。是故聖人內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不知耳目之〔宣〕宜,而游於精神之和;若

然者,下揆三泉,上尋九天,橫廓六合,揲貫萬物,此聖人之游也。

  若夫真人則動溶於至虛,而游於滅亡之野,騎蜚廉而從敦圄,馳於方外,休乎宇內,燭

十日而使風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是故虛無者

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夫人之事其神而嬈其精,營慧然而有求於外,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

宅也。

  聖人之所以駭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之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

  夫人之拘於世也,必形繫而神泄,故不免於虛;使我可係羈者,必其有〔命〕在於外

也。至德之世,甘瞑於溷澖之域,而徙倚於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濛為景柱,

而浮揚乎無畛崖之際,是故聖人呼吸陰陽之氣,而群生莫不顒顒然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

,莫之領理決離隱密,而自成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旁薄為一,而萬物大優。是故雖有羿之

知,而無所用之。

  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然,吟德懷和,被施頗烈,而知乃始昧昧〔□□

〕□□,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視於天地之間,是故其德煩而不能一。乃至神農、黃帝,

剖判大宗,竅領天地,襲九窾,重九〔□〕,提挈陰陽,嫥捖剛柔,枝解葉貫,萬物百族

,使各有經紀條貫,於此萬民睢睢盱盱然,莫不竦身而載聽視,是故治而不能和下。

  是故聖人之學也,欲以返性於初,而游心於虛也。達人之學也,欲以通性於遼廓,而覺

於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學也,則不然;擢德□性,內愁五藏,外勞耳目,乃始招蟯振繾物之

豪芒,搖消掉捎仁義禮樂,暴行越智於天下,以招號名聲於世,此我所羞而不為也。

  水之性真清而土汨之,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夫人之所受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口

鼻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燠,其情一也;或通於神明,或不免於癡狂者,何也﹖其

所為制者,異也。是故神者,智之淵也,〔淵〕清〔者〕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

則心平矣。人莫鑑於流〔沫〕潦而鑑於止水者,以其靜也,莫窺形於生鐵而窺於明鏡者,以

〔睹〕其易也。夫唯易且掙,形物之性也;由此觀之,用〔也〕必假之於弗用〔也〕。

是故虛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鑒明者,塵垢弗能薶,神清者,嗜欲弗能亂。精神已越於外而

事復返之,是失之於本,而求之於末也。外內無符,而欲與物接,弊其元光,而求知之於耳

目,是釋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謂失道。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於虛,則消

鑠滅息,此聖飲游也。故古之治天下也,必達乎性命之情;其舉錯未必同也,其合於道一也

 

<覽冥篇>

  夫物類之相應,玄妙深微,知不能論,辯不能解。

  故聖人在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君臣乖心,則背譎見於天,神氣相應徵矣。

  天地之閒巧曆不能舉其數。手徵忽怳,不能覽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類於太極之上,

  而水火可立致者,陰陽同氣相動也。

  夫道者,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凶。

  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故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

  通於太和,而持自然之應者,為能有之。

  由是觀之,利害之路,禍福之門,不可求而得也。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則邇

  ,近之則遠,不得其道,若觀鯈。故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萬化而無傷;

  其得之,乃失之,其失之,非〔乃〕得之也。

 

<精神篇>

  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

,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

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

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於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

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靜漠者,

神明之定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於外者,失之於內;有守之於內者,失之於

外。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不隨也。

  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而形體者,所稟於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

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

,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體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

目,腎主鼻,膽主口,肝主耳;外為表而內為裏,開閉張歙,各有經紀;故頭之圓也象天,

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

六十〔六〕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雲,肺為氣〔肝〕脾為風,腎為雨

〔脾〕肝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日中有

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風雨非其時,毀折生災;五星失其行,州國

受殃。夫天地之道,至紘以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

息乎﹖精神何能欠馳聘而不既乎﹖是故血氣者,人之華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氣能

專於五藏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則耳目清聽視達矣;耳目清聽

視達謂之明。五藏能屬於心而無乖,則教志勝而行不僻矣;教志勝而行〔之〕不僻則精神盛

而氣不散矣;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

聞也,以為無不成也。是故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故事有求之於四海之外而不能遇

,或〔守〕之於形骸之內而不見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

之戶牖也,而氣志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於聲色之樂,則五藏搖動而不定矣;五藏搖動而

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精神馳騁於外而

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邱山,無由識之矣。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

嗜欲,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望於往世之前,而視於來事之後

,猶未足為也,豈直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

外淫也。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譁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厲爽;〔傷〕趣

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以養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

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秏。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於刑戮者,

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得修〔得〕生也。

  夫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也。

譬吾處於天下也,亦為一物矣,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然則

我亦物也,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也,又何以相物也。雖然,其生我也,將以何益﹖其殺我也

,將以何損﹖夫造化者既以我為坯矣,將無所違之矣,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

安知夫絞經而求死者之非福也﹖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其

生我也,不彊求已;其殺我也,不彊求止;欲生而不事憎死而不辭;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

喜;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於有形之類

,猶吾死之*於無形之中也。然則吾生也,物不以益眾;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

喜憎利害其閒者乎﹖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猶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

其未離於地也無以異;其已成器而破碎漫瀾而復歸其故也,與其為盆盎亦無以異矣。夫臨江

之鄉,居人汲水以浸其園,江水弗憎也;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江。洿水弗樂也。是故其在

江也,無以異其浸園也;其在洿也,亦無以異其在江也。是故聖人因時以安其位,當世而樂

其業。夫悲樂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憎者,心之〔□〕累也;故曰:其生

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合德,動則與陽〔俱開〕同波,精神澹然無極,不與

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

是故聖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匱而藏之,寶之至也;夫精神之可寶

也,非直夏后氏之璜也。

  是故聖人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是故無所

甚疏,而無所甚親,抱德煬和,以順于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魂

魄處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神。所謂真人者,性合宇道也,故有而若

無,實而若虛,處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不識其外,明白太素,無為復樸;體本抱神,

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于塵垢之外,而消搖于無事之業,浩浩蕩蕩乎,機械之巧,弗載

於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為變;雖天地覆育,亦不與之抮抱矣: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

見事之亂而能守其宗。若然者,正肝膽,遺耳目,心志專于內,通達耦于一居不知所為,行

不知所之,渾然而往,逯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損其形骸,不學而知,不

視而見,不為而成,不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燿,如景之〔放〕□;

以道為紃,有待而然,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

,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涸而不能寒也,大雷毀山而不能驚也,大風晦日而不能傷也。是故

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視毛嬙西施猶〔□醜〕倛魄也以〔死〕

千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精於太清之本,而游於忽區之旁,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行

,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是故其寢不夢,其智不萌,其魄不抑,其魂不騰,反覆終始

,不知其端緒,甘暝太宵之宅,而覺視于昭昭之宇,休息于無委曲之隅,而游敖于無形埒

之野,居而無容,處而無所,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閒,役使

鬼神,淪於不測,入於無閒,以不同形相嬗也,終始若環,莫得其倫: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

於道也,是〔故〕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內新,熊經鳥伸,鳧浴蝯躩,鴟視虎顧

,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蕩而不失其充,日夜無傷而與物為春,則是合而生時于心

也。且人有戒形而無損〔於〕心有綴宅而無秏精;夫癩者趨不變,狂者形不虧,神將有所遠

徙,孰暇知其所為。故形有摩而神未嘗化者,以不化應化,千變萬抮,而未始有極。化者

復歸於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豈木也﹖猶充

形者之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嘗死也,其所生則死矣;化物者未嘗化也,其所化則化矣。輕天

下則神無累矣,細萬物則心不惑矣,齊死生則志不懾矣,同變化則明不眩矣。

 

<齊俗篇>

 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道失然後貴義。是故仁義立而道德遷

矣,禮樂飾則純樸散矣,是非形則百姓胘矣,珠玉尊則天下爭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

末世之用也。夫禮者所以別尊卑,異貴賤;義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際

也。今世之為禮者恭敬而忮,為義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則失禮義之本也

,故搆而多責。

  人之性無邪,久湛於俗則易,易而忘本,合於若性。故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

,沙石濊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惟聖人能遺物而反已。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

極則寤矣;夫性亦人之斗極也,有以自見,〔也〕則不失物之情,無以自見,則動而惑營,

譬若隴西之游,愈躁愈沈。

  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呼吸,吐故內新,遺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雲天;

今欲學其道,不得其養氣處神,而放其一吐一吸,時詘時伸,其不能乘雲升假,亦明矣。

五帝三王,輕天下,細萬物,齊死生,同變化,抱大聖之心,以鏡萬物之情,上與神明為友

,下與造化為人;今欲學其道,不得其清明玄聖,而守其法籍憲令,不能為治亦明矣。故曰

:得十利劍,不若得歐冶之巧,得百走馬,不若得伯樂之數。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眇者無

度量;故天之圓也不〔得〕規,地方之方也不〔得〕矩;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

之宇,道在其閒,而莫知其所。故其見不遠者,不可與語大,其智不閎者,不可與論至。

  所為者各異,而所道者一也。夫稟道以通物者,無以相非也。

  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謂是與非各異,皆自是而非人。由此

觀之,事有合於己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於心者,而未始有非也。故求是者,非求道理也

,求合於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也,去忤於心者也。忤於我,未必不合於人也,合於我

,未必不非於俗也。至是之是無非,至非之非無是,此真是非也。若夫是於此而非於彼,非

於此而是於彼者,此之謂一是一非也。此一是非,隅曲也〔夫〕此此一是非,宇宙也,今吾

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謂是非者,〔不知〕孰是孰﹖

  事之情一也,所從觀者異也。

  今吾雖欲正身而待物,庸遽知世之所自窺我者乎﹖若轉化而與世競走,譬猶逃雨也,無

之而不濡。常欲在於虛,則有不能為虛矣。若夫不為虛而自虛者,此所慕而不能致也。故通

於道者,如車軸不運於己,而與轂致千里,轉無窮之原也。不通於道者,若迷惑,告以東西

南北所居聆聆,一曲而辟然忽不得,復迷惑也。故終身隸於人,辟若〔俔〕綄之見風也,無

須臾之閒定矣。故聖人體道反性,不化以待化,則幾於免矣。

 

<詮言篇>

  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

獸,有蟲,謂之〔分〕方物。方以類別,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於有,隔而不通,分而

為萬物,莫能〔及〕反宗。故動而謂之生,死而謂之窮,皆為物矣,非不物而物物者也,物

物者亡乎萬物之中。稽古太初,人生於無形於有;有形而制於物,能反其所生;若未有形,

謂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於太一者也。聖人不為名尸,不為謀府,不為事任,不為智主;

藏無形,行無□,遊無朕;不為福先,不為禍始,保於虛無,動於不得已。欲福者或為禍,

欲利者或離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以寧,則厄,無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則亂。星列

於天而明,故人指之,義列於德而見,故人視之。人之所指,動則有章,人之所視,行則有

□;動有章則〔詞〕訶,行有□則議,故聖人揜明於不形,藏□於無為。王子慶忌死於劍,

羿死於桃棓,子路葅於衛,蘇秦死於口。人莫不貴其所有,而賤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貴,

而極其所賤,所貴者有形,所賤者無朕也;故虎豹之彊來射,蝯狖之捷來措。人能貴其所賤

,賤其所貴,可與言至論矣。

  天下不可以智為也,不可以慧識也,不可以事治也,不可以仁附也,不可以強勝也;五

者,皆人才也,德不盛不能成一焉,德立則五無殆,五見則德無位矣。故得道則愚者有餘,

失道則智者不足。渡水而無游數,雖強必沈,有游數,雖羸必遂;又況託於舟航之上乎﹖為

治之本,務在於安民;安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

事;省事之本,在於節欲;節欲之本,在於反性;反性之本,在於去載;去載則虛,虛則平

,平者道之素也,虛者道之舍也。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國,能有其國者必不喪其家,能治其

家者必不遺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虧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於道

,故廣成子曰:『慎守而內,周閉而外,多知為敗。毋視毋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不

得之己而能知彼者,未之有也。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能

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仂者必得人心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

自得者必柔弱也。強勝不若己者;至於與同,則格。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度。故能以眾

不勝成大勝者,唯聖人能之。善游者不學刺舟而便用之,勁□者不學騎馬而便居之,輕天下

者身不累於物,故能處之。泰王亶父處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幣珠玉而不聽,乃謝耆老而

徙岐周,百姓攜幼扶老而從之,遂成國焉。推此意,四世而有天下,不亦宜乎!無以天下為

者,必能治天下者。

  人能虛己以遊於世,孰能訾之﹖釋道而入智者必危,棄數而用才者必困。有以欲多而亡

者,未有以無欲而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亂者,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故智不足免患,愚不足

以至於失,寧守其分,循其理,失之不憂,得庂不喜。故成者非所為也,得者非所求也,入

者有受而無取,出者有授而無予,因春而生,因秋而殺,所生者弗得,所殺者非怨,則幾於

道也。

  聖人不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也,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也;不能使禍不至,

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攘也;禍之至也,非其求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

至也,非其求所成,故通而弗矜;知禍福之制不在於己也,故閒居而樂,無為而治。聖人守

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無〕未得,則所有者亡矣,修其所已有,則所欲者至。

故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治國者先為不可奪以待敵之可奪也。舜修之歷山,而

海內從化,文王修之岐周,而天下移風。使舜趨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猶弗能保,何尺

地之有﹖故治未固於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固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也。福莫大無

禍,利莫美不喪;動之為物,不損則益,不成則毀,不利則病,皆險也,道之者危。故秦勝

乎戎而敗乎殽,楚勝乎諸夏而敗乎柏莒,故道不可以勸〔而〕就利者,而可以寧避害者,故

常無禍不常有福,常無罪不常有功。

  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亂;雖有聖賢之〔寶〕資,

不遇□亂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湯、武之王也,遇桀、紂之□也;桀、紂非以

湯、武之賢而□也,湯、武遭桀、紂之□而王也。故雖賢王必待遇。遇者,能遭於時而得之

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

來,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無為而自治。

  民有道所同道,有法所同守,為義之不能相固,威之不能相必也,故立君以一民。君執

一則治,無常則亂。君道者,非所以為也,所以無為也。何謂無為﹖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

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惠,可謂無為矣。夫無為則得於一也;一也者,萬物之本

也,無敵之道也。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老則好利,一人之身既數變矣,又況君

數易法,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通其好憎,下之徑衢,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則亂甚於無君之

時。故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此之謂也。

  聖人勝心,眾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

於物者:正氣也。重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

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於〕性。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

接而說之,不知利害〔嗜〕者:慾也。食之不寧於體,聽之不合於道,視之不便於性,三官

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割痤疽非不痛也,飲毒藥非不苦也,然而為之者,便於身也。渴

而飲水非不快也,饑而大□非不澹也,然而弗為者,害於性也。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

所取去。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是觀之,欲之不可勝明矣。凡治身養性,節寢處,適飲食

,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己者得,而邪氣〔因而〕自不生。

  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百姓穿戶鑿牖自取照焉;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百姓伐木芟

草自取富焉。至德道者,若邱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贛,用之

者亦不受其德,故寧而能久。天地無予也,故無奪也,日月無德也,故無怨也;喜德者必多

怨,喜予者必善奪,唯滅□於無為,而隨天地自然者,〔唯〕為能勝理而〔為受〕無愛名,

名興則道不行,道行則人無位矣。故譽生則毀隨之,善見則怨從之,利則為害始,福則為禍

先,唯不求利者為無害,唯不求福者為無禍。侯而求霸者,必失其侯,霸而求王者,必喪其

霸;故國以全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寄也,能不以天下傷其國,而不以國

害其身者,〔為〕焉可以託天下也。

 

<人間篇>

  清淨恬愉,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養不勃,知事之制,其舉

錯不惑。發一端,散無竟,總一筦,周八極,〔總一筦〕謂之心。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

執一而應萬,握要而治詳,謂之術。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秉,動知所由,謂之道。

道者:置之前而不□,錯之後而不軒,內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是故使人高賢稱

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者,心之罪也。年言出於口者,不可止於人;行發於邇

者,不可禁於遠;事者難成而易敗也,名者難立而易廢也;千里之隄,以螻螘之穴漏,百尋

之屋,以突隙之〔煙〕熛焚。堯戒曰:『戰戰慄慄,目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於〔蛭〕垤

。』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惓而索良醫也,雖有扁

鵲俞跗之巧,猶不能生也。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

與害為鄰,非神聖人莫之能分。凡人之舉事,莫不先以其知,規慮揣度,而後敢以定謀;其

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異也。曉〔自〕然自以為〔智〕知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戶,舉而

用之,陷溺於難者,不可勝計也。使知所為是者事必可行,則天下無不達之塗矣。是故知慮

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百事之變化,國家之治亂,待而後成;是故不

溺於難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