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之真爱永恒:荀子原典選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1:16

荀子

荀子原典選錄

 

>天論篇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

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明之有蝕,風雨之不

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

也。上闇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

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

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又口禹桀之

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

,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

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

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

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

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君子道其常,而小

人計其功。」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

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

「不為而成,不求而時,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

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

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故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所志於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

;所志於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

事者矣;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知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

,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順其類者謂之福,

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

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凶。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

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

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

之謂知天。」

 「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若夫志意脩,德行厚,知慮明,生於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故

君子其敬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

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進與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

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

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

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

天,則失萬物之情。」

 

>性惡篇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

「凡禮義者,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

「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

  之分也已。」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

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

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

,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

矣。其善者偽也。」

「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

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以其

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惡,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於治,合

於善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聖人能生之也。應之曰:是不然。夫

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斷木而生器,然則器木

豈工人之性也哉!夫聖人之於禮義也,辟亦陶埏而生之也。然則禮義積偽

者,豈人之本性也哉!」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

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

,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

,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則

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生而已,則悖

亂在已。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

「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

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

,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

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

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

之禁,倚而觀天下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

寡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其善者偽也。」

「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檃括之生,

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

,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不可學不可事而之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

偽。是性偽之分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

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

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

,是聖人之所生也。」

「聖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

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

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塗之人可以為禹

,則然;塗之人能為禹,未必然也。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

者,謂之性。」

 

>正名篇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

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

。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

「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

「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

「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

「欲者情之應也。」

「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

「欲不可去,求可節也。」

「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

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者謂之不宜。名無固實

,約之以名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

,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

者,大別名也。推而別,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

「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也。驗之

所以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

「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

驗之所緣以同異,而觀其孰調,則能禁之矣。」

「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名約,以其

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

「然則,何緣以同異?曰,緣天官。」

「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竿奇聲,以耳異。甘苦鹹淡,辛酸奇

味,以口異。香臭芳鬱,腥臊洒酸奇臭,以鼻異。疾養凔熱,滑鈹輕重,

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

「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

 

>榮辱篇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

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修之為,待盡而後備者也。」

 

>不苟篇

「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正論篇

「堯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

以化順之;然而朱象獨不化,是非堯舜之過,朱象之罪也。堯舜者,天下

之至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時之瑣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

而非堯舜,豈不過甚矣哉!夫是之謂嵬說。堯舜者,天下之善化者也,不

能使嵬瑣化。

 

>禮論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

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

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性者,本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

性不能自美。」

「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故繩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規矩者,方圓之至;禮者,人道之極

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

「聖人者,道之極也。故學者,故學為聖人也,非特學為無方之民也。」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儒效篇

「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

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

「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

 

>非相篇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

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毛矣,然

而君子其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

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

人道莫不有辨。辨莫不於禮,禮莫大於聖王。」

 

>王制篇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

,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義。」

 

>富國篇

「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

 

>哀公篇

「思慮通明」

 

>解蔽篇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

,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

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

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

「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

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

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裏矣。」

「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鬚

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

也。心亦如是矣,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

疑矣。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傾,則不足以決麤理矣。」

「凡觀物有疑,心中不定,則外物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

「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見植林以為後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醉者越百步之溝,以為蹞步之澮也;俯首而出城門,以為小閨也;酒亂其

神也。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掩耳而聽者,聽漠漠而以為哅哅;埶亂

其官也。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從山下

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長也。水動而景搖,

人不以定美惡,水埶玄也。瞽者仰視不見星,人不以定有無,用精惑也。」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

其影,以為伏鬼也;卬視其髮,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

死,豈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此人之所

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

 

>君道篇

「道者何也?曰,君道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國也。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

,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故曰,聞修身,

未嘗聞為國也。」

「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聽,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

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夫是之謂大形。」

「故人主無便嬖左右足信者,謂之闇。無卿相輔佐足任者,謂之獨。所使

於四鄰諸侯者非其人,謂之孤。孤獨而唵,謂之危。國雖若存,古之人曰

,亡矣。」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

,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勸學篇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

,終乎為聖人。」

「本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

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故學至乎而止矣。」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壺也

,不可以得之矣。」

 

>勞思光       p281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孟子月,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

人之性偽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

學而,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

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

,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

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斷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

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

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

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

「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

「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

「情然而心為之,謂之慮。」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

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

,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

「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

天不能禍。」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