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字路上维语歌曲:萧统——南朝梁昭明帝 安宁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1:17
萧统
百科名片
萧统(501~531年5月7日) ,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太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目录
人物生平个人著作1、《昭明文选》2、《梁书》萧统本传3、文学作品
遗迹传说1、顾山红豆2、衣冠冢、太子庙3、昭明钓台4、萧统求雨萧篁塘5、昭明太子读书处6、古池州城秀山门7、襄阳古城昭明台8、萧统读书招隐山
贴吧相册
人物生平个人著作1、《昭明文选》2、《梁书》萧统本传3、文学作品
遗迹传说1、顾山红豆2、衣冠冢、太子庙3、昭明钓台4、萧统求雨萧篁塘5、昭明太子读书处6、古池州城秀山门7、襄阳古城昭明台8、萧统读书招隐山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齐中兴元年(501年),生于襄阳。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萧统
,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末年以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詧、萧譬、萧鉴。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 落泪。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萧统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 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编辑本段个人著作
1、《昭明文选》
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   昭明文选李善注六十卷
[1]
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文选》的择篇标准有以下几点:宣传道德的圣贤经书不选;以思辨为核心的诸子哲学著作不选;对于以纪事为主的史书,则只略选其中颇有文学辞藻和风采的论赞部分,其余有关史事因果的描述,都不选入。
萧统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其所选的作品,都应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而又文辞华美的作品,才能够被辑入《文选》。可见萧统在文学上即注重内容,又要求形式,是文质并重的。
由于《文选》注意文采,所以,不少优秀诗文都因为《文选》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保存到了今天,所以说,《文选》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较有见地的是,对于当时盛行内容空虚的华文艳诗,《文选》却一概不选。当然,有些好的诗文,由于缺乏《文选》所强调的骈倔、华藻而未能被收进《文选》,这是当时 文坛的风气乃至《文选》风格所决定的,使不少后来的学人感到有点遗憾。
《昭明文选》一问世,便受到普遍的欢迎。随着人们阅读《文选》的需求,后来有不少学者为它作注。唐朝显庆年间,李善搜集了很多资料,把《文选》分为六十卷进行了注释,为后人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研习余地。自李善注本产生后,《文选》得到广泛的流传。唐朝开元年间,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合注《文选》,称“五臣注”。不过它只着重解释字句,与李善注有所不同。 《昭明文选》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唐以后文人往往把它当作学习文学的首选教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要求儿子“熟读文选理”。宋代陆游也提出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就是说熟读《文选》,也就差不多是半个秀才了。后人受《文选》的启发,出现了不少较好的文学选本。 2、《梁书》萧统本传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母曰丁贵嫔。初,高祖未有男,义师起,太子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高祖既受禅,有司奏立储副,高祖以天下始定,百度多阙,未之许也。群臣固请,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时太子年幼,依旧居于内,拜东宫官属文武,皆入直永福省。
太子生而聪睿,三岁 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东宫。太子性仁孝,自出宫,恒思恋不乐。高祖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还宫。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 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
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谈论不绝。太子自立三谛、法身义,并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焉。
三年十一月,始兴王憺薨。旧事,以东宫礼绝傍亲,书翰并依常仪。太子意以为疑,命仆射刘孝绰议其事。孝绰议曰:“案张镜撰《东宫仪记》,称'三朝发哀 者,逾月不举乐;鼓吹寝奏,服限亦然’。寻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铙歌辍奏,良亦为此。既有悲情,宜称兼慕,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谓犹应称兼慕,至卒哭。”仆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陆襄并同孝绰议。太子令曰:“张镜《仪记》云'依《士礼》,终服月称慕悼’。又云'凡 三朝发哀者,逾月不举乐’。刘仆射议,云'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寻情悲之说,非止卒哭之后,缘情为论,此自难一也。用张镜之举乐,弃张镜之称悲,一镜之言,取舍有异,此自难二也。陆家令止云'多历年所’,恐非事证;虽复累稔所用,意常未安。 近亦常经以此问外,由来立意,谓犹应有慕悼之言。张岂不知举乐为大,称悲事小;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至如元正六佾,事为国章;虽情或未安,而礼不可废。铙吹军乐,比之亦然。书疏方之,事则成小,差可缘心。声乐自外,书疏自内,乐自他,书自己。刘仆射之议,即情未安。可令诸贤更共详衷。”司农卿明山 宾、步兵校尉朱异议,称“慕悼之解,宜终服月”。于是令付典书遵用,以为永准。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 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高祖遣中书舍人顾协宣旨曰:“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 此!可即强进饮食。”太子奉敕,乃进数合。自是至葬,日进麦粥一升。高祖又敕曰:“闻汝所进过少,转就羸瘵。我比更无余病,正为汝如此,胸中亦圮塞成疾。 故应强加饘粥,不使我恒尔悬心。”虽屡奉敕劝逼,日止一溢,不尝菜果之味。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每入朝,士庶见者莫不下泣。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槥。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常以户口未实,重于劳扰。
吴兴郡屡以水灾失收,有上言当漕大渎以泻浙江。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伏闻当发王弁等 上东三郡民丁,开漕沟渠,导泄震泽,使吴兴一境,无复水灾,诚矜恤之至仁,经略之远旨。暂劳永逸,必获后利。未萌难睹,窃有愚怀。所闻吴兴累年失收,民颇流移。吴郡十城,亦不全熟。唯义兴去秋有稔,复非常役之民。即日东境谷稼犹贵,劫盗屡起,在所有司,不皆闻奏。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此虽小举,窃恐难 合,吏一呼门,动为民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去年称为豊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多伺候民间虚实,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罹其弊。不审可得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圣心垂矜黎庶,神量久已有在。臣意见庸浅,不识事宜,苟有愚心,愿 得上启。”高祖优诏以喻焉。
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
三年三月,寝疾。恐贻高祖忧,敕参问,辄自力手书启。及稍笃,左右欲启闻,犹不许,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恶”,因便呜咽。四月乙巳(初六)薨,时年三十一。高祖幸东宫,临哭尽哀。诏敛以衮冕。谥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宁陵。诏司徒左长史王筠为哀册文曰:
蜃辂俄轩,龙骖跼步;羽翿前驱,云旂北御。皇帝哀继明之寝耀,痛嗣德之殂芳;御武帐而凄恸,临甲观而增伤。式稽令典,载扬鸿烈;诏撰德于旌旒,永传徽于舞缀。其辞曰:
式载明两,实惟少阳;既称上嗣,且曰元良。仪天比峻,俪景腾光;奏祀延福,守器传芳。睿哲膺期,旦暮斯在;外弘庄肃,内含和恺。识洞机深,量苞瀛海;立德不器,至功弗宰。宽绰居心,温恭成性,循时孝友,率由严敬。咸有种德,惠和齐圣;三善递宣,万国同庆。
轩纬掩精,阴牺弛极;缠哀在疚,殷忧衔恤。孺泣无时,蔬饘不溢;禫遵逾月,哀号未毕。实惟监抚,亦嗣郊禋;问安肃肃,视膳恂恂。金华玉璪,玄驷班轮;隆家干国,主祭安民。光奉成务,万机是理;矜慎庶狱,勤恤关市。诚存隐恻,容无愠喜;殷勤博施,绸缪恩纪。
爰初敬业,离经断句;奠爵崇师,卑躬待傅。宁资导习,匪劳审谕;博约是司,时敏斯务。辨究空微,思探几赜;驰神图纬,研精爻画。沈吟典礼,优游方册;餍饫膏腴,含咀肴核。括囊流略,包举艺文;遍该缃素,殚极丘坟。绩帙充积,儒墨区分;瞻河阐训,望鲁扬芬。吟咏性灵,岂惟薄伎;属词婉约,缘情绮靡。字无点 窜,笔不停纸;壮思泉流,清章云委。
总览时才,网罗英茂;学穷优洽,辞归繁富。或擅谈丛,或称文囿;四友推德,七子惭秀。望苑招贤,华池爱客;托乘同舟,连舆接席。摛文掞藻,飞纻泛干;恩隆置醴,赏逾赐璧。徽风遐被,盛业日新;仁器非重,德輶易遵。泽流兆庶,福降百神;四方慕义,天下归仁。
云物告徵,祲沴褰象;星霾恒耀,山颓朽壤。灵仪上宾,德音长往;具僚无廕,谘承安仰。呜呼哀哉!
皇情悼愍,切心缠痛;胤嗣长号,跗萼增恸。慕结亲游,悲动氓众;忧若殄邦,惧同折栋。呜呼哀哉!
首夏司开,麦秋纪节;容卫徒警,菁华委绝。书幌空张,谈筵罢设;虚馈饛饛,孤灯翳翳。呜呼哀哉!
简辰请日,筮合龟贞。幽埏夙启,玄宫献成。武校齐列,文物增明。昔游漳滏,宾从无声;今归郊郭,徒御相惊。呜呼哀哉!
背绛阙以远徂,轥青门而徐转;指驰道而讵前,望国都而不践。陵修阪之威夷,溯平原之悠缅;骥蹀足以酸嘶,挽凄锵而流泫。呜呼哀哉!
混哀音于箫籁,变愁容于天日;虽夏木之森阴,返寒林之萧瑟。既将反而复疑,如有求而遂失;谓天地其无心,遽永潜于容质。呜呼哀哉!
即玄宫之冥漠,安神寝之清飐;传声华于懋典,观德业于徽谥。悬忠贞于日月,播鸿名于天地;惟小臣之纪言,实含毫而无愧。呜呼哀哉!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3、文学作品
有所思
公子无于隔。 乃在天一方。望望江山阻。 悠悠道路长。 别前秋叶落。 别后春花芳。雷叹一声响。 雨泪忽成行。 怅望情无极。 倾心还自伤。
三妇艳
大妇舞轻巾。 中妇拂华茵。小妇独无事。 红黛润芳津。 良人且高卧。 方欲荐梁尘。
饮马长城窟行
亭亭山上柏。悠悠远行客。行客行路遥。故乡日迢迢。迢迢不可见。长望涕如霰。如霰独留连。长路邈绵绵。胡马爱北风。越燕见日喜。蕴此望乡情。沈忧不能止。有朋西南来。投我用木李。并有一札书。行止风云起。扣封披书札。书札竟何有。前言节所爱。后言别离久。
上林
千金騕褭骑,万斥流水车,争游上林苑,高盖逗春华。
诒明山宾诗
平仲古称奇。夷齐昔擅美。令则挺伊贤。东秦固多士。筑室非道傍。置宅归仁里。庚桑方有系。原生今易拟。必来三径人。将招五经士。
玄圃讲诗
白藏气已暮。玄英序方及。稍觉螀声凄。转闻鸣雁急。穿池状浩汗。筑峰形嶪岌。旰云缘宇阴。晚景乘轩入。风来幔影转。霜流树条湿。林际素羽翾。漪间赪尾吸。试欲游宝山。庶使信根立。名利白巾谈。笔札刘王给。兹乐逾笙磬。宁止消悁邑。虽娱惠有三。终寡闻知十。
咏同心莲诗
江南采莲处。 照灼本足观。况等连枝树。 俱耀紫茎端。 同逾并根草。 双异独鸣鸾。 以兹代萱草。 心使愁人欢。
咏弹筝人诗
故筝犹可惜。 应度几人边。尘多涩移柱。 风燥脆调弦。 还作三洲曲。 谁念九重泉。
貌雪诗
既同摽梅英散。复似太谷花飞。密如公超所起。皓如渊客所挥。无羡昆岩列素。岂匹振鹭群归。
示云麾弟
白云飞兮江上阻。北流分兮山风举。山万仞兮多高峰。流九派兮饶江渚。山岧峣兮乃逼天。云微蒙兮后兴雨。实览历兮此名地。故遨游兮兹胜所。尔登陟兮一长望。理化顾兮忽忆予。想玉颜兮有目中。徒踟蹰兮增延伫。
饯庚仲容
孙生陟阳道,吴子朝歌县。未若樊林华,置酒临高殿。
细 言
坐卧邻空尘,凭附蟭螟翼。越咫而三秋,度毫釐九息。
上朝值雪
沐雪欵千门,栉风朝万户。集霰渝丹黻,流云飘绣柱。
滴沥垂土膏,阑干悬石乳。
锦带书十二月启
太簇正月
伏以北斗周天,送玄冥之故节;东风拂地,启青阳之芳辰。梅花舒两岁之装,柏叶泛三光之酒。飘馀雪,人箫管以成歌;皎洁轻冰,对蟾光而写镜。想足下神游书帐,性纵琴堂,谈丛发流水之源,笔陈引崩云之势。昔时文会,长思风月之交;今日言离,永叹参辰之隔。但某执鞭贱品,耕凿庸流,沈形南亩之闲,滞迹东皋之上。辰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黄耳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夹锺二月
伏以节应佳胡,时登令月。和风拂迥,淑气浮空。走野马於桃源,飞少女於李径。花明丽月,光浮窜氏之机;鸟弄芳园,韵响王乔之管。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寻五柳之先生,琴尊雅兴;谒孤松之君子,鸾凤腾翩。诚万世之良规,实百年之令范。但某席户幽人,蓬门下客。三冬勤学,慕方朔之雄才;万卷长披,习郑玄之逸气。既而风尘顿隔,仁智并乖。非无衰侣之忧,诚有离群之恨。谨伸数字,用写寸诚。
姑洗三月
伏以景逼徂春,时临变节。啼莺出谷,争传求友之音;翔蕊飞林,竞散佳人之靥。鲁游碧沼,疑呈远道之书;燕语雕梁,恍对幽闺之语。鹤带云而成盖,遥笼大夫之松。虹跨涧以成桥,远现美人之影。对兹节物,宁不依然。敬想足下,声驰海内,名播云间。持郭璞之毫鸾,词场月白;吞罗含之彩凤,辩囿日新。某山北逸人,墙东隐士。龙门退水,望冠冕以何年; 路颓风,想簪缨於几载。既违语嘿,且阻江湖。聊寄八行之书,代申千里之契。
中吕四月
节届朱明,晷锺丹陆。依依耸盖,俱临帝女之桑;郁郁丹城,并挂陶潜之柳。梅花拂户牖之内,麦气拥宫阙之前。敬想足下,声闻九皋,诗成七步。涵蚌胎於学海,卓尔超群;蕴抵鹊於文山,俨然孤秀。但某窃途异县,岐路他乡,非无阮籍之悲,诚有杨朱之泣。每遇秋风振响,鹑惊子夏之衣;夜月流辉,鹊绕将军之树。既乖连璧之契,终隔断金之情。中心藏之,卑诚至矣。今因去燕,聊寄刍荛。如遇回鳞,希垂金玉。
蕤宾五月
麦陇移秋,桑律渐暮。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菽叶漂风,影乱秦台之镜。炎风以之扇户,暑气於是盈楼。冻雨洗梅树之中,火云烧桂林之上。敬想足下,追凉竹径,托荫松闲,弹伯牙之素琴,酌嵇康之绿酒,纵横流水,酩酊颓山,实君子之佳游,乃王孙之雅事。某沈疴漳浦,卧病泉山,顿怀刘干之劳,镇抱相如之酷。是知枯荣莫测,生死难量。验风烛之不停,如水泡之易灭。聊伸币札,以代劳人。伫睹芳词,希垂愈疾。
林锺六月
三伏渐终,九夏将谢。萤飞腐草,光浮帐里之书;蝉噪繁柯,影入机中之鬓。濯枝迁而潦溢,芳槿茂而发荣。山土焦而流金,海水沸而漂烁。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明之两卷,恍惚怀中。但某白社狂人,青缃末学,不从州县之职,聊立松鹤之闲,时假德以为邻,或借书而取友。三千年之独鹤,暂逐鸡群;九万里之孤鹏,权潜燕侣。既非得意,正可忘言。诸不具伸,应俟面会。
夷则七月
素商惊辰,白藏届节。金风晓振,偏伤征客之心;玉露夜凝,直泫仙人之掌。桂吐花於小山之上,梨翻叶於大谷之中。故知节物变衰,草木摇落。敬想足下,时称独步,世号无双。万顷澄波,黄叔度之器量;千寻耸干,嵇中散之楷模。但某一介庸才,二隅顽学,怀经问道,不遇披云,负笈寻师,罕逢见日,俯仰兴叹,形影自怜,不知龙前,不知龙后。莺鹏虽异,风月是同。幸矣择交,希垂影拂。
南吕八月
一叹分飞,三秋限隔,遐思盛德,将何以伸。白云断而音信稀,青山暝而江湖远。敬想足下,羽仪胜卷,领袖嘉宾,倾玉醅於风前,弄琼驹於月下。但某登山失路,涉海迷津。闻猿啸而寸寸断肠,听鸟声而双双下泪。当以黄花笑冷,白羽悲秋。既传苏子之书,更泛陶公之酌。聊因三鸟,略叙二难。面会取书,不能尽述。或叨凤念,不黜鱼缄。
无射九月
宿昔亲朋,平生益友,不谓穷通有分,云雨将乖。既深伐木之声,更问采葵之咏。属以重阳变叙,节景穷秋。霜饱树而拥柯,风拂林而下叶。金堤翠柳,带星采而均调;紫塞苍鸿,追风光而结阵。敬想足下,秀标东箭,价重南金,才过吞鸟之声,德迈怀皎之智。但某衡门贱士,瓮牖微生,既无白马之谈,且乏碧鸡之辨。叹分飞之有处,嗟会面以无期。聊申布服之言,用述并粮之志。
应锺十月节届玄灵,锺应阴律。愁云拂岫,带枯叶以飘空;翔气浮川,映危楼而叠迥。胡风起截耳之冻,赵日兴曝背之思。敬想足下,山岳锺神,星辰挺秀。潜明晦迹,隐於朝市之闲;纵法化人,不混乡闾之下。某陋巷孤游,穿墙自活。终朝息畔,若孔子之为贫;竟日停炊,如范生之在职。牛衣当被,畏见王章;犊鼻亲操,恐逢犬子。虽此惭贱,而不羞贫。绮服有时,此言何述。
黄锺十一月
日往月来,灰移火变,暂乖语默,顿隔秦吴。既传苏、李之书,更共范、张之志。冷风盛而结鼻,寒气切而凝唇。虹入汉而藏形,鹤临桥而送语。彤云垂四面之叶,玉雪开六出之花。敬想足下,世号冰壶,时称武库,命长袂而留客,施大被以披贤,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温兽炭而祛透心之冷。某携戈日久,荷戟年深,挥白刃而万定死生,引虹旗而千决成败。退龙剑而却步,月下开营;进鲸鼓而横行,云前起阵。徒劳斩斫,岂用功勋。诸不具陈,谨申微意。
大吕十二月
分手未遥,翘心且积。引领企踵,朝夕不忘。眷友思仁,行坐未舍。既属严风极冷,苦雾添寒。冰坚汉地之池,雪积袁安之宅。敬想足下,栖神鹤驾,眷想龙门,披玩之闲,愿无捐德。某种瓜贱士,卖饼贫生。入畔龟以扬声,不逢蔡子;驾盐车而显迹,罕遇孙阳。徒怀叩解之心,终想暴腮之患。既为久要,聊吐短章。纸尽墨穷,何能恳露。
编辑本段遗迹传说
1、顾山红豆
红豆树生长于南国。但江阴市的顾山红豆树却以古老、奇异、珍稀著称于世。倍受各地史学家、生物界的关注。
顾山红豆树是一千四百多年前梁代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纂《昭明文选》时亲手种植的。萧统为什么要种植此树呢?这里还有一段太子与尼姑相爱的动人故事。
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的,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淡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技,一直长到现在,犹如虬龙老树了。 2、衣冠冢、太子庙
昭明太子长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爱戴,是因为昭明太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池州百姓发生严重的饥荒时,萧统(昭明太子)目睹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在萧统逝后,池州百姓哭声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太子庙。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称作“案菩萨”)至今。 3、昭明钓台
昭明太子与贵池有着特殊的关系,贵池当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贵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监年间,石城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饿蜉遍野。昭明太子闻讯赶来石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颂为救星,视作神灵。
至今,在贵池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昭明太子的故事。“昭明太子钓香鲫”就是其中十分神奇的一段。
相传,昭明太子来到石城开粮仓,救庶民,居秀山,编选,垂钓玉镜潭。
昭朗太子坐在郎山崖脚下一块平平展展3米见方的牯牛石上,垂青纶,扔金钩,在明净似镜的秋浦玉镜潭钓鱼消遣。忽见一轮明月在水中浮动,太子暗暗称奇,忙抛下金约,明月化作了万点碎银,飞溅而尽,可是钩子却像垂进了无底深渊,一团丝线全部放完,仍不见沉底,只好丢开钓竿,钓竿“吱吱”地沉入水中,复又漂浮出水,在水面上晃动,太子捞起钓竿一拽,怎么也拉不动了。俄顷,潭水沸腾,“哗哗”之声,似钱塘潮起,太子大惊,急忙提竿收约,金钩上钓了一条肥大的银鳞香鲫鱼,足有七八斤重。
原来,太子的钓钩是掉进了牯牛石下的神鹅洞,神鹅得却是贤明、孝顺、爱民的昭明太子的金钩,使伸头一口叼住,潜水游进神仙濠,把太子的金钩银线一直从秋浦玉镜潭拖到了大王洞龙厅的龙湖,将一条龙鱼挂上金钩,大王说不可,太子素来爱吃秋浦沉香鲫。于是,神鹅将金钩挂在龙厅龙柱上的挂钩石,立即飞往香鲫荡,捉了一条银鳞大香鲫,挂上了金钩。
昭明太子钓得若大的香鲫,欣喜若狂,当即命烹调下酒,味道无比鲜美,赞叹“水好鱼美”,“天下贵池也”。因此,后来改秋浦县为“贵池”之名,沿用至今。后人又把他垂钓的郎山崖下的牯牛石,誉为千古名胜:“昭明钓台”。 4、萧统求雨萧篁塘
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的地里劳动,经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砖瓦。而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经济曾经较发达、人口众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沟,就有村庄18个。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败萧条。
此时梁朝大兴佛教,昭明太子萧统巡视各地,代父亲在全国各地选择地方建造寺庙。这一天他来到义乌,听人说义西大旱又生瘟疫。他为救民于水火,立即赴义西赈灾。
他从吴店经野毛山往里走,沿途只见百姓纷纷外逃谋生,一路上他费尽口舌劝说百姓回乡居住。当他来到萧皇塘一带,只见十室九不全,村民个个有病色,已无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粮赈灾,然后又亲自进山寻找草药。他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荆棘遍野,为此他还扭伤了脚。经过众人一起艰辛的努力,他们找到了治疗瘟疫的药。回村后他又亲自为村民们熬药送药。村民服药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与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圆塘边筑坛做法事,亲自诵经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开始转阴,但雨还是不见下来。他觉得可能上苍怪他不诚心,又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说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静秀丽。
他一听不顾脚痛,拖着伤脚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顾不上欣赏沿途美景,一口气登上岩顶。站在山顶,但见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通岩顶,再无他途可攀。脚下辟峰村落尽收眼中,崖边幽竹秀木,清风徐徐,顿感心旷神怡。萧统不由赞叹道:“真是孤峰独秀,佛门圣地。”于是他就跪在岩头诵经求雨,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见18庄人烟稀少,就动员幸存者搬迁集中居住,他还亲自为村民选择安家之所,规划村子布局。从清朝光绪23年绘制流传至今的萧皇塘村阳宅图看,该村仍显得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合理。
村民们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 5、昭明太子读书处
位于乌镇市河西侧。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   萧统镇江招隐山读书台
就读而得名,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明太子名萧统,两岁时立为皇太子。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1984年镇人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今古,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1977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一首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2] 6、古池州城秀山门
秀山门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门。历史上秀山门,是宋朝池州太守为纪念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将原城西秋浦门易名秀山门。
秀山在今池州城西南约70里处,是古石城县、秋浦县衙门所在地,   秀山门
[3]
是当时梁昭明太子的封地,昭明太子萧统因多年徜徉于此地山水间,期间编纂有文献巨著《昭明文选》而流传千古,名扬天下。现此地尚存全国十大古钓台之一的“昭明钓台”遗址。贵池县名也是因梁昭明太子在此食鱼为美而封为“贵池”。
昭明太子萧统因其德才兼备,治国有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昭明太子在秀山还建有太子庙、文选楼等胜景。池州府秋浦县迁至今池州城后,除秀山门楼外,后人还在城西杏花村建有西庙以纪念、供奉他。一千多年来,历代名人墨客也纷纷寻迹踏综,在池州留下大量咏物怀古的诗词歌赋。名扬天下的杏花村就位于秀山门外,史记有:“秀山门外杏花村”。但解放后秀山门历史风貌已不复存在,为充分挖掘池州历史文化内涵,展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复建秀山门,同时搬迁了原公交站场建成秀山门广场,改造了与之毗邻的杏村步行街,以将此处打造成一个融观光购物、历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市民文化广场。 复建后的秀山门建筑面积1952平方米,长40米,城楼高19米,城墙高11.8米,有三个门洞,其中中门洞高7米,宽5米,边洞高4.6米,宽2.7米,为仿清建筑风格。秀山门楼内装饰亦是古朴典雅,青石板的地面和楼梯踏步,汉白玉的平台围栏。城楼边门的青石边框立柱及门罩上的石雕、城楼上的木雕以及石鼓、石狮等装饰材料也都是从民间古宅中收集而来的艺术珍品。城楼内还设有古玩市场及民间艺术品馆藏,以展示有关昭明太子、贵池古傩等历史文化。
秀山门广场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小巧精致,一景一物、一石一木,均通过精心设计、精雕细刻而成。园内建有池中名鳜、水绕春城、斜阳古道、卷中风景、杏雨江南、临桥秀色、西廓胜览、城垣遗址等八个景点。内设的浮雕墙展现了当年秀山门外的繁华景象,另外还大胆地采用了“枯山水”的设计手法,建有涌泉、旱桥等景点。园内植物配置也多是采用池州本地的乡土树种。该园的整体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池州的地方特色和秀山门的凝重历史,现已成为池州城的重要一景。[4] 7、襄阳古城昭明台
昭明台是襄樊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台为襄樊标志性建筑。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
昭明太子为梁武帝长子,生于襄阳,辑《昭明文选》,垂于后世。昭明台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选楼",唐代改称"山南东道楼",旧有唐李阳冰篆书"山南东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钟鼓楼",嘉靖时称镇南楼,清顺治重建后定名昭明台。建筑面南,青砖筑台,中有条石拱砌券  
洞,洞高4.5米,宽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层歇山顶楼房5间,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房4间,台南有鼓楼、钟楼各一。昭明台雄踞城中,巍峨壮观,古誉为"城中第一胜迹"。抗日战争期间,襄阳沦陷,楼毁台存。1973年夏因久雨塌陷平毁。1993年于原址重建,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台基券洞,横跨于北街入口处。北街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之一,1993年建成仿古步行一条街,历时3年完成。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台基上按魏晋风格建3层楼阁,整个建筑高达34米。集购物、游览、文化娱乐于一体。老字号店铺林立。 8、萧统读书招隐山
镇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   太子读书台
[5]
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萧统的读书台。
传说萧统自幼就喜爱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到了十几岁,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了。他在宫里什么事都不问,只知道埋头读书,再好的东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宫里,光藏书就有三万卷。
然而梁太子并不满足,他想出去以博览天下群书。于是他离开建康,来到了京口。他找到了远离城市的招隐山。刚进山里,他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去,一峰靠一峰,一山连一山,山里有山,山外还有山,峰峦叠嶂,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幽静得很。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这里造房砌屋,读书选文。
太子刚到招隐山,山上只有几间东倒西歪的破房子,这是东晋末年音乐家戴颙在这里隐居时留下的。除了这破房子外,什么也没有。环境十分简陋。梁武帝知道后,心疼得很,就派了不少宫娥彩女、太监侍从,带着珍珠古玩和山珍海味来到招隐山。可是,昭明太子什么都不要,对派来的大臣吟起西晋诗人左思的著名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只留下八个太监,并且叫大臣回禀梁武帝只要把东宫的三万藏书运来就够了。
过了几个月,读书台造好了。在读书台边,还造了一座雕栏画柱、宽敞明亮的五开间小客厅,起名叫"增华阁"。房子造好后,太子和当时一班文人:刘孝绰、殷钧、明山宾等在增华阁里读书谈心,编选文章。那时候,《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徐州刺史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梁太子最喜欢同他讨论文章。他还常常在山下的听鹂山房,接待四面八方来访的文人。(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记载:“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读书,因名招隐山,今石案古迹犹存。”招隐寺内的昭明太子读书台,即其遗迹,清代乾隆皇帝和大诗人王士祯都有诗吟咏。宋代的陈景沂在《全芳备祖》中还记录了萧统在招隐寺内编纂《昭明文选》的史实:“招隐寺……方丈有阁,号招华,梁昭明选文于中。”明代的《山堂肆考》、清代《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而阁名则叫“增华阁”。因此,《昭明文选》很有可能是在此阁编纂而成。)
在招隐山上的昭明太子读书台,还保存着一块当年太子读书的石案,上面镌刻着八个大字:"普通元年、岁在庚子"。(“普通元年”是他父亲执政的年号,“岁在庚子”指昭明太子来此读书是正值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