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结婚新娘不是我歌:论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59:05
       <论语>和<荀子>都把探讨学习的问题放在了第一篇这样的的显著位置,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亦复如此,其中必有大义存焉,由此可见古代圣贤对学习是何等的重视.但是他们推崇学习的理由,并不是象我们现代的许多学校和家长们推崇的理由一样,以功名诱之.正象我看到我的一位学生在他的学习宣言中写的那样,学习是为了"一个漂亮的老婆,一所豪华的宅子,一个重要的位子".学习的真正动因其实他并没有真正找到,因此我也经常发现他神不守舍,经常在课堂上趴着睡大觉.

      学习的真正动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完善自我,成就一个人.即是孔子所谓的"为己之学",而非其他的外在目的.健全自己的人格是人学习的终极目的,求善的知识,求得人生的生活智慧远比求得冰冷的书本知识更为重要,比起那些功利而言,其重要意义更不可以里计.只有抱定这样的学习目的,学习方能笃定,才能不枯燥,才能善始善终,恒定如一.柏拉图曰: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真理即是人生之至善,宇宙之至善.只有将人置身于整个历史场合和宇宙的境阈中来思考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意义,否则,就可能剑走偏锋,难登堂奥.因此,学习的内容就内蕴于这一目的之中:学习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就甚于一切知识,次一级的目标才是关于客观的知识.

      <尚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就人类对知识的探求和科学的发展而言,追求纯粹的知识自有其重要意义,亦自有人对次意兴盎然,但就人生而言,我以为中国文化强调的知行合一至关重要,学问只有能够践行才是真学问.学习二字,即既包括学又包括习.习者,练习也,实行也.世间常有高谈阔论者,真正实行的人少之又少,近代的曾国藩就是一位极重实行的人,他更多的不是一位儒学理论的创建者,而是一位践行者,所以他在道德和事功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现代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是极其重视知行合一的,他以一生的行动来实行他的理论伸张和教育理想,从他的名字也可以显现出他对知行合一的重视,甚至以为行重于知,故曰行知.相反的例子那就多不胜数了,世间众庶,稀有不属此类者.即使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亦有难脱此薮者,象叔本华,尼采,培根即为其显例.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的第一卷中详细的记录了他是如何向一切人和一切事物学习的,其中有前哲,师长,时贤,亲人,朋友及一切可触之人,可接之物事.均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了别人的优秀之处或明哲智慧,难怪乎他的著作能越过近两千年传至当代.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道之所存,师使所存也."但是在日常待人接物时的傲慢之心,关闭了我们心灵的大门,固步自封,让我们失去了上进的机会.向一切人和一切事物学习是学习的应有之义,剔除我们的傲慢,羞怯,懈怠和一切昏庸蒙昧之态吧!向老年人学习经验和智慧,向中年人学习勤勉和担当,向青年人学习激情和创造,向孩童学习天真烂漫.我们在经卷里学习,在事务中学习,在眼睛里学习,在耳朵里学习,在天空中学习,在大地里学习;我们向人学习,也向走兽学习;向真理学习,也向谬误学习.<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我们应该向一切人和一切事物学习.对于睿智的头脑,宽阔的胸怀,天地间的一切都是师法的对象,永远都不会感到满足和疲倦.

  治学之法以求明师为上法,得明师指点可得正法.若无明师,勤勉学习,上下求索,得二三友朋砥砺可庶几补之,然雾则障曲折难免.我虽向学,明师未得,相互砥砺的友朋亦未得,不亦狂惑乎?年过而立,却无所立,愿瞻望圣人之门墙,侍立有道之侧,携同志黾勉以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