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名将传哪个阵容好:评《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01:40

    本报3月3日刊登的《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所引发的涟漪不断扩大,继高层批示,中央主流媒体及地方媒体跟进深入采访后,在矿业界普通人士甚至社会大众间也引发了一阵舆论热潮。很多人凭借微博来转发有关的回帖,甚至写下大段回复。本报作为首发媒体近来也陆续收到有关此文的一些反馈,既有通过E-MAIL、QQ群、微博这种现代资讯传播手段,也有通过信件、传真等传统方式;回复的既有业内同行,也有关心矿业界的社会大众;既有洋洋洒洒几千字,也有寥寥数言却是点睛之笔;在此特摘选一些本报QQ群和电子信箱中收到的一些来信和简短留言予以刊登。
   
   
    影子:“老三”们的快乐从来就在野外,“老三”们的灵魂注定就在野外。在江南,你们划过小船;在塞北,你们骑过骆驼;在东海,你们踏过巨浪;在天山,你们吻过白雪。天天有彩花开放,季季有丰收在望。
   
    雨知时:一位结婚3年的地质队员冬季收队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在除夕之夜哄孩子睡着后,非要穿连衣裙给他看,他笑着说“这么冷的天,你发神经啊”,其实他心里在发酸,因为他开春就出野外勘探,没看见过妻子穿裙子的模样,妻子是想把一个女人多姿的美丽展现给他看。这是我听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包裹:一棵山楂树导演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纯朴爱情,正是因为生活中有着太多这样的点点滴滴,才有了这么感人的故事素材。曾听一位工作在新疆的年轻女地质队员这样说,“想家、想孩子的时候就干活。只有忙起来,才会忘记想家和想念孩子。”
   
    开心就好: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矿藏的“老三”们曾如同一粒尘埃, 从未被大众高度关注过,从未成为过社会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而如今从一篇微博开始,“老三”们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愿这份关注不要仅仅是一股“旋风”,刮过便了事。
   
    菲儿:很喜欢电影《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和“静秋”那种纯真恋爱的感觉,只是结局太过于悲伤了。会有那么纯洁的、质朴的爱情吗?也许我们被《蜗居》中错落的爱情观所蒙蔽吧,是现实太残酷,还是理想过于美好呢?
   
    拐角处:看到楼上的贴子,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梦想。我是一个山里长大的孩子,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村里刚盖了新学校,升学的时候应该搬进去的,不曾想,在暑假的时候,来了一支地质队,是到我们山里来找矿的,村里决定让他们住到我们的新学校里,直到四年级下学期我们才搬到了新学校。当时的想法就是,我长大之后要当一名地质队员,既能住到新房子里,又能吃上“公家饭”。长大后虽然没有实现儿时的梦想,但对地质队的那种向往还是留在了脑海里。
   
    一缕清风:在目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注定了我们更多地要”依靠自己“,尤其是在能源矿产领域,关心“老三”们,就是关心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可看了反映地勘人现状的一些文章真是让人高兴不起来,“无名英雄”们品德再崇高,再热爱这份工作,终究要吃饭,要改善生活,如果迟迟得不到等价值的回报,又能坚持多久呢?
   
    LILI:2008年,我认识了一位在非洲探矿的地质队员,他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非洲度过,即使回到中国,大部分的时间也在外地勘探。他提到,非洲的人员管理要难多了,因为职工下班就走,不像中国人会自觉加班;非洲的生存环境也不好,蚊子多,容易得疟疾。他三十多了,仍未结婚。他说:“咱们要为女方着想,不能让人家结了婚,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老公啊。”
   
    雨中漫步:社会对地质工作的关心还不够,不像“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真希望整个社会像关心“三农”问题一样来关心地质找矿事业,关心工业的“粮食”。
   
    灵魂被洗礼:最先接触到“老三”,是读了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他和静秋纯净的爱情使我泪水涟涟,大哭不止。其实细细想来,我在工作中,也接触了很多勇敢执着、忘我敬业的“老三”。
   
    双枪:作为一个编辑,我从来稿中读到了更多的“老三”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读到了更多的“老三”的欢笑、泪水和烦恼,也读到了更多的“老三”的奉献、承担和责任。
   
    南岸:地质队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他们奋战野外、夫妻离别、子女分隔,或可以看出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需要我们关注,更值得我们尊敬。
   
    雪落无痕:曾经跟一个地质队员开玩笑说:“你们野外多好呀,月朗星疏,鸟鸣啾啾,现在你就拿着手机坐在帐篷外面跟我QQ聊天,这样的生活多惬意啊?哪怕让我过一天也行!”没想到,对方沉默了好一阵子才说:“帐篷里没有电视、没有空调,没有灯红酒绿,蚊子还特别多,发短信还必须站在最高点上,我现在就坐在山岗上给你发信,凄厉的狂风从身旁刮过……”这样的生活也许在城市里待久了会很渴望,但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的人,真的需要一种毅力和耐力。
   
    上帝不要我:现如今,纯粹、干净的东西越来越少。“老三”如此,“静秋”如此,地质精神风貌亦如此。对于这种稀缺性精神“富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圈起来“与世隔绝”,还是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影响社会,吸引社会关注这一领域?显然是后者。开放开明,才能兼收并蓄;兼收并蓄,才能发扬传承。
   
    日善 :读到苦行僧似的“老三”们以找矿为最大追求而得到快乐和满足时,我眼框都红了。但是,“老三”可以埋头于事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的家属是怎么熬过来的呀?
   
    月色如水:有一个名人叫“老三”,有一个名词叫“感动”,有一张名片叫“奉献”,那呼啸的山谷的风,抚摸着你俊俏的脸庞,那狂暴的山间的雨,洗刷了你无私的灵魂。
   
    虫子:“老三”走了,留给静秋一个不完美的春天;一篇微博产生的效应,却让我们地质队员看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