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星动杨幂鞋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选择了道 就有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11:33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选择了道 就有道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①     希言自然。帛书本为单独一章。今本多为本章首句。

②     故,帛书本没有此字,王弼等本有此字。骤雨,帛书本为“暴雨”。

③     天地尚不能久,帛书本为“而弗能久”,没有“天地”二字。到“而况于人乎?”帛书本为单独一章。

④     帛书、河上公本为“同于德者,道亦得之。”王弼等本为“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

⑤     帛书本为“道亦失之”,王弼等本为“失亦得之”。

⑥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帛书本没有这八个字。帛书注曰:“系错简重出。”故本章不再品读,见第十七章。

 

品读:

 

老子之前用了很多篇幅,写得道之人与失道之人的不同,重点写得道之人不同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得道之人,有光辉,有妙有,有爱,有自然,有诚。老子写得道之人的五种精神内涵时,重点从道体,从天命角度进行叙述。

 

老子从本章开始,开启了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次。老子说“希言自然”。少言道才合乎自然。是告诫人们,少把天象的具体表现,与人事联系在一起。天象是天的生活呈现,人事是人的生活呈现。在天与人的行为模式之后,一脉相承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即人道。老子提醒人们,不要误入歧途,不要把天的行为模式,等同于天道。那么,人们观照天象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天象作为人生的准则,而是为了用来觉悟人生。老子再次告诫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有”觉悟其背后的“无”,透过天象、人事,觉悟事物内在的道。

 

老子从本章开始,更多地会从人事角度来谈。人事,或者说人们的行为模式,同样只是人道的呈现,同样不是人道本身。人们同样必须透过人事,觉悟人人心中的道。道,人人具足,不同的是,有些人选择把内在具足的道活现出来,有些人不知道可以选择把内在具足的道活现出来。故老子说,选择了道的人,就有道。不选择的人,就无道。无道,是指没有把内在的道活现出来,没有点亮内心的明灯,没有让内在的太阳发光。而太阳一直都在,灯盏一直都在。无道的人,什么时候愿意把内在的道活现出来,只需点亮内心的灯盏,只需让内在的太阳发光发热,仅此而已。有道与无道,其实只相隔了一个心愿的距离。

 

1、希言自然。

 

少言道才合乎自然。自,自己,自我。然,语气词,什么什么的样子。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胡适谓:“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是自己如此。”自然是最容易引起混乱的字眼。在人们意识之内,一提起自然,往往会想到自然界。广义的自然界,是指包含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狭义的自然界,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区别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与自然,是两个含义差别非常大的词。自然,即存在,含有创造,生长,本来就如此的意思,亦即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即天性,本然。自然,即本真,自由。

 

老子在第十七章中说:“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在本章又说:“希言自然”。少言,少说,才合乎自然,才合乎天性。到了第二十五章,又说:“道法自然。”道效法的是它自己本来的样子,道效法的是自己的天性,本然。道不是要效法自然界,在道之外,根本没有另一个自然界。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更不是指自然现象。这一点要区别得非常明确。

 

2、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以,旋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说文》:“飘,回风也。盘旋而起。”《尔雅》:“回风为飘。”飘风,所指的不是一般的风,而是旋风。故《晋书·王羲之传》写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称赞王羲之的书法非常优美,特别是隶书,冠绝古今,其笔法笔势,就像旋转飘飞的浮云一样飘逸空灵,又像盘旋惊惧的游龙一样刚劲有力。

 

老子写旋风,写暴雨,是在写自然现象,写的是有。愈是猛烈的自然现象,愈是盛大的事物,越不会长久。老子曾经在第七章中,写到“天长地久”。老子写天长地久,写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写的是事物的本体,写的是有内在的无。现象与有,都不能长久,但现象背后的本体,有内在的无,天地万物蕴含的道,却能够长久。有不能长久,有必然归于无,生命在有的层面不能长久,生命必然会归于道,天地万物都不能长久,天地万物都将归于道。生命在无的层面,却能够天长地久,恒久不变。不同的是,看人们是在有的层面,选择生命;还是在无的层面,活现生命。

 

在有的层面,在物质层面追求长久,只是一种自我蒙蔽的手段,把整个生命浓缩成物质,是对自我生命的欺骗,更是对自我生命的浪费。当人们将内在的生命活现出来之时,当人们将内在的道,内在的无限可能性活现出来之时,当人们将天地精神,日月精神活现出来之时,谁还会注重具体呈现出来的现象是旋风,还是暴雨?谁还会注重具体呈现的有,是刚劲还是柔弱?谁还会注重具体呈现出的物质,是有用还是无用?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必然会归于无,归于无之后,必将继续会无中生有。这是道生生不息的内在规律,这是天地万物创造,成长,死亡,再创造的内在规律。故老子说“敝则新”。人们不能与这个规律抗争,只能接受这个规律。当人们接受这个规律后,当人们把生命从有的层面,从现象层面,从物质层面,回归到无的层面,回归到本体层面,回归到道的层面时,生命就变成了不生不灭的灵魂。生命有很多层面,人们可以在很多层面活出真正的自我,人们在哪个层面将生命活现出来,是人们的自由选择。道从来不会说“不”,道永远不会阻止人们的选择。

 

3、孰为此者?天地。

 

飘风与暴雨,是谁的行为体现,是天地。飘风与暴雨是天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天地的表现方式。道创造天地万物皆有情,天地当然也有情。飘风与暴雨,就是天地的情绪。故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当然有情,天当然会老,老去的只是天地的躯体,不老的永远是天地内在的精神。

 

4、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的行为表现,天地的情绪,天地的躯体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人们追求行为方式的长久不变,追求礼仪规范的长久不变,追求法令制度的长久不变,追求知识智慧的长久不变,追求物质财富的长久不变,追求情绪的长久不变,追求身体的长久不变,不都是无知的表现吗?天地尚不能长久,人怎么能够长久呢?故《周易》说:“与时偕行”。外在的行为方式,外在的知识体系,外在的社会规范,都需要与时俱进。变化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既然外在的行为方式,礼仪规范,知识体系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人们追求外在的东西,同样不都是无知的表现吗?故老子说,自然无为。让内在的道,自然而然去呈现;让内在的无,自然而然无中生有;让内在的本性,自然而然活现出来。故老子说,停下对有为的追逐,停下对人为的追求,回归自然,回归道吧。回归了道,即回归了天长地久。

 

5、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所以,跟随道,勤勤恳恳修道的人,就能够与道合一。选择了道的人,就能够有道,就能够成为道。《说文》:“从,随行也。”《说文》:“事,职也。”官职,职位。《尔雅》:“事,勤也。”引申为政事,事务。《说文》:“同,合会也。”从事于道,是说跟随道,终日乾乾,勤勤恳恳地修道,亦有奉行于道,把道当作自己的事业的意思。同于道,就是与道会合,与道合一,即得道,成为道。

 

《周易。坤卦》写到:“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有时可以跟随领袖做事,自己并不追求成就,自己并不追求功劳,全力支持领袖取得成就与功劳,自己就能够善终,自己就能够得到非常好的结果。

 

《周易·杂卦》写到:“同人亲也。”同人的意思,就是与人相爱到极致。相爱到极致,就是仁,就是自己内心兴起的自然而然的爱,自然而然地爱人,并且感召到他人爱自己,亦即互爱的意思。在爱上,两人合一,就是亲,就是同,就是相爱到了极致。《周易。乾卦》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的声音能够相互感应,同类的气息能够相互合一。同了,就能够合一。故《国语。晋四》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具有相同德性的人,就会有相同的心性;有相同心性的人,就会有相同的理想,志向。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们选择的道不相同,人们确立的人生理想不同,也就不必谋求彼此的认同。

 

与道合一,是一个很美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与道合一?一个从事于道的人,如何与道合一?一个选择了道的人,把自己活现成了道,他本身就是道。他就是道了,他就是一了,当然也就不必与道合一了。每一个与道合一的人,每一个成为道的人,不必彼此联络,不必彼此合一,当他们彼此都与道合一了,他们每个人自然也都合一了。同心同德,是在道上合一,不一定是在人生上,甚至不一定是在理想上。每个苹果长在不同的树枝上,多么美。它们有着同样的根。同样的根,就是它们的道。所以,整个树上的苹果都是合一的。不同的树,有着共同的根,它们都植根大地,它们都与大地合一。因此,天下所有的苹果树都是合一的,天下所有的苹果都是合一的。无论是牛顿的苹果,还是夏娃的苹果,在最根本的某一点上,也都是合一的。而这一点,就是道。天地万物都与道合一了,天地万物当然也就合一了。选择了道,天地万物都是一。不选择道,天地万物都是碎片。碎片是一种生活,碎片是另一些人的选择。

 

道是本源,道是中心。说道是中心时,道不再是一个点,而是全部,而是整体,是整个宇宙。天地万物都在道这个点上,这个点无穷地大,同时又无穷地小。说道无穷地大,因为道无穷无尽,说道无穷地小,是因为道只是一,仅仅是一。一之外,再无其他。

 

6、德者同于德,

 

跟随德的人,就能够与德合一。选择了德,就拥有了德。德是道之用,道是德之体。韩愈说:“足乎己,不待于外,之谓德。”生而圆满自足,不必向外寻求,叫做德。德,即圆满自足的德性。同于道的人,自然也同于德。自己与德合一,人人都与德合一,天地万物都与德合一。《周易》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让天下人人都丰盛富足,是最大的事业;让天地万物日日创新,生生不息,是最美的德性。

 

7、失者同于失。

 

不跟随道,不跟随德的人,不选择道德的人,就会失道失德,无道无德,缺道缺德。失的本义是丢失、失掉。《说文》:“失,纵也。”《说文》:“纵,一曰舍也。”放纵、放任就会失去,自动舍弃就会失去。人们失去,是因为自动舍弃,是因为根本没有选择,是因为自己主动放弃了。真正的失去,不是丢失了,不是从手中滑落了,真正的失去,是从来不曾选择过。一个无爱的人,是从来不曾选择过爱。一个刻骨铭心地爱过的人,纵然最终孤身一人面对死亡,但他心中拥有满满的爱,他心中的爱从来不曾失去过,他就是幸福的。他可以很美地死去,很温暖地死去,像花开一样美地死去。一个不曾选择过爱的人,一个不曾选择过道的人,一个不曾选择过德的人,必将冰冷地孤独而死。

 

欧阳修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友。”《吕氏春秋。贵当》亦写到:“臣非善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其友,知其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不选择道与德的人,同样会走在一条共同的旅途上,熙熙攘攘,密密麻麻,但彼此都是孤独的,彼此绝不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会拥有相同的痛苦,孤独与烦恼的命运,甚至会一起经历相同的罪恶,但绝不会在内心之中,彼此认同。故《孟子·公孙丑下》写到:“失道者寡助。”失道的人,很少会得到帮助,连同那些同样失道的人,也不会彼此帮助。彼此帮助,就是天堂。彼此不帮助,就是地狱。

 

8、同于德者,道亦得之;

 

跟随道,成为道,与道与德合一之人,道亦会成就他。《周易。大有卦》写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对这句话的解释为:“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来自上天的辅助、帮助,必然能够事业大成,大吉大利,不会出现一点不利的因素。孔子对这句话,更详细地解释到:“佑就是帮助的意思。上天帮助的人,是因为他跟随上天,顺从天道。众人一起帮助的人,是因为诚信。一个人既能够诚信,又顺从天道,并且能够尊重、崇尚社会贤能之士。当然能够得到来自上天的帮助,能够事业大成,大吉大利,不会出现一点不利的因素。”

 

其实,上天不会辅助、帮助任何人,道只会发扬道生生不息的精神,天地只会发扬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与道合一,与天地精神合一之人,顺道而行,顺天地而行,发扬道德精神,发扬天地精神,自然等同于得到了道,得到了天地的帮助、护佑。

 

9、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失道失德之人,道与德也会放弃他,失去他。道与德其实不会放弃、失去任何人。但是,失道失德之人,自己会觉得被道抛弃了,被德抛弃了。自己会觉得自己成了被抛弃、被放弃之人。弃的本义,是因为死亡而被抛弃的意思。失道失德之人,几乎等于死人。

 

10、综述

 

本章老子是在讲选择,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话题。选择了道就拥有道,选择了德就拥有德,选择了天堂就拥有天堂,选择了地狱就拥有地狱,选择了善就拥有善,选择了恶就拥有恶,选择了失去就拥有失去,选择了财富就拥有财富,选择了名利就拥有名利,选择了智慧就拥有智慧,选择了健康就拥有健康,选择了幸福就拥有幸福,选择了爱就拥有爱,选择了痛苦就拥有痛苦,选择了佛就拥有佛,选择了凡人就拥有凡人,选择了全然就拥有全然。

 

拥有的所有奥秘,都只在选择二字。世上最大的失去,是没有选择,是不曾选择。不曾选择活过的人,就不曾活过。不曾选择自由的人,就不曾自由,不曾选择爱的人,就从来没有爱。大道至简,仅此而已。

 

11、是选择鱼,还是选择渔

 

两个年轻人都想过上丰盛富足的生活,历经千辛万苦,一起来到海边。他们向一位在海边钓鱼的长者求助。长者指着一筐鱼与一个鱼竿,让他们选择其中之一。

 

一个年轻人,选择了一筐鱼,另一位年轻人选择了鱼竿。选择鱼的年轻人,吃完了鱼,就什么都没有了。而选择了鱼竿的年轻人,向长者学会了钓鱼的技术,从此过上了丰盛富足的生活。选择什么,就拥有什么。选择了一无所有,就拥有了一无所有。选择了丰盛富足,就拥有了丰盛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