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学百度云印度电影:《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生万物皆有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17:20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生万物皆有情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惟惚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情③。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④。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哉⑤?以此。

 

 

注释:

 

①     帛书本为“道之物,唯望唯忽。”今本多为“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②     今本“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顺序,在“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之后。此据帛书本。帛书本为“中有象呵”,“中有物呵”。

③     窈,帛书乙本、王弼本为“窈”;帛书甲本为“幽”。情,帛书本为“请”,《说文通训定声。鼎部》:“请,假借为情。”王弼本等为“精”。《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情,更符合老子的本义。

④     帛书本为“以顺众父”,王弼等本为“以阅众甫”。《说文》:“父,家长举教者。” 《说文》:“甫,男子美称也。”

⑤     然,帛书本为“然”,王弼等本为“状”。

 

品读:

 

老子在第二十章中,描写了凡人与圣人的区别,也就是众人与得道之人的区别。众人清楚明白,大愚若智;圣人博大精深,大智若愚。圣人为什么会大智若愚的?老子在第二十一章中,揭示出圣人之所以能大智若愚,是因为圣人“唯道是从”。老子其实不推崇社会上普遍意义的圣人,老子推崇的是大德之人。大德之人不等于圣人。之前,我们用圣人来代替老子所说的大德之人,也只是方便说法。

 

得道之人看上去大智若愚,其实也就是说,得道之人看上去很平凡。老子眼中的得道之人,不是神,不是圣,不是上帝,不是佛,他们都太尊贵,都在天上,都远离了大地。老子眼中的得道之人,即是天,又是地,是天与地的合一,是美与丑的合一,是善与恶的合一。老子不反对地,不反对丑,不反对恶。在老子眼中,天地万物皆为一,没有美丑之分,没有善恶之别,没有天地之尊卑。故奥修说,老子是全然的,老子是全部,老子是整体。老子非常平凡,老子的平凡包容了天地两者,所以才这么平凡。而上帝,佛,圣人,神,都是单独的一者。上帝反对魔鬼,佛反对凡人,圣人反对愚人,神反对鬼,老子是二者的合一。上帝,佛,圣人,神都是二,是整体的一半。老子本身就是整体,老子本身就是一。达到上帝,佛,圣人,神,是容易的,达到老子是不容易的,因为老子什么都不拒绝,老子很平凡。达到非凡是容易的,达到平凡,很难很难。因为老子的平凡中,包含着不平凡,包含着非凡。平凡已经将不平凡包容其中了。平凡的人,当然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凡人。

 

平凡的人,有着“孔德之容”。后人习惯上称有道之人为“大德”。如若大德看上去很平凡,像老子一样平凡,那就可以称之为“大德”。如果大德看上去很不平凡,像上帝,佛,圣人,神一样不平凡,那只能称为“半德”,或“小德”。

 

通过“孔德之容”,其实,可以看到平凡人的内在无所不有,有物,有象,有情,有真,有信。此五者,即蕴含天地之气,万物之象,阴阳的能量,万物之本性,人道之情信。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之道,亦全在此五者之内。此五者,即天道,地道,人道的集中体现。

 

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大德能够容纳一切,大德看上去那么全然,完全是道的呈现。大德的容貌,精神状态,仪容,看上去十分平凡,却又意象万千,容纳天地,盛大伟岸,深不可测,是因为大德完全跟随道。大德的容纳精神,大德的精神、仪容,皆是道的体现,甚至大德的一举一动,皆合乎道,皆是道的呈现。大德本身已经成为道,大德就是道,大德的精神,思想,行为,皆是道的自然流露,是道的自然呈现。

 

孔是象形文字,其金文字形,像婴儿吃奶状。婴儿吃奶不但会用尽全力,而且容易过量,故孔,有甚、有很的意思。甚,即盛大的意思。《玉篇》:“孔,窍也,空也。”孔德,即空德。一个人看上去很空,没有信念,没有标准,没有好恶,没有贪欲,没有执著,没有妄念,看上去就像佛一样。但老子推崇的有道有德之人,是全然之人,看上去不仅仅空,同时又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孔德之容,意象万千,有万物之妙,有情,有信,有真。老子所言的孔德之人,是全然,是整体,是全部。是无,同样又是有;是空,同样又是妙有;是平凡,同样包含了所有的非凡。同时是天,又是地,是天地为一;同时是上帝,又是魔鬼,阴阳为一;同时是佛又是凡人,是凡圣为一;同时是超越,又是世俗,是神人为一;同时是黑暗与光明,是光明黑暗为一。老子所说的孔德之人,只能用大德,或者用平凡,或者用全然来表示,是全然之人。

 

容,《说文》:“容,盛也。”容的本义是容纳,因为盛大而容纳天地。酒盅有容,因为酒盅有空,有无的存在;山谷有容,同样因为山谷的空,山谷的无;有容乃大,主要是指内在的空,内在的无。孔德之容,主要也是指大德的容纳精神。但老子是全然之人,老子是两者,老子在写大德内在的容纳精神之时,并不反对、不忽略大德外在的仪容,外在的表现,外在的精神面貌,外在的呈现。容,作为仪容,容貌,容颜之时,即指外在的容貌,容颜,仪容,更是指内在的精神,内在的道与德。故孟子说:“有深爱必有颜气,有颜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故,老子之容,是全然之容,是身心合一,内外合一之容,是内在的大爱与外在的婉容合一之容。

 

唯,唯有,只有。同“惟”,多写成“惟”。从的本义是跟随、随行的意思。“唯道是从”,只跟随道不跟随其他,完全跟随道。跟随道,成为道,呈现道。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是道的表现,所有的一切,都是道自然而然的呈现。

 

2、道之为物,唯恍惟惚。

 

有道的大德,呈现出的全然、平凡的状态,用肉眼去看,恍恍惚惚,根本无法看明白,根本无法看清楚,平凡而又深不可测,只能去觉知,去了悟。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能通过恍然大悟,觉知大德内在的精神。物,一般解释为,这个东西,这个,那个。道之为物,道这个东西。老子在这里,并不是让人们直接观照道,而是通过有道之人,通过大德的仪容、行为、形象,去了悟大德内在的道。

 

恍的本义是狂,因迷而狂。恍惚,形貌模糊不清,神智迷乱不定。通过外在的恍惚,觉悟内在的精神。从内在的精神角度来解释恍惚,南怀瑾的解释非常有智慧。恍,即心地光明;惚,即飘然自在。外在恍惚,内在并不恍惚,内在不但心地光明,已经明心见性,而且飘然自在,逍遥自在,自由自在。大德的内在,是一种光明,自然,自在,全然的状态。

 

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通过大德外在的全然,平凡,深不可测的形象,可以觉知他内在的万千意象,精神。《周易。系辞上传》对“象“的解释为:“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可见,但没有固定形状的意象,气象,称之为象;有固定的形状,固定下来了,就叫做器。又说“法象莫大乎天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地万物之中,人们能够效法的象,没有比天地最大的了;在万事万物中,高悬而显明的象,没有比日月更大的了。通过大德外在的全然,可以觉悟他内在的天地精神,日月精神。天,即创造力;地,即承载力。效法天,自强不息;效法地,厚德载物。日月光明而无私,周行而不止。日月无私,无我;日月周行而不止,所表现出的对理想无论如何的承诺态度,是人们最值得效法的精神。故大德内在蕴含的象,可以称之为光辉。光辉即象征天地精神与日月精神。

 

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通过大德外在的全然,平凡,深不可测的形象,可以觉悟他内在能够妙有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德内在有道,有无,当然可以道生天地,无中生有。大德可以用内在的无,创造万物。自然能够无所不有,无所不能。大德心中一物无有,但能够妙有万物,万物皆在其中。故大德内在的物,可以称之为妙有。妙有即无中生有,无所不有。

 

5、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情。

 

通过大德外在的全然,平凡,深不可测的形象,可以觉知他内在的性情。窈,《说文》:“窈,深远也。”《广雅》:“窈,深也。”冥,《说文》:“冥,幽也。”《广雅》:“冥,暗也。”《太玄·玄文》:“冥者,明之藏也。”窈与冥都是指幽深、幽暗、幽远的意思。外幽深而内明亮。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情,即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在道为命,在人为性。人之性,即天之命,道之命。知性则知命,知天,知道。尽性,则尽命,尽天,尽道。让天道在人性中,自然而然地活现出来,就是性,又叫做情。故说:“率性之谓道。”把人性自然而然地活现出来,就是道。性情,情性,情即性,性即情。

 

道创造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皆有性,天地万物皆有情。佛家中,存在着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之分别,对于老子来说,天地万物皆有道,有道万物皆有情,天地之间根本没有无情之物。日本科学家让水听不同的音乐,让水听到喜悦、爱的音乐,水的结晶就像花朵一样美;让水听悲伤,恨的音乐,水的结晶就破碎凌乱。科学研究终于证明到,水也有性情,有感情,有记忆,有情绪。科学在二千五百年后,终于证明到老子所说天地万物皆有情的正确。

 

《白虎通·情形》解释说:“情者,阴之化也。”《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故情,即为性,又为阴,并且能够给予满足。孟子说:“可欲之谓善。”能够让人满足,就是善。故,情,即善。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的本质是善,就像水的本质是向下流;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孟子的性本善说,与老子的万物皆有情,有情即善,天地万物皆性本善的说法不谋而合。故老子说:“上善若水”。人性本来就拥有至高无上的善,这就像水拥有“润下”的精神一样。故大德内在蕴含的情,可以称之为爱。爱即生而自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需外求。

 

6、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大德之人内在的性情,呈现出至高无上的善,是道赋予天地万物的本性。是道,将至高无上的善,直接赋予了天地万物。而这种至高无上的善,又称为德。天地万物,自创生之始,就具有圆满自足的德,就是德性具足。真,即本性,本原。《庄子·秋水》中写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说,不要用人为毁灭天然,不要用有为摧残性命,不要因贪欲葬送名誉,谨守这些原则而不丧失,就叫做返回其天然的本性。
  
《庄子。渔父》中又写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就是精诚的极致。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故勉强哭泣的人,虽然悲痛但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严厉,却没有威势;勉强表示亲爱的人,虽然面带笑容,但没有真正的愉悦。而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却哀伤;真正的愤怒,没有爆发就会显露出威严;真正的爱,没有笑容却和颜悦色。真情是内在的本性、天性,神色是外在的流露、表现,故要重视真。故大德内在蕴含的真,可以称之为自然。自然即自然而然,自由自在。

 

因为道创造天地万物,将至高无上的善,直接蕴含在万物的性情之内,故,通过大德外在的全然,平凡,深不可测的形象,一定能觉悟到他内在的诚信。真,是精诚的极致,故有真,必有信,必有诚。信,《说文》:“信,诚也。” 《大学》写到:“诚于中,形于外。”内在坦诚,外在就会表现出坦诚。《中庸》又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道;将诚活现出来,就是人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是天地万物创造、开始的根本,没有诚信,就没有天地万物的创造、开始。故大德内在蕴含的信,可以称之为诚。诚即坦诚,开放,信任的态度。

 

《庄子。大宗师》写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内在蕴含着情与信,道用无创造万物,用无赋予万物以形象。

 

7、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自古及今,它的名字永远不会失去,它是沿着先祖、先哲的血脉一直传承下来的。《说文》:“顺,理也。”《释名》:“顺,循也。” 《说文》:“父,家长举教者。”父的甲骨文字形,是手中举着棒子,将道德礼仪,人文精神传承给子女的人。“以顺众父”,道由上而下,自会创造一个个先哲、圣贤,沿着、循着一个个先哲、圣贤,道自然会传承下去。道在,圣贤自在其中,圣贤自然会由道而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道沿圣以垂文,圣以文而明道。”道是沿着一个个圣贤传承下来的,而圣贤会将对道的觉悟、觉知,记录在文章之中,向后人传承。

 

父,《周易·说卦》写到:“乾为天,为父。”故,父即天,即道。根据道,即可探究天地万物的本源。

 

8、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哉?以此。

 

我怎么能知道万物的本源就是这个样子呢?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就是凭借着道。觉悟了道,即可以知己,知人,知先哲,知圣贤,知天,知命,知万物的本源,知过去,知未来,无所不知。

 

老子在本章中,特别揭示了如何知人,如何读人的奥秘。看一个人的意象、气度,即能读出一个人的范畴,内在精神,人生态度;看一个人的无,就能知道一个人将会创造的有,就会知道一个人将会创造的人生成果与未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情,就能知道一个人的人生是喜悦还是痛苦;看一个人是否天真,率直,自然,自由,就能知道一个人是有道还是无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看一个人是否诚信,就能知道一个人能否安身立命。人无信不立。

 

9、综述

 

大德之人,看上去很平凡,但这种平凡内在中蕴含着非凡;看上去大智若愚,但这种愚是相对于世人的聪明,有为而言。大德之人,自然而然,自由自在,不是文字所能形容。但从其仪表,外在的显现中,还是能觉悟到其内在的精神。

 

大德之人,包含以下五种过人的品质:一是光辉。即具有天地的气象,具有日月的光辉。天地的气象,可以窥知大德之人,容纳着天地创造万物,蓄养万物的精神;日月的光辉,可以窥知大德之人,可以与日月共其明,可以像日月一样,天长地久,永远守持其无论如何的承诺。

 

二是妙有。即无中生有,无所不有。大德之人,不会拘泥于一物,一象,而会创造万物,万象。大德之人,心中没有形象,没有执著,没有标准,不会按照一种标准,一种形象,一种执著去创造人生,而让人生自然而然,仿佛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实际上一行一止,皆从道而发,皆是道所创造。

 

三是爱。即具有本来善良的性情,先天具足仁爱之心。大德之人,性善,情善,拥有本来具足的大爱。大德之人,与生具足的爱,是大爱在创造天地万物,是大爱在创造美丽的人生,是大爱让四海之内皆成为兄弟。大德之人,性本善,天地万物性本善。天地万物皆是有情众生,有情有爱。世间根本不存在无情无爱之人,更没有无情无爱之物。

 

四是自然。即大德之人具有天真,自然的本性。真即自然,真即自由。大德之人,质朴,朴素,自然而然,没有雕饰。五是大德之人先天具足的诚信。诚信由天所赋,从道而来,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诚信让大德之人安身立命,心地光明,飘然自在。

 

大德之人具备的五种品质,不是大德之人所特有,而是人人具足,万物具足。天地万物皆由道所生,天地万物皆共有同样的品质。因此,道创造天地万物,主要在五个层面进行创造,这五个层面代表天地万物的五种发展属性,这五种属性都由道所生,先天具足,不增不减,恒久不变。那就是:象,物,情,真,诚。象,即天地气象,日月光辉;物,即物内在具足的无中生有,无所不有可能性,称之为妙有;情,即先天具足的天性,善,爱的能量;真,即先天具足的天真,直率,自然;诚,即先天具足的诚信态度。因此,道创造万物先天创造出来的五种属性,换一种说法就是:光辉,妙有,爱,自然,诚。这五种属性,皆是由天而赋予的五种能量,五种生命精神,有情众生悉数具足。人人皆可以将五种生命精神,自然,自由地全部活现出来。将五种精神全部活现出来的人,就是大德之人,就是全然之人。老子崇尚无为,即是用人人具足的五种生命精神来作为,用先天具足的光辉,妙有,爱,自然,诚来作为。用这五种德性来作为,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只不过,凡人要有为,要欲望,要雕饰,要成就,要名利,从而迷失了本性,迷乱了本心。凡人只是被自我蒙蔽了内在圆满自足的德性,五种品质,凡人一个不失,一个不少。凡人自可以通过大德之人,觉悟自己,回归天然。

 

10、圆满自足

 

六祖慧能逝世后,石头希迁从曹溪来到青原行思处。青原行思就问他:“在曹溪,你得到什么?”希迁回答说:“我没有到曹溪之前,什么也没有失去。”他是说,自己内在的自性圆满具足,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需要得到。行思继续问到:“那你还去曹溪干什么?”希迁回答说:“如果没有去曹溪,我怎么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曾失去?”

 

觉悟,就是了悟自己内在的圆满自足,人人具足,人人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也不需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