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高清截图:《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即复归于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06:53

《道德经》第十六章  归根即复归于道

 

致虚极,守中笃①。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②。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③。归根曰静,静曰复命④,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⑤;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①     极,楚简本为“恒”,帛书、王弼等本为“极”。守中,楚简本为“守中”,王弼本等为“守静”。楚简本为“致虚,恒也;守中,笃也。”

②     并,楚简本为“方”,帛书本为“旁”。王弼等本为“并”。

③     夫物,楚简本、帛书本为“天物”。

④     静曰复命,王弼等本为“是谓复命”。帛书本为“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⑤     王,帛书本、王、河、傅等本为“王”。部分版本为“全”。

 

品读:

 

老子从十四章开始,到十六章,三次写得道之人。十四章,老子写得道之人,中观,觉悟万物,即可得道。十五章,老子写得道之人的七种人生态度,能够拥有此七种德性,就是得道之人。本章中,老子写得道之人得道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致虚,守中。第二阶段,观照万物,各归其根。第三阶段,觉悟万物,悟道明道。老子并且阐述了不得道的害处,不得到就会妄为,妄为就会凶险,而得道的益处,就会天长地久,生生不息,没有危险。

 

1、 致虚极,守中笃。

 

使内心的虚空达到极致的境地,并恒久地保持;守持内心圆满自足的德性,达到深厚的境地。《尔雅》:“虚,空也。”老子说要“虚其心”,虚到极致,并且要恒久保持着。一是说,心中无一物,心中一个形象也没有,即是虚其心。眼耳鼻舌身意,皆视之不见,听而不闻,复归于无物。《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无一物,离相则见如来的意思。二是说,心中无一念,心中一个决定也没有,即是虚其心。心中没有分别意识,没有价值判断标准,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善恶美丑之心,没有决定评价与批判,心中归于一,归于无,归于道。无念即禅定。三是说,心中无我。无我则无私无欲,无为而自然。

 

《说文》:“中,内也。”内在圆满自足的德性,上通天,下通地,将天道地道融会为人道,守持这种人道达到深厚的境地。《尔雅·释诂》:“笃,厚也。”深厚,丰厚的意思。笃定,即是说深厚到坚定不移,坚如磐石,一心一意,内心专一的程度。笃定即禅定,外不为环境影响,内不受情绪控制,守持着内在的圆满德性,方是修道的第一步。

 

修道的第一步,要致虚,守中。而致虚,守中的前提,是要止。止,通趾,是说自己能够到达的极远之地,自己生命的理想与目的。知晓了自己的理想与目的,就可以让自己的欲望,情绪,妄念停下来,让波涛汹涌的河流停下来,让混浊的水流清澈下来,让万物虚空,只剩下内心圆满自足的德性。回归内心,觉悟自己内在圆满自足的德性,仅仅是修道的第一步。并且,致虚要恒久,守中要笃定。

 

2、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修道的第二步,就是观,观照。观照万物一起生长,并且观照万物反复往来。芸芸众生,各自复归其根本。即是说,修行的第二步,是要观照万物,生长,变化;再生长,再变化;最终回归根本,并且继续往来反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说文》:“复,往来也。”一往一来谓之复。复,即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止的意思。

 

老子在第一章中就写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欲观无,无中生有,无所不有,是为妙有;有欲观有,有归于无,有复归无,是为妙无。有无相生,无始无终,方为生生不息。《周易。观卦》写到:“中正以观天下。”要观照天下,必先有中正之心,故老子说,第一步要致虚,守中;第二步才可以观。而观照万物生生不息的关键,是要观照万物复归其根。万物复归其根,而后再次萌芽生长,周而复始,天长地久。

 

《周易。系辞上传》写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观照万物,是要观照天文与地理,即是说要观照天象的变化,观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观照地理的变化,观照山川草木的变化,通过观照天文地理的变化,从而通晓阴阳,幽明的变化。通晓了天地万物阴阳,幽明的变化,从而知道了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因而也知道了人与万物生与死的规律。生其实就是开始,死其实就是回归。而回归是要回归其根本,回归了根本就会重生。因此,死就是重生的开始,而重生就是死的终点。而观照万物,觉悟万物的目的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照天文天象,是要观察时令天气的变化,观照人文文明,是要用文明教化天下,让天下文明。日月星辰明暗变化,是天的文明,是自然之美;天的文明,化入人心,就是人的文明。自然之美化为人心之美,就是人文。天道化入人心,就是人道。人们将天道精神,在人的生命中活现出来,就是人道。人们将天的文明,在人的生命中活现出来,就是人文。用人文精神教化天下,天下皆人文,就是天下文明。用人文精神,化成天下,让天下文明,就是文化。观照天地万物的目的,最终是要天下文明。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周易。复卦》写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从阴气开始升起之时算起,按照天道的运行规律,过了七天,阳气又回复了。再过七天,阴气又回复了。阴阳变化,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十四天为一个循环。根据天道的运行规律,“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要观照万物生长之中的变化,万物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成熟,最终复归其根。七天一小变,十四天一大变,最终复归其根,有归于无,万物复归于无物,万物复归于道。之后,再次道生万物,无中生有,生生不息。《周易。复卦》又写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照万物七日来复,即可以觉悟天地之心,觉悟天地创造、养育万物的包容、承载精神,觉悟物极必返,变通无穷,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大道。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众生,各自复归其根本。《说文》:“归,女嫁也。”古时女子出嫁,称为归。《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个女子出嫁了,很适宜其夫婿之家。《诗·周南·葛覃》:“害瀚害否,归宁父母。”归宁,是指女子出嫁后回来看望父母,向父母问安。《朱熹集传》解释为:“宁,安也。谓问安也。”《周易。归妹卦》写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妹,是少女的意思。把少女嫁给长男,符合天地阴阳和谐的天道。如果天地不相交,万物就不会被创造。如果男女不相交,人类就不会生生不息。

 

《广雅》:“归,返也。”返回源头即是归。复归其根,即是复归其始,复归其起点,源头,开始,根源,根本。根,草木之根。《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草木之根,是根;人之根,是心;有之根,是无;天地万物之根,是道。复归其根,即是复归于道。有归于无,无中生有的极点,即是无极,是生死之交,即称为死,亦称为生,即称为始,又称为终,这个无极之极,即是天地万物之根。《周易。序卦传》写到:“复则不妄”,万物能够复归其根就不会产生狂乱。万物不乱,则惠风和畅,天下安宁,自然而生,自然而亡。

 

4、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修道的第三步,是要觉,觉悟。觉悟静,觉悟复命,觉悟常,觉悟明。最终明心见性,最终悟道得道。

 

天地万物复归其根,叫做静。有归于无,万物归于道,叫做静。静又叫做复命。《周易。说卦传》写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尽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理,将天命在人性中全然地活现出来,就达到了天命。《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命,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尽心制胜地将天命在人性中活现出来,全然地将天命在人性中活现出来,就是率性,而率性的生命就是自由,就是道。率性,从上而下,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让天与人合一。复命,就是将人性复归于天命。是让人回归自然,再次上通达于天,让人性复归天命,由下而上,将人与天再次联系在一起,达到人与天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即是天与人合,又是人与天合。天自上而下与人相通,人自下而上与天相通,天人互通,是为天人合一。

 

复命就叫做常。万物复归其根,人性复归天命,有归于无,就叫做常。常,即常态,常然,恒常之道。天地万物发展运行的恒常之道,就是复命,用老子的话解释就是“反者道之动。”复命,就是反,返回源头,回归其根。道运行的恒常之道,就是返回本源,回归其根,有归于无,原始反终。

 

知常,知道万物运行的恒常之道,知道万物终究会复归其根,人性终究会复归天命,有为会复归无为,人为会回归自然,阴阳合一,上下混同,善恶不分,美丑交融,二归于一,无善无恶,无美无丑,无上无下,无阴无阳,知道万物终将混同为一,天人终将合一,就叫做明。觉悟了恒久即可以恒久,觉悟了明,明心见性,就可以成为命,成为心心,成为性,成为道。老子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的人,只是智者;自知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才明心见性,才是佛。

 

《周易。说卦传》写到:“明也,万物皆相见。”日月光华四射,让万物在光华下彼此全都呈现出来,让万物彼此能够看到对方,万物皆相见,万物皆相知,万物为一。《周易。乾卦》又写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升腾到大地之上,其光辉照耀天下,让天下文明。天下文明,即人人皆相见,人人皆相知;人与万物皆相见,人与万物皆相知;人与天地万物合一,人“与日月合其明”。自知的人,才知常。知常的人,才自知。自知的人,知常的人,即是能够与日月合其明的人。能够与日月合其明,“其惟圣人乎?” 能够与日月合其明,即是得道之人。

 

5、不知常,妄作凶。

 

复则不妄,不复则妄,不知道复,不知道常,不知道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恒久之道,就会妄。《说文》:“妄,乱也。”《论语。阳货》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勇者无惧,但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周易。系辞下传》说:“禁民为非曰义。”不让自己作恶,并且也能感召、教化他人,不让他人作恶的能力,就叫做义。《孟子·告子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即是老子为腹不为目,为心不为身,为了理想而放弃欲望,为了道义而放弃生命的精神。

 

妄,即乱,乱,就会凶。《周易。系辞上传》写到:“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得为吉,失为凶。人们常说,人生三大不幸,三大失去,人生三大凶: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知常,不乱,即可以逢凶化吉。又说,“吉凶生大业。”“富有之谓大业。”不凶,不失,不乱,知常,即可以富有,富甲天下。

 

老子说,无道之人,失道之人的祸患,就是不知常。不知常,就会妄,就会乱,就会凶。凶者失,凶者亡,就会失去生生不息之道。

 

6、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知常,觉悟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恒常之道,就会盛大,亦是说心胸就会盛大宽广,包容万物。《说文》:“容,盛也。”《汉书·五行志》:“言宽大包容。” 容,即盛大的意思,因为盛大,所以能够包容。

 

知常容,即是说知常能大,知常为大。《孟子。尽心下》写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用善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内在圆满富足就是美;美而且光辉灿烂,照耀四方就是大;大并且能够教化天下,让天下文明就是圣人;圣人到了极致,到了不可知、无法理解的程度,那就是神了。

 

容乃公,心大就会公正,公平,无私。《管子·形势解》写到:“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天地公平无私,善恶大小一起兼容并包,一视同仁,没有分别之心。

 

公乃王,公正就可以为王。《周易。师卦》亦写到:“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能够让众人,让天下都公正,公平,就可以为王。《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觉悟了天、觉悟了地、觉悟了人,并且能够天人互通,天人合一,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就是王。王,乃觉悟天地人合一之人,乃觉悟之人。

 

王乃天,王乃觉悟之人,能够参通天地,能够天人合一,王即天。《说文》:“天,至高无上。”《周易。系辞上传》写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尊上,地卑下,乾坤的精神就确定了。乾,自强不息,创造、容纳万物;坤,厚德载物,承载、蓄养万物。《周易。序卦传》进一步写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有天地,然后万物生。之所以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都是因为有天地。天地生万物。老子又说:“道生之,德畜之。”道创造万物,德养育万物。天即道,地即德。天道,自强不息;地道,厚德载物。王能够天人合一,即是合天地为一,亦是合道德为一。有道德,有天地,然后才有礼仪。

 

天乃道,天就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天乃道。”天生万物,天就是道。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的是道生万物,道创造天地万物。《周易。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就是易。道即易,易即道。《周易。系辞上传》又说,“生生之谓易。”道,即易,生生之谓道,生生不息就是道。

 

道乃久,道就是生生不息,天长地久。道历万世而恒久不变,长长久久。《周易。恒卦》写到:“恒,久也。”恒,就是久;久,就是恒。又写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故说,久可以天长地久,天下化成,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说文》:“恒,常也。”知常,即可以久,即可以天下化成,天长地久。

 

7、没身不殆。

 

老子说,得道之人,即可以知常,可以明心见性,可以与道为一,天人合一,天长地久,生生不息。最终失去了自我,也不会有什么危险。《说文》:“没,沉也。”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梦到自己变成了鱼,消失在深渊之中。没身,失去了身体,失去了自我,无我。失去了自我,也没有什么危险。老子是说,得道之人,最终失去了自我,最终达到了无我之境,不但不会有危险,而且还能够天长地久,生生不息。

 

8、综述

 

老子在本章中,写出了修道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致虚,致虚方可以守中,守持着内心的圆满自足,然后才可以用中正之心,以中正之眼,观照万物。修行的第二阶段,即是观照万物。老子之前已经给出了观照万物的态度,一是无欲观无,观照无中生有;二是有欲观有,观照有归于无。老子在本章之中,重点强调了要有欲观有,观照有归于无,观照万物各复归其根。万物归根,然后才能继续创造,生长。老子也曾给出了观照万物的方法,那就是宏观、微观与中观。三观混而为一,即是中观。以内在圆满自足的德性为根本,以中正之心观照,即是中观。修行的第三阶段,即是观照了万物之后,要觉悟万物。对于万物的觉悟,老子也给出了三个层次。一是觉悟万物的静;二是觉悟万物的复命;三是觉悟万物的常。知常即明,知常即是明心见性,即是见性成佛,即是得道。

 

没有得道之人,就会凶险,灭亡;得道之人,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就会生生不息,天长地久。老子重点写出了得道之人的成为。得道之人,一是大,二是公,三是王,四是天,五是道,六是久。得道之人,就是大人,就是公人,就是王人,就是天人,就是道人,就是久人。即可以出离生死之外,超越万物之上,与日月合其明,与宇宙精神独往来。

 

9、见山是山

 

临济宗青原惟信禅师,曾总结自己觉悟的三重境界:未觉悟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初觉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终开悟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未觉悟时,把事物的表象当作事物的本体,把身当作心,把私把欲当作我,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初觉悟时,不再把事物的表象当作本体;不再把身当作心,不再把私把欲当作我,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终开悟后,参悟到事物的表象与本体为一,身心为一,无私无欲,无我即道,所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最终觉悟到万物皆是道,物我不分,物道为一,有无为一,才是得道之人,才可以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