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阅读题全部答案:《道德经》第十一章:道不远人,物用其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55:43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不远人,物用其无

 

第十一章 道不远人,物用其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以为器①,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②,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     然,帛书本为然。《说文》:“然,烧也。”王弼本为埏(shān),用水揉捏的意思。埴(zhí),《说文》:“埴,黏土也。”

②     牖(yǒu):《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即是在墙壁上,用交叉的木头做成的窗户,后泛指窗。帛书本没有“以为室”三字。

 

品读:

 

欲修身养性,回归自然,需要先从觉悟万物开始。觉悟万物,观一物而知万物,是在有的层面观照。观有,而观无所不有;观有,要观有中之无;观有,还要观有归于无。从而一步步从有的层面,来到无的层面,从而无中生有,道生万物。

觉悟万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身边之物开始。老子从车,从器,从室入手,即是从与人们生活最相关的食住行入手,让人们觉悟了车的无,器的无,室的无。道不远人。用车之无,车有一用而致百用。在路为车,在水为舟,在云为鸟,用车之无,几乎可以无穷无尽。器与室同样如此,同样一用而致百用。车、器、室之所以能有百用,是因为车中有无、有道;器中有无、有道;室中有无、有道。所以,万事万物的有,是万事万物能够使用、能够利用的凭借、依托,万事万物的无,才是其真正能用的关键。

人有人心,物有物心。人心是道,物心亦是道。人心与宇宙为一,物心则万物同一心,万物为一。万物为一即是道。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轮、辐、毂、轴组成。最外面的部分,是轮;最里面的,叫轴;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而辐是连接轮与毂的辐条,古代的车子有三十个辐条。

车子是有形有象之物,形乃谓之器,是一种器物。车子为什么能用?是因为车子“有”中有“无”,也就是因为车子有“无”的存在,车子才能成为车子,才能有所用,才能一用而致百用。车子在路为车,在水为舟,在天为鸟。车子因为“无”的存在,并不仅仅局限在车子之内,并不为车所囚禁,虽然称其为车,其实不仅是车。用车之无,无中生有,车中生出舟,车中生出鸟。车即是兵车,又是婚车,又是丧车,又是拯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的圣贤之车。善用车的无,则一车可抵万车,一车可成万物,车即可以成为载物之器,又能成为居住之家。只此一车,则万物具备,天下万物无所不有。

为什么老子写的是车,而不是其他?一是说,道不远人,车是人们文明生活必备之物,更是常见之物。平常心是道,平凡生活即道。二是说,车子其实更代表着人类生命的四次腾飞之一。

 

人类生命的第一次腾飞,是站立行走。而站立行走,将人从兽中彻底超越出来。站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人们可以用双手来制造工具。而工具成为人们身体的延伸,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人们生命的延伸,成为人们生命的一部分。工具让人一下子就可以延伸到宇宙的无穷无尽之处,延伸到无极之极,无始之始。工具是人们生命的延伸与延续,让人类的生命变得无穷大,无尽远。睹物思人,物无情,而人有情。见物如见人,物仿佛就是人。站立行走,促进大脑的进化,人们创造了人人可以交流沟通的语言文字,进而发展成文化艺术,并且世代相传。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是人超越于兽的第二大关键因素。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可以让自己之心,进入他人心中,让自己活在他人心中。同时,让他人活在自己心中,让万世之祖先,活在自己及后人心中,则万众一心,再无时间的限制,再无空间的束缚,过去与未来全活在今天,全活在当下一刻。文化艺术,是生命之河,性灵之河,时时孕育蓄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与心为一,与道为一。人与兽的第三大区别,是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生而就有选择的自由,与不选择的自由。人与兽,都有本能,但人可以从理想出发进行选择,人可以拥有无为精神,超越精神,自由精神;人可以拥有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格理想,从而使人能够超越兽,超越人复归于道,与道合一。成人方可成道,人即道。人与道合一,人就可以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生不死。

 

人类的第二次腾飞,是人类创造并使用车轮与翅膀,人类可以驾御风,可以御风而行。人类创造车轮与翅膀,是人类能生、能变、能化的能力极大的体现。人类创造车,创造飞机,本来就是无中生有,是人类能生的能力体现。人类不但可以创生车,创生飞机,而且可以创生禽,创生兽。人类能够创生兽,即成为兽的主宰。车在路上为车,遇到河流则可以变化为舟,遇到悬崖可以变化为鸟,可以腾云气,飞翔于四海之内,天地之外。人类可以将车拆散,用车化生出木马,用车化生出飞鸢。车变为鸟,其形体不变,车变为木马、飞鸢,其形体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从此不再有此车了,此车已经存在于木马飞鸢之中。

 

人类的第三次腾飞,是人类放下了车轮与翅膀,人类只用能量,就可以飞翔到无极之外。人类无需借助风,无需借助一物,就可以上天入地,飞出太阳系,飞到宇宙的无边无际之境。来到宇宙的边缘,沧海只是一粟,万年只是一秒,何为物?何为我?何为今生与来世?人类唯有与道合一,才能成人;人类唯有成人,无私无欲,无物无我,与宇宙共生,与万物为一,才可与道合一。人类的第三次腾飞,使人类的超越精神,直达无物无我之境,直达与道为一之境。

 

人类的第四次腾飞,是人类只用无,只无为,不使用外在的能量,只运用内在的能量,只使用内在的阴阳能量,只使用内在的无,内在的道,就可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就可以无所不达,无所不至;就可以无所不生,无所不有;就可以生生不息,天长地久,无穷无尽。

 

人类的四次腾飞,都是人类对内在的道,内在的无的觉悟。人类用无,无所不用其极。用无,上成为天,下成为地,中成为人。用无,而无所不有,无所不无,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用无,人类的第四次腾飞,当下即是。人类当下即是老子,即是孔子,即是佛祖,即是圣人,即与道合一。

 

2、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说文》:“然,烧也。”烧制黏土,创造器皿,因为器皿的无,器皿才有用。人类不借助天地,单独创造万物,称之为人为。人为创造万物,器皿首当其冲。器皿与人类的饮食密切相关。《汉书·郦食其传》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对于一国之君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人民是国君的天;对于人民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粮食是人民的天。

 

自然与人为的分际,始于人类单独创造器皿,创造万物。人类创造器物,本来器物都为人所用,器物是生命的延伸与延续。器物能够成为器皿,也能够成为富贵地位身份的象征,更是文化艺术之宝,成为文物。人们兴起贪欲之心,对器物财宝奢求无度。器物财宝的价值等同于生命,甚至重过生命。人们渐渐为物所累,成为器物的奴隶。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追逐器皿,更不成为器皿,不成为被私心私欲追逐的器物。君子不器而仁,仁者爱人。所以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天下是人人共同的天下,不能把天下当成神器,相互争夺。

 

老子又说:“大器晚成。”大器不器,大器之人首先具有不器的态度,然后将自觉觉他,自度度人,当做人生的使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天下万物皆归于道。西汉杨雄在《法言·先知》中,对“大器”的解释为:“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称大器。”即先知觉而后觉他,先成道而后度人,修身,齐家之后,更要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才是大器。大器之人,任重道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准备把重大使命交付于此人,必定先锤炼他的心志,锻炼他的筋骨,用饥饿磨练他的身体,穷尽他的身外之物,让其身外一无所有,使他的作为皆不尽人意,这样才能震撼他的心灵,让其不受环境影响,不受情绪控制,坚韧他的天性,让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而开启他心灵的智慧与能量,让其无所不能。大器晚成,是为了度尽天下苍生,而无所不能。

 

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古代建筑由门、庭、堂、室组成。门是大门,进入大门是庭,即庭院;从庭院进入堂,即厅堂;堂后是室,即居室。登堂入室,即进入堂,并进入室。室的门叫户,堂与室之间的窗子,叫牖,后统称窗。而窗,只指开在屋顶的天窗。

 

居室因为有门,有窗,内有空间,才能居住。若无门窗,则不能进入,若内无空间,则只是一堵厚厚的墙壁,而不是能够居住的居室。《周易。系辞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上古的人类,居住在野外或洞穴之中,后来的圣人创造宫室,上面是栋梁,下面是屋宇,用来遮蔽风雨。所以,室是上古之人从穴居走向文明的一大标志。有室则有家,有家则有国。《周易。家人卦》说:“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安处于正道,则天下皆可安定。《周易。序卦》写到:“伤于外者必反于家。”家不但是居住的场所,还是安居乐业,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更是修身养心,治病疗伤,离苦得乐的根据地;更是爱的源头。《周易。家人卦》又说:“王假有家,交相爱也。”君子,圣人治家的目的,是为了相互亲爱。人们要付出爱,家是第一站。人们要有情有义,恩恩爱爱,家庭是起点,是源头。只要家中有爱,就可以爱他人,爱天下,就可以“为有源头活水来”。若家中无爱,一个人不爱其家,不爱家中兄弟姐妹,不爱家中夫妻子女,号称爱他人,爱天下,则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根基之房屋,必将树木枯萎,水池腐臭,房倒屋塌。若家中无爱,一个人得不到父爱母爱,家人的关爱,也很难相信天下有爱,很难相信他人的关爱。

 

家即是生命之始,又是生命之终。“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家是生命孕育之地,是生命延续之地,也是积善累德之地。“叶落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家又是生命的归宿,是人们精神的归宿。中国人赋予了家更多的人文情怀,更多的形而上的意义。家是精神的归宿,有归于无,万物皆归于道,家即道。有家则有道,无家则生命无所归依,无家则无道。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有无为一。有,有形有象,视之可见,可以把握拥有;无,无形无象,不可为器,视之不见,更不可把握,但无却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本源。有是人们能够利用的媒介,无给人们带来根本之大用,让人们无中生有,无所不有。拥有其有,使用其无。拥有车马,使用车马的大用;拥有器皿,使用器皿的大用;拥有房屋,使用房屋的大用。车马的大用,即有舟车之便,又能保家卫国;器皿之用,即能用于饮食,又能用于文物;房屋之用,即能用于遮挡风雨,又能用于相亲相爱。只用其有,则有限,则局限;用其无,无的大用,则无限,则无穷无尽。善用其无,则无所不有。

 

5、综述

 

欲修身养性,要内觉悟其性,圆满自足,外觉悟其身,身与万物为一。内觉悟其性,魂魄为一,气息柔顺,吾心即道;外觉悟其身,爱民无私,治国无为,为学智者无忧,修身包容万物。欲修身养性,可以从觉悟万物开始,更可以从觉悟平凡生活开始,从觉悟车、器、室开始。

 

车、器、室,即是生活的必需品,生活的最平凡之物,又是人之所以成人,人区别于兽的关键因素。有车,则人身长大,与天地等身;有器,则人可以爱民治国,自觉觉他;有室则有家,有家则可以积善以修德,修德而修道,则可以让爱充满家庭,充满世界,充满人家。觉悟车、器、室,即可以觉悟天下万物为一,万世太平。觉悟了车、器、家,即可以觉悟道。道无处不在,物亦道,人亦道,心亦道。

 

用有,人人皆会用,人人皆能用;用无,无中生有,无所不有,唯得道之人能用,唯圣人能用。人人皆可得道,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最终,人人同样皆可用无。人人皆可顿悟,当下即是,人人皆可当下即用其无,无所不有。

 

6 发明无线电

 

通常人们即时交流,只能面对面对话,后来人们用竹筒,顺风而呼,甚至发明了有线电话,但都是用有形有象之物,进行即时沟通。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先证实了无线电的存在。无线电,即在自由空间(空气与真空)传播的电磁波。人们将信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上,接收端再从无线电波上,将信息提取下来,就达到了用无线工具,即时传播信息的目的。

意大利人马可尼先是在自家的屋子里,进行无线电传输信息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后来,他一次次成功地将无线电传输的距离扩大,最终扩大到能够跨越四十五公里的英吉利海峡。十八世纪末的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电磁波就是光,而光只能进行直线传输。无线电可以进行短距离通信,电磁波根本不可能跨越大西洋。而马可尼的理想,是让电磁波传遍全世界。

 

1901年,马可尼坐在加拿大纽芬兰的一座海港钟楼里,手握电话筒,清晰地听到了从英国发来的三声“S”信号。电磁波成功地传输了三千七百多公里,立即震惊了全世界,从而引发了通讯世界的革命。1909年,35岁的马尼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誉满全球的发明家。现在人们拿出手机,立即就可以与世界另一端的人通话,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无线通讯,随时随地都在用无,而不是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