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资料下载:《道德经》第七章:忘我,即天长地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7:02

《道德经》第七章:忘我,即天长地久

(2011-03-02 22:07:58) 转载标签:

道德经

文化

分类: 品读道德经

第七章:忘我,即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

 

①后其身,把自己放在最后。外其身,把自己置之度外。

 

品读:

 

第六章老子写出了“谷神不死”,写出了道体的不死特性。“道,无之称也。”天地之始,本身没有生死之别,本身超越生死,而恒久不变;道体本身能够无中生有,生生不息。那么道体无中生有,生出的“有”,又有怎样的特性?是否也能够拥有不死之体呢?老子在第七章中,用“天长地久”,来描述“有”的特性。“二生三”,三为天地人,天地皆可以天长地久,长长久久。“有”的天长地久,等同于“无”的不死。天地的长久,等同于谷神的不死。人与万物效法天地精神,可以天长地久,同样等同于道的不死。人与道为一,皆可以超越生死,而至无极之境。而人与万物的天长地久,正体现了道生生不息的本性,人与万物的生生不息,正是道在生生不息。“无”在无中生有,“有”在生生不息,有无为一,有无是一个全然的整体,有无为一即是道。

 

天地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人效法天地精神,若想天长地久,可以“后其身,外其身”,把自己放在最后,把自己置之度外,即可以天长地久。中国人习惯用天长地久,来代替不死,代替超越生死的含义。长生之道,贵在无中生有。

 

1、天长地久。

 

即天地长久。天地可以恒久存在,可以像谷神一样,拥有不死之体。老子常无欲观无,观照到“谷神不死”,常有欲观有,观照到“天长地久”。说“不死”,与说“天长地久”,就如同说“无”说“有”一样,有无为一,天长地久与不死为一。“名可名,非常名。”故说,天长地久的含义,等同于不死,等同于超越生死的含义。

 

天地长久。一是从空间上说,天地无极,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二是从时间上说,天地无极,无始无终,周而复始。时空是一个整体。天地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长长久久,无穷无尽。《周易》也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之道,恒久不变,没有穷尽。

 

天地长久。天地的恒久不死,并不是僵死不变,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天地是一个动词,一刻也不曾静止过。不变的是无穷无尽,生生不息之道,不变的是“无”是“道”;变化的是“有”是“物”。万物皆非,而道恒久不变。谷神不死,天长地久,而万物时刻都在生生死死,明明灭灭。

 

天地长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地与道的运行规律是,周而复始,到了穷尽之时,内在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规律是达到穷尽之时就返回,就向相反方向运动。这样一来,穷尽之时,内在就发生变通,变通之后,依然长长久久。

 

《周易》又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日月得到天长地久的精神,则能够长久照耀天地万物;四时得到了天长地久的精神,则有四季更迭,穷极而变通,春夏秋冬,变通而长久,四季轮回;圣人得到天长地久的精神,就可以化育天下,让万众归一,天下文明。《周易》特别提出,“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人们效法天长地久的精神,首先要效法到夫妇之道上来,唯有夫妇之道天长地久,才是天下安定、天下文明的基础。因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儒家将夫妇之道,作为“五伦”之首,同样是效法天长地久的精神。

 

2、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能够长久的根本,是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不自生,同时包含五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天地都不是天地自己生的,天地是“无”生的,“无,名天地之始。”,是无,是道创造了天地。宇宙之内,只有天地人,是“无”是“道”创造的;而万物,是天地人一起创造的。天地人是万物之母,是天地人之母。

 

二是说,天地被道创造之后,自己没有再创造第二个天地,天地只有其一,不再孕育其二。天地内在生生不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但却没有生育出第二个独立的个体,天地不再自己生育自己。而人与万物,却在不断地创造人与万物。后来者,人把人当做他的母亲,万物把万物当做它的母亲。人与万物各有自己的祖先。这样一来,人与万物容易只知道自己人的祖先与万物的祖先,反而容易迷失了万物的祖先是天地人,天地人的祖先是道。反而容易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祖先,最源头的本源,从而容易迷失了道。天地不再自生,成为人与万物的一面镜子,成为人与万物效法的对象,让人与万物不至于长久迷失在无道的黑暗之中。天地不自生,故能大生,故能生生不息。很多时代,人们把天地等同于道体来膜拜,天地成为了道的代言人,把天地精神等同于道的精神,那就是生生不息。

 

三是说,天地不自生,即会不自灭。天地为道所生,必然为道所灭。道要生生不息,天地自然就会生生不息。天长地久,是在顺从道,效法道。老子在下文中明确地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人在效法天地,人在效法道,天地亦在效法道,而道在效法它自己,效法它自然而然的本性。率性自然,万物长存。

 

四是说,天地不自生,不为自己而生。天地生不为己,存在并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天地创造万物,都不是为了自己创造的。万物即不是天地的美食,更不是天地的精神寄托。万物对于天地来说,其实一无所用。天地创造万物,能够“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万物对于天地来说,本来就一无所用,当然天地不会占有,拥有万物。天地创造万物是效法自然的本性,并没有什么目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自然而然地就创造了万物。所以,天地创造万物之后,即能“生而不有”,又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能不占有,又能不偏爱。对于天地来说,万物生来平等。

 

五是说,天地具有无我的精神。天地不自生,亦不自灭。生不为己,死不为己。创造万物,也不为自己而创造。天地没有一个我,无名利之心,无知见之欲,无七情六欲,“天若有情天亦老”,无我即可以无为,就可以无中生有,生生不息。有我即有为,有为就有局限,就有终止,就有尽头,有为即不能长久,就容易陷入迷途,走上死路。无我即道,无我即自然,无我即宇宙。天地无我,失去万物则不受影响,生生死死也不为苦,无我则不生不死,无我故能长生。人人效法天地无我的精神,人人皆能自然,人人皆能长生。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一是说,能够天长地久,长生不死。二是说能够长久创造、孕育,一生再生,生生不息。生命不息,创造不止。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置身最后,却最先到达;置身度外,却存在其中。圣人效法天地不自生的精神,效法天地无我的精神,也要不自生,也要无我,从而求得天长地久之道。圣人要做的,一是要置身事后,二是要置身度外,这样就能够天长地久,能够一生再生,生生不息。老子在这里,让人们效法的是天长地久之道,是无中生有之道,是生生不息之道。不是名利知见之道,不是功成身就之道。世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求道者以此悟道,求功名者以此悟功名。求大知者得大知,求小惠者得小惠。以智慧之心悟者,得智慧;以阴谋之心悟者,得阴谋。世人以老子为阴谋家,实际上是在用阴谋之心,感悟老子。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一是说,圣人把自己置身到最后,为物不争。“圣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圣人以不争之心,观照天地万物,则万物平等,无美丑善恶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别,万物为一,天地为一。二是说,圣人不争,即可以无为。即可守持无中生有,生生不息之道。圣人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三是说,圣人不争,不为己;无为,不为己,则可以为天下无不为,不为己则可以为民、为天地万物。他人皆是自己,人先即是己先,所以后其身而身先。圣人效法天地无我精神,无我即道,无我即佛,无我即宇宙,无我即自然。圣人自然而然,则天下皆归于道。四是说,圣人置身最后,让德先行。身未动,德已至。圣人行不言之教,身正不怕影子斜,身是榜样,德更是榜样,德正则不令而行。圣人人未到,声已到,即可以无为而治,天下则无不治。五是说,圣人置身最后,圣人可以不行而至,无为有成。圣人身心合一,感应天下,天下文明,天下皆归于道,圣人不至,则可以无所不至。六是说,后其身,放下欲望;而身先,理想在前。只有放下欲望,才能理想为先。

 

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圣人置身度外,那么,何为圣人之身?一为身体。《礼记·祭义》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身是身体,是生生不息之体。无身,则家族就无法生生不息。二是说,身体即生命、性命。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说,“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不能够再爱惜自己的生命。三是说,身指孕育。《诗·大雅·大明》写到,“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周文王的母亲大任,有了身孕,生下了文王。四是说,把身体当作我,身就是我自己。《论语。学而》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一天三次觉悟我自己,为人是否百分百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都采取了信任的态度?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是否都践行了,认真实践了?身体当作了我,则身心为一。心有多大,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大,心中的宇宙就有多大

 

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把自己置身到宇宙之外,将整个宇宙全部包容其中,圣人与宇宙为一,与万物为一。圣人之身,与万物为一,与宇宙为一之时,身为万物,身为宇宙,万物不灭,则圣人长存,宇宙不灭,则圣人长存。圣人与宇宙合一,圣人身在外,心在内,则圣人身心为一,内外为一,有无为一。无内无外,无“有”无“无”,圣人即道。圣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己无我,亦无宇宙天地。圣人与道为一,无我无道之别。圣人超越生死,天地万物为身体,死生为昼夜,宇宙为心胸,自可以天长地久,不生不灭。

 

《周易。系辞下传》写到:圣人“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圣人把宇宙的精神,把天地包容承载的精神,把道生生不息的精神,把无为自由精神当做自己的精神,以利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圣人以此安身立命,是为了崇尚道德,为了德性圆满,从而才能“行不言之教”,让天下文明。又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圣人身处安全、安乐的环境,却不能忘记危险;存在之日,不能忘记灭亡之时;身处治世太平,不能忘记乱世危亡;圣人身体安全,则天下国家就会太平和谐。又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圣人身心为一,内外一致,圣人走在道上,圣人成为了道,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感召他人,化育天下;圣人感召他人,化育天下,要知人所想,知人所求,知人所要;圣人与他人建立了心与心的联系,圣人才能对他人有所期望,有所要求,才能感召他人与自己拥有共同的理想,才能合二为一,才能天下归一。圣人“后其身,外其身”,则就有可能天长地久,天下归一。

 

修身即修德,修身即修心,身心为一。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儒家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说身心为一。《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身心为一,即虚实为一,有无为一,身心为一,即道。所以说天长地久之道,即是身心为一之道。

 

佛家也说,离相即佛,无我即佛。“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一切诸相,则为诸佛。老子所言,“后其身,外其身”,即是无我之道,无我即宇宙,即生生不息之道。

 

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因为无我,故天地万物皆是我,故与天地万物为一。大海并没有想拥有什么,却无鱼不为大海所有,无所不容,无所不有;圣人无我,并没有想拥有什么,则天地万物皆在圣人心中,则万物为一,自然拥有天地万物;圣人一无所有,则无中生有,有在其中;圣人不仁,则道发扬为仁,无所不仁,仁在其中;圣人无为,则自然而然,生生不息,无所不为;圣人无私,无公无私,公私为一,无所不公,无所不私,公私皆在其中;圣人无私,自我无私,成就天下丰盛富足;圣人没有欲望,所以能够成就理想;圣人没有自己的私欲,从而成就造福天下的理想;圣人无我,方可成为人,我是私,人与天地共生,与万物为一,成为人则可以天人合一,则可以成为道;圣人“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宇宙在心中,天地万物从心中的宇宙自然化生而出,则圣人无所不生,无所不能;圣人能够化生天地万物,当然不会偏私其中一物。

 

5、综述

 

第六章,老子从“无”入手,写“谷神不死”,第七章,老子接着从“有”入手,接着写“天长地久”。有无相生,天长地久,即是说超越生死;前后相随,圣人效法天长地久的精神,自然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与天地共生,与万物为一。人道,天道,地道。人道立,天道成,人是天地之核心,为什么人还要效法天地的精神?《论语。述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在一起,必然是我学习的机会,其中德性善良的可以效法他,其中德性不善的,可以当作自己的警示,用来警示自己不要有同样的过失。如果能够进一步感召他改正自己的不善之行,不善之心,则更是自己效法的机会。所以孔子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非为过也。有了过失,有了不善之举,有了不善之心,只要能够改正,就不是真正的过失。“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从不善中,可以效法改过的精神,有了过失能够改正,人们皆会敬仰。因此,人们效法天地的精神,与天地一样天长地久,本身就是人们无我精神的一种体现。

 

人人效法天地包容,承载的精神,人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人无我,则就可以天长地久,无所不有。

 

6、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临死之前,弟子们一起商议如何厚葬恩师。庄子就说,“把我弃置到荒山野岭即可,何必一定要埋进土里呢?”弟子们就说,“弃之荒山野岭,怕乌鸦鹰隼来啄食老师的身体,我们一定要把老师厚葬了。”庄子就笑着说,“葬入土中,成为蝼蚁的食物,与弃之荒山野岭,成为乌鸦老鹰的食物,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分别?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夺去老鹰的食物,偏要给蝼蚁来食?你们为什么这样偏爱蝼蚁,而厌恶老鹰呢?”庄子接着说到,“把我弃之荒山野岭,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万物为我送葬,我的葬礼还不盛大隆重而祭品丰厚吗?又何必再人为地厚葬呢?”庄子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超越死亡,与天地共生,与万物为一;死生为昼夜,独与宇宙精神相往来的精神,是人们效法的天长地久之道。

 

庄子在自己死之前,妻子先他而去。妻子去世了,庄子面对妻子的遗体,没有痛哭失声,而是敲着瓦盆,在为妻子唱歌。庄子的朋友惠施看到之后,大为不解,继而大声斥责庄子,“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相依为命,为你生儿育女,同甘共苦,现在她去世了。你不痛哭也就罢了,怎么还鼓盆而歌?你太过分了。”庄子委婉地解释说,“妻子刚死之时,我也非常悲伤。也痛哭不止。后来我觉悟了,也就不再悲伤了。你想想,我妻子当初根本没有生命;不但生命没有,甚至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甚至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有了气息,继而气息化为形体,形体有了生命,然后成了我妻子。现在,她生命消逝,形体化为乌有,气息消散,重新恢复到原来一无所有的状态。这样看来,生死不就是如同四季交替,昼夜交替,日来月往,寒来暑往,周而复始,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生生不息吗?她仍旧在生生不息之道上,循环往复,我为什么要为她悲伤,为她哭泣呢?莫非我不懂得自然之道?莫非我不想让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吗?她停下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旅程,我才真正应该嚎啕大哭呢。如今,她行走在这个循环的旅途之上,我应该为她高兴,为她歌唱才行,所以我就停止了悲伤,不再哭泣了。”

 

死为生之死,生为死之生。无生亦无死,无死亦无生。无生无死,超越生死,则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