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七十年百度盘: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俄罗斯民族的良心索尔仁尼琴语录格言警句 >>名人名言>>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5:05

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俄罗斯民族的良心索尔仁尼琴语录格言警句
 
作者:索尔仁尼… 文章来源:磐安教育 点击数:319 更新时间:2010-7-27 10:21:34 
 
 
-
 
1.        暴力仅能藏身于虚假之中,虚假也仅能在暴力中得到支持。任何宣称将暴力作为方法的人,将不免以虚假为原则。

2.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伟大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

3.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4.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5.        时间不能救赎一切。

6.        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之路。

7.        人民的精神生活比疆土的广阔更重要,甚至比经济繁荣的程度更重要。民族的伟大在于其内部发展的高度,而不在其外在发展的高度。

8.        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

9.        在我的生命尽头,我希望我搜集到并在随后向读者推荐的、在我们国家经受的残酷的、昏暗年代里的历史材料、历史题材、生命图景和人物将留在我的同胞们的意识和记忆中。这是我们祖国痛苦的经验,它还将帮助我们,警告并防止我们遭受毁灭性的破裂。在俄罗斯历史上,我们多少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坚 韧和坚定,是它们搭救了我们。

10.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1.     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

12.     我们不要忘记,暴力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的,而且它也不能够孤零零地生存:它必然与虚假交织在一起。在它们之间有着最亲密的、最深刻的自然结合。暴力在虚假中找到了它的唯一的避难所,虚假在暴力中找到了它的唯一的支持。凡是曾经把暴力当作他的方式来欢呼的人就必然无情地把虚假选作他的原则。暴力在出 生时就公开行动,甚至骄傲地行动着。但一旦它变得强大,得到了牢固的确立,它就立即感受到它周围的空气的稀薄,而且倘若不自贬成一团谎言的浓雾又用甜言蜜语将这些谎言包裹起来的话,它就不能够继续存在。它并非总是公开使喉咙窒息,也并不是必然使喉咙窒息,更为经常的是,它只要求其臣民发誓忠于虚假,只要求 其臣民在虚假上共谋。

13.     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就还可以生活。

14.     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

15.     一个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涉及人类心灵和良心的秘密,涉及生与死之间的冲突的秘密,涉及战胜精神痛苦的秘密,涉及那些全人类适用的规律,这些规律产生于数千年前无法追忆的深处,并且只有当太阳毁灭时才会消亡。

16.     如果不相信有神,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17.     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

18.     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

19.     作家绝不能以事不关已的态度去评论社会和自己的同胞,他应该分担自己的国家和同胞所犯的一切罪孽的结果。如果你的国家的坦克曾在邻国首都的马路上进行屠杀,那永不褪色的血迹将永远喷在你的脸上。如果在一个深夜,在那些信赖你的人中有人被从床上推上绞架,那绞索必然在你手上留下紫色勒痕。如果你国家的青年们懒惰而玩世不恭,甚至吸毒、绑架,那么你的呼吸中必然杂有污秽之气。我们谁能够大言不惭地宣布,现在这个世界的弊病与我们无关?

20.     我深信,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文学有力量做到:帮助人们去识破并抵制阴谋家们及其所企图强制人们接受的一切;沟通各地区人们的感情以结束人类的分裂;让不同的价值观得以互相容忍与和谐;使世界各民族能深入而公正地了解彼此的历史并加以理解;让人们能感受他人的痛苦并引以为戒。我们应该既关注身边的事物又收容世界各地的远景,这样才有可能创造世界共同的标准。

21.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悲哀的莫过于一个民族的文学生命被暴力所摧残。它不单是禁止舆论自由,而是强制性地桎梏一个民族的心灵,并根除其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民族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人们虽然仍使用同一种语言,但突然感到彼此陌生而冷淡;人们沉默地出生、老死,既无法彼此沟通,也没有什么可传之于后代。如果艾赫玛托娃和扎米亚京那样的一代文学天才要被活埋着度过一生,只能在坟墓中默默地创作,其作品毫无影响地自生自灭,那么,这不仅是他们自己,也是全民族的不幸,更是对所有民族的危险。

 

 


Aleksandr Solzhenitsyn in the Hoover Library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n May, 1976. (The Associated Press) 索尔仁尼琴1976年5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美联社照片)

【人物简介——百度百科】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台湾译作索忍尼辛,港澳译作索赞尼辛(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拉丁语: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1918年12月11日至2008年8月3日,前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前苏联时期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本文来源于磐安教育(http://www.paedu.net)
原文地址:http://www.paedu.net/geyan/mingrenmingyan/mingrmy/201007/4556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