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术师瓦西里恩在哪里:关于《非诚勿扰》的传播学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9:33

非诚勿扰不过是议题设置,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一个综艺节目,无论它是包装着交友的外衣还是其他什么,娱乐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个节目想要获得收视率——也就是观众的认可,离开了可以被大众的口水淹没的议题——也可以叫他话题,是不可能有市场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栏目已产生的话题:

1、节目的形式抄袭风波。

2、“宝马女”与爱情观。

3、男嘉宾的“死法”和成功者的经验。

第一个话题是最容易获得媒体关注的,所以各大门户网站上关于这一话题的报道可以说是连篇累牍,有兴趣的看客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第二个话题本来就是人类讨论了几千年的热点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是还没有那个节目敢在电视这个大众媒体上推出“爱情=拜金+物质”这么大胆的直白,毕竟梁祝的故事还是很受东方价值观赞赏的,就好比男人都关注女人的相貌,但你的女朋友问你:“我长的比XX好看吗?”,有几个人敢直接说“你长的比她难看”,除了本山大叔敢在小品里幽默一把。所以说倒马也好,挺马也罢,很可能是江苏卫视故意为之,原因很简单,离开了这个话题的热议,非诚勿扰只剩下官方的热议,而失去了娱乐的基础——大众!

关于是不是炒作,这个问题很容易分析,前面我们都认识到了一个节目的收视率要有话题的导入作为保证,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上面3个话题之间的联系。

第一个话题是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但是观众未必关注,观众看节目的时候不会去仔细思考这个节目是不是与其他节目雷同,就好比我们在吃红烧肉的时候有多少人会考虑这道菜别的饭店有没有,而我们只关注自己吃的这道菜是否可口,可见媒体的关注点与大众的关注点是有一定区别的,海曼在《信息活动失败的原因》一文中就指出了“面对众多的媒介信息,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扇闸门的开启与闭合,很明显的取决于自我认定的立场和意见”,所以面对“难缠的受众”,传播者必须要多动脑筋。

于是第二个话题就成了最能引发受众参与的核心话题,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作为马诺本人在节目中的表现,各位就能发现一些端倪。马诺除了那句“在宝马里哭泣”的名言之外,无论在与其他男嘉宾的论战还是面对网络的批评,都一再否认自己是一个“物质女郎”,最后在“太委屈”的背景音乐中黯然离去,将这个话题的民间争论终于推到了高潮,于是挺马派粉墨登场,挺马的言论在网络上突然兴起,再加上她的返场消息,更是将这一议题发挥到了极致。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1972年的《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早就提出,大众媒介或许没办法指示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些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最重要。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这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大众传播媒介越是大量的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个事件或问题,受众越是特别的关注、讨论这个问题。到这里我想大家都会注意到为什么某卫视会让马诺不断的出现,而且不断的有人会针对她去发表一些言论,目的无他,话题需要而已。

但是马诺这个话题终有曲终人散的一天,那么另一个话题的出现就是必须的,所以第二个“马”话题就一定要提前布局,大家从其中是不是闻到了阴谋的味道,其实不然,议程设置而已。

那么第三个话题在我看来才是支撑这个节目能否持续受人关注的核心议程,但是某卫视现在有点骑虎难下的意思,没有精力(或没有功夫)将第三个话题展开,关于第三个话题的深入分析以及为什么它才是某卫视操作的核心话题,请大家继续关注下期分解

为什么说男嘉宾的“死法”和成功者的经验才是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王道呢?我想首先从目前在百度非诚勿扰吧很热的一个话题或者叫现象说起,那就是大家可能还记得一个叫夏燕的女孩被选走了,而且是被一个男嘉宾直接选走,并没有按照其他男嘉宾的套路进行,但是自从夏燕被选走后,贴吧中出现了一股“夏燕热”,很多网友怀念并祝福夏燕,甚至有人呼吁再找一个夏燕类型的女孩加入,否则再也不看这个节目,原因何在?夏燕在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帖子关注她,而且那么多女嘉宾走了,也没有人像她那样仍被人怀念(马诺除外,理由是马诺是话题需要),原因何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原因主要在于夏燕的符号化效应。非诚勿扰这么多期下来,每个女嘉宾的特点都有人总结了,而且争议性最强的那些女嘉宾作为这个节目的看点,不可避免的被符号化,因为法本曾说过:“我们借着符号生活,我们的符号是凭借想传播的动机而创衍出来的。”,所以说人类是符号的动物,符号是人类最好的传播工具。这些女嘉宾逐渐在大家眼中成为了尖刻,刁蛮,刀子嘴的印象,这种符号化的结果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个话题所导致的,而夏燕恰恰是和这些争议性的女嘉宾的符号相反,给大众留下了善良、纯真、易于接近的印象,而且她被选走的场景也是极具浪漫的符号性,所以她的符号化带来了男女通杀的效应。深入分析大家会发现这个节目的本质是一个交友节目,不是真人秀不是选美,大众接受这个节目,尤其是男性观众希望通过参加节目的男嘉宾的表现来植入自己的期望,做一个替代,就是如果我上了节目会如何?但是绝大多数男性观众不会希望自己被24个女性“蹂躏”一番,黯然离场,所以夏燕这种易于接近的女性是所有观看节目的男性的“保险丝”,现在“保险丝”没了,女嘉宾的表现越来越彪悍,怎能不让人想念夏燕?

其次是第三个话题更能表现出传播者的接近性。接近性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为了增强传播效果而要具备的一种赢效因素。所谓接近性是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上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通常说来传播者愈有接近性特点,就越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说白了就是让受众对传播者产生“自己人”的感受。第三个话题是最容易让受众产生接近性的,大家对男嘉宾的“死法”也罢,还是成功经验,都会想换成是我会如何如何,而且这个话题的操作也是争议性最小的,不会带来很多的社会负效应。

以上是对非诚勿扰这个全新的交友节目的一些看法,总体来说作为一个电视节目,非诚勿扰运用了很多传播学的理论,本人才疏学浅,只能找到其中若干问题加以研讨,以供大家斧正,还是那句话,议程设置没有问题,如何引导话题才是这个节目能否持久的核心问题。
本文转载自:
http://jlf2003hyq123.blog.163.com/blog/static/736767072010312852772/

关于非诚勿扰嘉宾身份真实问题可以参考:
非诚勿扰》火了,它的火表现在方方面面。除了收视率第一、捧红一堆女嘉宾、网络搜索率……等等,还有一个验证《非诚勿扰》火爆的表象,那就是全国出现了一大批的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湖南卫视)为爱冲冲冲(浙江卫视)上海新娱乐的《相约星期六》、齐鲁电视台的《今日有约》、苏州的《全城热恋》、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东方卫视近期要播的《百里挑一》。再加上各地市的相亲节目真不知道全国究竟今年上了多少个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的风头完全被相亲节目比下去了。

  曾拍摄过薯片广告、与范冰冰拍摄奥运公益广告;是2007年北京电视台流行舞大赛20强优秀选手;为胡彦斌的《KTV》、周笔畅的《猫的冒险》、羽·泉的《爱上你的美》拍过MV;参加过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拍摄、参加过2009年超女的河南区选秀;参与过《恋爱789》、《落地为兄弟》等影视剧的演出。

  

  韦多利亚的博客里存在大量影视剧以及歌曲MV的拍摄,她自己也在博客里面放了很多与艺人的合影。最诡异的是,她居然说自己是位英语老师,还放了几张她穿着制服站在某外语培训中心大堂里的照片。让人对她的主业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你究竟有几个职业哦?

  

  武潇

  节目中身份:火锅店老板娘

  真实身份:演员、MOKO公司会员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演艺经历:

  电影《煎炸三宝》,电视剧《十月怀胎》、《街舞少年》、《野百合也有春天》,中国网通奥运宣传片广告等。

  参与比赛:第56届世界小姐选拔赛中国总决赛、2005CCTV影视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2005北京三新杯汽车宝贝总决赛。这样的一个女孩怎么成了火锅店的老板呢?



夜空下的飞机审核通过
小对子审核通过

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
(发帖时间:2010-06-03 19:44:07)
---Ch微。【Сhメ■D微】 传呼 道具 | 【回复】

【楼主】(1):马伊咪

  节目中身份:学生

  真实身份:北京现代音乐学院2007级学生

  演艺经历:

  2009年5月6日湖南经视频道《越策越开心》全国校花中有马伊咪,马伊咪称自己在大学时一分钟收到七八封情书


---Ch微。【Сhメ■D微  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楼主】(2):在马伊咪的博客上看到,她专门为自己上《非诚勿扰》的节目写了一篇文章,“这只是一个娱乐节目,我很荣幸通过《非诚勿扰》节目,让天下众多的好朋友所熟悉,还结识好多同台的好姐妹。祝愿有缘人波折少一些幸福多多,快乐多多”。此外,马伊咪还留了一个邮箱地址,希望有缘人给她发邮件。有人质疑,一个一分钟内就能收到七八封情书的大美女,还需要上节目来找伴侣。请问《非诚勿扰》真的有托吗?请问什么是托?马诺是《非诚勿扰》的托吗?那些话是导演组教给她去怎么说的吗?不是。可以告诉你,在女嘉宾选择时,要了解到她的社会观,价值观。马诺从面试到台上,都是那样儿说话的。你能说她是托吗?


---Ch微。【Сhメ■D微  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楼主】(3):真人秀节目10个嘉宾9个托?

什么是真人秀?网上随便搜索一下你马上会看到这样一个解释——没有剧本、没有角色扮演的一种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的火爆就是因为它的原生态它的不加设计。这跟草根在网络上成为英雄一个道理。大家不喜欢看假大空的东西,喜欢看真实的东西。这就是那句经典的话告诉我们的“每个人都有5分钟当名人的机会。”这也是真人秀节目从美国到英国、从欧洲到亚洲一直都火爆的原因。《非诚勿扰》的火爆,马诺、闫凤娇、马伊咪的走红第一次让中国的老百姓真正的关注选秀节目的托问题,因为以往,真人秀节目的嘉宾不是没有托,而是不可能成为明星的。而如今这些人居然因为上节目红了,大家自然关系他们到底为什么红,很多人把他们的红归结为是托。当很多人纷纷质疑《非诚勿扰》的托问题的时候,其实真人秀的托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在欧美也是如此情况。

资料显示:英国相亲真人秀《带我走吧》最近挺火,自今年年初开播以来,吸引了世界各地“剩男”“剩女”的眼球。出品方FremantleMedia公司声称,节目版权已经卖到了丹麦、瑞典、芬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然而,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的真实身份向来饱受质疑。对此,FremantleMedia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越是传媒业发达的国家,节目里的“托儿”就越多,可能一个节目的10个嘉宾中有9个是“托儿”。

  据《星期日邮报》揭发,BBC《以一敌百》节目中的“挑战者”并非电脑随机选中,而是由节目监制事先安排好的“托儿”。此外,热线参与类节目也是“托儿”们异常活跃的地方。换句话说,打进热线的“观众”一般都是电视台事先安排的“托儿”。一些节目在播出时打着“直播”的幌子,吸引观众给电视台打电话积极参与,但观众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声音永远不可能从电视中传出,因为节目其实早就已经录好了。

  但在欧美,但是这种“托儿”是一种开放式的,观众们也都知道,反正大家只把其当作一档娱乐节目来看,很多人根本不介意节目是不是托。同样收看《非诚勿扰》的很多观众也在网上留言说,是不是托有什么关系?我就是喜欢看马诺她们那些美女,要没有她们我才不看呢。托就托呗。这就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非诚勿扰》女嘉宾是真人秀还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