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豆不正经访谈:宗教与文化思潮暗流初探﹕当代正统神学的任务﹝十____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0:37:33

当代正统神学的任务﹝十﹞

    

俄利根 (Origen) 之一

     

     

抽象的上帝,次等的基督﹕猜测性的系统神学

    

早期基督教历经几波的思潮。先有使徒后的教父(Post-Apostolic Fathers),竭力护教,称为护教士 (Apologists);后有反诺斯底主义的教父,如爱任纽 (Irenaeus)和特土良 (Tertullian)。到了第三世纪则有亚历山大教父学派,主要的发起人是革利免 (Clement of Alexandria)。革利免之后有俄利根(Origen) 神学思想的兴起,深深影响了第三、第四世纪教义的发展。正统信仰不断面对异端与世俗哲学,响应的时候又不免受到它们的影响。

 

正统信仰,却受世俗哲学影响

 

俄利根生长于基督教家庭,深受基督教信仰的熏陶,后来继承了他的老师革利免,任亚历山大教义学校的校长。他研究当时流行的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和当时在基督教圈子最流行的异端诺斯底主义 (Gnosticism)。他是早期教会中最有学问、思想最深奥的思想家;他的名著《原道》 (De Principiis)是教会历史中第一部完整的「系统神学」。他试图建立一套基督教教义的系统。像很多当代的福音派神学家一样,努力研究世俗的哲学,然后建立一套响应当代思想的神学系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甚至乎是教会的义务。可是,他不像加尔文那样坚守《圣经》的教训,拒绝作哲学上的猜测。因此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俄利根自认是正统信仰的基督徒。他坚守「信仰的准则」 (The Rule of Faith)﹐即《圣经》的权威,作他诠释的标准﹔若有什么教导不是出于《圣经》或是根据《圣经》的教义的话,就须拒绝。他接受大公教会的教导 (ecclesiastica praedicatio) 为信仰的准则。用今天的说法,他自认是福音派的信徒。他的著作里竭力反对诺斯底主义和其它的异端(如,神格唯一论,Monarchianism)。虽然如此﹐他的神学却深深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自认为福音派,却受世俗思想深深的影响﹕这是否多位当今福音派神学家的写照?

 

俄利根的《圣经》观﹕灵意解经

 

与他的老师革利免一样,他的隐喻式解经法导致各种猜测与随意的解经。俄利根认为《圣经》有三层的意义﹕肉体层面的意义 (somatic sense),即字义 (literal sense);魂的层面的意义 (psychical sense),即道德上的意义;和灵的层面的意义 (pneumatic sense),这是猜测性的意义。连《圣经》中历史性的记载和教义式的解说,都可以用灵意来解释。俄利根认为,《圣经》里似乎矛盾的经文,或者外表的意义比较粗燥 (crass external sense),都隐藏着深奥的思想。圣灵用「属灵的外衣」 (a cloak of spiritual things) 遮盖着这些思想。这样,俄利根可以在《圣经》各处找到他自己所持的信念。(参﹕ Reinhold Seeberg, A Text-book of the History of Doctrine, 德文1895 / 英文 Baker1952,页 146-161。)

 

这种猜测性的灵意解经,实在是每一代教会的警戒。近几十年来,美国福音派流行着不同的福音广播,其中有在旧金山附近奥克兰 (Oakland, California)作总部的「家庭电台」 (Family Radio)。主持人 Harold Camping是基督教改革宗背景的平信徒,虽然竭力的解经讲道,解答信徒的疑问,却又坚持解经方面的灵意解经法。灵意解经是没有什么准则约束的 (no accountability)Camping 到了1990年代初甚至预测主耶稣再来的日期 1994);在廿一世纪的今天,宣布教会时代已经结束,呼吁信徒纷纷离开所属的教会,各自在家中聚会。自从 Harold Camping 这样的大胆教导以来,大部份在「家庭电台」买时间广播讲道节目的福音派牧师,都终止了在该电台的广播。「家庭电台」除了主持人的讲道、解答问题、和读经等节目以外,很多的时间在播放优美的圣乐。信徒们不能不留意儆醒。

 

很讽刺的是,一部份灵意解经的教会人士,非常反对信徒研究哲学与神学,认为这样的进修必定导致信徒失去信仰。笔者同情这样的关注;上文多次呼吁今天的基督徒留意,自己的信仰不可掺进世俗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其实过去卅年来,多位港、台、东南亚献身的青年信徒的心路历程,和他们后来神学思想的演变,已经说明这点。可是,若不留意用文法和历史的解经法 (grammatical,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堕进灵意解经的陷阱的话,虽然自己不研究也反对别人研究哲学与神学,其实自己对信仰的诠释,可能等于向某些世俗的哲学或异教的神学观念投降,与它们认同。

 

俄利根的思想有一部分后来被定为异端。第四世纪尼西亚会议(主后325年)面对的亚流 (Arius) 和亚流主义 (Arianism)的神学,乃源自俄利根的思想。

 

俄利根的上帝观﹕永不可测,却永远动性

 

如同早期的护教士们﹐俄利根视上帝为绝对的。上帝是灵,上帝是光。祂是抽象的存在 (Abstract Existence)。上帝是存有,也超越存有 (God is Being, and beyond Being.) 上帝是不可透知(incomprehensible)﹐不可测度 (inestimable)﹐不可被打动的 (impassible)﹔祂是自足的﹐超乎任何需要和缺乏 (beyond want)。上帝是理性,同时也是所有理性本性的来源 (he is mind and the source (and) beginning of all intellectual nature or mind)。他反对诺斯底主义者将善神与 「造物主」 (Demiurge) 分为两位上帝。上帝是一位﹐旧约与新约的上帝是同一位上帝。上帝是绝对的第一因 (absolute causality) 。因他认为上帝的属性﹐如 「无所不能」 以及 「公义」 等﹐永远是动性的 (eternally in action) 因此他提倡上帝永远创造的教义 (eternal creation)。(参﹕Louis Berkhof, A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基督教教义史》;Seeberg, 148-149。)

 

俄利根的抽象上帝观,其实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所影响。他认为﹕抽象的存在(上帝)经过神圣的思想 (Divine Thought, nous),理念中的万物秩序 (conceived order of things, kosmos noetos),宇宙的魂 (universal soul, he tou holou psyche),到这世界上来;这世界里的灵魂,乃是被囚在物质 (matter, hule)里。人的责任是脱离感官性,途径是禁欲和狂喜的宗教经历 (ecstasy)。从上帝到人的灵魂之间,有着一系列的存有 (a gradation of being)。万物都是那无限性 (the infinite)的副本。人的灵魂追求上升到上帝那里,借着各样的象征与神秘仪式。当人认识上帝的时候,就从物质的囚禁释放。上帝从至高下降,人的灵魂上升到上帝那里,是优美的音乐节奏。(参﹕Seeberg, 149。)

 

《圣经》的教导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因此宇宙万物(包括人)都在上帝永恒的旨意里。人的存在与上帝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是「模拟」,意思是﹕人是上帝的形象,是按照祂的形象被造的。上帝的本性是创造主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被造者,有上帝的形象,可是与上帝的本性是绝对不同的。用范泰尔 (Cornelius Van Til)的名言来说,创造者与被造者之间,有着绝对的区分。(There is an absolut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reator and the creature.) 物质不是污秽的;上帝创造万物,看为美好(创一1~3)。人与物质的污秽,都是在亚当犯罪堕落之后;罪是人误用上帝所造的,包括误用自己的意志。我们的身体不是灵魂的监狱,乃是永生上帝圣灵的殿!因此我们要在身体上,在物质界荣耀主。金钱,食物,运动,健康,性爱,生态等,都应该是荣耀上帝的范围。

 

正统基督教的立场是﹕上帝是不变的主宰,祂永恒的计划是不变的。祂的应许不变,祂的属性不变。可是上帝与人建立「约」的关系,而人是常变的。圣洁、不变的上帝,按照祂不变的属性与准则,与罪人相交。人犯罪,上帝当然表达祂圣洁的忿怒。人悔改,上帝按照祂所应许的,赦免人,接纳人。这并不意味着上帝改变计划,而是祂按照祂不变、公义、圣洁的本性与计划,在人类历史中演译祂与人所立的「约」。从这观点来看,上帝是「动性」 (active)的,充满着活力 (dynamic)的。上帝是大能的主!上帝是不变的,却不是冷冰冰的「不动的」。不过我们必须记得,上帝的「动」(祂的作为acts of God)不影响祂属性、计划、应许的不变性。上帝是位格,是大能有力的。上帝里有最完全的关系。人间之所以有位格,有关系,有动力,都是因为上帝里面已经有位格,关系,动力。因为人是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的,因此人也有位格,能建立关系等。范泰尔这样为我们解释﹕

 

毫无疑问地,三位一体里有完全的「位格际」的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所有「人的动作」都是有位格的 (personal actions)。人的环境充满着位格性 (personality),因为万物都与这位无限、有位格的上帝有关。可是,当我们说人类的环境完全充满着位格时,我们也同时建立了「代表原则」此一事实 (representational principle)。人类一切的行为,必然代表了上帝的作为。三位一体中每一位的作为,都代表其它两位。祂们是彼此代表的。祂们是彻底地彼此代表 (exhaustively representational)。而人因为是受造者,因此他的思想、感觉、意志的决定,都必须代表上帝。(Cornelius Van Til, A Survey of Christian Epistemology, pp.78-79; quoted in John M. Frame, Cornelius Van Til: An Analysis of His Thought, pp. 58-61; 笔者中译。)

 

俄利根的「道」

 

从殉道的游斯丁开始,教父们喜欢用希腊哲学的「道」 (Logos) 来说明约翰福音的「道」(即﹕圣子)。俄利根说﹕独一神主要是圣父﹐但祂借着 「道」启示﹐也藉 「道」 来行事。我们在圣子里认识父 (we recognize Him in the Son)。子是父的形象,父荣耀的冠冕,父的智慧 (sapientia)和父的「道」(Logos)。「道」 是有位格的﹐与父同永 (co-eternal)。既然上帝里面的一切都是永恒的,因此「道」是由父神一个永恒的作为 (one eternal act) 而生﹕「父不是生了子,然后子被生之后就释放了他,而是父永远在生子。」(The Father did not beget the Son and set him free after he was begotten, but he is always begetting him.) 因此子的存在是没有开始的。子是与父同质的。可是子有自己的位格(hypostatis),自己完整的存在 (subsistence)。父与子是两位格 (two hypostases),却是一位上帝。「因此,我们敬拜真理的父和真子,在位格上是两位,可是有同一的思想,两者和谐,有同一的意志。」 (Therefore we worship the Father of truth and the true Son, being two things in hypostasis, but one in sameness of thought and in harmony, and in sameness of will.)两位格的意志和作为是一个。 (The two hypostases have the same will and the same activitiy) 俄利根说﹕「再没有两个意志,而是一个。」 (...to there being no longer two wills, but one will.)

 

子既然与父同质,子应该完全是上帝。可是俄利根论子从父而生时﹐有时有「子是次于父」 (subordination)的倾向。子是上帝,可是是父的形象。他虽说子是在由父而生﹐但他不仅认为子在救赎计划上次于父 (economic subordination)﹐而在本质上也次于父 (essential subordination)。子不是绝对良善和真理的那位 (not the absolutely Good and True);乃是父的投射和形象中的良善与真理 (good and true as an emanation and image of the Father)。因此俄利根不鼓励信徒向基督祷告;他也不反对,因为基督把我们的祷告带到父的面前。可是子是「第二位上帝」(Theos Deuteros),依靠父。

 

俄利根尝试把「子与父同质」说清楚,可是他过分受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响。基督(子、道)自自然然地成为一位从属父,低于父的「第二位上帝」。他第一些说法有非常抽象,充满着猜测,如父生子是永远生的。这种猜测性的神学只能带来混乱,异端。俄利根为教会种下的祸根,要到尼西亚会议定亚流派为异端,和整个第四世纪的争辩,才勉强

 

亲爱的读者﹕神学的任务是什么?神学是教会的仆人。系统神学与圣经神学合作,整理《圣经》里的教导,说的清楚,造就信徒。神学的首要任务乃是造就教会,不是符合世俗哲学、宗教研究的准则来作学问。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23)这样宣告父与子之间的关系﹕

上帝是独一的上帝,但祂里面有三个位格,同属一个本质,权能相同,同样永恒,这三个位格就是: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 。父不属于、不受生于、也不出于任何其它来源;子在永恒里为父所生;圣灵在永恒里由父和子而出。

 

In the unity of the Godhead there are three persons, of one substance, power, and eternity: God the Father, God the Son, and God the Holy Spirit. The Father is of none, neither begotten nor proceeding; the e Son is eternally begotten of the Father; the Holy Spirit eternally proceeds from the Father and the Son.

 

  

当代正统神学的任务﹝十一﹞

    

俄利根 (Origen) 之二﹕

   

从游斯丁「道的教义」理解俄利根的猜测性神学

  

 

我们在上文提到,早期教会的教父们,从殉道的游斯丁开始,就用希腊哲学的「道」 (Logos) 来说明《圣经》里的「道」(圣子)。特土良的基督论就以「道」为出发点﹕他说基督教的「道」有实际的本质(a real subsistence),是一位独立的位格 (Person),是上帝所生﹐从上帝而出﹔他的存在是有起点的 (There was a time when he was not)。「道」 与父同质(substance),但生存的形态 (mode of existence) 却与父不同;他有自己的位格。父是全部的本质,而子只是本质的一部份,因为子是演展出来的 (derived)。特土良并没有避开「子是低于父」的错误。(伯克富,《基督教教义史》,页30-32。)到了俄利根,他就说﹕独一神主要是圣父,但祂借着 「道」启示,也藉「道」来行事。「子」有时甚至被说为「第二位神」,「次等的神」。

 

若要明白第三世纪的三位一体观和基督论(关于「道」的看法),我们必须回到早期护教士,特别是殉道者游斯丁 (Justin Martyr)的「道的教义」 (Logos Doctrine) ,才能了解世俗哲学的,抽象的神观,和抽象的「道」观(真理观),如何扭曲了正统的《圣经》教义。让我们分辨出「道的教义」四方面的偏差。

 

第一方面的偏差﹕不可言喻的上帝

 

游斯丁的「道的教义」是这样理解上帝的﹕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美饰者、和保存着。上帝是不能见、不受生的,祂是无名、永恒的、不可透知的(不能测度的)、不变的存有;没有需要,没有热情。祂从无有创造了世界,使物质成形(给了物质「形式」)。(The invisible God is an unbegotten, nameless, eternal, incomprehensible, unchangeable Being, without any needs and free from all passions. He created the world out of nothingness and gave form to matter.)物质从某种方法被生,由上帝创造,上帝用物质造了世界,使世界成形(使之得到「形式」)。虽然如此,永活上帝的真实本性并没有表达出来。(Reinhld Seeberg, A Text-book of the History of Doctrines, 德文1895 / 英文 1952, Vol. I, pp. 112-113.) 我们清楚看见,护教士们仅有一种抽象的上帝观,即是﹕上帝的存有就是绝对没有属性的存在 (attribute-less existence)。他们把上帝的本质和属性分开。他们没有看到,上帝既然在历史中具体地、清楚地自我启示,我们就有可能真正地认识上帝。

 

第二方面的偏差﹕世俗、抽象的「道」的观念

 

在上帝创造物质和创造世界的两项作为中,以「子」作中保。可是护教士们认为不应从「神话式」的意义来理解「子」。知识分子必须超越群众的迷信﹕子是上帝的「道」 (Logos)。原来「道」是知识分子阶层非常喜欢用的词汇,特别是斯多亚派的哲学家。只要提到「道」,就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教会选用了这个名词,为了要说明「道」是神、在神里面、与神同在。 (Seeberg, Vol. I, p. 113.) 但是,如此一来,三位一体上帝的第二位格(「道」或「子」),便降低成为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观念,「道」(或「真理」),就好像当今中国知识分子,想到基督教的上帝的时候,会用英文 “God” 来表达,似乎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是一个西方哲学观念与名词而已,而不是宇宙真正的创造者与主宰。

 

知识分子心目中的「道」是从下而上,人类思维的理想境界。《圣经》提到的「道」是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道」是从上而下道成肉身的。

 

第三方面的偏差﹕「道」从上帝的意志生出,在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生出

 

护教士们说,上帝起初是孤存的,可是因祂拥有的理性功能,在祂里面有「道」。(Originally God was alone, but by virtue of the reasoning faculty belonging to him he had in himself the Logos.) 借着上帝简单的意志行动,道就生出。祂是父头生的作为。「头生者不是得到存有,因为从起初以来,上帝既是永恒的聪明,在祂里面就有道,祂是永远有道性的。」

 

(“The first begotten thing … not as coming into being, for from the beginning God, being eternal intelligence,  had in himself the Logos, being eternally Logos-natured) (Seeberg, Vol. I, p. 113.) 因此从早期教父开始,就有了「子」是有起点的因子。

 

关于「道」的起源是这样说的﹕「这能力是从父的权能和计划而生的;不是由分隔而生。父的本性并没有被分。」就像火,点了另外一把火时,并没有变小,「而被点燃的第二把火,也同样地没有比第一把火小」 (“that which is taken away from it appears to be also the same and does not diminish that from which it was taken”)。道有神性;是神圣的 (theos),可是不是神自己 (ho theos)对父来说,道是他者,他物,是另外一位,却不是另一个心意 (mind)(He is … divine , but not God himself In respect to the Father, he is something else and another and is such in number but not in mind﹕甘苌氖橇硗庖晃唬肷挠斜?lt;/SPAN>。」(“… that which is begotten is other in number than that which begets”)。因此道与父一起是上帝,我们理当唯独敬拜他,像唯独敬拜父一样。(Seeberg, Vol. I, p. 113.)

 

上帝透过道来启示祂自己。他是上帝的使者。上帝决定要创造世界的时候,祂就生出了祂在自己里面有的「道」,成为说话的道。(When God determined to create the world, he begat the word which he had in himself as the word uttering itself in speech (logos Seeberg, Vol. I, p. 114.)

 

「道」有起源的说法,到《尼西亚信经》的时代,就被清楚辨别出是异端。

 

第四方面的偏差﹕「道」是上帝里面的理性

 

俄利根(奥利金)循着「道的教义」的传统说﹕「道」从来就是住在上帝的心中。因为万物被造之前,上帝就有这位策士﹕「道」就是祂自己的理性和旨意。但当上帝决定要造祂所愿意造的被造物的时候,祂就生出这道,就是所有被造物的头生者,上帝自己没有倾倒出祂的道,乃是生出了道,而无时不与道有关系。)因此,基督就是上帝里头 (immanent in God) 的理性,上帝赐给这「道」分开的存在。身为上帝的理性,祂不仅仅在创造之时,和在旧约先知中工作,而且也在世界的智慧者(哲学家)中运行。“… the Logos always existing resident in the heart of God. For before anything was created, he had this counselor, which was his own reason and purpose But when God determined to make whatever he desired, he begat this Logos as the word, the first-born of the whole creation, he himself not being emptied of the Logos, but begetting the Logos, and always remaining associated with his Logos.” … Christ is, therefore, the Reason imminent (sic: immanent) in God, to which God granted a separate existence. As the divine Reason, he was not only operative at the creation and in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but also in the wise men of the heathen world.

 

结论﹕理想的观念与上帝的启示

 

西波尔 (Seeberg, 1895)作这样的结论﹕「道这个哲学观念决定了基督教的思想,虽然我们不应该忽略两者之间的分别﹕基督教作者的「道」是一个独立的位格。他们无条件地承认基督属神的位格。当约翰「道」的观念被认为是与斯多亚哲学的「道」平衡时,我们必须这样理解﹕它只是思想的外形(虽然它的影响力是惊人的),用来介绍「道」给世界认识。」有《尼西亚信经》 (Nicene Creed, 325 A.D.)和《威敏斯特信仰告白》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1647) 作为借镜的我们,应该比西波尔更加警觉,看到从世俗(斯多亚)哲学借用观念的危险。

 

西波尔说﹕早期的护教士不常说到三位一体的奥秘,可是这为他们带来最深奥的难题,在他们心中造成最高的愿望﹕「我们只被这愿望催使﹕要看见上帝,和与上帝同在的道。子与父合一,是怎样的合一?父与子的相通是怎样的相通?圣灵又怎么样?灵,子,父之间的联合与分别又在哪里?」

 

亲爱的读者﹕我们与知识分子讨论三位一体,宇宙最高的真理,信心与理性的关系等问题的时候,有否妥协我们的立场?我们是否不假思索的,就采用世俗的理性观(intellectual categories)?今天世人喜欢思想的观念,包括真正的人性 (genuine human-ness),充满意义的「关系」 (relationship) 「相遇」 (encounter),「脆弱」(vulnerability),内在医治,敞开性 (openness),未来的不可知性,还有自古以来的「神的不可透知性」,神是「全然他者」等。今天教会的神学家,是否有高度的醒觉?还是与早期教父一样,本着向知识分子传福音的美好动机,却不知不觉带教会走到异端的地步?

 

回到《圣经》的启示,使用《圣经》的词汇和观念,然后谨慎地检讨世俗观念里的真正意义,才是安全稳妥的护教与神学进路。

 

  

当代正统神学的任务﹝十二﹞

     

俄利根 (Origen) 之三﹕猜测性的人论,基督论,救赎论

   

 

上文我们透过游斯丁的「道的教义」 (The Logos-doctrine) 看到,早期的教父借用了世俗的哲学观念,因而在教义上有四方面的偏差﹕一、上帝是完全不可言喻的他者,他的存在,是绝对没有属性的存在。二、从知识分子喜欢的「道」的观念来解释「子」;这样一来,圣子便成为一个理性的观念 (intellectual category),抽象而不具体。三、「道」是由上帝的意志创造的,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生出;道有始点。四、「道」是上帝里面的理性;相对来说,「道」是「位格」这方面则被忽略了。俄利根的神学受到这种抽象进路的影响。

 

现在我们继续来看俄利根的人论,道成肉身论,和救赎论。

 

上帝论与人论同时偏差的根源

 

加尔文说,真正的智慧,是使人敬虔的智慧,有两方面﹕认识上帝,和认识我们自己。而我们对上帝和对人的认识,必须来自《圣经》;不然必然抽象。这两方面的认识,在任何一方面若有了偏差,另一方面必定也会有偏差。俄利根的上帝论既然是抽象的,不符合《圣经》的启示,他的人论必定也是抽象的。

 

换言之,当上帝被人的世俗思想抽象化的时候,人会设立一些观念或准则,置之于上帝和人之上。这是极大的虚妄,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常犯的毛病,是人堕落的理性必然的产物。根据这种世俗的建构,上帝和人都必须参考一些更高超的准则;上帝和人,都在这些「永恒原则」之下。上帝和人,好像马戏班的空中飞人一样,既然不能飞到天上(马戏班帐篷顶端),也碰不到地面。上帝和人同时处于两极之间,是吊在半空的怪物。意思就是说,上帝既然不是宇宙绝对的真理,祂只可以服在一个更高,抽象的绝对真理原则之下;上帝像在空中飞一样。人,当然也服在这抽象的真理准则之下,人也好像空中飞人。而既然上帝不是绝对真理,因此也不能解释宇宙中个别的现象(也不碰到地上)。

 

人所造出来的绝对观念,必然取代了上帝的地位。人取代上帝,坐在宇宙的宝座上。例如,当人离开《圣经》去思想上帝的属性的时候,就会犯这样的毛病。傅兰姆帮助我们了解,范泰尔如何分析这种错误﹕

 

上帝若只有一位,那么上帝「里面」没有任何事物是离祂独立的。比方说:上帝的良善不是祂思想里的一样东西,祂得将自己带到这「良善」面前,去遵守它;不是的。若是这样的话,良善,这一个抽象的质素,就成为第二位上帝,与上帝相辅相成了。因此,否认上帝的单一性,则违反了上帝的独一性(宇宙只有一位上帝)。(John M. Frame, Cornelius Van Til: An Analysis of His Thought, pp. 53-58. 笔者译。)

 

同样地,当人尝试离开上帝,离开《圣经》去寻找,建立宇宙中的绝对真理的时候,结果也是抽象的,不可能找到宇宙中有位格的真理,耶和华上帝﹕

 

非信徒对宇宙一致性的寻找,本质上是在寻找一种真理的准则。但在任何一个非基督教世界观里,绝对的真理准则必然是非位格的。这个准则若不是「存有」本身,就是「终极物质」;但是它们都没有资格作真理的准则。因为这两个概念都是虚空、没有内容的;它们没有资格要求人相信任何事物,因此都不可能作为真理的准则。(John M. Frame, Cornelius Van Til, pp. 71-76. 笔者译。)

 

我们现在看,俄利根的人观是如何参考一些永恒原则的。我们会发现,永恒,自由意志,自主,都驾凌在上帝与人之上。

 

俄利根的人论﹕永恒的创造

 

俄利根说,上帝里面的一切既然是永恒的,上帝创造的作为也必定是永恒的。在创造的工作上,「子」扮演中保的角色 (Seeberg)。俄利根持这种 「永恒创造论」 (eternal creation) ﹐他认为人是先存的 (Berkhof)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在时间中(七日的第一日)创造人,而上帝是凭祂己意行万事的;意思是,上帝的作为都是本于祂永恒的旨意。可是,上帝在永恒里计划了要创造人,不等于上帝在永恒里创造人。俄利根将上帝的作为放在永恒的境界里,是没有《圣经》的根据的。

 

俄利根说,上帝在永恒里的创造,创造了有理性的灵 (rational spirits) 这些非物质的灵体 (incorporeal spiritual beings) 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free will),或自主 (autoexousion)。这自由意志不可与他们的存在分开 (Seeberg);意思是,人的本性中必定有自由,自主。这些被造的灵体与上帝同等(co-equal)﹐与上帝同永恒?? (co-eternal) (Berkhof)

 

这一点让我们看出,俄利根坚持人的自主的绝对性。这就是非基督教哲学的症结所在,这是人对上帝背叛的核心意义。上帝创造了人,要人依靠祂;不论在思想方面或是行为方面。人要学习按照上帝的思维而思维,因为人是上帝的形象。范泰尔的说法是﹕人必须效法上帝来思想上帝的思想 (man is to think God’s thoughts after God)。而背叛上帝的思维方式,如上文所说的,乃是事先假设一些宇宙性绝对原则,使上帝和人都服在其下。俄利根的人论中所设立的绝对原则,就是人的自主。结果是,人与上帝同等,这是真理上最基本的错误。

 

俄利根说,上帝所造的被造物,都有物质的身体 (material corporeality)。他们的身体的状态,在乎他们的功劳。神明,有位者 (thrones),有权者的身体是轻便的 (ethereal);星宿也是活物,它们的身体是光明的;魔鬼和鬼魔的是粗糙的,因为它们是首先堕落的。人处于在灵体和鬼魔之间,人「因为他们心思有非常大的缺欠,因此需要比较粗糙,结实的身体」。(Seeberg) 而物质世界的被造,是因为灵界中发生了堕落。「堕落了的灵﹐因之成为灵魂﹐穿上了肉体。物质之被造﹐是要为这些堕落的灵预备居所﹐使他们受管教﹐得以炼净 (purgation)。」(Berkhof)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就是最后审判之前的审判﹕「世界的历史就是世界的审判」 (Seeberg)

 

这一点让我们看出俄利根的宇宙观是如何与诺斯底主义的宇宙观相似。《圣经》完全没有教导上帝上帝创造乃是对灵界的审判;完全反对我们的身体是监牢的说法。上帝创造的都是美好的!

 

俄利根也教导说,人本来是灵,是理性 (nous),可是因为人(在永恒中)从上帝堕落了,便冷却成为魂(psuche),因为他已经不再参与上帝的火 (divine fire)

 

每一个人出生的所在地,情况等,都是预定地,根据他在先前生存的状态。因此人类中有五花八门的人;这是因为人使用了自由意志(堕落)。

 

在这一点我们看见,俄利根将人的自由意志(在前世的犯罪)来取代上帝的自由意志(上帝永恒的创造计划);人的旨意取代上帝的旨意,作为解释人类现象的原则。

 

俄利根说,上帝还是彰显了祂的公义与美善。上帝给每一个人他配得到的;可是上帝将数不尽的矛盾带进世界的和谐里。因此世界表面上有和谐的迹象,而上帝用恶人的罪(人对罪并不须要负责)来完全祂整体的旨意。

 

当人高举自由意志的时候,结果是宿命论!这是「抽象思维」的另一个好例子。

 

基督论﹕俄利根的「道成肉身」教义

 

在基督论方面,俄利根与革利免都认为,道成肉身﹐就是道成为完全的人﹐有完整的人性﹐包括身体与灵魂﹐因此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俄利根按照祂的永恒创造论,坚持基督的灵魂是「先存的」,如一切灵魂一样,他甚至说基督的灵魂在「先存的」状态中,是与「道」联合的。在道成肉身之前,基督的灵魂与「道」早已完全彼此融合(complete interpenetration)。而道成肉身的时候,道与一个人的灵魂联合,这灵魂在先存时 (pre-existence)乃是纯洁的。「道」所充满的灵魂取了一个身体,甚至这个身体也被「道」穿入(penetrated) 而「神化」(divinized)

 

《圣经》的确教导基督道成肉身,即是说,三位一体的第二位降卑自己,穿上了人性,包括灵魂与身体。可是道成肉身之前,三位一体的第二位与道成肉身的基督的灵魂的关系如何,《圣经》没有明说。我们不可随便猜测,说道成肉身之前,基督(人性)的灵魂,已经与道(三位一体的第二位)联合或融合了。而道成肉身的时候,三位一体第二位是与人性联合,不仅仅是与一个人的灵魂联合。人的灵魂什么时候被造的,不同神学家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派主张每一个人的灵魂是在永恒里就造好的。俄利根明显主张说,人的灵魂是先前被造的。他说,道成肉身的时候,人的灵魂取了一个身体,这身体被道穿入。这种说法,有诺斯底主义的嫌疑。人的身体是否被视为灵魂的监牢?

 

俄利根说,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是有别的 (kept distinct) ﹔但俄利根又说道复活与升天之后,将祂的人性「神化」了。因为在基督里神性与人性是如此混合 (mingling) ,所以当祂被荣耀时,祂等于成为无所不在 (ubiquitous)。俄利根没有成功地维持基督里神性与人性的完整性(integrity)

 

传统改革宗的立场是,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是完全的联合。基督道成肉身之后,就是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基督的复活并没有改变这事实﹕复活升天的基督还是神人二性,一位基督。基督并没有「成为」无所不在,按照祂的神性来说,祂从来就是无所不在!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坚持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联合的;祂是身为神人二性道成肉身,祂是神人二性的死,复活,升天的。第八章教导我们﹕

 

二、上帝的儿子,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正是永恒的上帝, 与父同质、同等;当日期满足的时候,就取了人性,并有人性一切基本的性质、共通的软弱,只是无罪﹔借着圣灵的大能,在童贞女马利亚的腹中成孕,有她的本质。所以在耶稣里面是两个完整的、无缺的,且相异的性质(就是神性与人性),不可分地结合于一位格里,没有转化、合成、混合。这个位格是真正的上帝,也是真正的人,却是一位基督,神人之间的惟一的中保。

 

三、主耶稣的人性如此与神性联结,就藉圣灵成圣,受圣灵膏抹,没有限量 ﹔在祂(他)里面积蓄着一切的智能和知识,父就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祂(他)里面居住。为了使祂(他)可以既然圣洁、无恶、无沾污,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就有充分的装备,得以执行中保和保证人的职分。这职分并不是他自取的,乃是蒙父所召,父把一切的权柄和审判交在祂手中,并且命令他执行。

 

四、主耶稣极其乐意担任这职分﹔为了执行这职分,所以祂生在律法之下 ,而且完全成全了律法,在他的灵魂里直接忍受了最大的痛苦,在他的身体中受了极疼痛的苦楚,被钉,受死,被埋葬,暂处于死权之下,但未见朽坏;第三天祂带着受苦时的那个身体 从死里复活﹔又带这个身体升入高天,坐在父的右边,为我们代求﹔并要在世界的末了,再来审判世人和天使

 

正如所有的基要真理,这是奥秘。是奥秘,却是《圣经》真理,我们没有自由选择偏行己路,作随意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