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里黛玉整容:13页名老中医经验集-俞长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6:56:11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杨继荪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袁家玑名老中医经验集-俞长荣
  • 时间:2010-07-30 17:42点击:466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 俞长荣 精于诊治大法的俞长荣 俞宜年许士纳整理 编者按:俞长荣教授在50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就。先后编著学术论著30余部,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 对辨证论治和治法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俞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重视哲理指导医理,系统研究伤寒原著,独树一帜。《伤寒论汇要分析》为其代表作。该书按证方汇要分析,仿现代医学生理系统分类归纳进行辨证论治,为国内首创,荣获1986年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俞氏对《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提出质疑,强调《伤寒论》精华在于诊治大法,即辨证论治规律,包括诊治的指导思想、辨证和治疗的基本原则。 俞氏临证重视遵循气化、运动、整体规律的思维方法。擅长中医内妇儿科,精于肝胆胃肠病。自制“三定一辨”的辨证方法。提出肝胆病重在护脾,胃肠病常用三证三方的学术观点。病势垂危主张留人治病,务求胃气得复。喜用伤寒方治杂病,善师仲景法用时方。对胃脘久痛、久泄、水肿以及肝炎、肝硬化和痢疾等病证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俞氏是具有哲学修养的一代名医。学验俱丰而虚怀若谷,年逾古稀仍老当益壮。对《伤寒论》诊治大法的精辟见解,给人以启迪,为广大中医读者奉献了美好的精神食粮。 送去严冬,迎来酷暑,炎凉阅尽青如故。却无蜂蝶恋花枝,孤标一任群芳妒。清水一瓯,明沙盈握,浮生恬淡浑如许。中虚有节不矜持,亭亭似共骚人语。 ———俞长荣《踏莎行·万年青赞》 俞长荣,1919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永泰县葛岭乡。祖辈五代行医,父亲俞晓峰擅长内、妇科,精通《伤寒论》,兼谙文史。俞幼承庭训,13岁起随父习医,25岁独立开业。由于受父亲的熏陶,加以自己勤学苦练,基础扎实,因此,悬壶不久就得到广大群众的信赖,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947年领到考试院颁发的《中医师考核及格证书》。1956年在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以优异的成绩被福建省卫生厅选入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任职。1957年起,先后担任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中医师、主任中医师、编辑室主任、文献研究室主任、《福建中医药》杂志主编、福建中医学院教师、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任职期间,为该院扩大规模,开展多形式多规格办学,进行教学改革作出很大贡献。1987年辞去院长职务。担任第一卷329福建省卫生厅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福建省中医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福建省政协委员等职。为当代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 俞氏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又以《伤寒论》对其影响最为深刻。他善于汲取历代医家之长及民间医疗经验。在长期临床实践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他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在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上,有他一贯的看法:任何科学都有不断继承的过程,中医学更是如此。所谓打好基本功,实际也是继承的一个内容。但他也承认,古人的理论或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可能夹杂某些主观玄虚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中医必须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不断充实和发展。他强调,对待前人的学术经验要持慎重态度。通过临证实践(包括直接及间接实践)验证,去芜存菁,分析哪些是中医特色,哪些不是中医特色。他赞成中西医结合,曾说过:“中西医紧密结合,以诚相见,能促进中医特色发扬光大。”但反对穿凿附会,牵强凑合。他治学严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即使身兼数职,工作繁忙,还是坚持临床。近50年来,他注意病案的记录和保存,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他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他擅长中医内科,兼通妇、儿科。在临床研究方面,着重诊治大法和方剂的应用研究。病证方面,着重慢性腹泻、胃脘久痛、哮喘、高血压病、肝炎、肝硬化、冠心病的研究。临证中,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详细诊察,善于辨识疾病的真假征象,大胆使用反治、反佐、引火归原等治法。在立方用药方面,喜师经方,重视脏腑气化功能,用药简练,配伍有度。他师古而不泥,对现代医学知识也有涉猎。在临证中,既掌握传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也能结合辨病用药。 俞氏有一句治学名言:“不好高骛远是庸才,只图好高骛远是劣才,惟有好高骛远再加上脚踏实地才是良才。”好高骛远原属贬词,在这里是指立志要高,眼光要远;脚踏实地是指认真思考,务实求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平素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从他作为自勉的《西江月》词中“最惜三更灯火,莫教霜上吾头,时光一去不复留,岁月蹉跎谁咎?”这几句,便可想见其勤学精神了。即使是十年动乱时期,他身隐“牛棚”,也仍然孜孜不倦,潜心学问。 俞氏著述丰富,撰写《中医辨证论治与唯物辩证法》、《伤寒论汇要分析》、《伤寒医诀串解校注》、《高血压病中医疗法》、《俞长荣医案》(五集)及中医药科学小品集《枝杏出墙》。并在《中医杂志》、《中国中医药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先后主编或编写《福建中医医案医话》(两辑)、《福建中医临床经验汇编》(五辑)、《福建民间常用草药》和《中医救治危重疑难病症》、《白喉》、《麻疹》、《乙型脑炎》、《肝炎》、《水肿》、《闭经》等防治手册10余种。 《伤寒论汇要分析》是俞氏的代表作。此书于1956年完成初稿,1964年正式出版,1982年进行修订,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再版,得到国内外伤寒学者的高度好评。该书在尊重《伤寒论》原著的基础上按证、方汇要分析,上下条文联系对比,便于学习和应用;对原著漏、误、衍、疑处,查阅了大量旁证资料进行了更正或补充;按现代医学生理系统分类归纳进行辨证施治,为国内同类书的首创;提出学习《伤寒论》要掌握其诊治大法的观点,推翻了沿袭900多年的“伤寒三百九十七法”的传统说法。这些都充分体现作者的独特见解。《伤寒论汇要分析》(修订本)荣获1986年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俞氏在中医古籍整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承担《串雅外编选注》、《新校注陈修园医书十六种》等主校审;并组织领导全省中医进行高热、暴痛、中风、出血等急症的文献整理研究,第一卷330还承担卫生部下达的《慎柔五书》等五部古籍校注的组织和审校任务。是福建省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主要牵头人。近年来,他还应聘担任全国几种大部头古籍如《脉经》、《古今医统大全》、《日本汉方古籍丛书》等校注的审稿工作。 半个世纪来,俞长荣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方面成绩显著,为中医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受到省内外中医界同仁的敬仰。他年逾古稀,仍继续努力,保持晚节,为人民贡献余热。最近,他在《奉和干祖望教授(八十自省)》七律中有一句:“黄昏一派风光好,老骥奋蹄各自珍。”表明了老一辈中医学者的心迹。 学术精华 俞长荣长期从事中医临证、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在学术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伤寒论》、中医辨证论治和治法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一、系统研究伤寒原著强调学习诊治大法俞氏治伤寒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熟读精读而登仲景之堂,旁参剖析而入仲景之室。至于融会贯通则靠不断的临床实践。唯物辩证法是学习指导的指南针,诊治大法是学习研究的重心,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是学习应用的一贯要求。”其成就主要表现为:(一)善于学习,探骊得珠俞氏学习本论,主要采取直读、横读、综合读三种方法。这是由浅入深,由初学到独立思考而至进行探讨研究的三个步骤。 直读即按原条文顺序读,要求理解条文,清理条文。理解条文是指对每条条文从词、句到文法、文义以及条文要旨等都要理解;清理条文则是在细心研读的前提下,参阅各家校勘意见,弄清条文文字有否错简、缺漏、衍文,并分析条文有否临证指导意义。读完一遍,再将该篇条文分为若干段,理解段落大意,这样对本论就有个较系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