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 上市:今天更应读老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7:40:06
今天更应读老子作者:addm 2010-08-08 08:14:41 来源: 【大 中 小】 浏览:296次 评论:0陕西日报 2010-08-08
  
  老子五千言,流传了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一部人类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思辨、警醒和“淬火”作用。人类社会总有许多疯狂的时代,要么是战乱频繁期,要么是急剧上升期,要么是引颈转型期,这时都需要听听老子不冷不热、不愠不火、不疾不厉、不狂不躁的言说。南怀瑾把儒释道对于中国人的作用,分别比成“粮店”、“百货店”、“中药店”,我觉得十分有趣,也很有意味。“粮食”不吃不行,这是“儒家店”几千年来的作用;佛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真是“百货店”,进去转转可以,也可能买些东西,但多数是转转就出来了;而道家是“中药店”之说,很是有些奇思妙想,有病了总会来把把脉,开开方子,抓抓药,中药虽不能“刀落病除”,但文火炖汤,平衡阴阳,全面调理,自会产生长效。而思想、文化、哲学对于人类的作用,不正在于调理精气,平衡阴阳、文火炖汤吗?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快速发展,思想相对活跃,精神日益自主,既可以说是经济社会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体的巨大转型期,我们如何在到处莺歌燕舞、日日有庆典、时时有捷报、处处有欢歌的盛世沸腾中,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老子,当是时下十分需要推崇的一部文化原典阅读。西方过去就有许多人重视老子,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尼采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深载宝藏”;现在也有许多西方人在老子的智慧中,寻找改良经济社会畸形发展的出路,我们得天独厚,更应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以为老子对于当下社会起码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认识价值。

  一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浪高过一浪的强大“减排”、“低碳”舆论,与人类对自然的疯狂开发、攫取步骤相比,几乎是小巫见大巫。其症结在于人的享乐之心、占有之心、贪婪之心、狂悖之心的被蛊惑不息。《道德经》在第五章中,对大自然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天地之间,其犹橐硁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自然天地,如同一个大风箱,空虚时并没有穷竭,越是拉动不止,产生的风就越多越大。就像人说话越多,越容易招致耗损与失败一样,老子希望人们能保持静虚,别胡乱拉动自然这只“风箱”。这似乎越来越不可能,满世界为了全球化进程,为了人类的穷奢极欲,把“风箱”拉得震天响,还嫌“风箱杆”太短,“风箱肚子”太小,都在拼命用科技的手段,提升着“风箱”的潜能,谁又能抑制住这种着了魔似的人类集体的疯狂“拉动”呢?
  老子讲:“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这个“常”指的就是自然永恒不变的规律。老子始终希望人们清醒自然的伟力,许多人说老子的“返璞归真”、“无欲”、“不为”观念是一种倒退,我们能放弃小汽车、放弃电脑、放弃手机,回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时代吗?甚至回到老子所倡导的“小国寡民”时代吗?我想读老子,在于认识“道”,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是远观一条长河的涌流,而不是近视一个浅滩、或一个深潭的短暂波动。一时的精彩,可能带来长久的暗淡,这就是老子讲给我们的辩证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使各种原因,让你不得不继续拉动欲望的“风箱”,读了老子,能保持一份清醒,一种省察,一点对自然的敬畏、后怕和歉疚,也总比老以为“风箱”拉得越欢越有理、有功、有划时代意义强吧。

  二是如何处理好争与“不争”的关系问题。

  在《道德经》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为善胜。”“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等等等等。在今天这个提倡竞争的社会,似乎老子这些“语言碎片”又是极其过时落伍的言论,然而,恰恰由于我们失去了对人类哲学思想的常态把握,而导致了过度竞争中各种“潘多拉魔盒”的无序和倾覆。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以至于人的常态生活,也在无处不有的竞争中,变得不堪其累,甚至畸形变态。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很可能要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贫富不均、冲突不断,硝烟四起。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怎么说:“知足之足,长足矣。”“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还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在五千言结束的时候,他还侃侃而谈:“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就是深受春秋霸主们争强好胜以致祸国殃民之苦的老子,对历史无奈的反复规劝。

  三是如何认识“强”与“弱”的关系问题。

  强大,是人类社会苦苦追寻的一种生存目标,无论邦国、民族、团队、家庭、个体,概莫能外。老子却苦口婆心地要人“守雌”、“守弱”、“守柔”、“处下”。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要“大国者下流”,不逞强好胜,处于“下流”,才能真正成为兼容并蓄的大国,强国。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老子对强大、强硬说了许多不利的话,他比喻说,人活着时柔弱,一死就坚挺了,草木活着时柔脆,一死也就僵硬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国家、族群、团队是这样,个人又何不是这样呢?社会的浮躁冲动,个人主义盛行,短视与功利主义泛滥,都是一味要强惹的祸。老子一再讲“强梁者不得其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连古代帝王也要自称“孤、寡”,以示低贱。老子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认为水是最柔弱的,处万物之下,然而却无坚不摧,无所不至。在这些哲学观点上,老子看似有些阴谋家的意味,但其骨子里仍是为了缓解社会纷争,平复生命激荡,让强者内省收敛,让弱者得以舒筋活络,缓释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挤压。
  老子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他所经历时代的社会问题,也远没有我们今天复杂多变。但他热爱生命,反对瞎折腾,反对争强好胜,反对物质奴役,反对动辄战争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是非常适用的哲学。他主张顺其自然,主张简单、朴素,主张谦卑、守弱,主张养生、长寿,我以为是抓住了人的生存本质,我们不能过分放大经济、物质对人类的幸福安康作用,应当剥离诸多舍生忘死的聚富敛财和劳民伤财的建功立业思想,顺应自然,循序渐进,从而活出人的从容、淡定和美好诗意来。
(陈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