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股份股票:[转载]文革时期的“贵族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1:49:28
文革时期的“贵族学校”作者:宁博

     提起“五七干校”,估计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东,但凡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对这个名字肯定是耳熟能详,如雷贯耳!在当时,这也算是一所“贵族学校”了,因为能进这所学校“深造”的都是国家领导、地方干部、学者之类。他们到这里自然不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而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反对只重视脑力劳动”,接受“劳动教育”。说白了,就是下放干体力活!“五七干校”诞生后,不但得到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的大肆宣扬,就连邮政部门也“锦上添花”,在文革后期发行了一套“五七干校”纪念邮票,为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再造声势。

     
      1976年发行的“五七干校”整版邮票,全套3枚,分别以插队锻炼、生产劳动和认真读书为主图,如今价值12000元。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写到:“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这就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黑龙江省在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到庆安县柳河的一所农场,并定名为“五七干校”。同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同时在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

    然而,“五七干校”很快就走了样,被“四人帮”大加利用,成为他们为“异己”、“政敌”准备的安置所。文化大革命中期间,大批领导干部、文化人士被关进牛棚。随后,各造反派把注意力逐渐转向对本单位、本地区领导权的争夺,慢慢也就顾不上管“牛棚”了。何况谁管“牛棚”谁就得承担被关押者自杀或者逃跑的风险。于是,各造反派开始相互推诿。一时间,中央文革小组也想不出个好办法,解决这些被关在“牛棚”里的各界人士!

文革时期的“五七干校”宣传画

 

    “五七干校”出现后,这些人员的安顿总算有了着落:集中到农村,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根据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各干校让学员们“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把他们放在风口浪头上,去经受考验和磨炼”。建校之初,学员们的校舍都是自己修建的。他们开荒筑路、围湖造田。赶上7月份农忙的时候,天气炎热,劳动强度也大,各干校提出口号:“弯腰90度,胸怀五大洲”;在插秧时开展“50米不抬头,350米不直腰”的竞赛,以至于有的人干一天活下来,已经直不起腰,只能爬回住处。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干校最大的任务就是搞学习,搞运动,进行思想改造。著名诗人郭小川曾回忆道,他在文化部五七干校时,“经常泡在膝盖深的泥沼中,到晚上还不断开会”,简直是非人的虐待。

    在当地农民的眼中,这些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学员都是一些通晓天文地理,知道好几国外语的能人。也难怪村民们这么想,当时各地的“五七干校”确实是藏龙卧虎,其中不乏响当当的大人物。例如,在河南息县的“干校”里,就有著名的作家、学者钱钟书及夫人杨绛。杨绛在一个村庄看菜园,钱钟书则在邻村看管工具,老两口虽相隔咫尺却不得见面。后来,钱钟书得到一份到邮电所领取报纸、信件的工作,凑巧的是去邮电所的路正好经过杨绛看管的菜园子。这样,他们夫妇俩可以每天在菜园见一面,两位老人的60岁生日便是这样度过的!

相濡以沫走过半生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

 

    随着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深入,“五七干校”也开始向极端发展,知识分子不仅在实际上被定性为资产阶级,更在民间被称为“臭老九”。反之,一些人以“大老粗”为荣,在知识分子面前自觉高人一等。他们否认脑力劳动,贬低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甚至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论调。直到1979年,国务院下达指令:全国各地停办“五七干校”,一个荒谬的时代产物才宣告终结。而1976年发行的这套“五七干校”邮票则成为它最后的历史印记。

 

推荐阅读

如何识别做过手脚的文革邮票
八亿人民八台戏
鉴赏百年珍邮  倾听历史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