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盗车神结局是什么:勒流职业技术学校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23:54
勒流职业技术学校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作者:罗春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2 更新时间:2009-11-11 8:57:18

2009年9月初,我校进入了德育新课程的实施阶段。本次德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次革命,责任重大。在德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几个月来,我校德育教师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现将我校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德育课程改革中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管理与机构建设全  

为了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制度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德育课程改革工作得以扎实、有序、顺利地开展,我们成立了副校长杨月桥(政治高级教师)担任组长,德育课教师为执行小组成员的德育课程改革小组,确立了“培训提升、研究推动、勇于探索、实践创新”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校长――科组――德育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教研网络。  

(二)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学校组织语政科组 罗春燕 老师于今年6月3日至5日,参加了由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科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的学习活动;陆婷、 陈立基 老师也于今年7月11日参加了由佛山市教育局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培训班”的学习活动,后三人组织其它德育课教师一起反复学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了对德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增强课程改革实验的自觉性。  

(三)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先培训,方能上岗。我校认真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组织培训过的老师培训未参加培训的老师,并进行考核。通过宣传发动,让全体德育课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意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2.立足于学校,深入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真正形成同行互学互助的局面。  

(1)备课、听课:  

踏踏实实地备自己有特色的课。反对全盘抄搬、模式化的备课,我们进行了教案改革,摒除传统备课中程序化方式,注重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心理,实现了“教师备课――集体备课――教师备课”的三步备课模式,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制定了各科各学段的备课实施细则。  

为了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提升自己,学校要求教师课后撰写教学小结、课后记,反思课堂教学得失;开展了随堂听课活动,以专业的眼光挖掘课堂背后的教育理念,然后撰写听课记录,学校组织检查评比。  

(2)考核评价:学校在德育课程的改革研究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全面听课、个别交流、会议座谈,分科总结等方式了解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了解教师,促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作业设计。  

(三)突出课堂,优化教学,全面发展  

1.深入课堂,跟踪指导。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为了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领导经常深入到课堂,检查德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落实情况,实施新教材的具体做法与措施,师生对新教材实施的反映,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办法等问题。通过听课,对检查中出现的好做法收集积累、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同时对德育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学法,培养能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避免简单的灌输,更多的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与学生的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  

①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德育课程改革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的课,而《职业生涯规划》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高一的德育课现在分为“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职业生涯发展育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整”五个模块,使得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实际。  

③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德育课程改革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3.驾驭教材,灵活使用。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师们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4.加强科研,推动课改。学校重视以教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课题带动、提升课改,让教科研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实施德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培养研究》课题研究,并将我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设计》课题的有关研究,与德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不但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教师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二、新课改已见成效  

德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经过培训、深入实践,德育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德育课教师所接受,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同时,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实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三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德育课程改革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德育课教学中许多提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2、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德育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  

3、培训形式单一。  

整个课改培训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培训形式是请专家做报告。集中式的培训是必需要,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有多种形式的培训,如校本培训、参与式培训等。  

4、德育课程改革的配套政措施不到位。  

德育课程改革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的保障不到位,阻碍着教师的课改参与。如培训教材和实际上课教材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德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今后工作设想   

针对德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下一阶段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还是转变观念,多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使德育课教师深刻理解这次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认清课程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其次,增加资金的投入,鼓励各校购置实用的教学设备、资料,为德育课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条件。  

第三,加大指导、学习和研究的力度,增加更多地“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机会,尽可能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机会。  

第四,狠抓落实,充分利用好教科研活动,充分发挥科组及校内教研活动的作用,重点解决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性等问题  

总之,要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当然,任何教育改革都会伴生许多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努力去追求。德育课程实施几个月来,其所倡导的教法和学法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对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业技术学校  

                                         2009年10月27日   

文章录入:罗春燕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科研提升德育实效  激励改变学生态度
  • 下一篇文章: 网络文明用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