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jogi:国共内战的转折点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11:52

国共内战的转折点在哪里?

国共内战的转折点在哪里?

2010-12-31 08:16:55    信力健  博客

       我们说国共内战的转折点是东北,而东北战局的转折点却是四平。要说四平之战,先得从当时东北局势说起。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国军进入东北的,有石觉的十三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七十一军等七个军共二十八万人。这些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越南、缅甸及中国西南调运东北。杜聿明坐镇秦皇岛指挥。共产党军队赶在国军前面占据东北,必然导致双方在东北首先爆发战争。双方对此 心知肚明。国军向北挺进,一路与先占地利的林彪军队激战而迅速推进,十三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大,逼迫林彪部队一路后退,很快攻占锦州;次年三月占领 沈阳,随后四面开花,占领抚顺、铁岭、辽阳、鞍山、营口等重要城市。共产党军队则占领北部四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这样,形成南北对峙态势。

      此时,四平的战略地位空前凸显。四平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为交通枢纽,成为国共两军攻防重镇。国军向北推进,必克四平,共产党固守长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面,毛泽东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时间, 确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调停中国内战的美国特使马歇尔由美返华,可获得更多谈判筹码。不过,林彪对毛死守四平主张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强调消灭敌人,实际上他深知对方火力强大,不愿硬拼;在激战中,因兵力悬殊而无法守住,黄克诚电报吁求放弃四平、长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战前指示,准备数万人伤亡。此时,拥有三十万人马的林彪在毛的严令下,也决定一露身手,在四平一展其军事天才的风姿。于是在四平和本溪各集结十万军队与国民党军队背城一战。

      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蒋介石立即致电杜聿明要求“一举击破共军之主力”,指示此战应集中空军全力、采用空陆联合作战模式。此次大战,空军轰炸发挥巨大威 力,重创本溪林彪十万部队。参战的七个军,五个是全副美式机械化装备,其中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则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精锐,士兵训练有素, 拥有强大火力。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具有杰出军事才能,他的军队是 当时中国最现代化部队;廖氏亦是出色军事人才。此时,国军在东北共二十八万。 这次大战,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国军在本溪和四平两地发动 强大攻势,空军猛烈轰炸,首先力克本溪,十万林彪守军大败溃逃。国军挥师北上, 援战四平,然后兵分三路,以空中优势发起立体攻势,四平十万林彪守军又溃败。 五月十九日占领四平。林彪驻守本溪、四平两地二十万军队重创溃逃。

      此时,在四平督战的是国民党四星上将,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斯时他已被任 命国防部长。见林彪所部溃退,他当机立断,命令杜聿明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春,然后兵分三路, 向北挺进,穷追再创逃往哈尔滨方向的林彪败军,一路收复许多要地。孙立人将军 指挥的新一军锋芒所向,如秋风扫落叶,至五月三十日,已越松花江,直逼离哈尔 滨不到一百里的双城,实已兵临城下。林彪所部,在国军飞机轰炸和机械化部队之汽车坦克追击下,已成惊弓之鸟,乱成一团,其状 狼狈万分;官兵极为颓丧,奔逃中被俘、投降极多,有的部队丧失三分之二,已失 去战斗力。四平大败,使林彪心理大受挫败,情绪反常,亦受部下奚落(加: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参谋都投降了国军)。他承认四平战役伤亡重大,承认美式装备厉害:“我们对全部美械装备的敌人还是估计不足这是最大的教训。”——五年后林彪拒绝担任朝鲜战争指挥员,四平之战当是重大原因:他真正领教了美式装备的威力!

      为不失良机,白崇禧在五月三十日飞抵长春,及时向蒋提出的全盘计划:乘林彪部队溃不成军、丧失战斗力之际,穷 追猛打,一举拿下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满洲里等重要城市;然后组织民众 编成三百万民团,保卫地方,肃清共产党残余势力;再调五个机械化师回华北消灭聂荣臻部。从当时形式看,孙立人之精锐新一军已在哈尔滨城下,这一计划若执行,可望全部或大部歼灭 林彪余部,则整个东北可以安枕。那时,无论和谈,还是挥师进关,继续以立体攻 势军事解决,局面将完全不同。毛泽东则不敢再轻举妄动,或全线收缩至西北地区,保持实力,或回到谈判桌上就范。更要命的是:见林彪部打败,苏联人已经摆出势利嘴脸,不仅对被斯大林戏称为“人造黄油共产党”则视若敝屣,还对国民政府暗送秋波频示友好。五月六日,斯大林邀请蒋介石访苏;长春攻克之际,又向国民政府表示不会支援中共。整个局面对国民政府十分有利。

       然而,就在这一发千钧之际,蒋介石却连走臭棋。他不仅没有采纳白崇禧计划,亦不听取杜聿明等前线将领建议。还独自于六月六日正式向东北部队发出停战令,要求“停止攻击前进及追击,其期限为十五日。此举在使中共再得一机会,使其能确实履行其以前所签订之协定。”跟后来毛泽东陈兵长江边上,却发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举止相应成趣。

     林彪部队此时正乱作一团,慌忙准备运走物资,放弃哈齐诸城,去山野重 玩打游击的老把戏。孙立人新一军气势如虹,得到停战令,大为吃惊,力争不果, 只得勒马城下,口中猎物,就此放弃。此后,国军再未跨过松花江。 六月二十一日,蒋氏应周恩来请求,竟再次宣布停战令延长八日,至六月三十日。 本来么,本党在战场上占便宜时,绝不谈判;一败涂地时,则乞灵于谈判桌。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从此,国民党一举获胜的良机和优势一去不返。林彪正是利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 木斯等城市得到喘息,迅速重整军队,(加:此时,一个惊天大事发生,使我党有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就是土地改革,1946年5月4日﹐在各根据地在蒋军全面进攻形势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亦称《五四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地主,把地主的土地、房屋、牲口、棉衣、棉被、家俱甚至碗筷等全部剥夺,无偿分给广大农民,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他们踊跃参军参战﹐给解放军粮食,支援前线﹐巩固解放区﹐不让国军占领解放区,我党、我军的“大步伐的撤退”形势立即扭转。因为我军的士兵都是农民,他们知道,不打倒蒋介石,地主会重新回来,“还乡团”,也会回来。
     电影《暴风骤雨》,就是反映退到黑龙江的解放军利用蒋介石的停战时间,进行土地改革,把村子里的无地农民都组织起来,分韩老六的财产,然后参军参战的故事,小说《暴风骤雨》的作者,是参加地土地改革的,基本事件是真实的。农民在全国各地的解放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我军在林总的领导下,迅速状大,终于开始反攻了,我党太伟大、太正确、太光荣了,那时的口号就是:“参军参战,保卫土改胜利果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当然解放后,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土地又集体化,收归“国有”了)。

       至一九四六年底,东北我军已增至三十六万,一九四七 年夏季反攻之际,增至五十万,一九四八年冬季辽沈决战之际,已成一百万大军。 辽沈决战,林彪的百万大军把国民政府驻在东北的四十七万精锐军队全部消灭。于 是,两千辆汽车、七十六辆坦克、一百五十多辆装甲车以及大量重炮武器这些美式 装备,全部武装起林彪军队。林彪“四野”入关南下,平津不战而降。淮海战役中, 国军又被消灭六十万。林彪大军节节挺进,直抵海南岛。蒋介石只有逃往台湾一途。 历史从此成了另一种样子。

      对此次失算,蒋介石后来也有所反省。在他《苏俄在中国》一书中,他曾如此检讨这一失措: “从此东北国军,士气日渐低落,所有军事行动,亦陷于被动地位。可说这第二次 停战令之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唯一关键。若不停止追击,直占中东铁 路战略中心之哈尔滨,则北满的散匪,自不难次第肃清,而东北全境亦可拱手而定。 若此共匪既不能在北满立足,而其苏俄亦无法对共匪补充,则东北问题自可根本解 决,共匪在东北亦无死灰复燃之可能。故三十七年冬季国军最后在东北之失败,其种因全在于这第二次停战令所招致的后果。”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也认识到了土地改革的重要,也效法中共,在台湾搞了一次土地改革。但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