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之外动漫百度云:耗散结构与中国的易道学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7:21
耗散结构与中国的易道学说 唐山居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曾读过耗散结构的有关文章.耗散结构的理论与中国的易道学说的基本思想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至少说两者的理论精华是相通的。



    耗散结构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著名的统计物理学家普里戈金,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和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概念。这是普里戈金学派20多年从事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成果。耗散结构理论的发明者成功的解释了生命现象,因之而获得了七十年代的诺贝尔化学奖。



    什么是耗散结构?


    現今的物理化學理論將生命現象視為一種逆反熵增的「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的結構性質可能是空間性或時間性,空間性的表現在方位排列的有序,時間性的表現在週期變化的有序。耗散結構藉由與外界交換質能而耗散能量,將熵增轉至外界,從而導致自身的熵減,以維繫自身的生命結構,這種物質結構組織現象稱為「自組織」。


    耗散结构学说是物理化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但它的意义同时也是哲学上的。我们说耗散结构的理论也曾为中国的政治服务,这也是真的。当耗散结构学说在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时,也曾引起中国哲学界的重视。依据耗散结构学说所论的: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才能维持系统组织的熵的逆增的有序状态。中国哲学家们以此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意义。而西方人毫不夸张的认为:用耗散结构的理论人类无所不包的问题例如: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的变化,人类的战争和平问题。耗散结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一个时髦的理论。


    耗散结构与中国易道学说有什么联系呢?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说: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有序和无序或从无序到有序的相互变化的过程。而中国易道学说的无有论,也是这样一个学问。无有认识论是中国远古道学的基本认识论。关于无有认识论的论述请看唐山居士在本坛发表过的《无有认识论》这篇文章(可以从唐山居士的主页http://chinazy.51.net上找到)。


    《易经》和《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最光辉的的经典著作。我们原原本本有细心的阅读这两篇经典著作,我们就会发现“无”和“有”是这两篇著作的高频字和关键字,从中可以体会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无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易道学说的主旨是讲无有。无和有实际上也是事物变化过程的一种无序和有序的过程。中国的一儒家学派的易道学家们常认为易道是讲阴阳的。阴阳学说其实是一种对于对于远古中国思想的一种浅薄认识。这是因为无论中国《易经》和《道德经》很少论及阴阳,或者根本不谈阴阳。易道中没有阴阳或者很少说阴阳,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说:易经的全部都是阴阳呢?说也奇怪:中国的易学家和道学家们就是这样闭着眼来解说老祖宗的著作的。


    《易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什么是道?什么是器?道和器以形为分。无形则为道,有形者为器。


    一些儒家的学者和人文科学者往往对于老子的道学有些偏见性的理解。认为老子的“无”是无所作为,是不可思议。是一种消极的真空性东西。孰不知老子所说的无就是道,道就是无。道是用物质世界以外另外一种方法对于世界的表述。


    让我们来看看《道德经》中关于“道”的状态的描述: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里的惟恍惟惚的象的状态,很显然就是一种似物非物的世界存在的另外一种状态。这也是一种非常精微的状态。“其中有信”一语,我们用现代话说就是可以传递某种信息。用古话说就是某种灵感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显然,这里老子认为“无”和“有”同时都是世界的基本存在。承认”有“是世界的基本存在,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但是,我们说“无”也是世界的基本存在,往往人们就会感到神秘了。所以老子说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道理,即“非常道”和“非常名”。


    一般人都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以及神学联系在一起。其实,中国古典的形而上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不是一回事。中国的《易经》和《道德经》基本上不言鬼神的,《易传》虽然说到了鬼神,但也很平淡。《易传  系辞》说:“视而不见,谓之神。”。我们很难认为这是对于神的人格化的泥偶的崇拜。


    其实,依据我们现代的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老子的道学也并不是有什么“非常”之处。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依据老子所论,现实中的人们是存在着两种世界观。一种是道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可道”的。另外一种是”器“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感到就不那么寻常了。


    近代中国的的思想界长期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争。实际上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看世界所引起的哲学上的论争。如果,从自然主义的立场来看,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争,似乎可以就此终结了。所谓哲学的眼光就是辩证的眼光,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心”和“物”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辩证法上。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世界,我们世界的运动是相对的,我们世界的存在当然也是相对的。人们大都是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的是我们同一个世界,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的也是同一个世界。我们站在平面镜来看镜子影象是你,那么我们怎么可以说你站在哈哈镜里反射出来的影象不是你呢?


    唯物主义常反对用静止的观点,孤立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实际上唯物本身,就是一种站在静止的立场上观察世界的结果。如果我们站在静止的立场上观察世界,就是再细微的东西我们也都可以找到它的物质形态。我们的世界除了物质再也没有的什么了,这也是客观事实。物质的形状大小是如:长、宽、高、面积和体积,是描述这个世界的基本物理量。而我们站在运动的立场观察世界,也许世界的物质形态就不那么重要了,人们或忽略考虑世界形状大小的意义。一些无法用形状表述的东西,例如,光、电、磁,信息、能量以及表现事物能动性的东西,例如:动物和植物的灵性。人的思维和思想等都可以是世界的存在了。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物质是世界的存在叫作客观存在,而动态主义看世界,主观的东西也可以是世界的存在。实际上我们称世界存在的东西叫“事物”,这本身就包含着这两个意思。所谓的“事”是指世界上东西运动的过程,而“物”是指这东西的具体形态。


    动态的看世界,表达世界运动形式的一些物理量是很重要的。以此,速度,频率、周期、电磁、能量、思维、信仰、宗教等等一些无法用物质形态可以描述的东西都看成是世界存在。这就是说静态的看世界,只有客观的东西是世界。动态的看世界,主观的东西也可以是世界的一部分。静态主义者看世界是全凭感觉,只有感觉到了才是真实的世界。而动态主义者看世界对于世界的认知则是靠感应。中国术数学的所说的天人感应,也许就是如此。物理世界的电磁感应,也是一种感应。天人感应由于没有实验科学所证明,所以人们对此认识不足。天人感应实际上人与自然的感应,它是通过人的思维器官进行工作的。人的思维可以遥距离感应,这常认为是人的一种特异功能。它的合理性正在被科学检验,不管如何,它的存在性也许是不容怀疑的。对于天人感应的思想也许只有当人类可以用某种仪器检测到了的时候才可能被人们从理论上去说明。这种仪器的发明也许只有在学会了复制了自己肉体(即克隆人)之后。也许将来的人们复制思维就象拷贝计算机软件一样的简单。在现在的条件下,这种功能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特异功能。


    说穿了老子的《道德经》重点论述了我们世界“无”的状态存在的意义。所谓的“无”我们可以毫不怀疑的认为这是一种机械唯物论所难以理解的一种离开或忽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世界。这是一个世界观很敏感的话题。人们也往往与唯心主义的神话联系在一起。中国古典哲学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承认我们的世界有些看不见的奥妙现象,但是并非是象西方古代世界进行一些宗教式的神话式的渲染。


    中国《易经》和《道德经》是基本不言鬼神的。《易传》虽然也有言及鬼神的地方,也是却将鬼神看得很平淡。易传曰:视之不见谓之神。这种神当然也不能看作是人格化的泥偶的崇拜的神。老子是非常推崇“道”的。他把“道”放在了天、地、人之先的位置上。但是老子对于为“道”并没有加以虚枉的神说。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这就是世界上和一切道理都属于自然之理,自然是世界的最后归宿。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听了中国这位二千多年的前的伟大历史的哲人的论述,仍然不失其进步意义的。我们将中国的古典的易学和道学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加以比较。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国的易道思想与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都是不相悖的。我们也许会惊奇的发现: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如物质不灭定律,耗散结构理论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都与老子的道学思想有隐约相似之处。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学思想与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这就是说人类的思想在古今中外还是有融会相通的地方。


    中国一些思想家常常把老子的思想划分到唯心主义阵营里去了。其实,老子的时代并不存在什么“唯物”和“唯心”的说法。老子对于世界的认识尽管是划分出有和无的两种状态。但是老子既不是唯无派,也不是唯有派。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很显然,我们无从理解出无和有哪个世界本源问题。这里老子对世界既是二元论,又是一元论的。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说过此处的“玄”,古为之“圜”字,这是周期往复的运动状态的描述。老子思想是用静止和运动辩证的思想来观察世界。


    老子的这种世界观也是可以从耗散结构的理论中得到注解:


    依据耗散结构的理论:耗散結構的結構性質可能是空間性或時間性,空間性的表現在方位排列的有序,時間性的表現在週期變化的有序。


    这句话的意思听起来很简单,但表达的道理却是很深刻。事物结构的空间排列的有序性和时间变化的周期性,实际上是一回事。这是说静止的看事物的结构是在空间是有序的排列,如果动态的看则是事物运动的周期。周期的倒数是频率,而频率又是事物信息的运算和表达。所以说耗散结构的理论将事物的形态--运动--信息联系在一起了。


    “玄”者“圜”也,是循环往往的运动。显然,我们是可以把世界的周期变化谓之为“玄”的。所为的周期,就是玄的规律或节奏。如果说硬要从老子的思想中去寻找世界的本源的话,这个本源就是“玄”。站在物质的现实世界的立场上,我们只能说:周期往复的运动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本源,这就是“玄”。没有天地的周期运动,就没有四季,没有四季,就没有万物的生长,我们说我们的物质世界是世界周期运动的结果。这也是永恒的真理。


    论坛里的网友曾讨论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以此,我们还很难解答这个问题吗?蛋属静,鸡属动。我们当然可以说:鸡蛋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是鸡蛋奥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