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天使 全插曲:弘扬传统文化之节日庆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0:00
 

在当今的社会,各国各地的文化都在相互的碰撞与交融,而中国与世界的必然的接轨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也要进行不可避免的交流。

然而交流的结果却让很多人痛心疾首,欧美日韩的文化越来越热而相对的传统的东西却在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仿佛是被人们打入了冷宫一般。于是乎那些忧国忧民的学者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将要消亡的巨大危机,纷纷站出来指责国民的忘本,悲叹社会的麻木,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心无奈的样子。

独醒的学者似乎只知道在那里乱叫乱叹,却从未认真的把心平静下来去分析一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的缘由。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落了吗?传统并没有没落,仅仅是没有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而已。传统只能退出焦点视线,而欧美文化却能大行其道是有着六个方面的原因的:

一.                  国力的对比。这个原因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没怎么分析过的学者们也是很清楚的(只是不愿承认罢了)。国力上的差距是外热内凉的最主要的原因。大多数的民众是以物质利益为优先来定义世界的,当欧美国家比我们强是公认的不争的事实时,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憧憬向往之情,而在这种情素之下,别人的哪怕明知是不好的东西也是会变成很好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存在。既然有更好的东西又为什么要把精力去放在比不上人家的东西上呢?于是大家就都向外看齐了

二.                  人口的短期内的暴增。这是往往会被忽视的一个因素。要知道我国现在的这么巨大的人口数量并不是在几百上千年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而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暴增到现在这个水平的。人口在急剧的增加但教育能力却没有呈现出相应的急速增强的态势,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的人是没有怎么接触过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一旦没有这个核心是谈不上了解传统文化的;而不了解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大的热情,更不会有什么兴趣了。再有第一个原因,想必大家明白这外热内凉的现象是多么的容易就能够形成了吧。

三.                  民众对传统没有具体的概念。这是说民众对于哪些文化是自己的哪些文化是别人的其实并不太在意,只要是觉得好的就接受并且加上一些自己的东西。现在的民众是这种态度,过去的也是如此,不然作为舶来品的佛学是无法在中华大地上闪耀至今日的。这个因素是区别于第一个因素的。第一个因素只是从强国到弱国的单向注入,而这个因素可以从弱国或者从根本就不知道的地方传过来。因为本身就对传统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坚守传统的信念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了。

四.                  节日活动的朽化。对于民众来说节日的意义是其次的,让大家相聚在一起并且有热闹的活动才是民众最在乎的。传统的节日除了那些必要的仪式以外或多或少的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大家一起热闹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了,在过去看来很不错的集体活动对今日的民众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可以说是因为在漫长的腐朽的封建统治下娱乐文化缺乏相应的进步而使得民众不再十分的重视传统节日的。比如赛龙舟,过去是手动划船的平日的劳作也就是训练,如今却都是机械动力了,脱离了实际又没有另外的方法保持活力只会有消散这一个结局。与节日相关的其他方面,比如食物也是一样的。在物质贫乏的时代,月饼可以说是很好吃很让大家尤其是小孩子期待的食物,进而会期待中秋;但对现代人来说月饼仅仅就只有团圆的符号意义而已,拼不过麦当劳之类,只靠符号意义而勾不住民众的胃终究是发展不了。

五.                  谈资。国人是相当的不谦虚的,或者说是假谦虚真炫耀。而明目张胆的炫耀是会遭到他人的耻笑的,是会被认作没身份没素质的表现(因为传统精神中有学问才代表有身份,而学问中是要求大家要谦虚的)。因此最好的炫耀方式就是讲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但对民众来说在耳濡目染下传统那点东西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是分不出高下的;外来的东西就不同了,大家都没底子,有见识有能力就知道的多,反过来说就是知道的多就说明你有见识有能力。比传统比不出结果而比外来的能比出来其实就像是一万零一对一万和一百零一对一百相比一样,同样是多了一,但那多出来的一的份量是不同的。

六.                  传统中的强迫规范性。这点就是年轻人之所以不搭理传统文化甚至是讨厌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和压迫性的精神统治洗刷之后会剩下什么,想必大家多少都能猜出一些来。在真正的作用于社会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孩子是被彻底管制住的,是没有尊严和自由可言的。因此对向往独立和自由的青年来说或多或少的会对传统有抵触心理。如果说没有外来文化的话我们或许会继续认可所谓的父为子纲,但我们毕竟是知道了并且认可了我们有要求自我独立和得到平等的尊重的权利,因而只宣扬所谓的孝却忽略了慈并且完全不理会自由与尊严的传统精神自然会被冷视,甚至是抵触。(虽说在流传下来的文字中父慈一说,但并不代表这就是社会真实的状况。)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前两个问题自然而然的会被解决;第三个问题要依赖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以及老师特别是中小学的老师的能力与素质的提升;第四个问题要看仍传承着传统的人的创造能力;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国民的素质;而想要解决最后的问题的话,那传统的精神文化必须要进行改革甚至要次浴火重生才行。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是为了让各位了解一下传统之所以失宠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让传统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散发出纯净的光辉。这不是一个短期就能解决的事,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必须的,但固封在一个地方会让传统僵化,因此同时需要与各国的各种文化进行交流。而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文化,还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文化。要想让世界了解我们并且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就需要在三个方面同时展开。

1.外化,即学习并且能够表现出外来文化的形态以及精神内涵。但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这样,在表现外来文化的时候可以加上一些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要注意的是加入的仅仅是文化符号就够了,不要加得让人看不到人家自己文化的影子,更不要把人家的东西改得面目全非。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的国力弱于对方,对方是不会主动的在心理上倾向于我们的文化的,你不让步就只能是永远的无法与对方交流。这很让人接受不了,但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除非我们不想强大起来。

2.融合,要做到的是把中华的传统精神通过西方的文化元素展现出来。要用西方文化包装当然是为了能让外国人坐下来欣赏,只有对上眼了才有可能吸引得住嘛。这样做可能是不会让对方认可的,毕竟行为处事方法是不一样的,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的;但做这些的本身目的就不是能让对方认可,而是为了勾起对方的兴趣。融合是要与外化同时进行并且以外化为奠基的,这样相互补充才会有最大的影响效果。

3.纯正化,展示中华的纯正的传统文化。

要说明的是想要让传统文化变得纯正除了前面提到的六个问题外,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传统精神文化不等于古代的文人文化。

之所以专门指出,看了下面两个例子就明白了。

七夕的传说是牛郎织女冲破了阶级壁垒(一个农民一个公主)才在一起的,但是在一起后却荒废了自己本来的职责。是因为这才被王母惩罚,一年只能相聚一次的。这本来是牛郎织女的错,可以说他们是并不值得同情的。(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现实中很多像牛郎的人发迹后忘了本)民间流传这个传说是告诫大家不要荒废了自己该做的事,不然就是天帝的女儿也照样会受到永世的严惩。在这里织女是个反面教材,而王母是公正的代表。然而在文人的笔下织女却成了值得同情的弱女子,而王母成了十恶不赦的魔鬼。渎职没什么大不了,不顾忌身份(织女是天帝的女儿)而公正执法的成了恶人。因为身份而带来的名气加上不能与爱人相聚的可怜状竟颠倒了是非,文人的理想与信念同民众的差别由此可见一般。

再来是关于端午的来源。现在认可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但这种说法单就从逻辑上讲就讲不通。其一:屈原只是楚国人,他再好也只是对楚国有利而已,而楚国仅仅是中华大地的一小部分而已,因为对一个地区有利而全国的民众都来纪念他,大家不觉得可笑吗?就好像是一公司有了个很厉害的高管(还很忠心),别的公司会因为这世上有这么个厉害人物就庆祝吗?我们的国家会整天宣传什么别的国家有个牛人,大家要纪念他吗?巴不得老百姓都不知道才是吧,一两代后哪个百姓还会记得他。况且对楚国好肯定对别国就有害,至少打楚国主意的诸侯国肯定是恨不得吃了屈原,所以就算会出现纪念的情况最终也只会是楚地的节日而已。其二:当时的百姓有这么高的素质吗?而且就屈原的平生来看他与百姓是没有直接接触的,所以要百姓对他感恩乃至成立一个节日来纪念他是没可能的,海瑞之辈都是没这待遇。还有当时楚国可还是奴隶制社会,奴隶社会的残酷和矛盾楚国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就更无法让民众祭屈原的事情出现了;至于楚国的权力中心,他们自始至终都是排斥屈原的,也不可能会为他弄个节日。最后,统一全国的是秦不是楚,因此即便是祭屈原的事出现了,在经历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一系列的消除地区文化差异的打击下,也该挂掉了吧。屈原之所以成为了端午之源,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古代文人的偶像,爱国,有文采,失意但坚持高洁,尤其还“众人皆醉我独醒”,可以说是代表了广大文人的最崇高最纯粹的精神,所以文人们就把他捧上了高台。另一方面,对民众来说,屈原仅仅是在原先的节日上又加了一个节日符号而已,加了后也更热闹些,所以屈原就掺和进来了。实际上屈原也就端午的一部分而已。至于龙舟,那是由赛船活动演变而来,而粽子是时节食物。节日是从相约的聚会活动开始,最终成为了有目的有意义的聚会活动。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人的文艺文化与中华的传统精神文化是不能等同的。传统文化是展现和构建真的属于和适合民众的精神信念的存在,文人的好东西对民众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因此在纯化传统文化的时候是一定要区分清楚,要防止有人借传统之名为已牟私利,不然就只能永远的在原地踏步。

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而传统也只有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永久的保持她的生命活力,而我们因此而组成的这个以中华传统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大集体才能傲然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