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 冼彩霞:《壮哉唐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1:07:03
0推荐                                              《壮哉唐诗》第一讲 唐诗概貌(上)    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学,唐诗就是唐代的“一代之文学”。所谓“一代之文学”,就是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文学主流、文学倾向。

  一、唐代哪些人在写诗?

  整个唐代从高祖李渊至昭宗李晔(618-907),将近三百年,即使将五代十国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四百年,流传至今有名有姓的诗人竟有二千二百多位。其中,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农妇;雅至文人学士,俗至文盲武夫;长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写,个个会吟,更不用说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这样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璨若繁星、“光焰万丈长”的诗人群体,所以才谈得上那是“诗的时代”!下面略举几例,说明唐代诗人群体之宽广。

  “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萧瑀,南朝梁之后裔,曾仕隋及唐高祖,在李世民与其兄弟争夺政权的斗争中,站在李世民一边。又为人耿介,为官清正,李世民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图其形于凌烟阁,官至太子太保,封宋国公,并赠此诗。(《旧唐书?萧瑀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比喻危难时刻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坚强与忠诚,这对于当代人亦有启发意义。

  “后妃”如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腊月初八,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武则天却突然宣诏要到上林苑赏花:“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而且还指令花神:“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必须为我而开,而且要准时开,快开,捱到明天早上都不行!读此诗可以感受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气势:女皇的威仪,女强人的泼辣,当然也有人类驾叹自然的气魄。真可谓“非此人不能为此诗”!

  “村夫”如张打油《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虽通俗、直白,但却形象、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活泼、幽默、风趣,亦为今人生活中所习见。想见之中,会令人忍俊不禁。

  “农妇”如葛鸦儿《怀良人》: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诗中这位农妇,“荆钗”、“布裙”,且久未更新(“犹是嫁时衣”),足见其贫寒;蓬鬓垢面,亦见其劳苦。但现在正是春夏播种胡麻的季节,良人(丈夫)为官家服徭役,应该归来,却为什么还没回来呢?贫穷、困顿,失望、无奈,一个无助的女人。此诗读来令人心酸!

  村夫咏鸡犬,农妇叹农时,此为“村夫农妇能为诗”。

  “垂髫少年”如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7岁时所写的一首诗。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在今天可以说连牙牙学语的幼儿都会张口背诵。

  一群大白鹅,弯曲着优美的长脖子,对着蓝天大声歌唱。它们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池塘中,鲜红的脚掌拨开清泠泠的水波,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鹅是常见的家禽,可诗人却从它们身上发现了这样明快活泼、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可见,只要热爱生活,就能时时发现美,处处找到诗意。

  七岁女子《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七岁的骆宾王能写诗,七岁的女孩也能写诗。但她不如骆宾王幸运,因是女孩,所以连个名字也没落下,被称为“七岁女子”。“七岁女子”是武则天时南海人,因善作诗,被武则天召见。一日,送她来的兄长要回去了,武则天让七岁女子赋诗送兄,女子应声成就此篇。

  二、唐诗有多少首?

  唐诗共有多少首?难以数计。仅清代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就收录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后来人们又陆续搜补唐代逸诗一千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五万首。请注意,这只是在经历了资讯极不发达的1400多年之后流传下来的作品数目,当时实际产生了多少首诗?1400多年的改朝换代、历史风云、天灾人祸中,又流失了多少首唐诗,已经无法准确知道了。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有志于学习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读五千首唐诗不为多,只读了唐诗的十分之一呢。读五百首还算可以,也只是唐诗的百分之一而已。背诵五十首,仅仅是全部唐诗的千分之一,这是底线,是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的文化底线,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需要!

    三、唐诗繁荣的奥秘

  其一,盛世大舞台。唐代的太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作的“底气”。当时的诗人都以那个清明的时代为自豪,都想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甚至出将入相。他们认为,“端居耻圣明”(孟浩然),而希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李白)、“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杜甫)。所以,伟大的时代给了诗人以胆魄,而他们的诗歌,也正唱出了时代的昂扬精神。

  其二,民族大融合。唐帝国是空前大一统的国家,国内“五胡十六国”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混战局面平息下来,文化融合大大加强,诗人们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各地的生活。南方的诗人可以到北方去看看大漠、长河、秦城、汉关;北方的诗人可以到南方去看看清溪、绿野、碧树、亭台。

  同时,中国同西域、中亚、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也有较大的发展。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帝国是一个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开放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诗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了,视野更为宽阔了,写作素材更为丰富了。

  其三,思想大解放。唐代思想开放,人际环境宽松、洒脱、大度,所以诗人写起诗来较为自由、随意。

  举一个例子:

  唐初有一篇小说叫《补江总白猿传》,写的是南朝时期梁朝末年,有一位将军名叫欧阳纥,他携妻南征,途中妻子被白猿掠走,后虽逃回来,但已身怀有孕,生下一子,取名为“询”,但孩子模样像猴。后来欧阳纥因罪被杀,欧阳询被陈朝的尚书令江总收养。欧阳询长大后,“文学善书,知名于时”。

  大家知道,欧阳询是初唐时一个真实人物,为官经历了隋、唐两朝,太宗时官至太子率更令,是当时的大学问家(撰有《艺文类聚》一百卷)、大书法家。大概因为他的长相有点像猴,所以无名氏文人居然敢拿这位大人物开涮,可见当时风气的开放了!

  不仅小说中写欧阳询,朝廷官员也常常拿他的长像取笑他。据记载,有一次朝廷议事之后,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国舅长孙无忌赠诗欧阳询曰:

  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

  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欧阳询也不示弱,他抓住长孙无忌祖先出自北魏拓拔氏、是少数民族这一特点,于是拿长孙无忌的发型、服饰打趣: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

  宗大笑,说:欧阳公这样说他,不怕皇后报复吗?观众朋友想想,唐太宗尚且“大笑”,皇后当然不会追究了。

  以此可见,唐代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么轻松,随意,那当然是一个诗歌创作的好环境!

  其四,官家大提倡。这里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如上一讲所述的帝王们自己带头写。历代唐王,差不多都是诗人,都有诗作传世。帝王都爱诗,上行下效,就形成创作风气。二是帝王常鼓励词臣唱和,自己乐观其盛。读者可以查《全唐诗》中有不少“同题诗”(不同的作者在同一天写作同一题目的诗),其成因就是朝廷议事之后,皇上命题,大臣们同时做的“作业”。三是科举考试中有“考诗”的科目,即“以诗取士”,这是很关键的。考试就是指挥棒,诗写得好可以做官,谁不努力为诗呢?

  其五,艺术大综合。唐诗的繁荣还因为它根植于唐代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唐代,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艺术综合成长,高度发达,臻于成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如唐代音乐,有《十部乐》,有《霓裳舞衣曲》,唐玄宗时期,还亲自在禁苑梨园中训练音乐、歌舞人员,盛极一时,后世遂尊唐玄宗为“梨园”祖师。唐代舞蹈也美不胜收,《十部乐》、《霓裳舞衣曲》等都配有大型舞蹈,而小型舞蹈节目更是数不胜数,且有“健舞”、“软舞”之分(唐诗中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类诗歌)。唐代杂技常有“戴竿”、“掌上轻”一类惊险节目。唐代又是书法、绘画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大书法家、大画家许多都产生在那个时代,书法如“唐初四大家”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盛唐以后的怀素、张旭(“草圣”:“张旭三怀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呼号疾走”,气势磅礴,尽显唐人气概)、颜真卿、柳公权等;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画圣”)、李思训、王维等。

  其六,诗流大汇集。从中国诗歌的成长历史来看,到唐代,诗歌走向盛壮之年,理所当然是最美、最完善的时期,这是诗歌发展自身的规律所决定了的。中国的诗歌创作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萌芽幼稚期,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诗歌的青少年期,至唐代,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臻于必然成熟的时期,所以才有如此完善的状态。

《壮哉唐诗》第二讲 唐诗概貌(下)

上一讲我们谈到唐诗的作者和数量,以及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这一讲谈一谈唐诗究竟美在哪里。

  一、唐诗境界崇高

  古人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诗言志”、“词写情”、“曲叙事”,诗、词、曲是有分工的。诗是写大事的:宇宙天地,忧国忧民,胸襟抱负,人情物理。词是写个人情感的:男欢女爱,相思离别,风花雪月,酒边樽前。曲是演绎故事的:悲观离合,曲折传奇,缠缠绵绵,情肠九曲。如此等等。

  唐诗最符合“诗言志”的标准,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进取,昂扬乐观,内容非常健康。

  比如,它所抒发的爱国热情:

  崔颢《赠梁州张都督》:

   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河西使,知予报国心。

  诗中称赞张都督的雄威和勋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爱国抱负:“为语河西使,知予报国心”。人人都有“报国心”,这应该是唐诗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时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一首英雄的赞歌。镇守“孤城”的唐军,西拒吐蕃,北抗突厥,肩负着保卫家园的使命。尽管边塞上黄沙弥漫,战云翻滚,但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哪怕磨穿金甲,哪怕牺牲在战场,不破强敌决不还乡!读者要考察唐朝军威,要领略“盛唐气象”,于此诗可略见一斑矣。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宝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反衬了将士们流血牺牲的残酷。但是,为了祖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英雄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又如唐诗所表达的人生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人生应当有此胸怀和视野!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朝气蓬勃,坚定不移,人生应当有此自信和执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诗人笔下的蝉,居于梧桐之巅,“地位”不可谓不高;吸吮纯清之露,“内美”不可谓不洁。唯其如此,所以它才能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地位之高应与品德之高相一致,这样,就可以获得美誉,且声名远播而无需借助别人的吹捧。当今,做人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也都是这样啊!

  唐诗所反映的时代价值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李颀《古意》)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这些诗句反映出唐代人积极从戎、刚健尚武的人生追求。其实,无论在哪个时代,经历过血与火的征战,其人生更具刚性。

  唐诗所蕴含人情、事理: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告诉人们,即使生活中会有挫折、有困难,但一定要乐观面对,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那么,“前路”总会洒满阳光的。

  刘叉《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诗人刘叉来自燕赵大地河朔,好任侠,讲义气,喜佩刀带剑。他有一把宝剑,恰逢朋友姚秀才喜爱,他便从腰间解下,又写了这首诗,一并相赠。

  这不是一把寻常“小剑”,而是一把祖传宝剑。“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古人常以水喻剑,取其流动、随意,以柔克刚之意。诗人称自己的剑是“古时水”,足见其价值珍贵;而这把古剑终于流向自己的“手心”,又可知此剑乃其家传。家传宝剑,自然无比珍视,但因朋友喜爱,诗人便毫不犹豫地馈赠,此举更赋予宝剑以新的含义——友情重于器物。

  如果说赠剑给姚秀才,显示了诗人的慷慨、大义,那么,诗人的嘱托更体现了他的高尚境界:“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泻赠”是因以水比剑而言,“勿薄细碎仇”是告诫姚秀才:不要用剑去解决个人的私仇和小愤(“薄”,接近之意)。

  古代男子以佩刀带剑作为闯天下、取功名的象征,刘叉在这首咏剑诗中,正表达了这样一种理想:好男儿当胸怀大志,自尊自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才是佩剑的真正意义,而不要因为“细碎”的仇隙便拔剑而起,最终干扰了人生的远大目标。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也会常常遇到许多“细碎仇”,但有境界的人决不这样。他们“柔弱”,他们退让,他们宽容。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人们心中往往都窝着火,烦着呢。所以,人与人之间容易结“仇”,容易结“怨”。但这些大多是无关国恨家仇的小恩小怨,千万不要用刀、用剑、用暴力去解决哦。

  为了你的前途,为了社会和谐,“勿薄细碎仇”。

二、唐诗语言精美

  唐代诗人十分追求诗歌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诗歌内容以美丽的语言表述出来,则可以使作品表现出绘画美。所以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务必使诗歌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更具美感。

  比如脍炙人口的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用美丽的语言构成四幅画:

  第一幅:青翠的柳枝间,两只黄莺在跳跃欢唱;第二幅:一行白鹭乘着春风在蓝色的天幕下自由飞翔;第三幅:近处是一个窗口,从窗口望去,远处西山上的千年积雪,别致地点缀着朗朗春色;第四幅:春潮涨了,正是泛舟之时,门前江中停泊着即将出发的万里行船。前两幅呈动态,后两幅呈静态,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又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春意图,其中融贯着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使其呈现出一个统一的意境。

  唐诗中许多精美的字、词,被后人称作“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的一个奇字或一个精当的词,它好比人的眼睛最能传神一样,最能传出一首诗的精神,这实际上也就是锤炼诗歌语言,避免陈词滥调,使之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明代胡应麟说:“至老杜(杜甫)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诗薮》)

  唐诗中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杜甫《送蔡都尉》“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此外,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字之中,描写了六种景物;荒村野店之中,鸡声唤起赶路的旅客,残月犹自挂在天边;店外一道小河,河上一座板桥,桥上白霜正重,留下了早行人匆忙的脚印……诗人以最精练的语言,表现了一种野店霜晨、旅客道路辛苦的生动意境。宛如当今的电视短片,推、拉、摇、移的镜头都有。

 三、唐诗形式多样

  唐诗作品中,从字数看,有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从体裁看,有古体诗(歌行体、古风诗)、近体诗(格律诗)、乐府诗等等,芸芸齐备。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体制,在唐代已经全部形成、确立或得到进一步完善了。

  大家通常读到的唐诗大多是五言诗、七言诗,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六言诗——王维《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幅山水景物画,严格地说,更像当今的摄影照片。“桃红复含宿雨”——桃花特写:粉红的花瓣上凝聚着夜雨的雨滴,鲜澄,柔和,晶莹,透明。“柳绿更带朝烟”——雾中晨柳:春色正浓,杨柳本自“堆烟”,再加朝雾迷濛,显得分外袅娜多姿。这里有意境之美,构图之美,着色之美,真正是“诗中有画”。“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更与孟浩然《春晓》同趣,写出隐士高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与世事的清高。

此外,唐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整、优美的,读来让人感觉形式之规整、节奏之鲜明、韵律之流畅,均妙不可言,使得唐诗成为后世格律诗创作的范式,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诗歌苑地中的独特体制与风格。

仅以唐诗的对仗为例。所谓“对仗”,是指诗句的对偶。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故借以作为诗歌对偶的术语。对仗,主要用在律诗中,一般规律是上下两句(亦称“出句”和“对句”)之间同类词两两相对,亦即名词对名词,动同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如山对水,去对来,红对绿,千对万……唐诗名句如: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刘长卿:《登余千古县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都是精采的对仗。

唐诗境界崇高、语言精美、形式多样,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诗的思想、艺术风貌。那么,唐代有哪些诗人的诗是我们今天非读不可、不读就会终身遗憾的呢?下一讲会告诉大家。

 

《壮哉唐诗》第三讲《春江花月夜》与初唐诗人的人生感悟

  一般研究者都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里先谈谈初唐的诗。

  一、华美的初唐诗歌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

  初唐诗歌是摆脱六朝绮靡文风,将诗歌创作引向健康发展的阶段。其百年之间,又可分为前五十年与后五十年。

  前五十年沿袭六朝浮华风气,宫体诗充斥诗坛,代表流派有“上官体”(虞世南、上官仪)和“沈宋体”(沈佺期、宋之问)。后五十年,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后有陈子昂高倡建安风骨,将诗歌创作引导到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方向,开创出唐诗健康的思想境界。

  在前五十年与后五十年之间,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值得一读。

  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这首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在当时几乎无人不晓。

  第一,它揭示了一条宇宙规律——人生有限,宇宙无穷。“年年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是说花儿年年开放,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而人生短暂,年年看花的人却是“不同”吗?

  这个说法,乍听起来有点消极,其实不然,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从古到今一个永恒的主题。你看——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这些都是对宇宙规律的大彻大悟。看到这一点是要有识见的;说出这一点是要有勇气的。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看到这一点之后,你采取的态度是什么?有人说“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体现一种消极人生观;有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生命虽有限,壮心永不息;有人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雷锋)。这就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它描述了一个人生现象——“红颜”终会“白头”;“白头”也曾“红颜”。从古到今,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保持“红颜”,人总会衰老,人生总有生老病死,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就是自欺欺人,就会对人生作出许多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第三,它指出了一种生活态度——珍惜“红颜”,尊重“白头”。既然明白了“红颜”终会“白头”,“白头”也曾“红颜”这一道理,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珍惜“红颜”——趁青春年少之时,努力学习,发奋努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同时,还要尊重“白头”——“白头”的经验,“白头”的成功,甚至包括“白头”的教训,都是“红颜”的宝贵财富。尊重“白头”,是优良的传统;尊重“白头”,是感恩的观念;尊重“白头”,实际上是尊重自己!

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宇宙”与“人生”之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 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读《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的诀窍,可以将它分为五个部分:首八句,次八句,再四句,接下来八句,最后八句。五个部分之间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即:

  第一个八句“起”:用一组特写镜头,描写了“春江”、“潮水”、“明月”、“花林”、“月夜”等美好的景物,是为破题。

  第二个八句“承”:即承接第一层的内容,由眼前的美好景物引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慨。

  第三层四句为“转”:由“人生短暂”的感慨转而写人生中最令人不堪忍受的离情别绪。

  接下来八句“转承”:将第二层“转”过来的内容再展开,从思妇的角度写离愁。

  最后八句亦为“转承”:从游子的角度写离愁。

  全诗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合”:照应诗的开头“春”、“江”、“花”、“月”、“夜”,全诗以写景起,以写景收。

  读此诗当然要理解它是怎样写景、怎样说理、怎样抒情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它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畔何人初见月?”答案是人生有限(最早见到月亮的那个人早已不在);“江月何年初照人?”答案是宇宙永恒(最早照到人间那个月亮却还存在,仍然年年照到人间来)。这也是刘希夷诗中所阐述的主题。但这首诗最深刻的却在接下来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已”——作为单个的人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人类的传承却一代接一代,永不断绝(而且不断呈现新面貌),这就是“有限”中的“无限”。而“江月年年只相似”——那从亘古以来一直存续的月亮虽然永恒,但它却没有变化,“年年只相似”,永远是那副老面孔,这就是“无限”中的“有限”啊!看起来,最伟大的还是人类——人类也有与宇宙一样永恒的东西,这就是血脉传承,这就是情感永固,这就是精神永存!

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古人”与“来者”之恨

  陈子昂,生于公元661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年轻时四处行侠仗义,十八岁才开始刻苦攻读。他性格豪放、浪漫,胸怀大志,行为举止不同于常人,传说他到长安考进士的时候,先在闹市之中用重金买得一把非常珍贵的胡琴,一时引来许多人围观。人们纷纷猜测,舍得花钱买这样贵重乐器的人,必是操琴高手,于是提出请他当众演奏一曲。陈子昂微微一笑,说道:“各位如果要听琴,明天请到我住的客舍来。”第二天,人们果然都涌向陈子昂的住处。只见陈子昂拿出那把胡琴,“啪”的一声当众摔在地上,胡琴被摔得粉碎。众人都惊呆了,这时,只见陈子昂从屋里抱出一摞稿纸,高声说:“诸位与其听我操琴,不如读我的诗文!”于是把平日所作诗文分发给大家,众人读了连连称赞。一时间,陈子昂名噪京华,这就是古代的“炒作”行为。后来,他果然中了进士,并在武则天执政时,做过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官职。他多次给武则天上书,力陈时弊,主张革新,因而得罪权贵,38岁时不得不辞官归乡,过起了隐居生活。隐居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指令当地县官借机将他关押起来,并且害死于狱中,死时42岁(公元702年)。

  陈子昂最著名的一首诗是《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遗址在今天的北京市西南。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北方契丹族攻陷营州,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讨,陈子昂以右拾遗身份在军中任参谋。武攸宜在军事上是一个无能之辈,出征的第二年,由于他指挥不当,手下先锋王孝杰等人竟全军覆没。在局势危急之时,陈子昂要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武攸宜不但不答应,反而将他降职为军曹。陈子昂忠而见弃,悲愤填膺,他登上幽州台,举目四望,天地苍茫,高声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是一首小诗,四句共二十二字,居然激起古今无数读者的感慨和共鸣,其魅力究意在哪里呢?诗的第一句说,“前不见古人”,意思是,登上幽州台,回溯前朝事,那与幽州台有关的“古人”都已经见不到了。这里的“古人”,实际上是指战国时代,以幽州为都城的燕国的燕昭王和他的臣下。燕照王曾经问谋士郭隗,该怎样求得贤才,郭隗说:“就请大王从尊重我开始吧!”于是燕昭王果然为郭隗专门修了一座宫室,并且将他当作老师来事奉。又传说,燕昭王曾在易水边上筑了一座高台,用黄金千斤作为招募人才的奖赏,结果得到了象乐毅、邹衍、剧辛那样的良将和谋臣。从那以后,黄金台成了君王知遇、信用贤臣的代名词。(后世被认为是黄金台遗址的有好几处,幽州台相传就是燕昭王求贤的“黄金台”。)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君贤臣,他们风云际会,相得益彰,是何等和谐。可是这些“古人”今天已经见不到了,所以陈子昂悲叹:“前不见古人!”

  既然“前不见古人”,那么后代会不会有来者呢?也就是说,将来会不会有象燕昭王君臣那样的明主贤臣呢?也许有,但人生有限,在陈子昂眼前是见不到了。所以他又一声悲叹:“后不见来者!”想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诗人感到孤独和寂寞,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他仰天长啸:“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的后两句直接抒发作者的感受。“念天地之悠悠”,是说登楼远眺,深感天地、时空之悠长、旷远。“独怆然而涕下”,是说在茫茫宇宙之内,自己是那样渺小和无能为力;在纷攘的尘世之中,自己又是那样地孤独和落寞。所以,当伤感而不能自抑的时候,不禁英雄气短,涕泪横流。 

《壮哉唐诗》第四讲 边塞诗派与盛唐诗人的壮烈情怀

    初唐自陈子昂之后,唐诗开始走上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格调高昂、诗风强劲的健康道路,开启了盛唐诗歌发展的新格局。盛唐的诗歌是个什么样子呢?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旗亭画壁”

  那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天,长安城中雪花飘飘洒洒,阵阵寒气侵人肌肤。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相邀来至旗亭,想饮酒听曲,消闲遣兴。旗亭就是酒楼,那里有许多歌女乐工,他们把当时流行的诗歌谱曲歌唱,为顾客助兴。王昌龄等三位诗人上得楼来,选了个干净的座位坐下,歌女们的演唱尚未开始。王昌龄笑着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等三人在写诗方面都有些名气,但平日总分不出高下优劣来。今天我们不妨悄悄观察歌女的演唱,看看谁的诗被她们选作歌辞。被她们唱得多的,自然是第一名啰!”高适、王之涣拍着手连叫“好,好,好!”

  不一会儿,一位歌女手执红牙拍板,轻展歌喉,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声音清越,感情真挚。王昌龄击掌而笑,说道:“这是我的诗!”说着,伸出手来,用指甲在墙上画了一道横线,作了个记号。酒过一巡,又一位歌女出场,三人同声说道:“听听这一位唱谁的诗。”只见那歌女轻舒红袖,微启樱唇,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高适听了,哈哈大笑,也用指甲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杠,说:“我的绝句一首!”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位歌女出来,只见她载歌载舞,款款而歌:“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一听,对着王之涣说:“听见了吗?我的绝句又一首。”说着在墙壁上画了第二道,画完又笑。高适也对着王之涣微微颔首。接着摇了摇头,似乎在说:“只有老兄的诗没有人唱呢。”王之涣脸都涨红了,把酒杯往桌上重重地一顿,说:“这般乐工都是潦倒之徒,这些歌女也只会唱‘下里巴人’,他们哪里懂得‘阳春白雪’!俗不可耐,俗不可耐!”说完指了指乐队中一位最漂亮的、尚未出过场的歌女,对王昌龄、高适说:“等到这位女子上场时,她如果不唱我的诗,我就终生不再与你们争高低了!假如她唱的是我的诗,那你们可得要作揖行礼,拜我为师哦。”王昌龄、高适满口答应,大家静候那位美丽的女子出场歌唱。

酒过三巡,那最漂亮的歌女出场了,只见她头发梳成双鬟,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开口歌唱,如凤鸣莺啼。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下,王之涣可高兴了,他站起身来,仰头喝干了杯中酒,指着王昌龄、高适说:“怎么样?二位村夫俗子,俺王之涣没说错吧,只有这样的女子才配唱我的诗!”说完,三人都笑了,又一连干了几大杯。这便是有名的典故——“旗亭画壁”。

二、盛唐气象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766)

  盛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顶峰。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在中国诗史上堪称第一流的诗人:张九龄、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储光羲、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白、李颀、常建、杜甫等。

  这一时期又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特点是: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抒发昂扬的胸襟抱负,表达热烈的爱国激情。诗作气象浑穆,感情强烈,情调激昂,语言纯美,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被称作“盛唐气象”。“安史之乱”以后的诗歌依然带着盛唐气魄,以杜甫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敢于正视渗淡的人生和动乱的时代,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盛唐诗风是壮美的,一些政治抒情诗是如此,即使是写景的诗也是如此。像脍炙人口的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此壮观,如此惊天动地,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个性浪漫的李白才有此诗,其实不然,在当时,即使最不浪漫的人写出来也是如此。

  以孟浩然为例。他是当时的大隐士,但他的隐居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不同,他是为了“隐居”出大名气,好让皇上“请”他出去做官。结果未能如愿。于是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试不第,王维曾邀入内署:“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床下?’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新唐书?孟浩然传》)

  我们来看看孟浩然的山水诗。

  其一,《彭蠡湖中望庐山》(节选)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

  其中写庐山“势压九江”、“峥嵘当空”,写瀑布“日上香炉”、“绚烂如虹”,也足与太白之诗媲美,“亦为高唱”。

  其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高秋八月,正是秋水浩淼的季节,洞庭湖水势滔滔,茫茫一片,那气势简直要包融天地,涵孕太空。南楚大地,云梦二泽,弥漫着洞庭湖的濛濛水气;古老的岳州城,被洞庭波涛摇撼着,激荡着,大有山崩海啸之势。面对如此浩瀚宽阔的湖面,诗人惊呼“欲济无舟楫”,没有舟、桨,怎能渡过这茫茫八百里洞庭?可是,倘若端坐不动,不思进取,又愧对这圣明的时代。无奈之中,诗人慨叹:“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看着别人垂钓,收获颇丰,真令人羡慕不已啊!

  孟夫子的用心,明眼人一听便知。他羡慕别人仕途通畅,他希望有人能给他一条船,一支桨,这样,他就能在波涛汹涌的宦海中去拼搏一番。这正是仁人志士的胸怀,也正是盛唐的时代气象。然而,仅仅羡慕别人的好运是于己无补的,生活中总会有机遇,关键在善于把握,毕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啊!

三、“未得报恩不得归”——李颀《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代的男人,有的仕途干进,以求高官显宦,衣锦还乡;有的窗前吟哦,以求诗赋华美,藏之名

 

《壮哉唐诗》第五讲 仰天长啸的诗仙李白

      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位自负能够出将入相的人,得知皇上召见,自己的理想抱负即将实现的时候,他唱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当他受到权奸的排斥、打击的时候,他又金刚怒目式的喊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人,面对黑暗势力,决不低下他高昂的头,但对待朋友、对待穷苦大众,他却如此真诚、谦恭:

  他曾经在长江边上送别朋友: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也曾在黄鹤楼上对别人写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自认不能超越崔颢,于是搁笔而去。

  他曾经为运河上拖船的纤夫而痛哭: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他曾经为五松山下穷苦老太的贫困而忧伤: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他还曾为一位农民朋友的情谊而高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个人痛苦时,可以仰天长叹: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迷茫时,可以“停杯投箸”,呜呜咽咽: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个人率性时,可以——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诗)

  这个人终生爱酒,曾发表过“饮酒有理”的高论: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这个人,就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以他传奇的经历和个性,熔铸成他那傲岸的人格,以他那伟大的人格写成了他那独特的光耀千古的诗篇。今天,在我们继承、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全民族的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关注李白的诗歌和他的人格。

一、学文习武少年志

  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其祖隋末因罪流放至西域碎叶城,唐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时随父亲李客(商人)迁至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定居。从小学文习武,勤学儒家经典,精通道家学说,喜爱纵横之术。曾三次模仿《文选》,有“铁杵磨针”的故事流传。李白虽然喜爱道家的逍遥和自由,热衷于纵横家的游历与侠义,但他骨子里仍抱持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李白能文能武,“十五好剑术”,武功不错。25岁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既浪漫又充满坎坷的人生旅程。

二、蹉跎岁月长安道

  李白应召入长安,被委任“供奉翰林”之职,虽能接近皇上,但却不能参与国事决策。他有两大失望,一是原以为玄宗召见他会委以重任,从此他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出将入相,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没想到只封他一个“翰林”,且是闲职,这使他很失落,颇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对唐王朝表面繁荣背后的黑暗以及对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擅权、对玄宗皇帝专宠杨玉环而导致杨国忠干政,非常愤慨。在长安前后两年多,他十分苦闷,以酒浇愁,甚至“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对那些王侯、权贵更不放在眼中,性情越来越孤傲。乃至于传出“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玄宗御手调羹”的故事。(《旧唐书文苑传》:“(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后来,由于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相继向唐玄宗进谗言,玄宗终以李白“非廊庙器”而“赐金放还”。李白于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开始了人生第二次长时间漫游。

三、两番投军留遗恨

  李白生命的后十七年,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闷,到处游山玩水,求仙访道(主要在南方)。其间结交了杜甫、高适,与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了生死兄弟情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曾两次投军,请缨杀敌,积极参加平定安史叛乱。但是,第一次错投永王李璘。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唐肃宗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途中遇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上元二年(761),第二次投太尉李光弼(时李光弼率兵抗击史朝义,途径安徽),半路上生病,不得不返回,次年病故,葬于安徽当涂县采石矶。

四、披头散发唱千古

  李白是一位披头散发式、直抒胸臆的豪迈、浪漫的诗人,现存诗歌900多首,充分显示了他的人格精神。

  他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

  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万古愁”怀,如火山迸发;跌宕的诗情,如黄河飞泻;飘逸的神韵,似空中流云。特别是诗人那“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宣言式的呼喊,充分肯定自我、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千古以来仍激动人心。人生有时并不一帆风顺,当你不得意的时候,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别灰心,别失望,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坚信人生定能成功:如《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里有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慨,更道出人生道路的艰难,同时表达了诗人希望能一展胸怀、有所作为的志向。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海空回荡,能给古今仁人志士多少信心!

  他尽情渲泄自己的苦闷:

  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如此形象地把人的情绪表达出来,古往今来引人共鸣。以至流行歌曲云:“昨日向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海流……”简直全文照搬!

五、清水芙蓉咏蛾眉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是主导方面。同时,他的诗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面。他同样会写女性,同样能缠绵。对于柔婉的题材,他“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偶一为之,即胜人一筹,因为他太有才了!

  如《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是李白奉旨而写的诗,诗中对杨玉环美丽容貌的描写,堪称绝唱。

六、谪仙亦是酒中仙

  李白当初到长安时,太子宾客贺知章就称他为“谪仙人”(从天庭贬到人间的仙人),他飘逸、潇洒,确有仙风道骨。这一点,还表现在他嗜酒如命上。他被杜甫誉为长安城中八大酒仙之一。他不但爱酒,而且有饮酒的“理论根据”。

  如《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七、别样李白能击剑

  李白的诗写得好,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诗仙”,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李白并不是专业诗人,成为所谓“诗人”,不是他的人生目标。那时的人写诗,就像今天的人写日记、开博客一样,是记述一种心情,他因此“不小心”就成了诗人。这不是他的本心,他的本心是作侠客,当大将(当然,他也想当宰相,并自负有“入相”之才)。认为“剑”比“诗”好,这是李白自己的看法;记住了他的“诗”而忘了他的“剑”,这是世人的失误……

李白的理想:

  作侠客——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

  作刺客——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 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

  作大将——

  “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司马将军歌》)

  李白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自己的“文才”,而是“剑术”——

  “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新唐书?李白传》)

  “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李白上韩朝宗书)

  李白“武功”的展示——

  “少任侠,手刃数人”(亲手杀死过几人)。(唐 魏颢《李白集 序》)

  曾“逼退饿虎”。(好友吴指南遇虎吓死,虎欲伤之,李白守其尸骨,“逼退饿虎”)

  武功高手高力士为其“脱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伟人,他孤傲,他清高,他不同流俗。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他豪迈,他浪漫,他富有激情。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朋友,他单纯,他真诚,他有赤子之心。

  我们应当记住他——李白。

《壮哉唐诗》第六讲: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

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圣人,今天介绍一位诗圣——杜甫。

  一、浪漫杜甫:

  圣人也是人,而且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杜甫(712-770),盛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原籍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瑶湾村。

  杜甫早慧,七岁能诗,九岁时作品就用麻袋装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而且他年轻时身体健壮,会骑马,会跳舞,当然更会爬树。“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高适,三人结伴游于梁宋:“忆与高李辈,论文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如兄弟。又颇似李白个性:“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这一时期的杜甫开朗、豪放、浪漫,对前途充满理想,真是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典型。

  二、残杯与冷炙

  天宝五载杜甫赴长安,次年考进士失利,沦落京城,生活困顿。“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有一首《贫交行》就是写他当时的心情: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杜甫在长安,常常衣食无着,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遍尝世间艰辛,倍感人情冷暖。古代君子如管仲、鲍叔牙交友之道,今人弃之如土,真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翻手为云覆手雨”,就此一句写尽从古至今小人嘴脸。在诗人看来,贫贱之交不可忘,交友贵在交心,友谊应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此理当记取。

  当然,也有他心情好的时候,这时他会显露出开朗、幽默的本性,写出一些潇洒飘逸的诗来,如著名的《饮中八仙歌》。

  这是一首奇诗,它描写了盛唐时期8位“酒仙”的生动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请看“酒仙”醉后众生相。

 

  第一位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水井底眠。”

  醉后骑马,晃晃悠悠,如乘船浮水,那份悠然自得,非达到如此境界者不能体味;醉眼昏花,跌落井中,却全然不顾,且在水底眠宿。美哉,秘书监贺知章——一副“乐”相。

  贺知章是否真因饮酒过量,以致眼花落井,醉眠井底,咱们无从考究,这两句诗却真真切切写出了贺知章那种刘伶式的“但得饮酒,何论死生”的旷达。

  第二位是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先饮酒三斗,然后再去朝见天子,此人身份绝非寻常,非皇亲国戚不敢为。原来,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儿,爵封汝阳王。贵为侯王者,方敢带醉“朝天”,而且上朝的路上看见运酒车,禁不住垂涎三尺,恨不得请求皇上将自己改封到酒泉城中为王,因为酒泉即因地下蕴藏有酒而得名啊。美哉,汝阳王李琎——一副“馋”相。

  第三位酒仙是左丞相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为饮酒,不惜日费万钱;开怀畅饮,犹如巨鲸张口,吸纳百川之水;且只饮清酒(“圣”),不沾浊酒(“贤”),一任孤傲清高。美哉,左丞相李适之——一副“豪”相。

  第四位酒仙是名士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青春年少的男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举杯痛饮,昂首望天,白眼对人,皎如玉树,临风独立。关于白眼,用的是魏晋时名士阮籍的典故。阮籍为人清高,又蔑视礼法,爱憎分明,“能为青白眼”。本传记载,说他“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志同道合的好友,“乃见青眼”。所以“举觞白眼望青天”,既是一个形象,又是一种精神。真可谓美哉,名士崔宗之——十足的“傲”相。

  第五位酒仙乃佛教信徒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以文章知名当世,曾得澄慧和尚的绣弥勒佛像一面,非常爱赏,说:“是佛好饮米汁(酒),正与吾性合,吾愿事之,他佛不爱也。”可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姑且一醉方休,哪怕因此而逃禅逃课。美哉,佛教信徒苏晋——酒后露“真”相。

  第六位酒仙则是李白李谪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不饮则已,饮则一斗;不吟则罢,吟则百首,斗酒诗百篇,诗酒自结缘。长安市上,酒肆之中,醉卧着一条傲骨汉。哪管他皇上下诏,任凭他天子呼见,不上车,不上船,这人道:“休怪为臣散漫,臣原是天上诗仙、酒仙下凡!”美哉,这就是李白,一个傲岸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一个飘然若仙的李白!诗人李白——真正的“仙”相。

 第七位是大家所熟知的大书法家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在唐代,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一起被称为“三绝”。一位书法家,三杯酒下肚,便豪兴大发,宽衣脱帽,号呼狂走,泼墨挥毫,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但见笔走龙蛇,纸卷云烟。所以,张旭又有“张颠”的雅称。酒后的书法家,美哉,草圣张旭——一副“狂”相。

  上面讲的七位酒仙,要么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要么是迁客骚人,风流名士。难道老百姓中就没有豪迈嗜酒之人了么?第八位酒仙就是一位叫焦遂的布衣。那些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们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亲民吧,也经常邀请焦遂共饮,而焦遂也乐得跟着去“蹭”酒。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焦遂酒量极大,非五斗以上无醉意。无奈囊中羞涩,每每喝酒都是别人埋单。既然是去“蹭”酒,喝人家的嘴软,在酒友们面前自然有些自卑,所以平日里少言寡语。但五斗酒之后,微有醉意,便卓然显出论辩的才华。振振有词,高谈阔论,见解独到,出人意料,满座皆惊。

  三、穷年忧黎元

  在长安混了十年,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管军械),他异常激动,以为总算可以为国效劳了,随即回奉先县探亲。途中写了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情怀,揭露了盛唐表面繁荣背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黑暗面。

  就在杜甫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生了安史叛乱,玄宗逃蜀,肃宗继位,杜甫将家小置于鄜州,只身到凤翔赴难、保驾,途中被叛军俘获,被押至长安。次年逃出,到凤翔见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当了左拾遗。后因为宰相房琯辩护,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际遇坎坷,便弃官不做,并带家小逃至四川,投奔朋友严武(时任西川节度使)。此时他已经49岁了。

  杜甫到了西南,先居成都,后流寓梓州,再回成都,又流落夔州。大历三年,离夔州(今重庆奉节),经岳阳、衡阳、耒阳准备到郴州去,在耒阳遇洪水,折返而回,大历五年(770),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现在保存下来的杜甫的诗歌有1400多首,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大衰这一转折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社会现实,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史”。他尤其同情人民、热爱人民,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自己是“穷”还是“达”(他似乎没有“达”过),都把人民装在心里,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

  早在安史之乱前夕,他有感于唐皇开边拓土,造成士兵大量伤亡,而使人民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现实,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成都期间,他写了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普天下无食无屋的穷苦人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沉郁顿挫之音响,至今仍回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在成都,他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三国时名相诸葛亮的纪念祠,含泪写下了名篇《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他毕生壮志未酬之叹,也引发千年来多少英雄共鸣!

 四、诗圣之死

  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于大历三年(768)离川东下,辗转来到岳州,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他叹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在赞美了洞庭湖的浩瀚之余,感叹自己老病之身,孤舟漂零,不能为国效劳。又想到国家仍有战乱,天下尚不太平,他居然涕泪横流,不能自已。请注意,此时的杜甫可是一介布衣,但他丝毫不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而是发自内心忧国忧民,此种思想境界,怎不堪称诗圣呢?

  写作此诗之后,诗人在风雨飘摇中,在沅湘一带又流浪了一年多。终因疾病折磨,就在从长沙回岳阳途中,在汨罗江上,在当年屈原投江的地方,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诗人永远合上了眼睛。

  屈原的躯体留在了汨罗江底,至今人们仍在每年五月初五包粽子、划龙舟纪念他;杜甫的躯体曾流落在汨罗,直到四十多年后才归葬他的故乡(今河南偃师),至今人们仍在每年清明前往凭吊。

  从屈原到杜甫,汨罗江水见证了两颗伟大的爱民之心!

山;有的往来商旅,以求财源茂盛,富甲天下。李颀这首诗却歌咏了一位好男儿骑骏马,执宝刀,奋战沙场,用自己的生命来“赌胜”,用血和汗来为自己挣得荣誉。诗的前半维妙维肖地勾画出一位勇猛刚强的边塞英雄形象:“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后半笔锋一转,用极为细致的笔触刻划人物内心的情思:“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这是将士们的决心。但是,不能归家并不意味着不想归家。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与为国戍边的责任感交织在将士们心中。“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诗的开头是金戈铁马,慷慨悲歌,这里却突然介入一位妙龄女子,军营誓师酒宴上,她那轻曼的舞姿,悠扬的笛声,正以女性的温柔触动了血性男儿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他们竟然泣不成声了!可以想见,结局会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为了保卫“小妇”,为了保卫家乡,为了保卫祖国!

  爱国与思亲,英雄与美女,刚强与柔婉,在这首诗中显得如此谐和……

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的边塞诗

  最能代表盛唐诗风的当数边塞诗派。所谓边塞诗派,以描写边塞军事斗争生活为题材。其作品或者歌颂正义战争,表达爱国热情;或者表现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的矛盾;或者揭露军中将帅玩寇轻敌而士卒戍边辛苦;或者怨刺朝廷统治者对戍边将士的漠不关心;或者描写边疆塞外奇异的风光景物,大多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文学史上习惯于把这些诗称作边塞诗,把这一诗派称作边塞诗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王之涣、李颀、王翰、崔颢等。

  在边塞诗人中,以岑参的诗最为奇特,所谓意奇、语奇、人亦奇,且诗风豪迈,热情洋溢,富有浪漫色彩。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的浪漫在于他对边塞生活充满热情,再苦再累的经历,在他的笔下依然富有乐趣和豪情;再荒凉、冷寂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依然显得美丽而充满生机(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诗写行军的艰苦,丝毫不影响“车师西门伫献捷”的必胜信念。

  又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诗中体现出盛唐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功名观,是值得今人思考的。马背上取功名、马蹄下赌胜负,总比在麻将桌上、游戏室里博胜负,境界高很多吧!

 

《壮哉唐诗》第七讲元稹的悼亡诗

   自李杜之后,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急剧没落,时代的最强音已逐渐衰弱。历史进入中唐时期,唐诗也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特色。这一讲,将同大家一起进入中唐诗歌的画廊。

  一、“中唐之再盛”——精美的中唐诗歌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5)

  中唐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其基本特色。“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贫弱,人民生活更趋困苦。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以反映人民疾苦为其诗歌主题,语言浅显平易,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有韩、孟(韩愈、孟郊)诗派,以其个人悲苦遭遇和内心苦痛不得发舒而追求险怪;有李贺在奇特的想象中流露出伤感的情调;有刘长卿、韦应物隐逸山林而怀萧条之感;有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之悯乱哀时,应酬送别;有柳宗元之模山范水和刘禹锡之讽刺时政。这些,呈现出瑰丽多彩、琳琅满目的新景象,在中唐各成一派。中唐诗歌,力量、艺术都比盛唐略逊一筹,“盛唐变中唐,雄浑渐成肤廊”(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但其作者众,流派多,数量繁(作者约五百七十人,诗歌约一万九千余首),后世亦称为“中唐之再盛”。

 

  如果说,读盛唐诗能让你激动、震撼的话,那么中唐的诗多以精致、含蓄、耐咀嚼而见长,诗风精美,有许多让你一读便忘不了的名篇名句。

  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远行在外,遇雪借宿于芙蓉山一位山民家中。

  “日暮苍山远”的感觉,只有旅行过的人才会有真切的体味。一整天的长途跋涉,疲劳困顿,急于找一处可以歇脚的地方而不可得,所以倍觉山路太“远”;日暮天晚,倘若找不到住处就得露宿,而露宿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亦觉“苍山远”;风雪陡起,饥寒交迫,急于解决“温饱”问题,因而更觉脚下的路太“远”。一个“远”字,写出旅行人独特的感觉。好不容易发现山中一座小屋,却是“天寒白屋贫”。天虽寒,这户人家更为贫寒:几间茅屋,破败的柴门,暂且借宿一夜吧。诗人投宿于白屋,因条件过于简陋,或因严寒难耐,竟久久难以入睡。恰逢此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只听一阵狗叫过后,有人打开柴门,迎接夜归的主人。“风雪夜归人”一句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情景全是“听”来的:“汪汪”狗叫,家人开门,家人与归来的人对话,从对话中,诗人方知是这家晚归的主人。

 再看一首张籍的诗,尤其要向老年朋友推荐一首《书怀寄王秘书》:

  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

  只于触目须防病,不拟将心更养愁。

  下药远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楼。

  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独游。

  这完全是写老人养生之道。第一联说“百事休问”;第二联说“无病早防”、尽力养心而不要“养愁”;第三联说“有病早治”、多作户外活动、常常“登山观景”;第四联说“勿忘亲朋故旧”、别脱离社会。

  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崔护),更是脍炙人口,因为它包含着一段美好的传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诗名篇之一,其意境之幽美,语言之流利,向来为读者所击节称叹。然而,要真正领略此诗的情趣、韵味,还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一则故事,以此作为解读的钥匙。

  最早记载作者奇遇的是唐人孟棨之《本事诗》,后来北宋李昉《太平广记》有更详细的描述。综合各家所叙,大致是说,书生崔护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心情不畅。清明节这天,他独自一人到长安城南踏青遣闷,见郊外有一户人家,花木丛萃,门庭清雅。崔护上前敲门,许久,才有一女子隔着门缝问是何人,崔护答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大门开启,原来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只见她在院内摆上茶几,请崔护坐下,然后献上一盂清水。崔护喝水时,那少女站在小桃树下,斜倚桃枝,凝眸微笑,风姿娇媚,绰有余妍。崔护告辞的时候,那少女送至门口,含情脉脉,仿佛不胜离情。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惦记着那位少女,情不可抑,又来到都城南庄。此时,只见墙院如故,但门户扃锁。崔护惆怅不已,便在门上题写了这首诗。事隔数日,崔护再次寻访,有老者出来,含泪而答:“我女年方十五,知书识礼,并未许嫁。自去年清明以来,常常恍惚若有所失。前几日老朽带她出门,归来见门上有诗,读后,入门而病,水米不进,数日身亡。”言毕痛哭。崔护大惊,随老者入内,果然看见姑娘遗体安卧在床。崔护托起姑娘的头,俯身悲号:“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姑娘开目复活,老者大喜,终于将女儿嫁与崔护。

  这则描写颇带传奇色彩,又近于小说,读者大可不必深究其真实性。诗中贯穿着“爱”与“美”的主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的巧遇,至今难以忘怀,岂非爱情使然?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与鲜嫩的桃花互相映衬,岂非天然的美的形象?这里有爱的期盼,有美的回味,实堪咀嚼。“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春风依旧,“人面”却杳然无踪,留下了莫名的遗憾,这也是爱的缘故。

  中唐诗人中有一位大诗人名叫元稹,早年(30岁左右)曾同宦官作斗争,被贬,后又同宦官妥协,官至宰相。他有《古题乐府》十九首,《新题乐府》十二首,反映民间疾苦十分深刻,代表作有《田家词》、《织妇词》等。他的《连昌宫词》尖锐、直接地揭露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矛头所向,直指玄宗,影响很大。

  但元稹的诗最为今天读者所熟知的还是他的“悼亡”组诗,古今堪称一绝,不可不读。

  二、元稹哭妻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遣悲怀》即是其大量悼亡诗中的三首。

  遣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一首:回忆婚后“百事乖”的贫困生活:掘野菜,拾落叶,食长藿,烧古槐。但韦丛甘于清贫,尽心竭力照顾元稹。元稹身上无完衣,韦丛翻箱倒柜为其置办;元稹囊中少酒钱,韦丛拔下金钗典卖以沽酒。这一切让元稹深感无以为报,“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罪莫能赎,恩无以为报,是最让人的心灵无法安宁的。“营奠”、“营斋”,多上供品,既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也求得自己内心的慰藉,悲夫!

  作者在这里讲的是他与亡妻之间的情感。其实,生活中许多生者对逝去的亲人又何尝没有这种感受呢?比如做儿女的,当你参加工作之初,生活拮据,无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等到你“俸钱过十万”的时候,也许父母已永远离去,那种遗憾是无法形容的……

  第二首:斯人已去,遗物犹存。对于生者而言,或睹物思人,或爱屋及乌,难以忘怀,百般感慨。所以,在韦丛去世之后,元稹遵嘱将韦氏衣物赠与他人,“衣裳已施行看尽”。但却将韦氏用过的针线珍藏着,不忍打开,因为这是最珍贵的纪念品,恐触物伤情。而且,对于韦丛从娘家带来的婢仆,元稹也格外照顾,时常接济钱财。但是,这些已无法弥补韦氏生前所受的清苦,“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一语写出了贫贱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催人泪下。

  这里写到逝去亲人的遗物,不要轻易抛弃,要留作永久纪念;还讲到了“爱屋及乌”的道理:你既然爱她(他),就应该也爱她(他)的家人……

 第三首:人死而不能复生,哪怕写出再多再好的悼亡诗,也无法表达生者的思念和悲痛。人在生前的许多誓愿,如“死则同穴”,如来世再做夫妻(“他生缘会”)之类,是很难保证实现的。那么,就夫妻而言,未亡人对逝者的最好报答是什么?“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传说鳏鱼常不闭眼,所以古人称丧妻男子为“鳏夫”。元稹誓言自己亦将“终夜常开眼”,既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永不续娶,也显示了其因爱妻夭逝而痛不欲生之状,读后令人嘘唏。

  此外还有一首《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主题向有多说,但当为作者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丛爱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后两句则由此而深情地表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坚贞,与《遣悲怀》意旨相同。

  元稹还有一首名叫《行宫》的诗,是怀古伤今的: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出一种寥落、寂寞的景象。后两句通过对“白头宫女”的特写,给人以残酷、辛酸的感受。而诗人又以“说玄宗”一语,将眼前的破败、悲凉与玄宗皇

《壮哉唐诗》第八讲白居易与《长恨歌》

在中唐诗歌史上,白居易是一位卓有成就且极有个性的诗人。

  一、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五六岁学写诗,十六岁只身闯长安,被顾况戏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随后读了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又称赞:“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同时,他学习刻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

  白居易的身上,有两点是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学习的:一是刻苦精神,“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读书读得嘴都长疮、溃烂了;伏在桌子上“做作业”,手肘都磨起老茧〈胼胝:pián zhī〉了),多么专一,多么用功!二是独立精神,十六岁只身闯天下。

  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开始为官,曾担任校书郎、左拾遗,性格鲠直,作风泼辣,锋芒毕露,敢于同当时朝廷中的宦官、权贵以及地方军阀作斗争,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因而受到排斥。

 

  二、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一生有诗作三千余首,现存二千八百多首。他在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创导了“新乐府运动”。

  安史乱后,唐代社会渐趋衰落,社会矛盾(藩镇割据、宦官弄权,农民负担过重)越来越突出,但到了贞元、元和年间(785-820),却有过相对的稳定,有一些“中兴气象”,这就给一批诗人带来了希望,他们认为,在这“太平”的时候(太平盛世兴乐府),反映一些社会问题,是可以引起统治者注意的,从而促使他们匡正时弊,赐福于人民,“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们试图以诗歌的手段,把政治弊端,人民疾苦反映给统治者,以求得政治的革新,于是就出现了著名的中唐“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乐府诗以《新乐府》系列五十首、《秦中吟》系列十首为代表,名篇有:《观刈麦》、《轻肥》、《买花》、《杜陵叟》、《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尤其以《卖炭翁》最为今人所熟知。

三、此恨绵绵无尽期

  白居易的诗大体上可以按照元和十年他被贬江州司马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关心政治、关心历史、关心现实,风格较为浪漫,语言亦较华美;后期则呈悲凉、狂放之态。他的最著名的感遇诗《长恨歌》就是一首感天动地的名篇。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与好友陈鸿、王质夫相携游于仙游寺,三人谈及唐玄宗与杨玉环“希代之事”(世间少见的传奇),王质夫建议白居易以“出世之才润色之”,于是白居易写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写了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突出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生活。

  诗中先写杨玉环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风情万种,六宫美女相形失色)这种侧面描写,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成为千古名句。

  接着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临潼骊山,留下了杨玉环的倩影;华清池温泉,曾见证过杨玉环的娇柔。美人出浴,贵妃醉酒,诗人极尽华丽的笔触,描写了唐玄宗呵护下的杨玉环的形象。而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方面暗讽君王重色误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专一,“三千宠爱在一身”,作为女人的杨玉环如何承受得起!须知,情到浓时便是恩;爱到深处亦为恩。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惊天兵变,让唐玄宗李隆基措手不及,兵临城下,他仓皇之间逃往西蜀。途径马嵬坡时,内部又发生士兵哗变,一代美女杨玉环竟死在李隆基銮驾之前: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玉环被拖走,金银首饰散落一地;玉殒香销,鲜血染红马嵬坡的山色——还是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人吗?为了君王能继续西行,杨玉环被活活缢死,——是回报了那“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未了情吗?

  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死在面前,却无力相救,——还是那个“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风流皇帝吗?

  没有了杨玉环,李隆基生活中的天,塌了;李隆基心中的太阳,熄灭了: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到了西蜀,李隆基极度伤心,朝朝暮暮牵挂的只有杨玉环;时时刻刻,听到的只有那时断时续的风铃声。

  待到天下局势稍为安定,玄宗李隆基銮驾回朝,再经马嵬坡时,往事不堪回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不见玉颜空死处”(马嵬坡前已经没有了杨玉环的“玉颜”,空留下她遇难之处和一座孤墳),何其失落,何其悲哀,又何等引人同情!难怪人们会生发出杨玉环其实没有死,她被掉包了,她逃了,逃到海外了(海外至今仍有人自称为杨贵妃后裔)等等猜想和传说,文学总愿意去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

  唐玄宗回归长安之后,已是一个失去王位的废君,太子李亨在他西逃蜀中之后,乘机继位。尽管如今玄宗已经返国,但肃宗登基已是既成事实。而且,为防止玄宗复辟,肃宗不许大臣们与他接触,实际上将玄宗软禁在长安。

  此时的李隆基,失去皇位,政治上遭禁闭;失去爱侣,感情上受打击,他的处境是: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

风烛残年,日思夜想,生死相隔,无缘重见,于是派方士寻觅玉环的仙踪: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终于找到太真仙子了!终于找到杨玉环了!而听说皇上派人寻找自己,杨玉环惊喜莫名: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

  这一段从杨玉环的角度写她对李隆基的思念,也进一步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正的情感和恩爱,十分感人。而且,杨玉环的绝世美貌和风姿,也进一步表现无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皇上派来的使者要回去复命了,临别时该托他捎些什么话语给皇上呢?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真是感天动地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古往今来,震撼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引发人们对李杨爱情的多少思考!

 四、同是天涯沦落人

  元和十年(815)六月,军阀李师道派人刺杀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书皇上,要求缉捕凶手,震慑军阀,维护国家统一,结果遭到谗毁,认为他“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816),有一次他在江州长江边上(浔阳江:长江流经九江市北的一段)送客,晚上听到相邻船上有琵琶声,便邀请弹琵琶的女子到自己的船上相见,并弹奏数曲。叙谈中,得知琵琶女原是京城音乐家,因年长色衰,才沦落到江州来,嫁为商人妇。诗人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并由此联想到自己政治上不得志,于是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诗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神态,以及琵琶音乐的美妙,有许多绝妙的句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弹琴时的动作(“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与她的心情如此谐和,使得全诗充满悲怨的情调。而在描写音乐方面,作者以声摹声,即以自然界其它声音来模拟琵琶的轻、重、缓、急声;如:“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冰泉冷湿”、“银瓶乍迸”、“铁骑突击”等等。

  尤其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中以疾风骤雨比喻大弦弹奏的雄浑,以恋人私语比喻小弦弹奏的轻柔;而以大珠小珠跌落玉盘比喻大小弦混响的清脆,都可以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琵琶声暂歇而余音袅袅的意境,同时又极具生活哲理性,历来被人们所赞赏。

  《琵琶行》最感人之处还在于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花非花,雾非雾

  白居易不仅善写长篇叙事诗,而且善写即景小诗,很多作品都被当今的大、中、小学教材选用。如中学教材中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回忆、怀念某一人或事,字面上很好懂,是说:(那情景)似花却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它半夜出现,天明消逝,是梦吗?半夜里春梦为何这样短?是云吗?早上的云霞飘向了哪里?他在怀念谁呢?这是诗人留下的千古之谜,隐晦的情,朦胧的诗,谁也无法解透,那就一代又一代猜下去吧,在猜想中感受此诗的意境美!

帝当年的繁盛联系起来,引发人们的对比,从而引出世事沧桑、盛衰无凭的思考。其实,世上哪有长盛不衰的事物、又哪有常青不老之人呢?

 

《壮哉唐诗》第九讲“鬼才”李贺

中唐时期有一批诗人,追求新奇、怪异,在构思上、语言上、意境上都与传统诗法不同,他们被称作“险怪派”。

  一、一群失意人,一个“险怪”派

  中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人往往难以有平坦的仕进之路。以“大历十才子”(大历年间的一个诗人群体: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他们往往依附于官僚、军府做宾客,所写诗歌也多是应酬答谢、别恨离情、留连山水。诗风则讲究声律、对仗和文辞华美,总体上较为平庸。而自韩愈之后,为了突破大历平庸诗风,则追求内容与形式的新奇、怪异,结果走上“以毒攻毒”的另一个极端,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险怪派。代表人物有:韩愈、孟郊、贾岛、刘叉、卢仝、李贺等。

  韩愈(768-824),大散文家。他用写散文的方法来写诗,诗本来是抒情的,他却采用叙述和议论的方法来写,如《嗟哉董生行》:

  “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在其中。……”

  孟郊(751-814),一生不得志,屡试不第,46岁才考中进士,激动得写了那首著名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虽然中了进士,有了“文凭”,但直到50岁才找到工作,得到溧阳县尉(县令副手)的职务。到职之后,喝酒吟诗,不理政事,县令便请人代职,当然得扣掉他一半薪俸,晚年还做过两任小官。

  贾岛(779-843),年轻时生活落拓,不得不削发为僧,法号无本。后得到韩愈赏识,还俗赴考,却屡试未中。他的诗也多写自己贫寒困苦的生活,内容单一,情意凄冷,“郊寒岛瘦”说的就是这一特征。

  贾岛写诗字斟句酌,追求奇特。往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真正的“苦吟诗人”。

 二、“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李贺的“心事”

  在险怪派中,诗歌成就最高的还是李贺。

  李贺(790-816),昌谷(今河南宜阳)人,字长吉。他的远祖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曾被封为郑王。因此,李贺也算是唐王朝的宗室,在血统上贵为王族。但是,到了李贺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他的父亲李晋肃曾在边疆担任过小官,死得很早,他有一姐一弟,跟着寡母艰难度日。他家的情况是:“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可见十分窘迫。李贺是个小天才,七岁时就能写诗,而且名气很大,诗作曾在社会上流传。开始的时候连韩愈也不太相信,他读了李贺的诗后,说:“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于是便同好友皇甫湜一起到他家面试,李贺果然出口成诗,韩愈大为吃惊。此事传开,李贺的名气更大了。李贺虽有天才,但却十分勤奋。他小时候外出,总要随身背一个花书包(锦囊),所见所感,当即记下素材,晚上回来就写成诗作。母亲看了他的书包,心疼地责备他:“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算完!”

 

李贺故里

  李贺是一个很有理想、抱负的人,他的诗主要表现个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也能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但是,由于个人的情绪和性格,他写诗喜欢用一些悲凉、幽冷的字,创造一种凄凉的意境,常常以“牛鬼蛇神”入诗(杜牧语),所以,从北宋开始,人们便称李贺为“鬼才”(宋祁:“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并且说:“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钱易:《南部新书》)

  人们往往把李贺与李白相提并论,是因为李贺的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让人感受到天地倾覆的气势。“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天河转动,星星在天河中漂浮;银河中云层翻滚,仿佛能听到咆哮的涛声。这种大气,不让于李白!“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秦王饮酒》),羲和为太阳神驾车,他敲着太阳,太阳竟发出“当当”的玻璃声,这种浪漫,这种气度,非人间能有!

  李贺志在报国,他的诗处处透露出这种“心事”: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致酒行》)

  好一个“雄鸡一声天下白”!尽扫黑暗,展现光明,给人多少信心!一千多年后,1950年毛泽东主席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化用此典(“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形容旧中国长夜已经过去,新中国的光芒照耀人间,给人多少鼓舞,诗人的胸怀是相通的!

  好一个“少年心事当拿云”!年轻人风华正茂,应该志存高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诗),李贺擂响了年轻人心灵的战鼓!

 三、“石破天惊逗秋雨”——唐代最“怪”的音乐诗

  李贺不仅有“鬼才”,而且是个“怪”才(宋朱熹《朱子语类》:“李贺较怪得些子”)。所谓“怪”,就是写诗时,总有一些奇想:奇特的构思,奇特的人物、情节,奇特的语言等等,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李凭是当时的宫廷音乐家,擅弹箜篌,“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十分走红。箜篌,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二十三根弦,有卧式、竖式两种,竖式类似当今西洋乐器中的竖琴。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此琴用蜀中的梧桐木(有东汉蔡邕用梧桐木造“焦尾琴”故事)、吴地的真丝所造,十分精美。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弹奏起来,空山的云雾被美妙琴声吸引,颓然凝滞而不流动——那真叫“响遏行云”啊!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湘妃泪洒斑竹;素女(霜神)面带悲愁,那是李凭在长安(“中国”,即国中)弹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玉质的昆仑山碎了啊,凤凰引亢高唱——那琴声何其清脆、浏亮。芙蓉花含着露珠儿,正在流泪呢;香兰花绽开花瓣儿,露出了美丽的微笑——李凭的琴声忽而悲伤,忽而欢快,何其美妙!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长安城四周(十二个城门)的秋天寒气啊,被琴声融化了;二十三根琴弦上发出的美妙旋律,感动了天神紫皇!——那和美的琴声又何其神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娘娘正炼石补天呢,却被箜篌的声浪震得石破天惊,引来秋雨倾盆——这琴声真是惊天动地啊,震撼乾坤!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天上有位神仙叫夫人,老太太是弹箜篌的高手呢。可如今你随着李凭的琴声进入梦境,却见他正在教这位神仙演奏;河中的“老鱼”,随着琴声在浪尖上跳跃,江底的“瘦蛟”伴着音乐在水中起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里的吴刚(字质),被琴声吸引,倚靠在桂树旁,凝神倾听;月宫里那只兔子为欣赏音乐,已顾不得深夜里露水斜飞——深夜鸣琴引人不眠,依然有无限魅力!

 四“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怀古

  在现存的李贺二百四十多首诗中,有一部分是他通过咏史来表达对唐王朝政治局势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金铜仙人辞汉歌》就是其中杰出的篇章。

  据记载,汉武帝刘彻曾在长安建章宫前建造神明台,上铸铜仙人,以手托盘,承接露水,调玉屑服之,以求长生不老。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派人到长安拆取这座铜仙人像,想将它安置在自己的洛阳宫殿中。后因铜人过重,搬运太难,被留在灞河岸边,未能到洛阳。传说,当铜人被搬离汉宫时,曾经流下眼泪。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茂陵(汉武帝墓)下的刘郎啊,秋风中的过客(刘彻曾作《秋风辞》),昨夜似乎还是人喊马嘶,热闹非凡,今晨便杳无踪迹,繁华热闹转瞬即逝。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刘郎”不在了,只剩下汉宫的雕栏玉砌犹存,桂树幽幽地年年开花;三十六座离宫别馆破落不堪,遍地是惨绿的台藓。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魏国来人要把你运向千里之外,刚出长安东门,那凄凉的酸风就射向你的瞳仁,使人倍觉伤感。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你带着汉时明月,带着汉朝繁盛的记忆离开宫门,回忆起汉武帝你的眼泪像铅水一样流下。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你离开故都,只有路旁衰败的兰草为你送行,这情景连苍天也会为你伤感而变得衰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你还是离开了,你孤独地带着那只承露盘,乘着荒凉的月色离开了。长安在你身后,渭水在你身后,河水的呜咽已经听不见了……

  这又是一个奇特的构思,作者抓住金铜仙人这个历史见证人,以它的今夕际遇来抒发历史盛衰的感慨,表达自己对唐王朝衰落的忧虑,同时又包含个人生不逢时的凄凉感。

  诗人李贺将所有这些感叹概括成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啊,上天如果像人一样富于情感的话,它应该最能洞察人世的沧桑变化,它也会为此发出最深沉的感慨啊!

  1949年4月,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人民将拥有自己的天下,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主席化用李贺诗句,发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伟大感慨,可以想见,毛主席对李贺的结论是认同的。

  李贺,一位只活了27岁的年轻诗人,带着他政治上的遗憾去了,带着他的满腹才华去了。

《壮哉唐诗》第十讲晚唐诗人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西晋杜预的十六世孙,杜甫也以杜预为远祖,这样看来,“小杜甫”和“老杜”还真有一些渊源关系。文宗时中进士,曾为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后外调历任黄州、池州、睦州、潮州刺史,还京后曾为司勋员外郎,终官中书舍人。年轻时就热衷于研究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多次上书、著文,谈论“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为人秉性刚直,受人排挤,政治上不得意。做幕僚期间,生活放纵,不拘小节,沉迷声色。其诗辞采清丽,画面鲜明,韵调攸扬,文思清新活泼,风格爽朗俊逸。其怀古七言绝句在晚唐最为突出。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一、“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对历史的反思

  杜牧的祖父倒是非常有名,他就是德宗时的宰相杜佑。杜佑又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通典》二十卷。虽然杜佑去世时杜牧才九岁,但受家学影响,杜牧非常关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诗歌中往往涉及这方面的题材。而且,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他的见解总能翻出新意,给人许多启示。

  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因一件文物而大发感慨。这文物是一支折断的戟,是当年曹操孙权赤壁大战时遗留下来的兵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杜牧做刺史是在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市。这里有个赤壁,杜牧认为就是当年赤壁大战的遗址,后来的苏轼也这样认为。而且苏轼在黄州赤壁写了前、后《赤壁赋》,因而黄州赤壁后来(注意,是在苏轼之后)被称作“文赤壁”。黄州赤壁究竟是文、武赤壁还是仅为“文赤壁”,有待历史地理学家继续考证。不过,杜牧在这里是把它当作武赤壁来看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那件残戟沉埋沙底,虽然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却并未朽烂,将它打磨干净而仔细辨认,知是三国时的遗物。

 

  诗人由此想到那场血与火的战争。当时孙吴统兵大都督周瑜,借助东风,用火攻之计,烧毁了曹军的战船,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于是,“历史”便这样来评价周瑜:年轻有为,英雄美人,业绩辉煌。可是,倘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呢?诗人从另一个角度发问。他的答案是:恐怕早已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了。“二乔”是江东的两个美女,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是周瑜的妻子。相传曹操之所以发动赤壁之战,就是为了夺取二乔,以便养于铜雀台上,供他寻乐。“铜雀春深锁二乔”意味着东吴战败,二乔被掳,历史将改写。

  但是,历史上曹操发动赤壁大战果并不是为了夺取“二乔”。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北征乌桓,至年底,大破之,消灭了袁绍的残余部队(袁绍之子袁熙、袁尚)。至此,曹操统一了当时中国广大北方地区,次年(208)挥师南下,南征刘表。刘表死,刘表之子刘琮举荆州以降。曹操挥师征东吴,意在统一中国。东吴孙权据长江之险,与刘备联合抗曹。曹操观孙权水阵井井有条,曾感慨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坐领江东时才十九岁,即统领数十万军队),刘景升儿子(刘表之子刘琮)豚犬耳!”可见,曹操是大英雄,南征志在统一,绝非为了两个美女。 

 还有一首《泊秦淮》,是当今人所尽知的一首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六朝古都南京(当时称金陵)城内有一条河叫作“秦淮河”,以其风景优美而名闻遐迩,而且曾经繁华无比。杜牧外放池州、睦州刺史时,常过金陵。这一夜,他停船于秦淮河上,却生发出一番非常感慨。

  “烟笼寒水月笼沙”,诗人行舟歇于河中,但见轻烟弥漫,雾气濛腾,笼罩在微透寒意的河水之上;皎洁的月光茫茫一片,笼罩着汀上白沙。这番景致,怎不令诗人陶醉,无怪乎他要“夜泊秦淮近酒家”,停舟买酒,饮酒观景,才能大快这位才子之心意。这时,江对岸隐隐传来美妙《后庭花》的乐曲,诗人感叹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想那《后庭花》乃是亡国之君陈后主所谱写的艳曲,是他昏庸败国的见证,可是隔岸的歌女似乎并不懂得这支乐曲所包含的亡国之恨,依然悠悠歌唱,让这靡靡亡国之音在繁华的秦淮河上飘荡……

  国之将亡,浅薄的歌女们浑然不知;国之将亡,醉生梦死的官僚们浑然不知,杜牧秦淮河上一声“恨”,正是对大唐王朝走向没落的思考。

 二、“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的扬州情结

  杜牧在进士及第之后,开始并没有做什么大官,过了四、五年才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了个推官,居住在扬州。

  杜牧在扬州实际只住了两年(833-835)就回朝做了监察御史,但后来贬为外任也常来扬州游玩,他对扬州的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酸甜苦辣终生难忘,以至形成心结。他这样写道: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

  (《遗怀》)  

 这是后来的回忆。“落魄江湖载酒行”,是说自己极不得志,十分落魄,整日以酒浇愁。不仅如此,还时常出入青楼妓馆,与那些“楚腰纤细”的歌妓(《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以及“掌中轻”的舞女(《飞燕外传》):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混在一起。但是,这种生活并非杜牧所甘心的,因为耗费了他的青春而在政治上毫无作为,所以回想起来,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十余年间的生活,浑浑噩噩,如同一觉醒来,什么都没有留下。这里的“十年”,并非实指扬州,大概包括他中进士(828)前后以及后为地方官;“扬州梦”,以扬州的幕僚生涯为标志的“梦”一般的生活。“赢得青楼薄倖名”一句,虽是自我调侃、自我嘲讽(不仅仕途没有作为,连青楼歌女之中也没有落下好名声,歌女们都称我为薄倖情郎),但读来是令人心酸的。

  对于杜牧个人而言,扬州的生活是潦倒的,但扬州的山水却是美丽的。他离开扬州以后,曾给一位名叫韩绰的朋友写诗道: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说,忘不了扬州的青山,忘不扬州的秀水。青山隐约逶迤,是如此含畜;秀水迢递绵长,是如此多情。而且,眼下虽是深秋,但江南扬州应该还是草木繁茂,一派生意吧。最令人难忘的是扬州夜景:“二十四桥明月夜”。

 三、“鸳鸯相对浴红衣”——多情杜郎诗

  “杜郎俊赏”,这是姜夔对杜牧才情的评价,这从《赠别》诗已经可以看出。

  当代人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瑛姑想念老顽童周伯通,情之所至,填了一首词:“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其实这词不是瑛姑创作的,而是一首宋词,乃无名氏之《九张机》中的一首——《四张机》。而无名氏《四张机》的“关键词”“鸳鸯相对浴红衣”就出自杜牧的诗: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齐安郡后池绝句》)

  这是诗人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刺史时写的。郡衙后院小池,水色碧绿,水面上浮萍涨满,朵朵菱花穿透浮萍叶,点缀其间。“菱透浮萍绿锦池”,在这初夏时节,在这绿色世界里,小池显得如此幽静,就像一幅美丽的绿锦,无声地铺展开来。然而夏日又是喧闹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夏莺千啭弄蔷薇”,小池畔,黄莺千啭百啼,嬉戏穿梭于枝间花丛,别是一番景趣。诗人似乎在作画,于青绿底色上又挥笔绘出几只莺,几丛花。初夏的的小黄莺儿,毛方嫩黄;而蔷薇亦多黄色。这几处新黄,更衬托出春末尚留的一点祥和与夏季将临的活泼气息,把整个画面也带得生动起来。初夏多雨,小池终日静悄悄的,只有细雨如丝,只有鸳鸯成双成对,此所谓“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双鸳鸯正是爱情的象征,而“相对浴红衣”写尽爱侣的幸福与甜蜜,尽显杜郎风格。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中偶题》)

  这是一幅画:清溪岸边,落日尚有两竿之高,夕阳金辉溶入于溪面,洒向溪上的小桥。在落日的辉映下,“半缕轻烟柳影中”。暮霭初漫,淡如薄纱,迷濛于垂柳之间。诗的前两句中,落日,轻烟,柳影,既写出夏末秋初迷濛的晚景,又透出淡淡的悲秋之情,这一点,在后两句中表露得十分明白:“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水中绿叶红荷,一丛丛,一簇簇,相偎相倚;一阵秋风掠过,片片荷叶顿时回过脸去,背对袭来的凉意,好一幅风翻荷叶的动态图画。

  杜牧还有很多写景小诗,均以七绝的形式表现出来(唐代有几位诗人最擅长七绝,如盛唐的王昌龄、李白,中唐的李益,晚唐的杜牧,都是七绝好手),最著名的诗有《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等,都是人所熟知。尤其是他的那首《清明》,更堪称千年绝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壮哉唐诗》第十一讲“无题”诗人李商隐

一、“无端嫁得金龟婿”——李商隐的婚姻与政治

  李商隐有一首诗叫《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

  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

  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首“闺怨”与一般的闺怨诗不同,另有寄托。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晚唐时期,政坛上“牛李党争”持续了近四十年,牛僧儒、李德裕二人在政治上各自拉帮结派,互相排斥,残酷打击。牛僧孺于穆宗时为相,李德裕为节度使。武宗即位,李为相,牛被贬。后牛派又得势,李被贬死崖州。牛还朝后亦病死。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李商隐一生都很不幸,父亲李嗣虽当过县令,但不久罢官,长期为别人当幕僚。商隐是长子,三岁随父亲辗转任所,十岁父亡,家境贫寒,孤儿寡母,无处投靠,跟着一位堂叔读书。十六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靠这点本事帮人抄抄写写,有时还出卖体力,帮人舂米。

  十八岁时做了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僚,令狐楚很赏识他,让他和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李商隐也很佩服令狐楚,“韩文、杜诗,彭阳(令狐楚于太和九年进封彭阳郡公)章檄(应用文),樊南穷冻人(商隐自谓)或知之。”也就是说,李商隐平生最佩服的是韩愈的政论散文、杜甫的诗和令狐楚的应用文。令狐楚、令狐绹父子都是当时“牛党”的重要成员,李商隐二十五岁时,在令狐绹的大力举荐下考中进士。但在次年(二十六岁时),他又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府中为幕僚,其才华又得到王茂元的赏识,王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商隐。但王茂元是“李党”的重要成员,这样一来,李商隐便大大得罪了“牛党”,令狐绹认为他“忘家恩,放利偷合”、“诡薄无行”,于是“共排笮之”。令狐绹后来当了宰相,李商隐多次上书道歉,并希望令狐绹提拔,这又惹来“李党”鄙视,结果双方都得罪了,李商隐一生只能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生存,虽然做过几任小官,但主要是作幕僚(当了一辈子秘书),最后病死在郑州。

  李商隐在《为有》诗中抒发自己不幸卷入政治斗争漩涡的痛苦。他实际上是说:得娇妻固然可爱,但没来由“娶”了个“金龟女”,却让自己一生陷入如此尴尬的处境。所以,《为有》一诗是解开李商隐人生之谜的一把钥匙。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诗的奥秘

  李商隐从孤儿到幕僚,一生不幸,一生受压抑,一生痛苦。但他又是一个极有才华、极有学问的人,这就造就了他悲剧的一生,他的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评论家们说,李商隐的诗很美,但咱们读不懂,需要有人来考据、注释!

  以李商隐最著名的《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大概是李商隐后期写的,其主题众说纷纭,有说是悼念其妻王氏(王茂元之女)的;有说是追忆恩师、“牛党”成员令狐楚的;有说是伤悼“李党”头目李德裕的(李贬死崖州);有说是追忆家婢锦瑟的(婢名“锦瑟”);有说是写音乐的;有说是写他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今无定论。清代王士祯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诗人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就像那装饰华美的瑟,为何偏偏是五十根弦,而不是四十九根或者五十一根弦那样,人的命运啊,没来由就这样地安排,转眼都快往五十岁奔了。锦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说不清、道不明,但此瑟弹奏起来,每一根弦、每一支柱都留有余音。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虽然是非屈直说不清、道不明,它为何是这样的结局,但过去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时、每一刻,都留下我的青春印记。

诗人又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当年(战国)的庄子曾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后他不知梦中的蝴蝶是真实的庄周(庄子名周)呢,还是生活的庄周才是梦中那只蝴蝶?他为此十分迷茫。而当年(春秋)蜀之君望帝,让位于其相开明,自己退隐山中,后来蜀亡身死,灵魂化为鹃鸟,人称杜鹃,二月悲鸣,口中流血,至为悲戚。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失落了自我,常怀疑现实中的“我”究竟是不是那个理想中或概念中的“我”;而自己毕生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只落得像望帝那样化为杜鹃,发出失望的悲鸣!

  诗人还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说南海之外有鲛人(人鱼),常哭泣,其泪化为晶莹的珍珠;蓝田玉山,所产之玉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烟霭。人生也是这样,有流泪的时候,当然也有温暖的阳光日子。

  诗人最后总结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人生有迷茫、有悲哀、有泪水、有笑容,酸甜苦辣的体味都已经成为过去,都铭刻在记忆当中。当时本已惘然,到今天又怎么能理得清、辨得明?

  人生无不是在挫折与成功、痛苦与欢乐的矛盾中度过的。人生是理不出个头绪的,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只要大致地感觉一下究竟是遗憾多还是宽慰多,也就可以了。至于细节,终会忘记,就让它省略掉吧;至于结论,终由别人去做,就一任人家褒贬去吧……

  李商隐的“无题”诗内容较为复杂,有寄意深远的政治诗(如《为有》,实际上是“无题”),有感慨身世的述怀诗(如《锦瑟》,实际上也是“无题”),但写得最好的还是写爱情的那些诗。

  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你住在道教仙山蓬莱,离我距离并不算远,我会拜托青鸟(道教人物王母娘娘驾前信使)代表我常去探望你。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商隐所恋之人乃一女冠(女道士)!李商隐就曾在23岁前后到玉阳山灵都观学过“道”(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学道”时间长了,难免会与蓬莱道姑发生恋情,而这种情感是不能公开示人的,于是以《无题》记之。例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二首》),皆此类。

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晚唐之叹

  李商隐的爱情诗虽然有极强的感染力,但总显得很压抑,很绝望。他喜欢用“死”、“悲”、“灰”、“泪”一类的词。他在其他题材中也是这样,写夕阳,写晚晴,写残灰,写冷露。这些既体现了他个人的身世与性格,也体现了晚唐的时代特色,所以读一读这类诗歌,可以使我们认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这是一首咏物诗,与虞世南《蝉》(清华人语)、骆宾王《在狱咏蝉》(患难人语)并称唐诗咏蝉三绝。诗的首联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居高树,吸饮露水,清高倒是清高,但难以饱腹。而饥饿只有自己知道,可叹的是,它费尽力气叫喊饥饿,却是徒劳!尽管如此,它继续鸣叫,“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写出周围环境:哪怕蝉儿叫到五更天,叫得声音渐少、叫得声音渐歇,但打动不了满树无情的绿叶。诗的颈联一转,诗人由蝉的命运想到自己:“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战国策》中有一则寓言,说洪水来时,桃梗(桃木人)和土偶人都被洪水冲走。落入水中的桃梗对土偶说:“你被大水融化,肢体都残败了,而我却是完整的。”土偶回答道:“我本是岸边泥土做成,融化后仍回归岸边;而你虽然完整,却随着洪水不知漂向何方?”诗人以此作比喻,说自己飘泊四方,不过为人作幕僚,轻微的职位让自己离乡背井,故园早已荒芜,不知何时叶落归根!所以,诗人在尾联中叹道:“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啊蝉,你的叫声引我共鸣,我也如同你一样,举家清贫,无以名状。

  此诗中的满腹牢骚(牢骚人语),不正是晚唐广大知识分子坎坷际遇的真实写照吗?

  再看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人尽皆知的名篇。诗人在某一天傍晚,心情郁闷之时,驱车去乐游原(当时的风景名胜地,地势高旷,可俯视全城,地在长安东南)散心。登高所见,夕阳西斜,烧红了西边天空,无比绚烂,无限壮美。但是,因是落日,这景象不会长久,诗人发出一声千古之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之所以说是千古之叹,一是因为他把夕阳西下的美景概括得如此精炼:“夕阳无限好”,“无限好”留给你多少想象的空间?以虚写实,无比空灵!千古登山观夕阳者所见景象虽有所不同,但“无限好”三字包涵已尽,人们无不认同。二是他对夕阳下山的认识:夕阳虽好,但好景不长,怎能与“朝阳”相提并论!“只是近黄昏”一语,揭示出一个客观事实,一条自然规律:朝阳无限,夕阳无多。人们要早趁朝阳,创造辉煌;同时要珍惜夕阳,再献余热!第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形象地描述了晚唐社会,更形象地概括了唐诗的发展。

壮哉唐诗》第十二讲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算起,历史进入晚唐时期,昭宗(包括哀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唐朝灭亡。

一、凄美的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充满着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主要的有两大类型:一是以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追踪元白,以诗歌反映社会矛盾,关心人民疾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他们的诗缺乏创造性,不足以和前代诗人相比。二是以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接受中唐讲究艺术表现的传统,在艺术构思上下功夫,写了一些感伤身世、沉迷声色的诗歌。有些诗作风格清新峻拔,语言瑰丽多采,也不乏上品。

  总体来看,由于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代社会急剧衰落。时代风气较为悲观,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就是一种凄美。也就是说,美则美矣,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凄美。

  例如,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也是“誓扫”,将士们依然是“不顾身”,但结果却是“貂锦丧胡尘”(汉羽林军貂裘锦帽,最为精锐)、成为“无定河边骨”(无定河,源于今内蒙,这里指匈奴境),空使家中亲人梦中遥想。战士已成白骨,亲人依然做着团圆梦,两相对照,构思精巧,但却令人落泪。

  陈玉兰《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这首诗通过给丈夫寄寒衣的行为,表达了思妇眼中“泪”、心中“忧”,已不是盛唐时那种“闺中少妇不曾愁”的天真、浪漫了!其实,晚唐人最喜欢写眼泪,如李商隐《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里虽然是传统的惜春题材,但对眼泪的描写是很独到的(泪已哭干,需向黄莺儿借泪水)。

  边塞诗如此,即使是那些咏史诗,也多有伤感低回之意。如温庭筠《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温庭筠(约812-866),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祖父温彦博曾为唐初宰相,至飞卿,已家道衰落。飞卿富有才华,却屡试不第。行为放荡,任性不羁。一生仕途坎坷,困顿失意,曾任“国子助教”,后贬随县尉、再贬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尉,世称“温方城”、“温助教”。其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从不打草稿,“但笼袖凭几,每赋一韵,一吟而已”(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时考场以八赋为常,温仅“八叉手而成八韵”,故人称“温八叉”、“温八吟”。其诗精巧华美,为晚唐重要诗人,与李商隐齐名。

  这首诗表现了诸葛亮“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的无柰。时局转变,世事兴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创建蜀汉的诸葛亮已经“象床宝帐无言语”了,而最终劝后主刘禅投降的谯周却成了蜀国的“老臣”。“老臣”一词是杜甫诗中对诸葛亮的称呼(“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温庭筠却用来称呼谯周,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忧伤,读来令人心酸。

  晚唐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诗歌中反映社会斗争的篇章不少。这些诗虽不及杜甫和白居易的诗那样震撼人心,但其中悲怨之情也能打动读者:

  杜荀鹤《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城县,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作者去年经过这个县城的时候,老百姓没有哪一个不在喊冤——因为县宰的残酷压迫;今年重过,这个欺压老百姓的县宰不但没有被惩治,反而又披上红袍而升官了。作者愤怒地指出,染红这位县宰头上官帽的是什么呢?是老百姓的鲜血啊!

这里哭的是生灵“血”!

  再看一首:

  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时南方发生战乱,镇海节度使高骈因镇压黄巢起义军而受到朝廷封赏,高骈很得意,夸耀于曹松,曹松深有感慨而作此诗。诗中尖锐地指出,你不要夸耀封侯之事,须知:你的所谓成功,是建立在千万个老百姓的白骨之上!

  这是祭的是生民“骨”!再看:

  罗隐《雪》: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对“瑞雪兆丰年”的俗语发出疑问:且慢言明年是否丰收,先关心一下眼前的贫者吧!

  这里咏的是“贫者”饥寒!

  皮日休《金钱花》:

  阴阳为炭地为炉,

  铸出金钱不用模。

  莫向人间逞颜色,

  不知还解济贫无?

  金钱花,形似铜钱,颜色金黄,是富贵的象征。但是,且不要炫耀你的富有,你可知道天下有多少无钱的贫穷汉,你会去救济他们吗?

  这里念的是“贫穷汉”!

  晚唐诗中,有很多感叹人生坎坷、吟哦身世飘零的作品,尤其充满伤感。罗隐的诗最有代表性: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

  一笑君王便着绯。

  (《感弄猴人赐朱绂》)

  唐昭宗身边有一个耍猴人,善驯猴,能让猴子效文武百官站班。昭宗高兴了,便赐耍猴人五品官职,身着红袍,名曰“孙供奉”,意谓善驯“猢狲”以供奉皇上御用。一个没有文化、未经科举考试的人,就因能博君王一笑,便官封五品,而作者罗隐却十举进士不第,两相对比,多么具有讽刺意味。所以罗隐说,十几年来我屡试不中,无奈流落他乡而与家乡五湖烟月相违已久(作者为余杭人),倒不如学一学孙供奉,想办法以邪门歪道博取君王信任,就可以仕途通畅,一飞升天,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晚唐小诗集锦

  晚唐诗歌虽然凄美,但一些言情咏物诗构思精巧,韵味无穷,仍有不少上乘之作,值得一读,因为它毕竟是“唐诗”!

  有一首《题情尽桥》,写来耐人寻味: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

作者雍陶,时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刺史。有一次送客出城,至“情尽桥”,客人便说“免送”。雍陶觉得奇怪,客人鞭指桥名。雍陶问手下人:此桥为何取这样的名字?手下人说:历来送人到此止步,故曰“情尽”。雍陶不以为然,便题诗桥上,并将此桥改名为“折柳桥”。

  再看一首《未展芭蕉》(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首诗的立意十分含蓄而精到,作者将含苞未展的芭蕉作了三重比喻:一是未被点燃的绿色蜡烛柱;二是因害怕恶劣环境(“春寒”)而紧锁心灵的少女;三是一封未拆开的信札,其中暗藏着心事。最后一句“会被东风暗拆看”,诗意豁然开朗:当东风吹来的时候,芭蕉绽开,信札中的情愫会一吐为快;紧闭的“春心”会在瞬间敞开;冰冷的蜡烛会跳起火苗……

  啊,温情的东风,温暖的春天!

  有一首常被后世诗词作者用作典故的小诗不可不读: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怀念征人,在结构上最为新奇。作者善于以悬念吸引读者眼球:第一个悬念——“打起黄莺儿”,春天正是莺飞草长时节,黄莺儿象征着生气勃勃,为何要打走它呢?第二句回答了第一句:“莫教枝上啼”。哦,原因是讨厌黄莺儿的鸣叫。这一回答同时造成第二个悬念——为什么“莫教枝上啼”呢?第三句又作了回答:“啼时惊妾梦”,哦,黄莺儿的鸣叫声会惊破我的春梦。这一回答又造成第三个悬念——梦中在做什么呢?第四句,悬念大揭秘:“不得到辽西”。梦中正在去辽西与丈夫相会的途中,如果惊破此梦,妾身就到不了辽西!

  多么含蓄有味,该女子对丈夫的日思夜想、深深眷念之情无一字直接表露,但却又字字与此相关,细细体味,令人十分感动,十分同情。而且,“辽西”多喻指前线战事,女子的丈夫为国出征,久久未归,家人牵挂,给此诗又凭添几分爱国的主题,依然是唐诗境界!

  以上为言情诗,再看咏物诗。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树长在深草之中,它艰难地与蓬蒿争阳光、争养分,如今总算有出头的趋势了。但是人们不认识这棵小松就是未来的凌云劲松,他们只知道等到小松成材之后才夸奖它的高大。

  是啊,与其把你的溢美之辞廉价地献给高大凌云的劲松,不如在它未成材之前为它松松土,施施肥,除除草,为它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皮日休《咏蟹》:

  未游沧海早知名,

  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

  海龙王处也横行。

  晚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两首写菊花的绝句,看其中一首《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有的版本题作《不第后赋菊》,意谓黄巢赴京应试,落榜之后而作此诗,可见此诗是赋菊言志。古代考科举一般是秋天赴考,春天发榜。知道自己落第消息应是春天,而春天的百花或“和露种”、或“倚云栽”,它们春风得意,都开了。作者以不合时髦的菊花自比,坚信等到秋天来临的时候,“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傲放于秋风中,而那时百花必会凋谢。但作者接下来所表达的并不是一般文人赋予菊花的孤傲与清高,而是更高一层,透露出社会革命的意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遍地都是,所以散出的香气是“香阵”,而这“香阵”气势“冲天”,是人们所回避不了的,因此它必定香“透”长安!那时,满城盛开的菊花花瓣,恰似战士黄金铠甲的鳞片!

  以上我们介绍了晚唐诗歌的大致情况以及总体风格(大诗人不多,风格凄美),可以看出诗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