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双少有多强:在教学中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发展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29:04

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发展观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和发展观点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关键词: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唯物主义  发展观  世界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节。这部分内容是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和发展观点的最好切入点,所以在教学时应将这方面的素材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另外,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这也正是这些内容引起学生兴趣的原因所在,通过这节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教学目标的确定
    研读关于本节的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内容,笔者在教学实习时所确定的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1 知识方面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1.2 能力方面
    (1)区分事实与观点;(2)资料分析能力;(3)识图和比较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认同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2)认同发展的观点;(3)认同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关于部分内容的教学处理
    本节内容非常丰富,通过本节的教学也可以有很多目标可以达成(见上),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对几个问题的处理做一介绍。
    2.1 关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渗透
    介绍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是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观点的很好例子。
   笔者收集了四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1)氏族社会初期出现的人类起源于动物的观点,例如当时的“鹤氏族”、“狼氏族”、“熊氏族”等;(2)我国古代的泥土造人说;(3)阶级社会的上帝造人说;(4)19世纪以后的人猿同祖论。这四种观点每个都分别对应一个美丽的传说,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介绍这些传说的同时,教师也能很好地与学生交流、互动。最重要的是,从这几种观点中教师要提炼出一些学生在认识上能提高的东西。因此,在介绍这些观点之后,一定要点明,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让学生区分这四种观点的唯物和唯心性及它们的可取之处。虽然这些观点有的是错误的,但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其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认识也有某些合理之处:如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低级到高级(如由动物到人)、地球的物质演化过程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如从泥土到人类)。
    至于“上帝造人说”,那只是统治阶级用于统治的理论工具,用于麻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随着科学的发展,1543年维萨里通过解剖实验,证明了男人和女人的肋骨都是24根,而不象《圣经》中所说的男人的比女人的少一根,这就揭穿了《圣经》的荒谬。“人猿同祖论”是基于很多实事、科学研究的基础所提出的,在此,也应该给出“人猿同祖论”的提出过程。
    2.2 关于发展观的渗透
    发展的观点笔者认为主要让学生掌握两点:其一,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其二,人类自身也是不断发展、进化的。在教学中,应将这两种观点渗透给学生。
 关于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可以从人类认识自己的起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答案,而且也应将现在所存在的关于人类起源地的争论告诉学生,并使学生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争论最终将会消除。
   关于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人类是经过了千万年才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人类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因此,在技能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给出了一个拓展思路的思考题:我们未来的子孙会是什么样子?提示学生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入手、从未来人的个子、大脑、骨骼和肌肉、牙齿、毛发等方面来进行考虑。这个问题能起到几方面的作用:(1)拓展大家的思维;(2)认同人类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的观点;(3)学会从已学到的知识中寻找科学的结论或事实;(4)从已有的科学结论或事实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发展自己的观点。
       2.3 教学中部分思考题的设置

在教学中,除了用教材中给的思考题之外,笔者还设计了一些高出学生认识水平的拓展题,这些问题不是说学生通过思考都得不到答案,而是说可以升华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这里举几个例子。
  (1)在教材中比较四种类人猿后,提了一个问题“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其实,在这里学生很难答到点子上。因此,笔者在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之前,给出了恩格斯的一段话:“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及这段话作答。虽然有点降低了难度,但恩格斯的话还是很有概括力度的。
  (2)在学生认同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之后,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古猿为什么能够进化成人?古猿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也就是说,古猿下地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一半的学生能够答对,但本人认为关键应在于这个问题之后的总结: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实质是人类祖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让学生认同这个观点,同时应该联系现代类人猿的生存状况,向学生渗透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紧接着上一个问题,笔者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人既然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那现代类人猿如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能变成人吗?”这个问题涵盖了本节教材所包含的几乎所有内容,首先学生要对进化的原因理解,还要对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所了解,最终还要形成自己的科学的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意见有很大的分歧,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最后可以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总结,当然这个总结也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所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古猿变人有其特定的内因和外因,现代的类人猿与变人的古猿有着明显的不同。类人猿完全适应了热带丛林的生活而具有独特的结构,有特别发达的臂,而人又特别发达的腿,类人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向着与人不同的方面发展,特化得太远了,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演变成现代的人。另外,现代猿的生存环境和过去古猿变人时的环境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况且古猿变人是一个上千万年的漫长过程。即使恢复原有的环境,现代猿也不可能再转变成人,这就是生物进化上的‘不可逆定律’,是指整个机体的结构在进化过程中是不可逆的,即使恢复了祖先原有的生活环境,再也不会失而复得。”
   (4)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现在关于人类的起源还存在很多争论,相信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化的轮廓会日益清晰。那么研究人类起源除了化石证据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来思考。
     3.教后感想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问及学生“你看到‘人的由来’这个标题时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能回答出三个答案:人都是妈妈生的、人是猴子变的、人是一个个的细胞拼成的。虽然表述不是很准确,但这反映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以这些认识作为基础,学生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对某一事物观点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他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但教师应在每节课中给学生一些他所想不到的问题,逐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认识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包春莹  宗标  科学门——人体号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本文发自“中学生物教学”2009年第3期,是作者2005年从事教育实习的时候所写,前些日子拿出来看的时候,发现还是有点可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