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k14下载教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讲授法的反思与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36:5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讲授法的反思与变革            - 作者:练至高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07.2B第四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称“课改”或“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同时,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讲授法却受到人们尖锐的批评与激烈的抨击,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的元凶、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但讲授法在我国教育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且纵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目前传统的讲授法还占据着大部分课堂,我们不得不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纬度对讲授法进行理性反思:讲授法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理由是什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受到谴责的原因何在?我们又应如何对它进行创造性运用?
            一、追溯   讲授法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在教育实践的历史上,讲授法是随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学校出现之前,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口耳相传生产生活经验是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虽然文字与学校的出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教育手段的变革,但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传授过去的经验知识,讲授法仍是贯穿教学过程最基本的方法。到了工业社会,为适应机器大生产,
            教育必须培养大批有熟练技能的工人, 快捷、广泛传授科技知识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讲授法不失为一个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上,讲授法从17世纪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1632年捷克的理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认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并确定了班级教学的基本轮廓,讲授法得到充分的肯定。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提出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并基本定型,这一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五段教学法”,更强调了教师系统的讲授作用。1939年前苏联的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进行改进和修正,使班级授课这种组织形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系统的讲授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该书于1951年被译成中文,填补了当年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空白,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的学校班级授课制与讲授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可见,讲授法在教育实践与教育学发展的历史上都起着其它教学法无法比拟的积极作用。因为讲授法简捷高效的优点能满足当时社会条件下培养人才的需要。首先,过去社会科技相对还不够发达,没有当今信息技术等先进的传媒手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讲授;其次,在班级授课制里,讲授法能大规模的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迅速地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人类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适应快速培养大批量标准化与规模化人才的需要;再次,讲授法也有自身的优点,一方面,教师闻道在先,对知识的理解相对较为深刻,教师自身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通过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加工后讲授,能变抽象、深奥的知识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讲授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控制教学节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少走一些弯路,较快实现教学目的。             
            二、反思 讲授法当今受到普遍诘难的原因 
            首先,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迈进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社会发展已由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和信息。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知识与信息来源广泛、更新速度极快,教师与课本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单靠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时代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培养有创新能力、有终身学习素养、能引领未来的人才,相对于“讲授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自然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
            其次,讲授法本身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传递可能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产生惰性;在讲授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倾向,进而沦为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常常讲授过了头,陷入“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的泥潭;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讲授法,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因此,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攻击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探寻 讲授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变革与应用
            虽然讲授法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但是讲授法还普遍被广大教师运用,因此“只有讨伐恐怕是不够的, 该有些申辩和深入的追究”。①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教育实践中“讲授法”被广大教师运用除了讲授法本身的优点外还有下列原因:一是虽然“新课改”提倡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经费不足,办学条件简陋,无法提供新课程要求的应有的设施设备,许多实验无法进行,加上学校师资不足,班级学生数较多,合作与探究困难重重,教师们认为唯有“讲授法”实实在在;二是有部分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相对较差,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常常无法控制教学节奏,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得不运用简捷高效的“讲授法”;三是因为受我国传统的文化及长期习惯性教学影响,教师们形成了相对较稳定的自我角色认知,要从传统的知识
            “权威者” 、教学的“操纵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 、“合作者” 、“研究者”
            、“平等中的首席”,并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性教学问题,未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运用“讲授法”方法上简便、心理上舒适。
             面对瑜瑕互见的讲授法,面对新课改背景下讲授法普遍运用的现实,我们要对讲授法予以重新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造与变革。
            ●   意义学习 积极接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主要看能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他还进一步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果教师讲授法运用得当,能建立起学生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互作用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即发生
            “同化”),讲授就不会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反之,如果教师脱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本”为本单方面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讲授教学就可能沦为“注入式”教学。比如,
            进行“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时,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告知学生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学生也只记住相应概念而并不理解它真正的涵义,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机械的。如果教师能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已熟悉的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奥苏贝尔谓之“先行组织者”)并与学生一起对他们的心目中已有的“平行四边形”加以改造,从而确定平行四边形的科学概念,进而理解并融会贯通,那么学生这种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和学生并通过“讲授”搭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桥梁,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也只有这样的讲授才有意义。
            ●   多样综合 灵活应用
            教学离不开讲授法,新课改也离不开讲授法,“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它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②同样,讲授法也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结合起来才能弥补其容易造成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不足。
               以启发式教学原则相辅佐。在我国古代,讲授法就与启发式相行不悖。“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都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倡导的也是启发式教学。直至今天,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于丹到教育实践中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讲授能得到我们的热衷的重要原因无一不是他们的“讲”能够恰如其分地引起听众的思考,听众总是试图在“听”中寻求理想的答案,最终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乐趣。纵观古今,可以说是启发性原则给“讲授法”注入了勃勃生机,促进了它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首先要在“生疑”上下功夫,“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进而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疑的引领下学生的“听”是主动的,是边思考、边探究,边发现的“听”。
            与直观性原则相结合。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因为信息传递更多的是限于师生之间的单向传输,时间一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惫进而导致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要克服讲授法信息传递的单调性,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将枯燥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引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兴奋;另一方面在讲授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在多媒体提供的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信息的辅助下,教师的讲授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理解与记忆教学内容。比如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不仅能将远古生物“复活”,也可将世界各地遥远的动植物尽收眼底,还可让那些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菌与病毒进入视线,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进而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   以情动情 拨动心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拨动学生情感的讲授是充满吸引力的,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情感”在讲授中的作用。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体验,而体验是个过程,既有认知成分,又有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把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来“催化”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一起同悲同喜、同哀同乐,以达到促进学生在产生深刻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的目的,使理性知识的学习与情操陶冶和谐地合二为一。反之,如果教师的讲授就书论书,机械传递,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把富有情感的作品变成干瘪瘪的语法、语篇分析与知识传授,讲授就可能沦为“灌输”。
            比如,在外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文章的讲授只是讲解生词语法、补充词组、罗列搭配、分析篇章结构等,一篇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文章就会在教师理性的分析下“死去”,成为一堆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知识,一旦学生不能受到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情感的感染,体验也就无从产生,学习就会变得机械与干瘪。相反,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在讲授时能重视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挖掘作品蕴含的情感因素,同时辅以富有情感的眼神、手势,教师、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产生共鸣,此时,文道合一,
            在积极情感体验的心理状态下的学生,“听”是积极主动的,学生不但能尽情“倾听”作者的倾诉、感受语言的优美,而且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易、更有趣了。总之,对教师来说,讲授不仅是文本知识的输出,更是自身内心世界的展现,惟有能拨动学生情弦的讲授才能点燃孩子心中的激情,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火种”。
            ●   以学定讲 适时使用
            虽然新课改不排斥讲授法,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业务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常常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试图把一切知识一次性教给学生,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讲授,成了“注入式”教学。
            教师的讲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以学定教,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讲是开放的,生成的,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对于学生己经掌握或能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可以掌握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对于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以后再讲。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③因此,教师的讲授要适时,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要抓住学生的疑惑点画龙点睛,讲出精华,讲出情感,
            讲得精彩。
            
            结语
            在诸多教学法千帆竞渡、百舸争游的今天,教师们都在积极寻求有效教学法,但不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讲授法也不例外。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讲授法的运用也应该与时俱进,对它进行应有的变革、赋予其新的内涵,自然刻不容缓。那些不顾学生兴趣照本宣科、面面俱到、机械重复的讲授必须废止;那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形成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讲授应当得到发扬。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法的运用应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并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整合,灵活运用,这样,讲授法一定会在新课程改革中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