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k17猛龙能力值:开放远程教育研究与文化及社区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1:46:52
开放远程教育研究与文化及社区建设/[美]玛丽娜·斯托克·麦基萨克 (2002年10月16日)点击数:9073  

【摘 要】 开放和远程学习者通过运用通信技术与世界各地人士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从文化和社区的角度对这些联系进行探讨。文化和社区这两个概念对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网上社区中尤其显著。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探讨通信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对不同背景的学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然而,对于如何将有关文化、社区、社会存在和社会学习等不同主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整体研究,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作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网上教育;网上社区;本土文化



作者简介:

   玛丽娜·麦基萨克博士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的荣誉退休教授。她在该校从事了二十多年涉及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远程通信和远程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她在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上百篇科研论文,研究重点是跨文化环境下技术在远程学习中的应用。麦基萨克教授设计并发展了一些基于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网上课程,她担任国际培训协会的高级顾问,该协会是一所专门培训远程教育教师的顾问公司。麦基萨克博士还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国际教育媒介理事会的美国代理代表。

介绍

   对于诸如因特网之类的新工具如何影响学习者之间交流的研究,至今在开放和远程教育研究领域还很少涉及,尤其是从文化及社区的角度,来探讨因特网技术如何影响不同文化以及如何被不同文化所影响的研究极其匮乏。在教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如何促进社区建设,这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因为电子通信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者的文化、社区、社会存在感及社会学习环境等因素。

文化

   文化包括一个群体的态度、价值和历史,它是通过该群体共享其语言、历史和音乐来体现的。某些文化允许外来者参与,在这种情形下,外来者可以对该文化进行思考和研究。另外一些文化则对外保持封闭而不允许外来者介入。一种文化要延续下去,其成员就必须积极参与,从而保持该文化的语言、态度和价值的生命力Dyson 1997。

   文化的飞速变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特征之一,这些变革增强了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人们每天都感受到,自己正在通过电视、电影及音乐与其它国家的人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商业媒体,特别是电视已把不同国家的本土文化融合到了普遍的全球文化中。在许多国家,地方电视节目只占几个频道,拥有相对少量的观众,大部分人士观看的是诸如洛杉矶警局之类的广泛播出的西方节目。

   媒体传播系统的利弊值得探讨,但我们必须承认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全球社会的影响。电视、电影、录像和光碟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都被注入了潜在的文化价值,它们直接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观众。由于规模效益使得成本降低,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通过低费用收看电视而进行文化交流。其导致的结果是,媒体使我们不断置身于某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之中。

   人们通过娱乐节目的制作来表现并创造文化个性,这些通过新的通信方式进行传播的文化信息被传送到“地球村”的各个角落,使人们每天都在受其价值观和处世态度的影响。不仅是大众传媒,大企业也同样把全球市场作为目标。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都熟悉麦当劳、汉堡大王和GAP服装。不论是在阿姆斯特丹、东京还是在伊斯坦布尔,满街都是穿着紧身牛仔裤、吃着快餐的年轻人。如此看来,大众传媒似乎创造或反映了这种同一的风格和态度。这使我们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一个国家的个别文化向正在形成的全球文化演变,这将会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呢?我们能否继续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和价值观?还是整个世界将变成一个巨大的熔炉?当技术对更加迅速和密切的通信不断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时,以上所提到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当我们考察文化如何进行传播这个主题时,我们应该提出这样的疑问: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为什么某些节目会全球发送?这些节目以什么观众为对象?为什么以他们为对象?一些家长、学校及有关人士日益对商业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制作忠实反映不同文化的节目。少数社群希望通过真实地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消除人们对他们的偏见。不同的种族都希望表达他们各自的观点,而那些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则希望成为新的全球社会的一分子。可以说,通信技术为更互动及更民主的文化交流打开了门户。

   全球人口增长的趋势使我们对跨文化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材料可以让不同种族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分享。中国和印度的总人口居世界之冠,对教育的需求亦逐年增加。然而,我们如何通过技术的运用来提供教育帮助呢?

   数字化技术在某些领域能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来进行学习者的国际化社区的建设。以下将讨论如何利用因特网来建立这样的社区。

网络和文化

   因特网在互动及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以往的媒体。例如,电视只是单向地发送关于一个社会的音乐、时尚和时装等方面的信息,而因特网则允许有着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双向的交流。然而,人们在互联网上分享彼此想法需要拥有共同的语言、对全球文化的了解以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兴趣。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各自文化的同时,又能克服这些交流障碍,从而成为全球交流者。

   因特网为我们提供了以往大众传播媒介无法提供的交流方式,人们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换意见,必要时还可以借助翻译来帮助交流。人们在网上交流时,交流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所谈的话题。网上交流的非正式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更密切、更自然。大家在网上建立友谊,探索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从而互相之间有了全新的了解。因特网促使其用户组成社区,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体现其社会存在。

社区

   社区和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它是由拥有共同兴趣的人所组成的。人们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社区,一个人可以是某学校社区的成员,又是某宗教社区的成员,同时还是某娱乐社区的成员。每个社区都围绕一个共同兴趣来发展,而成员间的关系则是建立在这种共同兴趣的基础之上。

网络社区

   因特网特别适合促进社区的发展,因为它是为方便交流而建立的,而这正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人们可以选择方便的时间与朋友在网上“相会”,然后分享一些在其它场合下也许不会谈及的私人细节。我们对因特网上提供的大量网上约会服务已经习以为常。在因特网建立的初期,这种方式也许还并不太受重视,然而,如今许多在网上约会过的人都感到,网上的匿名性使他们在进行相互了解时,不会受到实际见面时的各种因素的干扰。

   因特网上的社区不仅允许非正式的交流,还克服了时间和地理上的局限。一个在加尔各答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可以与远在基多的人分享其兴趣。他们不仅可以讨论天文学问题,还可以学习彼此的文化。通过交流,这位印度人和厄瓜多尔人都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促进了新的全球社区的形成。

   Howard·Rheingold是一位最先开始创建因特网社区的知名学者,在他创造的网上环境中,有共同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建立网上社区进行交流,在一个虚拟世界中互访Rheingold,1993。一个人为某个特定社区接受,从而成为其中的一员所获得的感觉,被研究者称为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Short,Williams和Christie对社会存在这一概念进行了普及推广(Short1976)。他们强调,这种学习者在社区获得的感受的社会存在,是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由于网上环境缺乏视听指引,社会存在这一概念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在网上学习社区中感受不到自己的社会存在,他们就很难全面参与网上课程的学习。一种媒体传送面部表情、声调和非语言线索等信息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该媒体能将社会存在体现到何种程度。

社会存在的研究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应用正反量度来研究社会存在的问题,诸如爱交际的/不爱交际的、个人的/非个人的等等。通过网上环境来调查学生的社会存在感,问题则会变得更为复杂。最近的一些研究对远程学习环境中社会存在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Mclsaac 1996。

   Guanwardena通过回归分析,研究社会存在理论能否在进行网上互动及协作学习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Guanwardena1995,其中的两项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存在于建立网上互动社区时具有建设性意义。她发现,社会存在中的亲密性和快捷性这两个成分与此密切相关。

   Tu(2000)对社会存在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它包括了通过电子网络与另一文化实体进行基于文字的交流时的感觉、认知及反应的程度,他发现社会存在是网上交互中的一个关键成分。他通过一项对参与者的观察性研究,总结出了社会存在的三个要素:社会环境、网上通信及互动,他的另一项研究阐释了中国学生的社会存在的构成Tu2001。Leh进行的一项跨文化研究延伸了美国学习西班牙语的学生和墨西哥的大学生之间的社会存在的概念Leh2001,他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学生在网上社区中学习会以一种非正式的形式迅速受益。

   Tu和Mclsaac对社会存在的概念进行了剖析,并正着手研究可以提高网上课程互动的社会因素Tu,即将发表。在另一篇文章中,Craft和McIsaac提出了网上社区的社会构成中教师需要掌握的策略(Mclsaac,即将发表),他们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最近进行的一场报告中,提出了建立网上社区的详尽的资料和教师指南(ASU 2001)。

建设网上社区与增强社会存在

   成功的网上教室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社区对每个网上学习者的支持,学生在网上教室中的最初几天往往决定他们是否愿意继续进行网上学习,那些能为学生创造宾至如归的社区环境的教师,更了解学生何时会碰到妨碍学业完成的有关技术、学习或生活方面的问题。

   班级中的学生是构成网上社区的基础,他们除了完成学业外,还常常会相互间发展友谊,遇到困难的学生更容易从同学那里寻求帮助,网上教室最大的敌人是学生的隔绝感,而友情能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社区的存在。

   每个班级都会建立其独特的社区进行协作学习,一个成功的教师会积极鼓励知识化、社会化的网上社区的发展。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程初期就应鼓励学生相互了解各自的背景及兴趣爱好,并为学生交流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氛围。许多学生第一次网上发言时都会产生恐惧感,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将自我介绍和自己的照片发布在课程网站上,另外,尽早在班级中组织协作小组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的讨论来组织协作小组,并且在学期中对小组成员经常进行重新组合,这样使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互相认识。这种分组合作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它使每个成员都对最后的作业结果负一部分责任;它能让每个人了解各自的长处。例如,有些人可能擅长写作,有些人可能是技术能手,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观点独特而使得网上讨论显得更加丰富多彩(Mclsaac,即将发表)。

   Tu(Tu,2000)认为,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工具来了解网上教室的社会环境。他对如何选择适当的网上通信工具以及提高互动性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在各个层面上为提高网上互动以及增强网上学习提出了有用的策略。

社会学习与认知

   维果斯基(Vygotsky,1978)认为,社会交流和社会环境在内在认知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最近的一次电脑会议上,有学者将认知存在与社会存在联系起来,以扩大高层次思维和高层次对话的实施(Garrison,2001)。

   Vrasidas(Vrasidas,2001)借鉴Erickson(Erickson,1986)的阐释主义方法,运用符号互动主义来检验一门网上课程的反馈信息,并讨论了运用于网上学习环境中的概念性框架。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近来的研究表明,网上学生对社区持积极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进步和学习满足感,对于网上环境中交流活动的产生和进行的原因的质的调查,是近来最富有成效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都提倡从社会学和社会学习的角度来研究网上学习。

   用来探讨以上问题的理论框架有很多。Tu和Corey(Tu,2001)讨论了Goffman的自我呈现法,它是一种用于研究社会存在和相互交流的戏剧化的研究方法。他们指出了当前网上学习社区研究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基于社区的网上学习的研究提出了建议。Vrasidas (Vrasidas 1999 Vrasidas 2001) 运用Erickson的阐释主义方法来分析网上课堂中的交流的内在意义。Gunawardena(Gunawardena,1995)通过回归分析来鉴别影响网上学习的变量。其它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观察研究、访谈法、演出法,以及人种论方法。所有这些方法使我们对网上学习者的研究更加深入。

结论

   有些人试图将某些变量隔离出来以用于媒体比较研究,这一尝试的有效性还未得到证实。实际上,教育者们发现,在“科学”实验中介入的所有人为变量都是很难控制的。我们以往进行的定量研究证明,许多变量都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应通过观察、提问和记录的方式来探讨网上环境中事件为何及如何发生。只有通过一一研究个别的学习事件,我们才能对它们有深入的理解。

   建立一个网上学习者社区,要求我们对文化特性、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不同类型学生都需要的社会存在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技术使大家能够在全球学习者社区内分享不同理念,因此,在加强文化和社区建设的同时,设计允许保留民族传统和价值观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人们正在不同的领域建立跨越国界的社区,通过通信技术建立工作、娱乐以及商业活动的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一个国家内发生的事件会很快影响到其它国家,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寻求新的方法,利用这些技术来支持网上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的网上社区。

   网上教室中的学生常常来自极为不同的背景,他们有着不同的母语和文化期望。要为这些不同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教育者就必须寻求高效的交流手段,激发不同背景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课程。

   “如何最有效地建立网上学习者社区?”“怎样为网上课程设计有效的活动以满足国际社区中所有学习者的需要?”“如何通过分享各自的研究进行互助,以改进远程学习的质量?”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有关的学术研究。在我们为学生建立新的教育环境的时候,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使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ASU(2001).Best Practices for Del ivering Quality Online Courses,Distance Learning & Technology,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ccessed online at http//asuonline.asu.edu/support/resourcecenter.cfm on January 8,2002.

[2]Dyson,E.(1997).Release 2.0 a design for living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Broadway Books.

[3]Erickson,F.(1986).Qual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Teaching.M.Wittrock(Ed.).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19-161.

[4]Garrison,D.R.Anderson,T. & Archer W.(2001). “Critical Thinking Cognitive Presence 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5):17-23.

[5]GunawardenaC.N.(1995).“Social Presence Theory andImplications for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Computer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1(2/3):147-166.

[6]Leh,A.C.(2001).“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Presence in a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7(2):109-128.

[7]McIsaac,M.S.& Craft,E.H.(In Press).“Faculty DevelopmentUsing Distance Education Effectively in the Classroom.”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20(1).

[8]McIsaacM.S.& GunawardenaC.L (1996).Distance Education.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D.Jonasse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403-437.

[9]Rheingol,dH.(1993).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0]Short,J. Williams,E. & ChristieB.(1976).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11]Tu,C.(2001).“How Chinese Perceive Social Presence An examination of Interaction in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8(1):45-60.

[12]TuC. & Corry,M.(2001).“A Paradigm Shift for Online Community Research.” Distance Education 22(2):245-263.

[13]TuC. & McIsaac M.S.In Press.“An Examination of Social presence to Increase Interaction in Online Classes.”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6(2).

[14]Tu C. H. 2000. “Online Learning Migration From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 Social Presence Theory in the CMC Environment.”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3(1): 27-37.

[15]Tu,C.H. & CorryM.(2002). How to Develop an Active Online Interaction for Learning. The 2002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Sourcebook and the 2002 Team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Sourcebook. M. Silberman. New York McGraw-Hill:329-339.

[16]Vrasidas,C.(2001). Ma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and Interesting-Again Interpretivism and Symbollic Interactionis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Methods of Evalu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 Heineke Willis J.(Eds).Greenwich Connecticu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17]Vrasidas,C. & McIsaac,M.(2001).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curriculum reform.”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8(2/3):127-132.

[18]Vrasidas,C.& McIsaac,M.S.(1999).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action in an online cour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3(3):22-36.

[19]Vygotsky,L.S.(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王立勋 译 张伟远 校)



评 论



   麦基萨克教授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她曾是美国教育技术运用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麦基萨克教授在远程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贡献,在于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和社区与网上教学,这使她和那些以教育心理学或教育技术学角度研究远程教育的学者一样,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文章描述了网络和文化、网上社区、以及社会存在的概念,对网上社区、社会存在、社会学习和认知等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国际化的网上学习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网上教学研究;探讨学习者的背景文化、学习方式、学习动机、社会生存感,从而建立和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利用新技术支持网上社区的学习;开发既适合不同学习的文化背景,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课程。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网上学习中学习者的背景文化、网络社区和社会生存感作了初步的探讨,作者用简短的文字,充分地表达了探讨以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国际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这一课题的重要性。

   我国加入了WTO,给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又使我国远程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外的许多远程教育机构开始或者准备开拓我国的教育市场,这有助于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同其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我国的传统、语言、教育观念、态度和价值都同西方国家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在参与教育的国际竞争中,如何保持我国的优秀文化和维护国家主权是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在国际化教育的潮流中,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什么?我国的远程教育怎样改革才能和国际接轨并参与国际远程教育的竞争?我国远程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应该采用怎样的对策?我国远程教育如何改革才能在国际远程教育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当大量的渗透着西方文化意识的教育体系开始涌入我国时,我国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起的时代职责是什么?当国外的教育通过网络进入我国时,如何保持和光大我国的优秀文化?我国的优秀文化在国际远程教育的竞争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教育的合作和联合,那么,当国外的教育机构在我国寻找合作伙伴开拓教育市场时,我国的教育合作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又应该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国远程教育中本土文化和教育主权的维护问题。



张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