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kol金币扣篮包:李商隐戎昱左思的《 咏史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39:26
                       李商隐戎昱左思的《 咏史诗》
 
                            作者: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
  1、琥珀枕:宋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据说琥珀可以治疗金疮,武帝即命捣碎,分给诸将。
2、珍珠车:魏惠王曾经向齐威王夸耀自己有十颗可以照亮前后12辆车的大珍珠,齐威王却说,我的珍宝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3、青海马:产于青海的杂交马,据说日行千里,这里是指国家英才。
4、蜀山蛇:比喻奸佞小人。
5、南薰曲:传说为舜所作《南风》,其中有句子说“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意思是和暖的南风啊,可以解除我的百姓的忧愁烦恼。“南风”实际上是指好政治。)喻指君王的求治之心。
6、苍梧:即九华山,原指舜墓,这里是指唐文宗的章陵。
7、翠华:天子仪仗,代指文宗。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戎昱         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戎昱简介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其诗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较为多样,意境上大多写得悲气纵横(诗中常有“愁”、“泪”、“哭”、“啼”、“悲”、“涕”等字),颇为感人。题材上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的诗很多。代表作有《塞下曲》、《移家别湖上亭》、《苦哉行五首》、《罗江客舍》、《客堂秋夕》、《从军行》、《江城秋霁》、《送陆秀才归觐省》、《霁雪》、《江上柳送人》、《辰州建中四年多怀》、《八月十五日》、《出军》、《红槿花》、《桂州岁暮》、《旅次寄湖南张郎中》等。 左思咏史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左思简介
 
左思ZuǒSī
       (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论左思的咏史诗
 
    为什么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呢?这在《咏史》诗中亦可以寻找到理解这一问题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jī⑺,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fǔ⑻仰生荣华,咄嗟复diāo⑼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诗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诗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龚自珍咏史
 
        金粉东南十王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名句赏析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今译〕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赏析〕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弄口饭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作者是清代后期的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思想表现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性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表现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抒写定国安邦的豪情壮志。
左思是在一个儒学家世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可以说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左思的立身之道,也是他早期思想的主流。同时,西晋王朝刚刚立国,正处于被唐太宗赞为“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的鼎盛时期,这样的历史背景无疑使年轻的左思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此时的左思,可谓年少气盛,渴望建功立业的济世思想占据了主导。另外,从社会背景看,自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全国各地军阀割据混战,到了三国鼎立,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西晋自武帝以来,东南吴国和西北羌胡不断犯扰边境。“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咏史》其一),面临这种状况,诗人觉得自己赶上了国势兴旺平吴统一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自恃才华出众,“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咏史》其一),且有着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理想抱负,理所当然地要在统一中国的征战中建立一番不世功业。“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咏史》其一)。表现出作者面对国家利益受到侵犯而力图抗敌、面对外敌肆虐而仰天长啸、梦想一展宏图的报国之志。诗歌不但表现了诗人的才学之富,而且渲染出文武兼资的诗人积极用世,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磅礴气概。        左思的这种对功名的渴慕,既是儒学家世和社会背景使然,也反映了少数出身寒门的士人在西晋建国前后的心态,他们并未卷入到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对司马氏集团残忍的一面和朝廷权力内部的矛盾缺乏足够深刻足够的了解。因此,高歌理想图绘人性也就很自然了。        第二、抨击门阀制度,批判黑暗社会。
三国时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到了西晋,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西晋时期是中国门阀专政的典型时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即是对当时情况的反映。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享有特权。当时的世族与寒门,不仅等级森严,而且这种等级还具有一定的世袭性,变动非常困难。寒门出身的人要改变地位受着极其严格的限制。这就使得不少出身寒门的才智之士受压抑,遭歧视,志不得伸,才不见用。左思虽然有理想有抱负,博学高才,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但是他献身无门,报国无期。虽然与皇帝攀上亲戚,但其妹左棻是以文名被选入宫的,她并未得到晋武帝的宠幸,左思的处境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他始终游离于权力的边缘,连参加征讨东吴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左思在政治上仍然是不得志的,在文坛上也受压抑。左思终于明白阻碍他仕进、限制他发展的是门阀制度。在当时那种极不合理的选官制度下,他纵有鸿鹄之志,也无从施展,一生不得不屈居下位。所以,他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是非常强烈的,他将对世家大族占据高位,而自己因出身寒微而遭受压抑的愤慨不平发而为诗,对那黑暗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咏史》诗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正是这种反抗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在《咏史》诗中,诗人很巧妙地对历史事实进行摄取、加工,并做了文学的典型化处理,融进了时代感、现实性,融进了个人身世遭遇之感,升华了历史的深意和诗歌的境界。如《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诗人以直径一寸的山上小苗遮盖百尺高的涧底大松作比喻,反映了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揭露了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罪恶。接着指出汉代金日石单、张安世两家的子弟,本无奇能,只凭借祖先功业就七代做高官;而识高气伟的冯唐,却白首为郎,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作者不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世族制度,而且还触及到由来已久的世袭制度,深刻揭露了西晋社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畸形现象,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愤慨和不平,概括了自己丰富的现实生活感觉。        在左思的眼里,那些豪门贵族“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咏史》其四),无非是“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咏史》其四)之类的娱乐消遣,这些人饱食终日、不务朝政,却能“蹑高位”、“珥汉貂”,正是世袭的门阀制度给这些人带来的荣华富贵。作者把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作为抨击对象,其态度之激烈,笔锋之犀利,在整个西晋社会都是不多见的,诗人这种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和现实意义。这是《咏史》诗一个鲜明的主题,是其高度的思想性之所在,是所谓“左思风力”的具体体现,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塑造蔑视权贵、节操高尚的士人形象。
        在腐朽的世族制度和世系门阀观念的束缚下、一般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想凭借自己的才学取得政治上的出路是很难的。左思也未能冲破这一障碍、被阻于龙门之外、其雄心勃勃、急欲有为的初衷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
        他在诗中感叹道:“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状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遥想古人,联想现实,左思深深体会到:“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蒰,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咏史》其七)。他冷静地重新审视他周围的环境。他所看到是华美的“冠盖”、艳丽的“朱轮”,看到的是门庭若市的“金张馆”、“许史庐”,看到的是峨峨的高门、蔼蔼的王侯;耳朵里充斥着钟磬丝竹之声。诗人还看到,在这样一个腐朽的社会里,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人就像“笼中鸟”“枯池鱼”,才智不能发挥,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咏史》其八),政治上没有出路:“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咏史》其八),生活上极度困苦;而且“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咏史》其八),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使他们在精神上承受着无限的压力和折磨。即使能像苏秦和李斯一样有出头之日,最终也不过一个“复雕枯”的下场。他在这种困境中挣扎,对现实社会感到极为不满而牢骚满腹。        这种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愤懑,令人感叹,令人愤慨,从而引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作者处境的深切同情。观察现实,左思清醒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样一个社会与自己的理想是多么地格格不入,在这个社会中,他的理想决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像出身高门的刘琨也只能在“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慷慨悲歌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更何况出身寒微的左思?芽空怀“澄江湘”“定羌胡”的志向,终连“铅刀一割”的机会都没有,这使得左思彻底埋葬了对西晋王朝的最后幻想,他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时,诗人再也不用委屈自己的个性了,他义无返顾地同世族权贵彻底决裂,他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向。他在《咏史》之三中曰:“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左思在咏史诗中多次歌颂历史上“功成不受赏”的高尚之士,他们能为国为民解难,却不愿受赏,他们蔑视权贵,不卑不亢,从不卑躬屈膝,他们是在污浊世界中挺立的傲松,人格是纯洁而高尚的。左思在对他们的歌颂中也表现了自己的决心,即要像他们那样做一个不贪图名利的高尚之士。理解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诗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我们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诗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本文由 http://www.qqywf.com 提供,原文地址:http://www.qqywf.com/view/b_24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