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kol下载链接:散木:中共党史上的“林家三兄弟”(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06:56

散木:中共党史上的“林家三兄弟”(2)

发布时间:2011-06-09 15:10 作者:散木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184次

 


  直到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才推翻了王明强加给林育南等人的不实之词,在《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强加于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的所谓“右派”的问题,“主要地是六届四中全会宗派主义的‘反右倾’斗争的产物……”


  当年“东方旅社案”的告密者,最早有人说是叛徒王掘夫(即唐虞,一称唐禹),这是事后“特科”的陈赓通过内线得知的情报。原来王掘夫是留苏归国的中共党员,据罗章龙回忆,在苏联时他就是王明的心腹,回国后曾在中央工作,在李立三时期,他不曾得到重用,只是管理财务工作,且被李立三发现有贪污行为,于是被调离中央,并给予了纪律处分。失意的王掘夫本就是没什么信仰的“混混儿”,受处分后,竟暗中向国民党当局秘密写信自首,伺机出卖同志。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他佯装拥护罗章龙派的主张,取得接近罗章龙等的机会,并从内部探听到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将在东方旅社31号房间开会的消息,于是向租界巡捕告密。不过,将“东方旅社案”归咎于叛徒王掘夫一人(当时成了叛徒的还有汪盛荻等),毕竟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根据当时中共地下工作的原则,似乎一人难有如此作为,加之被捕者都是清一色反对王明的人,则不能不使人产生其他的怀疑。


  多年后,随着“拨乱反正”时期的到来,康生问题被揪了出来,于是有人又将此案的谜底指向了康生,说王云程(时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曾亲眼目睹了康生具体出卖林育南等人的过程。王云程原来也是留苏学生,曾一度当过共青团中央书记,是王明的亲信,后回国被捕叛变,解放后再度被捕。他写供词说:“像何孟雄(包括林育南)和他的20多个追随者,都是死于赵容(康生的名字)领导下的……”有文史学者称:随着王明的逐渐得势,康生最终选择了把政治赌注押在王明一边,而王明也正需要像康生那样的人才能对付敌手,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为了表示器重,王明把康生加进了新的中央委员名单,康生自然急于证明自己在派系斗争中的才干和效率,不惜使用借刀杀人计。王云程后来在“文革”中由康生提请枪决,这也再度留下了一个谜底。(据说康生也有被捕的经历。1968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档案清查小组给张春桥打过一个报告,称康生的历史档案少了90多页,不知去向。)


  另有《炎黄春秋》上发表的《谁是告密者——龙华二十四烈士被捕之谜》一文,称告密者就是王明,而作证者则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王克全。


  以上种种说法,特别是揭发王明、康生落井下石造成“东方旅社案”的,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种带有“演义”性质的推论。如果要加以证实,需经过有关部门认真的核查,特别是公布相关档案。


  却说林育南牺牲后,林彪一直不知详情。直到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之后,林彪才得知堂哥牺牲了,无比悲痛。


  【林彪:“向使当初身便死……”】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蓉)、育荣、李进等。


  林彪是在两个哥哥的带动下参加革命的。当林育南和恽代英在林家大开办“浚新小学”时,林彪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时他听从林育南的劝告,由私塾转入“浚新小学”读书。后来,林育南又介绍他到武昌“共进中学”读书,在这里接受了最初的革命启蒙和熏陶。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林彪诡异的结局,林家兄弟留在历史上的评价也许不会那么悬殊。有意思的是,即使是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多有相似之处。


  彼时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恋爱神圣”新观念的影响,革命者可谓革命与爱情两不误。当然,一如中国革命的残酷、跌宕,革命者的爱情历程也多不能一帆风顺。林育南、林彪,其恋情的曲折和幽深,多为人所不知。笔者以为,试图破解林彪内心世界的一道窗口,就是其复杂曲折的婚恋史。一代将帅,却在爱情史上饱受挫折。


  这是林家两兄弟的婚恋关系:


  林育南——汪秀芝(发妻)、陆若冰(恋人)、李莲贞(妻子)。


  林彪——汪静宜(发妻)、陆若冰(林彪的单恋对象)、刘新民(即张梅,后林彪与叶群结婚,与刘离婚)、孙维世(林彪的单恋对象)、叶群(妻子)。


  陆若冰,其兄陆沉是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这一关系,这位卢姓(后改为陆姓)小女子从反抗包办婚姻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大革命的“红都”武汉,她得以与湖北的一批革命家朝夕相处,有恽代英、李求实以及“三林”。其间,林育南对她渐渐有了好感。至于小弟林彪,也正是情感朦胧的年纪,对着亭亭玉立的陆若冰,他也有了莫名的爱慕。而陆若冰却是以姐弟友情对待林彪。


  陆若冰晚年,有人好奇地询问当年故事,陆安详地回答:“林彪打仗胆大,追求女人胆也大……我拒绝了林彪的追求,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他比我小……其二,我太年轻,书未读完……其三,我知道他在老家有未婚妻……其四,我看不上林彪,青年时的林彪个性奇特,形象太差,特别是他头上长的黄癣,看着很不舒服。他暗恋我几年,我全不知道。那时,他的条件那么差,鼓那么大的劲追求我,可以说是‘盖被子垫竹席——一面发烧!’”


  陆若冰拒绝了林彪,与林育南最终也没走到一起。1925年,林育南被调到上海负责工人运动,其时林育英正在上海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兄弟见面,谈到私生活,林育南痛慨自己在婚姻上的痛苦,以及对陆若冰的爱恋,没想到林育英听后坚决反对弟弟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找陆若冰作了一次长谈,要求她与弟弟斩断情网,最后又自作主张,给弟弟介绍了一个对象——上海纱厂女工李莲贞。


  林育南听大哥的,与李莲贞结婚了。然而,两人的志向、情趣相差甚远,婚后矛盾接踵而来。陆若冰晚年回忆,当年她在上海,经常看到林家夫妻吵架。


  林育南苦涩于夫妻关系的时候,陆若冰已被组织调到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社,给副总编辑肖昌年当助手,这对“假夫妻”后来成了真夫妻,且生有一女。1930年,肖昌年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逮捕后慷慨就义,那个女孩也因病夭折了。陆若冰找到已是“中华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筹委会”秘书长的林育南,希望党组织重新给她安排工作,以便在工作中暂时忘却悲痛。不过,那时的林育南正忙于革命斗争,无暇儿女情长。但在这年年末,林育南原本奉命赴中央苏区,因路上受阻而滞留某地,其间突然思念起陆若冰来,并且连续给她写了好几封信(有幸得以保存下来)。在林育南折回上海之后,两人又见面了,他们相互倾诉了彼此的思念之情。


  “东方旅社案”发生后,陆若冰接到了林育南的暗信,马上去探望,结果狱方说林是“重政治犯”,不许见面。陆只好将几本小说和身上仅有的5元钱交给狱卒,请求转交。这是他们最后的联系了。林育南牺牲后,李莲贞另嫁他人,陆若冰后来曾在全国总工会、甘肃省图书馆工作,晚年为武汉市政协委员。


  有人曾在黄冈拜访时已88岁高龄的陆若冰,谈起林育南她感慨万千:“在我接触的党的早期领导人中,林育南是特别优秀的一位。他思想敏锐,头脑冷静,智慧超群,口才、笔功出类拔萃。我在与他一起工作的时光里,在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很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对于他,我是很尊敬、很喜欢的。他也很喜欢我。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没有结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堂哥林育英反对得太厉害。他不愿为我们的爱情伤害兄弟之间的感情,但在我的心里,他永远是我最喜欢的人。可以说,他如不牺牲,肯定要与我结婚。古人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仔细一想,此语一点不假。”


  听了这一段话,相信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无比惋惜和沉重吧。


  却说1925年林彪中学毕业后,在林育南和林育英的动员下,决定报考广州的黄埔军校。当时林育南给林彪回信说:“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军事解决问题,共产主义事业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我和你八哥(林育英)搞党务、工运,你搞军事,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这两位哥哥还特意给在广州的恽代英、萧楚女去信,让他们帮助弟弟。10月,林彪经过在上海的初试,去广州参加复试,最终如愿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不久,他便将原名“林育容”改为“林彪”,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林彪不久就成长为一员虎将。北伐革命,他在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南昌起义,他荣任连长。井冈山斗争,他的军事才能更为毛泽东所赏识。当时在毛泽东身边的“哼哈二将”,一个是林彪,另一个就是“彭大将军”了。


  那还是1928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的元老之一、红四军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被叛徒杀害,毛泽东深感痛惜之余,为之作挽联曰:“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王尔琢的二十八团以战斗力顽强著称,可谓红军的中坚力量,王尔琢牺牲了,谁能成为他的继任者呢?毛泽东以诗发问。后来朱、毛推举林彪担任此团团长,林彪不辱使命,至1929年春红四军整编为3个纵队,22岁的林彪担任了主力纵队第1纵队的司令。那还是井冈山风雨飘摇之际,处在国民党重重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之下,形势至为险峻,于是红四军中出现了“红旗能打多久”和“井冈山要守到何时”的悲观思想,林彪也因动摇而发出一封信,对红军的前途提出质疑。毛泽东读此信后,写了一封回信对他进行批评和帮助,此即宏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彼时的林彪和后来的林彪,就在这一点上被联缀了起来。后来黄克诚将军公道地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据我了解,像这类的事情林彪不止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此后种种,不说也罢。


  林彪,23岁的红一军团红四军军长,25岁的红一军团总指挥,亲历和指挥了五次反“围剿”战争,抗战之初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一时“抗日英豪”、“民族英雄”、“无敌元帅”、“常胜将军”等美名扬天下;继之,从东北下海南,声名赫赫的“四野”扫荡大半个中国,可谓英武。“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此间种种,足以让人读史而长叹矣。


  今见诗人、杂文家曾彦修先生有一阙《说林彪》,堪为本文结句,不妨抄录于下:


  四字真经帝业开,


  一封朝奏滚将来。


  敢问世间谋策士,


  几率是摔或不摔?


  ( “四字”指“四个第一”、“四个伟大”等,“朝奏”指庐山会议设立国家主席一案——作者按)


  (作者系文史学者)


来源: 《同舟共进》2011年第6期